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245 页/共 976 页

险 【戌集中】【阜字部】 險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虛檢切,音獫。【說文】阻難也。【玉篇】高也,危也。【易屯卦】動乎險中。【坎卦】習坎,重險也。【又】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又司險,官名。【周禮夏官】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 又【玉篇】邪也,惡也。【書盤庚】今汝聒聒,起信險膚。【傳】起信險僞,膚受之言。 又【周禮春官典同】險聲斂。【註】險謂偏弇也。險則聲斂不越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疢疾險中。【註】險,傷也。 又地名。【史記朝鮮傳】都王險。【註】險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前漢地理志】遼東郡險瀆。【註】朝鮮王滿都也,依水險故名。又【地理志】中山國安險。 又【爾雅釋魚】蜠大而險。【註】險者,謂汙薄。 又【集韻】所斬切,音摻。艱難也。 又希埯切,薟上聲。峻也。 又巨險切,音芡。與儉同。 又居奄切,音檢。【字林】山形似重甑。◎按此乃隒字之音義。類篇,隒又居奄切,而集韻隒闕此一音,乃隒譌作險耳。 又【集韻】魚銜切,音□。本作巖。【史記殷本紀】得說於傅險中。【註】險,亦作巖。 【集韻】或作嶮。 陪 【戌集中】【阜字部】 陪 【唐韻】薄回切【集韻】【韻會】【正韻】蒲枚切,□音裴。【說文】重土也。 又【說文】一曰滿也。 又【玉篇】貳也,隨也。【廣韻】厠也。【增韻】伴也。【詩大雅】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傳】無陪貳也。【釋文】陪,本又作培。 又【玉篇】加也。【左傳昭五年】飱有陪鼎。【釋文】陪,薄回反,又扶杯反。又【定二年】分之土田陪敦。【註】陪,增也。亦作倍。步回反。【魯語】士有陪乗告奔走也。【註】陪,猶重也。 又【爾雅釋言】陪,朝也。【註】陪位爲朝。 又【玉篇】助也,益也。【史記孝文紀】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註】陪,輔也。 又【玉篇】家臣也。【禮曲禮】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 又陪尾,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又陪在平原,陪安在魏郡,皆漢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篇海】亦作□。 【丑集上】【口字部】 【集韻】沽紅切,音公。【玉篇】衆口也。 又【廣韻】職容切【集韻】諸容切,□音鍾。義同。 又【集韻】訟古作。註詳言部四畫。 陫 【戌集中】【阜字部】 陫 【集韻】蒲枚切,音裴。【玉篇】山名。 又【廣韻】浮鬼切【集韻】【韻會】父尾切,□音膹。【廣韻】□也。亦作。【集韻】或作□。 又【集韻】父沸切,音費。隱也。【楚辭九歌】隱思君兮陫側。本作厞。或作□。 陬 【戌集中】【阜字部】 陬 【唐韻】子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將侯切,□音緅。【說文】阪隅也。【戰國策】康王之時,有雀生□于城之陬。【史記絳侯世家】後吳奔壁東南陬。 又【爾雅釋天】正月爲陬。【史記歷書】閏餘乖次孟陬殄滅。【註】正月爲孟陬。【屈原離騷】攝提貞於孟陬。 又【莊子天地篇】子貢□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註】□陬,愧恧貌。 又黔陬,漢縣,因山而名。【前漢地理志】琅邪郡黔陬縣。【註】故介國也。【後漢淳于恭傳】客隱琅邪黔陬山。 又【廣韻】聚居也。 又【前漢西域傳】昆莫欲使其孫岑陬尙公主。【史記大宛傳】作岑娶。【註】陬,子侯反。 又【廣韻】側鳩切【集韻】甾尤切,□音鄒。【玉篇】隅也。 又【廣韻】鄕名。【類篇】魯邑。【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註】陬,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論語】作鄹人之子。 