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门 - 第 3 页/共 15 页
头痛之脉
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必濇;痰厥则滑,肾厥坚实。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运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
本事方 【宋 许叔微】
头痛
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乃厥逆头痛也。邪气逆上阳经而作痛,甚则发厥,头痛齿亦痛,宜白附子散。厥头痛,即肾厥巅顶痛,不可忍,宜玉真丸。
活人书 【宋 朱肱】
头痛属外感伤寒者多
头痛者,阳证也。太阳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若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阳明证头痛,不恶寒反恶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太阴少阴并无头痛,仲景只有厥阴证,吴茱萸汤。
仁斋直指方 【宋 杨士瀛】
头部外证论
发于喉舌、头面、脑项、肩背、胸腹、四肢大节、女子妒乳数者为险,他处为缓。 五发皆令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拘挛,宜五香散、五香汤。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脑风
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怯寒,脑户极冷。以此为病,神圣散主之。
雷头风
夫治雷头风者,诸药不效,为与证不相对也。夫雷头者,震卦主之,震仰盂,故予制药内加荷叶,谓象其震之形,其色又青,乃述类象形也,当煎《局方》中升麻汤。
头风
头风痛,经云,若不吐涎,久则瞽目而不治。用瓜蒂散吐之,三吐而差。 头风后有眼疾,眼有半明可救者,防风散吐之。 新沐中风为首风,头面多汗恶风,当先一日甚,至其风日则少愈,大川芎丸主之。
肾虚犯寒头疼
肾虚犯大寒,头疼齿亦痛,痛之甚数不已者是也,以天南星丸主之。
头眩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如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乃君火之位,自大寒至春分七十三日为初之气乃风木之位,故春分之后,风火相搏,则多起飘风,俗谓之旋风是也。四时皆有之,由五运六气,千变万化,冲荡击搏,推之无穷,安得失时而便谓之无也,但有微甚而已。人或乘车跃马、登舟环舞而眩运者,其动不正而左右纡曲,故经曰,曲直动摇,风之用也。眩运而呕吐者,风热甚故也。】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头证吐法
仲景曰:大法春宜吐。盖春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亦在上,故宜吐也。涌吐之药,或丸或散,中病则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然则四时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时也。如仲景《伤寒论》中以葱根白豆豉汤,以吐头痛。《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运头风。余常用吐方,皆是仲景方,用瓜蒂散吐伤寒头痛,用葱白豆豉汤以吐杂病头痛。夫上涌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纵卷舒。一工吐陈下,一妇人半月不止,涎至数斗,命悬须臾,仓皇失计,求予解之。予使煎麝香汤,下咽立止。盖瓜苗闻麝香即死,吐者瓜蒂也,所以立解。如藜芦吐者不止,以葱白汤解之。以石药吐者不止,以甘草、贯众解之。诸草木吐者,可以麝香解之。余之撩痰者,以钗股鸡羽探引;不出,以虀投之;投之不吐,再投之,且投且探,无不出者。吐至昏眩,慎勿惊疑。如发头眩,可饮冰水立解;如无冰时,新汲水亦可。强者可一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庶无损也。
头
夫头痛不止,乃三阳之受病也。三阳者,各分部分。头与项痛者,是足太阳膀胱之经也。攒竹痛,俗呼为眉棱痛者是也。额角上痛,俗呼为偏头痛者,是少阳经也。如痛久不已,则令人丧目,以三阳受病,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先以茶调散吐之,后以香薷散、白虎汤投之则愈。然头痛不止,可将葱白须豆豉汤吐之,吐讫可服川芎、薄荷辛凉清上,搜风丸、香芎散之类。仲景曰:葱根豆豉,亦吐伤寒头痛。叔和云:寸脉急而头痛。是也。 又一法治头痛不愈者,可煎连须葱白豆豉汤,多服之后吐为效,吐后可服川芎薄荷汤,辛凉之剂,清上之药,疏风丸散之类。仲景云:伤寒头痛,脉寸口急而头痛是也。 夫病赤目经年不愈者,是头风所加之令人头痛,可用独圣散、八正散之类。三阳热郁,头痛不敢见日光,置冰顶上,宜汗吐下。
头眩
夫头风眩运,手足麻痹,胃脘痛,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上为之停饮,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后,服清上辛凉之药。凡眩运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塞,气血颇实,吐之甚效。 夫妇人头风眩运,登车乘船亦眩运,眼濇手麻,发退,健忘喜怒,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可用瓜蒂散吐之。吐讫,可用长流水煎五苓散,大人参半夏丸,兼常服愈风饼子则愈矣。 头风眩运。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用清上降火之剂,防风通圣散,加半夏、南星。
雷头
