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234 页/共 976 页
鐷 【戌集上】【金字部】 鐷 【集韻】虛涉切,音偞。鋌也,鐶也。
【午集下】【示字部】 【字彙補】同齊。見漢□文。
鐸 【戌集上】【金字部】 鐸 【唐韻】待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達各切,□音度。【說文】大鈴也。軍法,五人爲伍,五伍爲兩,兩司馬執鐸。【玉篇】所以宣敎令也。【釋名】鐸,度也。號令之限度也。【書胤征】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傳】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敎。【周禮天官小宰】徇以木鐸。【註】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衆。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又【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註】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 又牛鐸。【世說】晉荀勗逢趙賈人牛鐸鳴,識其聲,及掌樂,音未調,曰得趙賈牛鐸則諧矣。下郡國,悉送牛鐸,得之果諧。 又【開元遺事】宮中簷閒縣碎玉片,風搖如環珮聲,名占風鐸。 又地名。【左傳僖十六年】狄侵晉,取狐受鐸。【註】受鐸,晉地,在汾北。 又國名。【左傳宣十六年】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註】鐸辰,留吁之屬。 又宮名。【左傳哀三年】司鐸火。【註】司鐸,宮名。 又姓。【左傳成十八年】鐸遏□爲上軍尉。【前漢藝文志】鐸氏微三篇。【註】楚太傅鐸椒也。 又人名。【左傳僖二十八年】曹叔振鐸。又【昭十三年】司鐸射。【註】魯大夫。考證:〔【周禮地官封人】以金鐸通鼓。〕 謹照原文封人改鼓人。〔【左傳宣十六年】晉士會帥師,滅赤甲狄氏,及留吁鐸辰。〕 謹照原文赤甲狄氏改赤狄甲氏。
鐹 【戌集上】【金字部】 鐹 【廣韻】【集韻】□古火切,音果。刈鉤。【揚子方言】刈鉤,江淮□楚之閒,或謂之鐹。【註】音果。 又【集韻】古禾切,音戈。【廣韻】鐹錕,釭也。 又【集韻】古臥切,音過。車釭也。
鑼 【戌集上】【金字部】 鑼 【廣韻】魯何切【集韻】【韻會】良何切【正韻】郞何切,□音羅。【廣韻】鈔鑼,器也。【正字通】築銅爲之,形如盆,大者聲揚,小者聲殺。樂書有銅鑼。自後魏宣武以後,有銅鈸沙羅,沙羅卽鑼。【六書故】今之金聲,用於軍旅者。亦以爲盥盆。
【巳集中】【火字部】 【集韻】戸孔切【類篇】胡動切,□音澒。□,火貌。
鑽 【戌集上】【金字部】 鑽 【唐韻】借官切【集韻】【韻會】【正韻】祖官切,□音劗。【說文】所以穿也。 又【前漢□法志】其次用鑽鑿。【註】鑽,臏□也。師古曰:鑽,鑽去其臏骨也。 又【史記禮書】施鑽如蠭蠆。【註】鑽,謂矛矢及鏃也。 又【正字通】金剛鑽生水底,如鐘乳,體似紫石英,惟安南高石山羚羊角能碎之。 又【廣韻】刺也。【爾雅釋木】樝棃曰鑽之。【莊子外物篇】神龜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又凡深入者,借用鑽。【論語】鑽之彌堅。【爾雅序】沈硏鑽極,二九載矣。又【班固答賔戲】商鞅挾三術以鑽孝公。【註】帝王霸三策,鑽者,取必入之義。 又【廣韻】子算切【集韻】祖算切,□音。義同。【六書故】去聲借貫切,穿器也。用之穿物曰鑽,平聲。【正字通】按以鑿鑿木皆讀昨,不聞鑿一音,鑿物又一音,鑽亦如之。必分平去二聲,泥。