又【廣韻】子于切【集韻】遵須切,□音諏。【張衡南都賦】天封大胡,列仙之陬,上平衍而曠蕩,下蒙籠而崎嶇。 【集韻】或作□。 陭 【戌集中】【阜字部】 陭 【唐韻】於離切【集韻】於宜切,□音漪。【說文】上黨陭氏阪也。【前漢地理志】上黨郡陭氏縣。 又與崎同。【史記司馬相如傳】陭而不安。 又【集韻】於希切,音衣。義同。 又【集韻】隱綺切,音倚。隑也。 又【廣韻】【集韻】□於義切,音輢。【廣韻】陭氏縣。 又【集韻】奇寄切,音騎。義同。 【集韻】或作崎戲。通作猗。 陳 【戌集中】【阜字部】 陳 〔古文〕□軙敶【唐韻】直珍切【集韻】【韻會】【正韻】池鄰切,□音塵。【玉篇】列也,布也。【書咸有一德】乃陳戒于德。【詩小雅】□饋八簋。 又【史記李斯傳】所以飾後宮,充下□。【註】下陳,猶後列也。 又【廣韻】故也。【詩小雅】我取其□,食我農人。【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又久也。【書盤庚】失于政,□于兹。【傳】今旣失政,而□久於此而不徙。【疏】釋詁云:塵,久也。孫炎曰:□居之久,久則生塵矣。古者□塵同也。故□爲久之義。 又【廣韻】張也。【禮表記】事君欲諫,不欲□。【註】□謂言其過於外也。 又【廣韻】衆也。 又【爾雅釋宮】堂途謂之陳。【註】堂下至門徑也。【釋名】言賔主相迎□列之處也。【詩小雅】彼何人斯,胡逝我□。【註】北當階,其南接門內霤。 又國名。【廣韻】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楚滅□爲縣,漢爲淮陽國,隋爲□州。 又姓。胡公滿之後,子孫以國爲氏。 又【玉篇】或作□塵。 又【廣韻】【集韻】□直刃切。同陣。軍伍行列也。詳前陣字註。 又叶都年切,音顚。【易林】秋糧未成,無從至□。水深難涉,使我不前。【黃庭經】火兵符圖備靈關,前昂後□高下□。關音涓。 陴 【戌集中】【阜字部】 陴 【唐韻】符支切【集韻】【韻會】頻彌切【正韻】蒲靡切,□音脾。【說文】城上女牆俾倪也。【左傳宣十二年】守陴。又【成十五年】閉門登陴。 又【集韻】賔彌切,音卑。同裨。接益也。【釋名】陴,裨也,裨助城之高也。 又【集韻】蒲街切,音排。義同。 【說文】籀文作□。 陵 【戌集中】【阜字部】 陵 〔古文〕夌□【唐韻】力膺切【集韻】【韻會】閭承切,□音凌。【爾雅釋地】大阜曰陵。【釋名】陵,崇也,體崇高也。【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 又【爾雅釋丘】後高陵丘。【又】如陵陵丘。 又東陵,地名。【書禹貢】過九江,至于東陵。 又【玉篇】冢也。【齊語】陵爲之終。【註】以爲葬也。 又【玉篇】犯也。【廣韻】侮也,侵也。【易賁象】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書畢命】以蕩陵德。【傳】陵,邈也。【禮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註】陵,躐也。 又【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註】王肅曰:陵遲,陂阤也。【史記平準書】選舉陵遲。【前漢成帝紀】日以陵夷。 又【玉篇】慄也。 又馳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苕,陵苕。【註】一名陵時。 又淬也。【荀子君道篇】兵刃不待陵而勁。 又【荀子致仕篇】凡節奏欲陵,而生民欲寬。【註】峻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劒南道陵州仁壽郡。 又姓。【正字通】永樂中濼州同知陵茂,高郵人。 又【廣韻】漢複姓六氏,吳季子之後有延陵氏,高士傳有於陵子仲,戰國策有安陵丑,呂氏春秋有鉛陵卓子,漢有高陵顯,秦高陵君之後,楚有公子,食采於鄧陵,後以爲氏。 又叶力中切,音隆。【胡廣侍中箴】國有學校,侯有泮宮。各有攸敎,德用不陵。 又叶落胡切,音盧。【柳宗元佩韋賦】雲岳岳而專强兮,果黜志而乖圖。咸觸屛以拒訓兮,肆隕越而就陵。 又與鯪同。【楚辭天問】陵魚何所。一作鯪。 又與凌通。【史記秦始皇紀】陵水經地。【註】正義曰:陵作凌,歷也。 【玉篇】或作□。【□天子傳】作。 陶 【戌集中】【阜字部】 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刀切,音桃。【爾雅釋丘】再成爲陶丘。【疏】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書禹貢】東出于陶丘北。