三指禅 - 第 2 页/共 10 页

精熟缓字,自知所别裁。   卷一   读缓字法   焚香跌坐,静气凝神,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而详玩之,久之,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诸脉,了如指掌。   卷一   四时平脉   天地之气,分寄四时,化生万物。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皆乘其令以分司,独土则通旺于四季。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盖言平也。人得天地之气以生,而脉即与之为比附。春为肝木,脉弦,夏为心火,脉洪,秋为肺金,脉毛;冬为肾水,脉石。惟胃气属土,其脉从容和缓,散布于弦洪毛石,以默运于春夏秋冬,浑沦元气,流畅贯通,生生不已,平孰甚焉。如春肝宜弦,弦而缓者,若风 柳梢,抑扬宛转。夏心宜洪,洪而缓者,若活火烹茶,薰灼舒徐。秋肺宜毛,毛而缓者,若拣金砂砾,渐次披搜。冬肾宜石,石而缓者,若水泽腹坚,徐形绉透。四季脾胃用事,厥脉宜缓,不问可知,此平脉所以获生也。盖平者,和也,所以和其脉,使无躁急也;平者,准也,所以准其脉,使无偏胜也。以缓平之,而后四时之脉,得其平耳。夫缓即胃气,原秉天生地成,与诸脉互相主辅,而不可须臾离焉者,经所云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皆以胃气为本,诚得诊脉之大宗也。惜医不知察,囫囵读过,毫无心得。未知有胃气者。为平为生;无胃气者,为病为死。遂使一成不易之理,徒蓄千载莫破之疑。余因揭而论定,以着是编。   卷一   浮、沉、迟、数四大纲   立缓为标,言平脉,即统该乎弦、洪、毛、石;提病脉,先分着于浮、数、迟、沉。   而二十二脉之旁见侧出者,无不寓于其中,举其纲而目自见。   卷一   浮   (《脉经曰》:“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崔氏曰:“如水上漂木,主表”。)   浮从水面悟轻舟,总被风寒先痛头。里病而浮精血脱,药非无效病难瘳。   浮紧伤寒,浮虚伤暑,浮数伤风,浮迟伤湿。亦有里病而浮者。浮而云腾蜃起,多属阴虚;浮而绵软葱空,半由失血;浮而月荡星摇,预知精败;浮而羽铩毛散,可卜神消。   卷一   沉   (《脉经》曰:“重手按至筋骨乃得。”杨氏曰:如石沉水底,主里。”)   沉居筋骨有无 ,着骨推筋仔细摩。   有病而沉兼别脉,沉而无病世人多。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积,沉紧冷痛。多有无病脉沉者。沉居命脉悠长,足征寿考;沉居肾脉恬静,咸颂仁人;沉居关脉调匀,允称秀士;沉居寸脉圆活,定是名姝。   卷一   迟   (《脉经曰:“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迟为阳不胜阴,脉来不及)   迟惟三至欲亡阳,好与医家仔细详。   总是沉寒侵脏腑,只宜温药不宜凉。   浮迟表寒,沉迟里寒,有力积寒,无力虚寒,未有无寒脉迟者。迟为内病壅阏,温养阳刚;迟为外病浸凌,温消阴翳;迟为缓病缠绵,温补元气;迟为急病驰骤,温散客邪。   卷一   数   (《脉经》曰:“一息常数六至。”《素问》曰:“脉流薄疾。”数为阴不胜阳。)   数脉为阳至倍三,脉中数脉实难谙。   而今始识诸般数,嘱咐医人莫乱探。   五行之中,金木水土,各居其一,惟火则有二。而推其火之类,不特本经之火。海枯被火,则为肾火;榆能生火,则为肝火;石可取火,则为肺火;壤内藏火,则为脾火。不止有二,而有六矣。而充其火之尽,不特当时之火。风热而炽,则为风火;寒郁而热,则为寒火;暑伤而温,则为暑火;湿积而蒸,则为湿火;燥过而枯,则为燥火。是内有六,外亦有六矣。而穷其火之变,不独五运六气之火,又有无根之火,痰结之火,血燥之火,莫可名状、莫可纪极之火。综此以观,无病不有火,无火不脉数,无药不可以治数。君火而数,芩连固为折火之正敌;相火而数,桂附亦为归火之灵丹。脾倦生火,数非参莫疗;肝盛生火,数惟柴芍可除。数缘肾虚,两地滋阴,不必降火;数由肺损,二冬泄热,即以清金。解痰火之数,惟恃法夏;润血燥之数,须用当归。伤风发热,可以去风,即可以治数,防风、羌活;伤寒发热,于焉去寒,即于焉治数,麻黄、桂枝。疗暑热之数脉,焦术、川乌,极为妙品,调湿热之数脉,苍术、黄柏,实有神功。阿胶养秋燥之金,脉数自减,元参泄无根之火,脉数以除。区别内外,分析经络,以脉证病,以病证脉,斯得之矣。安得有心人,与之谈数脉哉!   卷一   对待总论   人之一身,不离阴阳;而见之于脉,亦不离阴阳。浮、沉、迟、数,阴阳相配之大者也,举其余而对待训之。事以相形而易明;理以对勘而互见。   卷一   微与细对   微为阳弱欲绝,细乃阴虚至极,二脉实医家剖别阴阳关键,最宜分晓,故继浮、沉、迟、数后,举以为对,以冠诸脉。   卷一 微与细对   微   微脉有如无,难容一吸呼。   阳微将欲绝,峻补莫踟蹰。   (轻诊犹见、重按全无、黄 白术,益气归元;附片干姜,回阳反本。)   卷一 微与细对   细   细脉一丝牵,余音不绝然。   真阴将失守,加数断难痊。   (举之极微,按之不绝。天麦二冬,清金生水;生熟两地,滋阴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