鑾 【戌集上】【金字部】 鑾 【唐韻】洛官切【集韻】盧丸切【正韻】盧官切,□音鸞。【說文】人君乗車四馬,鑣八鑾,鈴象鸞鳥聲,和則敬也。 又【翰林志】翰林院與金坡殿相接,故學士院號金鑾。【又】德宗移學士院於金鑾坡。 又【集韻】通作鸞。【古今注】禮記云:行前朱鳥鸞也。前有鸞鳥,故謂之鸞。鸞口銜鈴,故謂之鑾鈴。今或爲鑾,或爲鸞,事一而義異也。 又【韻補】叶閭員切,音攣。【劉邵七華賦】載金鉦,鳴玉鸞。鼓興雷起,野火雲延。
【卯集下】【斤字部】 【廣韻】【集韻】□章恕切,音翥。斫也。
□ 【未集中】【糸字部】 □ 【篇海類編】同糾。備考:【海篇】同糾。
陑 【戌集中】【阜字部】 陑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正韻】如支切,□音而。【玉篇】地名。【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傳】陑在河曲之南。【廣韻】本作□。【集韻】或作隭。
陔 【戌集中】【阜字部】 陔 【唐韻】古哀切【集韻】【韻會】【正韻】柯開切,□音該。【說文】階次也。【玉篇】階也,隴也。【前漢郊祀志】祠壇放亳忌泰,一壇三陔。【註】陔,重也。三陔,三重壇也。 又南陔,笙詩名。【詩序】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儀禮燕禮】笙入立于縣中,奏南陔,白華,華黍。 又陔夏,樂名。九夏之一。【儀禮鄕飮酒禮】賔出,奏陔。【註】陔,陔夏也。陔之言戒也。終日燕飮,酒罷,以陔爲節,明無失禮也。 又通作祴。【周禮春官鐘師祴夏註】祴,讀爲陔鼓之陔。客醉而出,奏陔夏。 又【玉篇】亦作垓。【揚雄河東賦】行睨陔下與彭城。【史記項羽本紀】作垓下。 又與閡通。【前漢禮樂志郊祀歌】專精厲意逝九閡。【註】閡猶陔。淮南子,期乎九陔之上,請九天之上也。 又叶堅奚切,音稽。【道藏歌】玉皇命玉眞,飛軒浪大陔。諸天驩且悅,瓊音自愴淒。
陕 【戌集中】【阜字部】 陜 〔古文〕□【唐韻】侯夾切【集韻】【韻會】轄夾切【正韻】胡夾切,□音洽。【說文】隘也。【註】徐鉉曰:今俗从山作峽,非是。【玉篇】不廣也。亦作狹。【爾雅釋宮】陜而修曲曰樓。【前漢郊祀志】行溪谷中,阸陜且百里。【司馬相如封禪書】迹陜遜原,迥闊詠沫。【上林賦】赴隘陜之口。 又尋陜,地名。【史記南越傳】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陜,破石門。【註】尋陜,在始興西三百里。 又【廣韻】與陿同。史記尋陜,前漢書作尋陿。 又【集韻】訖洽切,音夾。義同。 又【集韻】地名。周召所分。○按地名乃陝也。陝字音閃,止有上聲,無入聲。陜字雖有洽夾二音,□無地名一解。集韻註誤。 【篇海】俗作陝。
陖 【戌集中】【阜字部】 陖 【唐韻】私閏切【集韻】須閏切,□音浚。【說文】陗高也。【玉篇】險也。 又【玉篇】亦作峻。【司馬相如上林賦】徑陖赴險。【前漢書】作峻。 又【廣韻】亭名,在馮翊。 【集韻】同埈。【篇海】亦作□□。
陗 【戌集中】【阜字部】 陗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七肖切,音俏。【說文】陖也。【玉篇】險也。【廣韻】山峻也。 又【玉篇】隱也。【廣韻】急也。【前漢鼂錯傳】爲人陗直刻深。【註】陗,與峭同,謂峻陿也。
□ 【備考】【寅集】【山字部】 □ 【五音篇海】同岡。