【釋名】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也。【說文】陶丘,在濟隂。【戰國策】秦客卿造謂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註】今定陶縣。【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定陶縣。【史記越世家】范蠡止於陶。【註】徐廣曰:今定陶。正義曰:括地志云:陶山在濟州平隂縣東三十五里,止此山之陽也。 又【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爲陶唐氏。【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又縣名。【漢書地理志】魏郡館陶縣,雲中郡陶林縣,定襄郡安陶縣,雁門郡□陶縣。 又【玉篇】陶甄。【廣韻】尸子曰:夏桀臣昆吾作陶。【汲冢周書】神農作瓦器。【詩大雅】陶復陶穴。 又陶正,官名。【左傳襄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爲周陶正。 又【書五子之歌】鬰陶乎予心。【傳】鬰陶,言哀思也。 又【爾雅釋詁】鬰陶,繇喜也。【禮檀弓】人喜則斯陶,陶斯咏,咏斯猶。【註】陶,鬰陶也。【疏】鬰陶者,心初悅而未暢之意也。 又【揚子方言】陶,養也。秦或曰陶。 又【後漢杜篤傳】粳稻陶遂。【註】韓詩曰:陶,暢也。 又【廣韻】正也,化也。 又【揚雄解嘲】後陶塗。【註】北方國名,出馬,因以爲名。 又蒲陶,果名。【史記大宛傳】有蒲陶酒。【司馬相如上林賦】櫻桃蒲陶。 又姓。【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廣韻】陶唐之後,今出丹陽。 又【玉篇】亦作匋。【篇海】亦作陶。 又【荀子榮辱篇】陶誕突盜。【註】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嚚之貌。或曰陶當爲逃,隱匿其情也。 又【韻會】□通作陶。【周禮冬官考工記】韗人爲臯陶。【註】臯陶,鼓木也。陶字从革。 又【韻會】裪,通作陶。【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註】復陶,主衣服之官。又【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餘昭切,音搖。【詩王風】君子陶陶,左執翿,右招我由敖。【傳】陶陶,和樂貌。【釋文】陶,音遙。 又【禮祭義】陶陶遂遂,如將復入然。【註】陶陶遂遂,相隨行之貌。【釋文】陶,音遙。 又【廣韻】臯陶,舜臣。一作咎繇。【篇海】本作□。 又【集韻】大到切,音導。【詩鄭風】淸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傳】陶陶,驅逐之貌。【釋文】陶,徒報反。好,呼報反。又【朱註】陶,叶徒□反。好,叶許□反。 又叶夷周切,音由。【詩魯頌】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易林】兹基運時,稷契臯陶。貞良得願,微子解囚。【杜篤吳漢誄】堯隆稷契,舜嘉臯陶。伊尹佐殷,呂尙翼周。考證:〔【左傳定二年】殷氏七族〕 謹照原文二年改四年。殷氏改殷民。〔【荀子不苟篇】陶誕突盜。【註】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囂之貌。〕 謹按此荀子榮辱篇非不苟篇。今照原書不苟篇改榮辱篇。註頑囂之貌照原文改頑嚚之貌。 陷 【戌集中】【阜字部】 陷 【唐韻】戸韽切【集韻】【韻會】【正韻】乎韽切,□音。【說文】高下也。一曰陊也。【玉篇】墜入地也,沒也,隤也。【易需彖】剛健而不陷。【史記灌夫傳】戰常陷堅。 又【魯語】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於恭。【註】猶失過也。 【玉篇】亦作錎。【集韻】同埳。【篇海】亦作□。 【未集中】【网字部】 【集韻】都黎切,音低。罔也。 又【集韻】典禮切,音底。罘也。 陸 【戌集中】【阜字部】 陸 〔古文〕□【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力竹切,音六。【玉篇】厚也。【廣韻】高也。【爾雅釋地】高平曰陸。【釋名】陸,漉也。水流漉而出也。【易漸卦】鴻漸于陸。【詩豳風】鴻飛遵陸。 又地名。【孟子】孟子之平陸。【註】齊下邑。 又藪名。