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28 页/共 103 页
大附子(三两,炮去皮脐) 山茱萸(五两) 山药(七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匕,酒调服;或 咀,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服。
卷之七 眩晕证治
黄龙丸
治感暑眩晕,昏不知人。(方见中暑门)
卷之七 眩晕证治
曲术散
治冒湿头眩晕,经久不瘥,呕吐涎沫,饮食无味主之。
神曲(二两,炒) 白术(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生姜煎汤调下;或以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汤、饮任下。
卷之七 眩晕证治
薯蓣汤
治七情致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随气上厥,伏留阳经,心中忪悸,四肢缓弱,翕然面热,头目眩晕,如欲摇动。
薯蓣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四两) 前胡 白芍药 熟地黄(各二两) 枳壳(麸炒去瓤)远志(去心,姜汁制炒,各三分) 白茯苓 茯神(各一两半) 半夏(汤洗去滑,一两一分) 甘草(半两,炙) 黄 (一两,炙)上为锉散。用千里流水一盏半,姜七片,秫米一撮,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卷之七 眩晕证治
白散子
治上实下虚,眩晕昏塞。(方见中风门)
卷之七 眩晕证治
芎汤
治产后去血过多,运闷不省,及伤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疮去血多,拔牙齿去血多不止,悬虚心烦,眩晕头重,目暗耳聋,举头欲倒。
芎 (三两) 当归(三两,去芦,洗去土,切,焙干)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热服,不以时候。
卷之七 眩晕证治
黑锡丹
治阴阳不升降,上热下冷,头目眩晕,病至危笃,或服暖药,僭上愈甚者,当服此药。(已经增损)硫黄(二两,椎如皂荚子大,候铅成汁入硫黄在内,勿令焰起,候硫黄化倾出于九重纸,纳入一地坑以碗盖火出) 川楝子 黑铅(不夹锡者,先熔成汁。各二两) 阳起石( ) 木香沉香 青皮(炒,各半两) 肉豆蔻(一两) 茴香(炒) 官桂(去皮不见火) 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炒) 破故纸(炒,各一两) 乌药(去木锉,一分)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至一百丸,浓煎人参茯苓姜枣汤吞下,食前服。
卷之七
叙论(亦作痉)
夫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 。故寒则紧缩,热则弛张,风则弦急,湿则胀缓,四气兼并,当如常说。以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 ;寒泣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 。热消气,故为 纵;湿溢血,故为缓弱。经中所谓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皆湿热不攘之所为也。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斯病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KT KT 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卷之七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病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
以发热恶寒不恶寒、有汗无汗分刚柔者,风寒 也;脉沉细,即为湿 。疮疡未合,风入,为破伤风;湿入,为破伤湿。二者害人最急,仓卒不知其因,甚难忍。痈疽瘰,脓溃之后,尤宜谨之,产妇汗多,或因怒厥,皆成此病。治之各有方法。
卷之七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栝蒌桂枝汤
治柔 。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自汗。
栝蒌根(二两) 桂心 白芍药(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温服;汗不透,食顷,啜热粥发之,
卷之七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葛根麻黄汤
治刚 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心 白芍药 甘草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卷之七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小承气汤
治刚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 齿主之方。
大黄(四两,蒸) 浓朴(八两,姜制) 枳壳(二两,麸炒去瓤)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二钱匕,煎熔服,得利,止后服。此以阳明养宗筋,阳明者,胃也,风湿寒入于胃则热甚,宗筋无以养故急,直利阳明以治其能养也。
卷之七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参桂汤
治卒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体冷,或智或痴,或身强直,不语,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状,角弓反张,或欲得食,或不用食,或大小便不利,悉主之。
人参 桂心 当归 独活 黄芩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分) 石膏(一两半) 杏仁(一百六十个,麸炒,去皮尖)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服。无汗,加麻黄去节三分。
卷之七 叙例治法(破伤风破伤湿并附)
仓公当归酒
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