陮 【戌集中】【阜字部】 陮 【唐韻】都辠切【集韻】覩猥切,□音頧。【說文】陮隗,高也。【玉篇】陮隗,不平也。 又【廣韻】徒猥切【集韻】杜罪切,□音□。又【集韻】都回切,音磓。義□同。
陯 【戌集中】【阜字部】 陯 【唐韻】【集韻】□盧昆切,音崘。【說文】山阜陷也。 又【廣韻】力迍切【集韻】龍春切,□音倫。義同。【玉篇】亦作淪。 又【集韻】盧困切,音論。同埨。坎陷也。
陰 【戌集中】【阜字部】 陰 〔古文〕霒侌□□□瘖【唐韻】【集韻】【韻會】於今切【正韻】於禽切,□音音。【說文】闇也。【釋名】陰,蔭也,氣在內奧蔭也。【玉篇】幽無形,深難測謂之陰。【易坤卦】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禮月令】百官靜事毋□,以定晏陰之所成。又【周禮天官內宰】以陰禮敎六宮。【註】陰禮,婦人之禮。又【內小臣】掌王之陰事陰令。又【地官大司徒】以陰禮敎親,則民不怨。【註】陰禮,謂男女之禮。 又陰晴。【詩邶風】曀曀其陰。【又】以陰以雨。 又【說文】山之北也。【書禹貢】南至于華陰。 又【說文】水之南也。【前漢地理志】河東郡汾陰縣。【註】介山在南。 又【玉篇】影也。【晉書陶侃傳】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 又【正字通】□背曰陰。楊修解曹娥□陰八字。 又【前漢郊祀歌】靈之至,慶陰陰。【註】師古曰:言垂陰覆徧於下。 又【玉篇】默也。【戰國策】齊秦之交陰合。 又【詩秦風】陰靷鋈續。【傳】陰,揜軓也。【釋名】陰,蔭也。橫側車前,以陰笒也。 又地名。【左傳襄九年】濟于陰阪侵鄭。又【昭十九年】楚工尹赤遷陰于下陰。又【二十二年】帥師軍于陰。【前漢地理志】南陽郡陰縣。【註】卽左傳下陰也。又漢有兩陰山縣。【地理志】西河郡陰山,又桂陽郡陰山。 又山名。【史記秦始皇紀】自楡中□河以東,屬之陰山。【註】徐廣曰:在五原之北。 又姓。【廣韻】管修自齊適楚,爲陰大夫,其後氏焉。○按史記褚少孫龜筴傳:陰兢活之,與之俱亡。索隱曰:陰,姓。兢,名也。是商時卽有陰姓矣。又左傳僖十五年: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註:飴甥,食邑于陰。戰國策有陰□、陰姬,疑卽出於此。又昭二十四年,陰不佞,以溫人南侵。疑陰亦姓也。 又【正字通】男子勢曰陰。【史記呂不韋傳】私求大陰人嫪毐爲舍人。 又【逸周書】墠上張赤帟陰羽。【註】陰,鶴也。 【玉篇】今作隂。【五音集韻】俗作□。【字彙】俗作阥。【字彙補】亦作□阴□。 又【集韻】烏含切,音菴。本作闇,治喪廬也。【論語】高宗諒陰,三年不言。 又【集韻】【韻會】□於禁切,音蔭。【集韻】瘞藏也。【禮祭義】骨肉斃于下,陰爲野土。【註】陰,讀爲依廕之廕。 又【詩大雅】旣之陰女,反予來赫。【箋】覆陰也。【韻會小補】蔭,通作陰。 又【正字通】音飮。古醫方有淡陰之疾,俗作淡飮。 又叶於容切,音雍。【詩豳風】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箋】凌陰,冰室。【揚子太□經】日飛懸陰,萬物融融。 又叶於虔切,音煙。【黃庭經】上有靈下關元,左爲少陽右太陰。 又【韻會小補】本作殷。淺黑色也。亦作陰。【詩小雅我馬維駰傳】陰白雜毛曰駰。陰,淺黑色也。考證:〔【戰國策】齊秦之處陰合。〕 謹照原文之處改之交。〔【詩秦風】陰靷鋈續。【傳】陰,揜軌也。〕 謹照原文軌改軓。〔【逸周書】墠上張赤奕陰羽。〕 謹照原文赤奕改赤帟。