【爾雅釋地】晉有大陸。【左傳定二年】魏獻子田於大陸。 又縣名。【隋書地理志】趙郡大陸縣。 又州名。唐置。 又漢侯國,在壽光。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陸,外國名。【前漢西域傳】□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 又【玉篇】星也。【爾雅釋天】北陸,虛也。西陸,昴也。【疏】陸,中也。北方之宿,虛爲中也。西方之宿,昴爲中也。【左傳昭二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註】陸,道也。在北陸,謂夏十二月,日在虛危。在西陸,謂夏三月,日在昴畢。 又【玉篇】道也,無水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車以行陸。【莊子則陽篇】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也。【註】人中隱者,譬之無水而沈也。 又【玉篇】陸離,猶參差也,雜亂也。【屈原離騷】斑陸離其上下。 又魁陸,水族。【爾雅釋魚】魁陸,卽今之蚶也。【疏】卽魁蛤也。一名魁陸。 又【揚雄甘泉賦】飛蒙茸而走陸梁。【註】走者陸梁而跳也。 又姓。【廣韻】古天子陸終之後。【正字通】齊後有大陸氏,後因姓陸。又春秋陸渾之戎,後亦爲陸氏。 又【後漢馬援傳】今更共陸陸。【註】猶碌碌也。 又【唐韻正】音溜。【隂符經】龍蛇起陸。叶上宿下覆。 又叶林直切。【郭璞騊駼贊】騊駼野駿,產自北域。交頸相摩,分背翹陸。 【說文】籀文作□。【集韻】作□。□原从阝作,或同籀文陸字。 □ 【卯集下】【斤字部】 □ 【廣韻】張略切,音灼。同鐯。钁也。【玉篇】破也。○按《集韻》作□。 □ 【備考】【辰集】【日字部】 □ 【五音篇海】音謂。 陻 【戌集中】【阜字部】 陻 【廣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音因。【玉篇】塞也。【書洪範】鯀陻洪水。 【廣韻】本作垔。亦作堙。【篇海】亦作。 陼 【戌集中】【阜字部】 陼 【廣韻】章與切【集韻】【韻會】掌與切,□音煮。【爾雅釋水】小洲曰陼,小陼曰沚。【越語】鼁黽之與同陼。【楚辭九章】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司馬相如子虛賦】且齊東陼巨海。【註】東有大海之陼。【揚雄反離騷】鳳凰翔於蓬陼。【註】蓬萊之陼,在海中。 又丘名。【爾雅釋丘】如陼者,陼丘。 又【唐韻】當古切【集韻】董五切,□音賭。【說文】水中高者也。 又【集韻】同堵。垣也。詳土部堵字註。 又【集韻】同都切,音徒。本作。詳邑部字註。考證:〔【爾雅釋邱】如渚者,陼邱。〕 謹照原文如渚改如陼。 陽 【戌集中】【阜字部】 陽 〔古文〕□□□【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 又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又【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又【玉篇】雙也。 又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又【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又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又【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又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又【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又【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又【玉篇】淸也。 又【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又【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又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又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留。 