夫雷头懒于,乃俗之谬名也。此疾是胷中有寒痰,多沐之致然也。可以茶调散吐之,吐讫冷痰三二升;次用神芎丸下三五行;然后服愈风饼子则愈矣。雷头者,是头上赤肿结核,或如生姜片、酸枣之状,可用(金非)针刺而出血,永除根本也。 又云:大凡人病雷头懒于,俗呼之谬名也。头痛昏眩,皆因沐发而得之,即为首风。此因邪风在于胸中,热甚化而为痰,风之所致也。可以茶调散吐之。吐讫,次用藏用丸下之后,可服乌荆丸。若是雷头者,上部多有赤肿结核,或面热无汗。经云:火郁发之。开导之决之,可用(金非)针,出血则愈。《灵枢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汗俱荡,岂不妙哉?衰老者,可用凉膈解毒消风散热为治。年壮者,可以荡涤积热,大黄、牵牛,气血宣通,便无壅滞而愈。 头风之甚者,久则目昏,偏头痛者属少阳相火,久则自束,小大便秘濇,皆宜出血,而用大承气汤大下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二十三
头门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辨头痛证治大法
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感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 金匮真言篇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头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直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病冲头痛;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病头角额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边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朮、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芪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如神。白朮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羌活附子汤,治厥阴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先师尝病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运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治之,更灸侠溪穴即愈。是知方者体也,法者用也,徒执体而不知用者弊。体用不失,可谓上工矣。 三阳头痛,羌活、防风、荆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药、细辛、葱白连须,分两旋加。若阴证头痛,只用温中药足矣,乃理中姜附之类也。 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或风寒之邪,伏留阳经,为偏正头痛,宜三五七散、芎辛汤、芎芷香苏散、如圣饼子。 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乃湿热头痛也。宜清空膏、小清空膏,又用吐法。 厥逆头痛,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乃厥逆头痛也。羌活附子汤。 厥者逆也,邪气逆上阳经而作痛,甚则发厥,头痛齿亦痛。宜白附子散。 气血虚而邪气逆上为头痛。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两太阳穴痛甚,乃气虚头痛也,宜顺气和中汤、黄芪益气汤。 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而为痛,宜当归补血汤、加味四物汤。眉尖后近发际曰鱼尾。 气血俱虚头痛,宜加味调中益气汤、安神汤。 大病后气虚头痛,四柱散,加茶一撮煎服。
大头痛
夫大头痛者,虽为在身之上,热邪伏于内,又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所著,所以成此疾。至于溃裂脓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也。大抵足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为之炽,多在少阳或在阳明,甚则逆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其经而取之。湿热为肿,木盛为痛,此邪发于首,多在两耳前后,所先见出者为主为根,治之宜早,药不宜速,恐过其病。上热未除,中塞已作,有伤人命矣。此疾是自内而之外也,是为血病。况头部受邪,见于无形之处,至高之分,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谓邪气在上,所著无形之分,既着无形,所传无定,若用重剂大泻之,则其邪不去,反过其病矣。虽用缓药,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顿服,咸失缓之体,则药不能升腾,除溃无形之邪。或药性味形状拟象服饵,皆须不离缓体,及寒药或炒或酒浸之类皆是也。后急者谓前缓剂已经高分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入于中染于内之有形质之所。若药不速去反损阴分,此中治却为客热所当急也。治客以急,此之谓也。治主以缓,先缓谓也。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各为本家,病不从先后,错其缓急,不惟不能解其纷,而复致其乱矣。此所以治主当缓,治客当急,谓阳分受阳邪,阴分受阴邪者,主也;阳分受阴邪,阴分受阳邪者,客也。凡所谓急者,当急去之,此治客以急也。假令少阳阳明之为病,少阳者谓邪出于耳前后也,阳明者首面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銼煎,少少不住服呷之。或一剂毕,再用大黄或酒浸或煨,又以鼠粘子新瓦上炒,(口父)咀煎成,去柤,纳芒硝各等分,亦时时呷之。当食后用,徐得微利。若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服后药。依前次第用之,取利已却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枯蒌根。阳明行经,加升麻葛根、芍药之类,选而加之。太阳行经,加羌活荆芥防风之类,选而加之。并与上药相合用之,不可独用。散者,散也。此一节亦见病机气宜。大凡治杂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无损胃气,是其要也。若血受病,亦先调气,谓气不调则血不行。又气为之纲,夫也,夫不唱,妇不随也。如妇人病经,先柴胡以行经之表,次四物以行经之里,亦先气而后血也。不能饮而渴,不能食而小便黄或濇,皆因胃气虚而生热,有形之物不入,火炎上而渴,戊就癸而化,所以小便黄赤,或如枣汁,法当补买,以钱仲阳白朮散,干葛、木香、藿香等药治之。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偏头痛者,头半边痛者是也。
