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101 页/共 103 页
小麦(一升) 甘草(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半两,水二盏,枣四枚,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亦补脾气。
牡丹丸
治妇人月病,血刺疼痛。方见疝气门
黄 五物汤
治妇人血痹。方见痹门
卷之十八 妇人女子众病论证治法
竹茹汤
治妇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
竹茹 熟地黄(各三两) 人参 白芍药 桔梗 川芎 当归 甘草(炙) 桂心(各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大盏,煎七分,去滓,不以时候。
卷之十八 妇人女子众病论证治法
膏发煎
治妇人谷气实,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
头发灰 猪脂上调匀。绵裹如枣核大,纳阴中。
卷之十八
疮证治
凡妇人少阴脉数而滑者,阴中必生疮,名曰 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露脓汁,阴蚀几尽,皆由心神烦郁,胃气虚弱,致气血留滞。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心。又云:阳明主肌肉,痛痒皆属心。治之当补心养胃,外以熏洗坐导药治之乃可。
补心汤
方见心脏虚实门
卷之十八 疮证治
野狼牙汤
治妇人阴中蚀疮烂溃,脓水淋漓臭秽。
野狼牙一味,锉,浓煎汁,以绵缠箸头,大如茧,浸浓汁沥阴中,日数次。
雄黄兑散
方见狐惑门 凡蚀于肛者,单烧雄末熏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
养胃汤
方见五痿门
卷之十八
小儿论
凡小儿病,与大人不殊,唯回气、脐风、夜啼、重舌、变蒸、客忤、积热、惊痫、解颅、魃病、疳病、不行数证,大人无之,其如伤风、伤寒、斑疮、下痢,用药则一,但多少异耳。诸方前已类编,可披而得,故不重引。然养小之书,隋唐间犹未甚该博,吾宋则有《钱氏要方》《张氏妙选》《胡王备录》《幼幼新书》,及单行小集,方论证状,动计千百,不胜备矣。今略取《保生要方》具前数证,以防缓急之需,博雅君子,不妨广览。
卷之十八
小儿初生回气法
小儿初生,气欲绝,不能啼者,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急以绵絮包裹抱怀中,未可断脐带,且将胞衣置炭火炉中烧之,仍捻大纸捻,蘸油点灯于脐带上往来遍带燎之。盖脐带连儿脐,得火气由脐入腹,更以热醋汤荡洗脐带,须臾气回,啼哭如常,方可浴。洗了即断脐带。
卷之十八
小儿初生所服药法
小儿初生,急以绵裹指,拭尽口中恶血;若不急拭,啼声一出,即入腹成百病矣。亦未须与乳,且先与拍破黄连浸汤,取浓汁调朱砂细末,抹儿口中,打尽腹中旧屎,方可与乳。
儿若多睡,听之,勿强与乳,则自然长而少病。
卷之十八
小儿初生通大小便法
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者,急令妇人以温水先漱口了,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一处,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红赤为度,须臾自通,不尔无生意。有此证,遇此方,可谓再生。
卷之十八
小儿脐风撮口证
小儿初生,一七日内,忽患脐风撮口,百无一活,坐视其毙者皆是,良可悯。有一法极验,世罕有知者。凡患此,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状,以温水蘸熟帛裹手指轻轻擦破,即口开便安,不用服药,神效。
卷之十八
《千金》变蒸论
凡小儿有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冷,上唇头白泡起,如鱼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 ,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变蒸毕,自明矣,此其证也。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之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耳。或违日数不除,切不可妄治及灸刺,但少与紫丸微下之,热歇便止。若身热耳热,尻亦热,此乃他病,可作别治。
卷之十八 《千金》变蒸论
紫丸
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 ;食痫,先寒后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