又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又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又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又【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又【玉篇】傷也。 又【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又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又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又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又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又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 【五音集韻】俗作□。【字彙】俗作阦。【字彙補】亦作□陽氜。 陾 【戌集中】【阜字部】 陾 【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音仍。【說文】築牆聲也。【詩大雅】捄之陾陾。【傳】陾陾,衆也。 又【廣韻】如之切【集韻】人之切,□音而。【廣韻】本作□。亦作陑。互詳陑□二字註。【篇海】譌作□。 又【廣韻】【集韻】□乃后切,音。【廣韻】衆陾。【集韻】衆也。 陿 【戌集中】【阜字部】 陿 【廣韻】侯夾切【集韻】轄夾切,□同陝。詳前陝字註。【前漢景帝紀】郡國或磽陿。【註】師古曰:陿謂褊隘也。 隀 【戌集中】【阜字部】 隀 【集韻】傳容切,音重。【玉篇】地名。 隂 【戌集中】【阜字部】 隂 【玉篇】同陰。 【卯集中】【手字部】 【集韻】徒渾切,音屯。搒也。與□同。或作□。 隃 【戌集中】【阜字部】 隃 【唐韻】傷遇切【集韻】【韻會】舂遇切,□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又【廣韻】式朱切【集韻】【韻會】舂朱切,□音輸。義同。 又【廣韻】相兪切【集韻】詢趨切,□音須。義同。 又【集韻】一曰越也。 又【廣韻】羊朱切【集韻】容朱切【正韻】雲俱切,□音兪。【廣韻】隃麋,縣名。【前漢地理志】右扶風隃麋縣。 又人名。【史記周本紀】子毀隃立。【註】隃,音踰。 又【呂氏春秋】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 又【正韻】與逾同。【左傳襄二十年】隃隱而待之。【司馬相如上林賦】隃絕梁。【前漢嚴助傳】輿轎而隃嶺。 又【集韻】餘招切,音姚。遠也,行也。與遙同。【前漢英布傳】隃謂布何苦而反。又【趙充國傳】兵難隃度。 隄 【戌集中】【阜字部】 隄 〔古文〕【唐韻】都兮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音低。【說文】唐也。【玉篇】橋也,限也。【廣韻】防也。與堤同。【正韻】岸也。【爾雅釋宮】隄謂之梁。【註】卽橋也。【禮月令】修利隄防。【史記封禪書】閒者河溢臯陸,隄繇不息。 又地名。【左傳昭二十六年】次于隄上。【註】隄上,周地。 又高隄,平隄,漢縣名,屬信都國。見【前漢地理志】。 又【廣韻】杜奚切【集韻】田黎切,□音題。義同。 又【廣韻】隄封。【前漢溝洫志】作堤。 又【集韻】常支切,音時。隄封,或作堤。通作提。 又【集韻】直兮切,音墀。防也。【左傳襄二十六年】棄諸堤下。【釋文】堤,亦作隄。徐讀丁兮反。沈讀直兮反。 隅 【戌集中】【阜字部】 隅 【廣韻】遇俱切【集韻】【韻會】元俱切,□音虞。【說文】陬也。【玉篇】角也。【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詩邶風】俟我於城隅。【禮曲禮】摳衣趨隅。【註】趨隅,升席也。又【檀弓】童子隅坐而執燭。【註】隅坐,不與成人並。【論語】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又【玉篇】廉也。【詩大雅】抑抑威儀,維德之隅。【禮儒行】砥厲廉隅。 又海隅,十藪之一。【爾雅釋地】齊有海隅。