各种头痛证治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诸经气滞,亦作头痛。 清空膏,治诸头痛。除血虚头痛不可治。 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头痛,用芎归汤、古追涎药。 头风属痰者,多有热有风有血虚。在左属风,荆芥、薄荷;属血虚,川芎、当归;在右属痰,苍朮、半夏,属热,酒芩为主。又属湿痰,川芎、南星、苍朮。 偏头风在左而属风者,用荆芥、薄荷,此二味即是治之主药。有君臣佐使之分,凡主病者为君而多,臣次之,佐又次之,须要察其兼见何证而佐使之。如有痰,即以二陈汤治痰而佐之,他证皆仿此。又须察识病情,全在活法,出入加减,不可执方。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宜清痰降火,用二陈汤,加白芷、川芎为主。 肥人多是湿痰,宜半夏、苍白朮。
瘦人是热与血虚,宜四物汤,加酒芩、防风。 劳役下虚之人似伤寒,发热汗出,两太阳穴痛甚。此相火自下冲上,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当归;甚者加知母、黄蘗、蔓荆子、细辛。 头痛如破,酒炒大黄半两,茶煎服。 头痛连眼痛,此风痰上攻,须用白芷开之。 偏头痛者,头半边痛者是也。
如头半寒痛者,亦偏头痛也。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朮,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如感冒头痛,宜防风、羌活、藁本、白芷。 如气虚头痛,宜黄芪、酒洗生地黄、南星,秘藏安神汤。 如风热在上头痛,宜天麻、蔓荆子、川芎、酒制黄芩。 如苦头痛,用细辛。
如形瘦苍黑之人头痛,乃血虚,宜当归、川芎、酒芩。 如顶巅痛,宜槁本、防风、柴胡。东垣云:顶巅痛,须用槁本,去川芎。 头风用热药者多,间有挟热而不胜热剂者,宜消风散、茶调散服之。 头风发动,顶后两项筋紧吊起痛者,看其人挟寒挟虚,宜三五七散。 《素问》论头风者,本于风寒,入于脑髓也。《本事方》论妇人患头风者,十居其半,或者妇人无巾以御风寒焉耳。男子间有患者。若经年不愈者,宜灸顖会、百会、前顶、上星等穴差。
头痛脉法
肾厥头痛,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 头痛左手脉数,热也;脉濇,有死血也。右手脉实,有痰积也。脉大是久病。
头眩
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湿痰者多宜二陈汤,火者加酒芩。挟气虚者相火也,治痰为先,挟气药降火。如东垣半夏白朮天麻汤之类。眩运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下即止;或用黑锡丹镇坠之,皆急则治其标也。火动其痰,用二陈加黄芩、苍朮、羌活散风行湿。 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盖虚极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轨也。又风则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运也。 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眩运也。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运也。 要寻致病之因,随机应敌,其间以升降镇坠行气为最,不可妄施汗下,识者将有采薪之忧。 有早起眩运,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正元饮下黑锡丹。 伤湿头运,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 疏风,川芎茶调散。
有痰,青州白丸子。
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如肥白人气虚而挟痰者,四君子汤倍蜜炙黄芪,加半夏、橘红,或少加川芎、荆芥穗以清利头目也。黑瘦人二陈汤加片芩、薄荷,入竹沥、姜汁、童便服。 如痰盛而挟气虚者,二陈汤加人参、白朮、黄芪,或少加炮附子煎,入竹沥、姜汁服。 如体瘦血虚而痰火兼盛者,二陈汤合四物,加片芩、薄荷煎,入竹沥、姜汁、童便服。 如诸般眩运挟风,则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等药,挟热加片芩、黄连、栀子之类,挟寒加干姜、官桂、附子之属,无有不安者也。 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虽有因风者,亦必有痰。又曰: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朮、羌活;挟气虚者,亦以治痰为主,兼补气降痰药。
头眩脉法
左手脉数热多,脉濇有死血。
右手脉实有痰积,脉大是久病。
久病之人,气血俱虚而脉大,痰浊不降也。
大头病
大头病乃湿热在高巅之上,用羌活及酒炒黄芩、酒蒸大黄,随病加减,切不可服降药。
卫生宝鉴 【元 罗谦甫】
头痛
少阳头痛,脉弦细寒热:柴胡。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白芷。
诸气虚、诸气血俱虚头痛:黄芪。
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半夏。 厥阴头痛项痛,其脉浮微缓,知欲入太阳病矣,必有痰。 少阴头痛,手三部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矣。 太阳头痛,恶风寒,并诸血虚头痛:川芎。
头风
头风为肝经,风盛木自摇动,故木克脾土,金来克之,是子能与母复雠也。使梳头有雪皮,见肺之证也,肺主皮毛。大便实,泻青丸主之;虚者,人参消风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