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103 页/共 103 页
卷之十八
急慢惊风证治
小儿发痫,俗云惊风,有阴阳二证:身热面赤而发搐搦,上视,牙关紧硬者,阳证也;因吐泻,或只吐不泻,日渐困,面色白,脾虚,或冷而发惊,不甚搐搦,微微目上视,手足微动者,阴证也。阳证用凉药,阴证用温药,不可一概作惊风治也。又有一证,欲发疮疹,先身热惊跳,或发搐搦,此非惊风,当服发散药。
卷之十八 急慢惊风证治
阳痫方
朱砂(一分,研) 腻粉 麝香(各半钱) 芦荟 白附子 甘草(各二钱) 胡黄连(一钱) 蝎梢(七个) 僵蚕(十条) 金箔(七片) 赤脚蜈蚣(一条,炙)上为末。二岁以上,服半服匕,以金银薄荷汤调下;三岁以上,服一钱。如口不开,灌入鼻中。
卷之十八 急慢惊风证治
阴痫方
黑附子(生去皮脐) 生天南星 半夏(各二钱) 白附子(一钱半)
上研细,井花水浸七日,每日换水,浸讫控干,入朱砂二钱、麝香一钱拌匀。每服一字,薄荷汤调下,量儿加减。一方,用附子生去皮脐,为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半,生姜二片,同煎至半盏,分三二服,量儿加减。吐者,入丁香五粒同煎,乳空时服;或用水浸炊饼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二十粒亦可。余方见癫痫门。
卷之十八 解颅治法
三辛散
治小儿头骨应合而不合,头骨开解,名曰解颅。
细辛 桂心(各半两) 干姜(七钱半)
上为末。以乳汁和,敷颅上,干复敷之,儿面赤即愈。
卷之十八 解颅治法
又方
蛇蜕(炒焦为末)上用猪颊车中髓,调敷顶上,日三四度。曾有人作头巾裹头遮护之,久而自合,亦良法也。
卷之十八
魃病证治(魃音技)
《千金》论小儿有魃病者,是娠妇被恶神导其腹中,令儿病也。魃亦小鬼也,其证微微下利,寒热去来,毫毛鬓发 不悦者是也,宜服龙胆汤。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儿饮此乳,亦作魃也,令儿黄瘦骨立,发热发落。
卷之十八 魃病证治(魃音技)
龙胆汤
治婴儿出腹,血脉盛实,寒热温壮,四肢惊掣,吐 者,若已能进哺,中食实不消,壮热,及变蒸不解,中客人鬼气,并诸痫惊。
龙胆草 柴胡 黄芩 桔梗 钩藤皮 芍药 甘草(炙) 茯苓(各二钱半) 蜣螂(二枚) 大黄(一两,湿纸裹煨)上为锉散。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为一剂,十岁以下小儿皆可服。若儿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为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为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四十日,尽以五合为三服,皆以得下即止。此剂为出腹婴儿所作;若日月长大者,以次根据此为例必知。客忤及有鬼气,可加人参、当归各二钱半,一百日儿,加一钱一字;二百日儿,加二钱半;一岁儿,加半两,余药皆准此。
卷之十八
疳病证治
小儿疳病者,多因阙乳,吃食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羸瘦,腹大不能行,发竖发热,无精神,肥儿丸主之。
卷之十八 疳病证治
肥儿丸
黄连 神曲(各一两) 大麦 (半两,炒) 木香(二钱) 槟榔(二个,不见火) 使君子肉 肉豆蔻(面裹煨,各半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三二十丸,量儿岁数加减,熟水吞下。
卷之十八 疳病证治
六神丸
治如前证。
丁香 木香 肉豆蔻(去壳,各半两,三味用面裹,同入慢灰火,煨令面熟为度) 诃子(半两,煨去核) 使君子 芦荟(各一两,细研入)上为末,以枣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米饮下,乳食前服。
卷之十八 疳病证治
龙胆丸
治疳病发热。
龙胆草 黄连 使君子肉 青橘皮(各等分)
上为末,猪胆汁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粒,以意加减,临卧时熟水下。
卷之十八 不行证治
五加皮散
治小儿三岁不能行者。由受气不足,体力虚怯,腰脊脚膝,筋骨软 ,故不能行。
真五加皮
上为末。粥饮调,滴酒少许,每服一栗壳许,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