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註】宮隅,城隅,謂角浮思也。 又山名。【魯語】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註】封山,隅山,在今吳郡永安縣。【說文】作嵎。 又叶語口切,音偶。【詩唐風】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芻叶側九反,逅叶很口反。 又叶呼侯反,音齁。【揚雄反離騷】有周氏之嬋嫣兮,或鼻祖於汾隅。靈宗初諜伯僑兮,流於末之陽侯。 【篇海】同□。考證:〔【詩邶風】俟我乎城隅。〕 謹照原文乎改於。 隆 【戌集中】【阜字部】 隆 【唐韻】力中切【集韻】【韻會】【正韻】良中切,□音癃。【說文】豐大也。 又【玉篇】中央高也。【爾雅釋山】宛中隆。【疏】山形中央蘊聚而高者名隆。 又【戰國策】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 又與窿通。【正韻】穹窿,天勢。本作隆。【司馬相如上林賦】穹隆雲橈。 又【玉篇】盛也。【禮檀弓】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史記封禪書】文王攺制,爰周郅隆。【前漢武帝紀】迫隆冬至。【註】隆冬,猶言盛冬也。 又【禮祭義】頒禽隆諸長者。【註】隆,猶多也。 又【荀子致士篇】君者,國之隆也。【註】隆,猶尊也。【史記平準書】方隆貴用事。 又【前漢王莽傳】臣莽夙夜隆就孺子。【註】隆,長也。言成就之,使其長大也。 又厚也。【後漢皇后傳】使後世不見隆薄進退之隙。 又【前漢五行志】沛城鐵官鑄鐵,鐵不下,隆隆如雷聲。 又地名。【史記晉世家】齊伐魯,取隆。【註】隆,卽龍也。魯地有隆山。 又州名。後周陵州,宋升隆州。 又豐隆,雷師。【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宓妃之所在。【正韻】靊霳,本作豐隆。 又與南通。【淮南子俶眞訓】終南作終隆。 又叶盧王切,音郞。【道藏歌】但聞仙道貴,不聞鬼道隆。謠歌參天氣,賈生元正章。 又叶閭承切,音棱。【陸雲贈孫世顯詩】制動以靜,祕景在隆。雲根可棲,樂此隈岑。考證:〔【戰國策】雖隆薛之誠到於天〕 謹照原文誠改城。〔【荀子臣道篇】君者,國之隆也。〕 謹照原書臣道篇改致士篇。 【辰集下】【歹字部】 【字彙】魯堂切,音郞。死物。 【申集上】【艸字部】 【類篇】之列切,音浙。斷草也。 又【揚子方言】簟,自關而西謂之簟,或謂之。【郭註】今云篾篷也。 隈 【戌集中】【阜字部】 隈 【唐韻】烏恢切【集韻】【韻會】烏回切【正韻】烏魁切,□音煨。【說文】水曲也。【爾雅釋地】隩隈。【疏】隩一名隈也。隈卽厓內深隩之處也。【又】厓內爲隩,外爲隈。【疏】厓內近水爲隩,其外爲輷。隈,當作輷,傳寫誤也。【左傳僖二十五年】秦人過析隈。【註】析,楚邑。隈,隱藪之處。【管子形勢篇】大山之隈,奚有於深。【楚辭天問】隅隈多有,誰知其數。【淮南子原道訓】舜釣於河濵朞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 又【正字通】弓之曲處曰隈。【儀禮大射儀】大射正執弓,以袂順左右隈。【註】隈,弓淵也。 又【廣韻】【集韻】□烏繢切,音。【廣韻】隩隈。【集韻】或作□。【篇海】別作□。 隉 【戌集中】【阜字部】 隉 【唐韻】五結切【集韻】【韻會】倪結切,□音齧。【說文】危也。从□从毀省。徐巡以爲隉凶也。班固說,不安也。【書泰誓】邦之杌隉。 又【說文】賈侍中說,隉,法度也。 【玉篇】或作□。【廣韻】同臲。【集韻】或作□摰棿倪。 隊 【戌集中】【阜字部】 隊 【唐韻】【集韻】【韻會】徒對切【正韻】杜對切,□音憝。【說文】从高隊也,失也。 又【玉篇】部也。百人也。【廣韻】羣隊也。【左傳文十六年】楚子乗馹,會師於臨品,分爲二隊。【註】隊,部也。兩道攻之。【司馬相如上林賦】車按行,騎就隊。 又【集韻】【正韻】□直類切,音懟。【集韻】落也。【禮檀弓】退人若將隊諸淵。又【樂記】上如抗,下如隊。【釋文】隊,直媿反。【左傳成十二年】俾隊其師。【集韻】本作墜。亦作隧。 又【集韻】徐醉切,音遂。與隧同。詳隧字註。 又【前漢王莽傳】分爲六尉六隊。【註】隊,音遂。 又【□天子傳】得絕銒山之隊。【註】隊,謂谷中險阻道也。 又【集韻】杜罪切,憝上聲。羣也。考證:〔【左傳文十五年】楚子乗驛,會師於臨品,分爲二隊。〕 謹照原文十五年改十六年。乗驛改乗馹。 隋 【戌集中】【阜字部】 隋 【唐韻】徒果切【集韻】杜果切,□音惰。【說文】裂肉也。从肉从隓省。 又【玉篇】落也。【詩衞風其黃而隕傳】隕,隋也。【釋文】隋,又作墮,唐果反。 又【玉篇】懈也。又【廣韻】他果切【集韻】【韻會】【正韻】吐火切,□音妥。【廣韻】裂肉也。【集韻】埋祭餘也。 又【正韻】圜而長。【詩豳風破斧傳】隋銎曰斧。【釋文】徒禾反,又湯果反。形狹而長也。【禮月令穿竇窖註】隋曰竇,方曰窖。【疏】隋者,似方非方,似圓非圓。【禮器大夫士□禁註】如今方案隋長局。 又【史記天官書】廷藩西有隋星五。【註】南北爲隋。隋,垂下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旬爲切,音隨。【廣韻】國名。本作隨。【左傳桓六年】漢東之國,隨爲大,漢初爲縣,後魏爲郡,又攺爲州。【戰國策】寶珍隋珠。 又國號。楊堅受封於隨,及有天下,以隨从辵,周齊奔走不寧,故去辵作隋。【轉注古音】隋,古音妥。楊堅攺隨爲隋,後人遂以隋爲隨。 又姓。【正字通】漢五原太守隋昱明。 又【集韻】順裂肉也。 又【集韻】宣隹切,音綏。祭食也。或作挼。 又【集韻】【韻會】□翾規切,音隓。義同。或作綏挼。 又一曰釁荐血。【周禮春官大祝】隋釁。【註】謂荐血也。又【小祝】贊隋。【註】尸之祭也。【釋文】隋,許規反,又惠恚反。 又【晉語】隋其前言。【註】隋,許規反。 又【集韻】土禾切,音詑。中高四下也。 又【集韻】呼恚切,音孈。【周禮春官守祧】旣祭,則藏其隋與其服。【註】隋,謂神前所沃灌器名。康成曰:謂尸所祭肺脊黍稷之屬,藏之以依神。【釋文】隋,許恚反,又相恚反。【集韻】或作墮綏挼。 又【集韻】思累切,音髓。義同。 隍 【戌集中】【阜字部】 隍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黃。【爾雅釋詁】隍,虛也。【註】隍,城池無水者。又【釋言】隍,壑也。【註】城池空者爲壑。【說文】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玉篇】城下坑也。【易泰卦】城復于隍。 又【集韻】爲命切,音詠。義同。 階 【戌集中】【阜字部】 階 【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音皆。【說文】陛也。【玉篇】登堂道也,級也。【書大禹謨】舞干羽于兩階。 又【釋名】階,梯也,如梯之有等差也。【禮喪大記】復有林麓,則虞人設階。無林麓,則狄人設階。【註】階,所乗以升屋者,梯也。 又【易繫辭】言語以爲階。【詩大雅】誰生厲階。 又【禮少儀】不得階主。【註】階,上進者。【疏】階是等級。人升階,必上進,故以階爲上進。 又星名。【前漢東方朔傳】願□泰階六符。【註】泰階,三台也。 又官階。【南史張融傳】融不知階級,階級亦可不知融。【唐書百官志】文階二十八階,武階二十一階。 又烏階,草名。【爾雅釋草註】欔,一名烏階。 又州名。【韻會】西戎別種,白馬氐地,魏武州,唐攺階州。 又叶居夷切,音基。【詩小雅】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爲亂階。又【大雅】懿厥哲婦,爲梟爲鴟。婦有長舌,維厲之階。 又叶堅奚切,音稽。【班固西都賦】雖輕迅與僄狡,猶愕眙而不能階。攀井幹而未半,目眴轉而意迷。 閔 【戌集上】【門字部】 閔 【唐韻】眉隕切【集韻】【韻會】美隕切【正韻】弭盡切,□音敏。【說文】弔者在門也。【徐曰】今別作憫,非。 又【玉篇】病也。【詩衞風】覯閔旣多。【傳】病也。【禮儒行】不閔有司。【釋文】閔,本亦作愍。 又傷念也。【詩周南遵彼汝墳序】婦人能閔其君子。【註】傷念也。 又勉也。【書君奭】子惟用閔于天越民。【傳】閔,勉也。 又地名。【穀梁傳僖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閔。【釋文】閔,左氏作緡。 又姓。【韻會】孔子弟子閔損。又閔馬父,見左傳。 又人名。【前漢哀帝紀】立魯頃王子郚鄕侯閔爲王。 又【集韻】眉貧切,音珉。【說文】秋天也。引虞書,仁閔覆下,則稱旻天。或書作閔。通作□。 又【詩豳風】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註】亦病也。 閕 【戌集上】【門字部】 閕 【集韻】虛加切,音煆。門閉也。 又魚駕切,音訝。開裂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谽呀豁閕。【註】呵下反。豁閕,空虛也。 閘 【戌集上】【門字部】 閘 【唐韻】烏甲切【集韻】乙甲切,□音押。【說文】開閉門也。 又【廣韻】古盍切【集韻】谷盍切,□音。閉門也。 【正字通】字彙同牐。按今漕艘往來,臿石左右如門,設版瀦水,時啓閉以通舟,水門容一舟,銜尾貫行,門曰閘門,河曰閘河。設閘官司之。說文:開閉門也。未詳。字彙汎云,同牐,非。 【丑集上】【口字部】 【廣韻】方矩切【集韻】匪父切,□音府。【廣韻】,咀嚼也。【方書】藥之粗齊爲咀。【本草綱目註】李杲曰:咀,古制也。古無刀,以口咬細,令如麻豆煎之。□宗□曰:咀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齧咀。古方言咀,此義也。蘇恭曰:咀,商量斟酌之也。【集韻】或作哺。 又【唐韻】扶雨切。【集韻】【韻會】奉甫切,□音釜。又【集韻】斐父切,音撫。義□同。 【寅集中】【己字部】 【廣韻】古文以字。註詳人部三畫。 閙 【戌集上】【門字部】 閙 【廣韻】奴敎切【集韻】【韻會】【正韻】女敎切,□音橈。【集韻】擾也。【韻會】不靜也,喧囂也。又猥也。 【廣韻】同□。【集韻】或作□。【正韻】从鬥从市,鬥音鬭。俗作閙,从門,誤。 □ 【未集中】【糸字部】 □ 同顈。○按《廣韻》作顈,《集韻》作□。 閛 【戌集上】【門字部】 閛 【廣韻】普耕切【集韻】披耕切【韻會】披庚切【正韻】彼耕切,□音怦。【廣韻】門扉聲。【集韻】闔扉聲。【揚子法言】開之廓然見四海,閉之閛然不覩其裏。俗作闇然,非。 又【集韻】叵迸切,音軯。開閉門也。 或作。 閜 【戌集上】【門字部】 閜 【唐韻】火下切【集韻】許下切,□音。【說文】大開也。【廣韻】大裂。【博雅】閜,開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谽呀豁閜。【註】閜,呼下反。索隱曰:豁閜,空虛也。 又【說文】大杯亦爲閜。【揚子方言】閜,桮也,其大者謂之閜。【博雅】閜,杯也。【釋文】呼雅切。又【集韻】倚可切。同□。【說文】門傾也。或省。【史記司馬相如傳】阬衡閜砢。【郭璞註】閜,惡可反。阬衡閜砢揭孽傾敵貌也。【漢書註】閜,烏可反。閜砢,相抉持也。 又【集韻】口我切,音可。義同。 又【正字通】音斝。亦大杯,受六升。 閝 【戌集上】【門字部】 閝 【集韻】郞丁切,音靈。門上窻謂之閝。或从霝。 閞 【戌集上】【門字部】 閞 【唐韻】【集韻】□皮變切,音卞。【說文】門□櫨也。【爾雅釋宮】閞謂之槉。【疏】閞者,柱上木名。又謂之槉。又名欂,亦名枅,柱上方木是也。 又【廣韻】符萬切【集韻】扶萬切,□音飯。義同。 閟 【戌集上】【門字部】 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兵媚切,音祕。【說文】閉門也。 又凡隱而不發皆作閟。【詩鄘風】視爾不臧,我思不閟。【傳】閟,閉也。【釋文】閟,悲位反。【左傳莊三十二年】初公築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註】閟,不從公。又【閔二年】狐突曰:命以時卒,閟其事也。【註】冬十二月閟盡之時。【前漢盧綰傳】綰愈恐閟匿。 又【玉篇】愼也。【書大浩】天閟毖我成功所。【傳】言天愼勞我周家成功所在。 又神也。【詩魯頌】閟宮有侐。【箋】閟,神也。 又【正韻】深也,幽也。【詩魯頌閟宮朱傳】深閉也。 又【五音集韻】彼義切,音賁。義同。考證:〔【詩衞風】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謹照原書衞風改鄘風。〔【閔二年】孤突曰,命以時卒,閟其事也。〕 謹照原文孤突改狐突。 闁 【戌集上】【門字部】 闁 【字彙補】博毛切,音包。褒讚也。 閡 【戌集上】【門字部】 閡 【唐韻】五漑切【集韻】【韻會】牛代切【正韻】牛蓋切,□音礙。【說文】外閉也。从門,亥,意兼聲。【玉篇】止也。【易蒙卦註】退則困險,進則閡山。【疏】坎在艮下,是山下有險,恐進退不可,故蒙昧也。又【中孚註】欲進而閡敵,故或鼓也。【左思吳都賦】寒暑隔閡於□宇。【註】閡,五蓋反。【抱朴子仁明卷】學而不思,則疑閡實繁。又【廣譬卷】靈鳳所以晨起丹穴,夕萃軒丘,日未移晷,周章九陔,凌風蹈雲,不不閡者,以其六翮之輕勁也。又【列子黃帝篇】和者大同於物,物無得傷閡者,遊金石蹈水火,皆可也。【釋文】閡,音艾。 又【集韻】【類篇】□下攺切,音亥。藏塞也。【前漢律歷志】該藏萬物,而雜陽閡種。【註】孟康曰:閡,藏塞也。 又【廣韻】古代切【集韻】戸代切,□音漑。義同。 又【集韻】紇則切,音劾。礙也。 又【五音集韻】苦亥切,音愷。開也。 又【韻補】叶音攺。【前漢郊祀歌】厲意逝九閡,紛紜六幕浮大海。【釋文】叶音攺。 関 【戌集上】【門字部】 関 【正字通】俗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