陲 【戌集中】【阜字部】 陲 【唐韻】【集韻】【韻會】□是爲切,音倕。【說文】危也。 又【廣韻】邊也。【增韻】疆也。【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陲。【史記律書】連兵於邊陲。 又【韻會】本作垂。【爾雅釋詁】疆界邊衞圉,垂也。【註】皆在外垂也。【戰國策】今大國之地半天下,有二垂。【荀子臣道篇】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
难 【戌集中】【隹字部】 難 〔古文〕□□□□□□□□【廣韻】【韻會】那干切【集韻】那肝切,□音。【說文】鳥也。本作□。 又【玉篇】不易之稱也。【書臯陶謨】惟帝其難之。【咸有一德】其難其愼。 又珠名。【曹植美人行】珊瑚閒木難。【註】《南越志》曰:木難,金翅鳥沫所成碧色珠也。 又姓。【正字通】南北朝難從党。見《姓苑》。 又【集韻】【韻會】囊何切【正韻】奴何切。□同儺。【集韻】難,卻除凶惡也。【周禮春官占夢】遂令始難歐疫。【夏官方相氏】率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禮月令】季春,命國難。【又】季冬命有司大難。 又【詩小雅】其葉有難。【傳】難然盛貌。【釋文】乃多反。 又【集韻】乃可切,音娜。同橠。詳木部橠字註。 又【廣韻】奴案切【集韻】【韻會】【正韻】乃旦切,□音。【廣韻】患也。【易否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禮曲禮】臨難毋苟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註】難,相與爲仇讎。 又詰辨也。【唐史韋處厚傳】張平叔議糶鹽,韋處厚發十難以詰之。 又【書舜典】惇德允元而難任人。【傳】難,拒也。【釋文】乃旦反。 又【公羊隱八年我入邴傳】其言入何難也。【註】難,辭也。【釋文】乃旦反,一音如字。 又【孟子】於禽獸又何難焉。【註】難,責也。 又人名。【左傳文元年】難也收子。【釋文】乃多反,一音如字。 又叶音臡。【汲冢周書】旁隊外權,隳城湮溪。老弱單處,其謀乃難。考證:〔【左傳文元年】難也收子。【釋文】乃旦反,一音如字。〕 謹照原文乃旦反改乃多反。
雳 【戌集中】【雨字部】 靂 【廣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郞狄切,□音歷。【玉篇】霹靂。詳前霹字註。
隿 【戌集中】【隹字部】 隿 【唐韻】與職切【集韻】逸職切,□音弋。【說文】繳射飛鳥也。从隹从弋。【玉篇】今作弋。【楚辭九章】矰弋機而在上。【朱註】弋,一作隿。【玉篇】亦作□。
雀 【戌集中】【隹字部】 雀 【唐韻】卽略切【集韻】【韻會】【正韻】卽約切,□音爵。【說文】依人小鳥也。从小,隹。讀與爵同。【古今注】雀,一名家賔。【埤雅】雀,物之淫者。【詩召南】誰謂雀無角。【左傳襄二十五年】如鷹鸇之逐鳥雀也。 又【書顧命】二人雀弁。【傳】雀韋弁。【疏】雀,言如雀頭色也。 又【周禮春官巾車】漆車藩蔽豻□雀飾。 又【戰國策】雀立不轉。【註】雀立,踊也。 又【揚子方言】鸝黃,或謂之楚雀。【爾雅釋鳥】鵹黃,楚雀。【註】卽倉庚也。 又【爾雅釋鳥】鷣,負雀。【註】鷣,鷂也。善捉雀,因名。 又【爾雅釋鳥桑鳸竊脂註】俗謂之靑雀。 又【爾雅釋鳥桃蟲鷦註】鷦□,桃雀也。俗呼爲巧婦。【疏】方言說,巧婦之名,自關而東謂之工爵,自關而西或謂之韈雀。 又【揚雄羽獵賦】□鸞,孔雀。又【臨海異物志】南海有黃雀魚,六月化爲黃雀,十月入海爲魚。 又【爾雅釋草】蘥,雀麥。【註】卽燕麥也。 又朱雀,南方宿名。【禮曲禮】前朱雀而後□武。考證:〔【揚雄校獵賦】□鸞,孔雀。〕 謹照原文校獵賦改羽獵賦。
□ 【未集中】【糸字部】 □ 【字彙補】古文繅字。○按希裕略古,古文繅字無作□者,此譌字也。
□ 【未集中】【糸字部】 □ 【篇海】綮,或作□。
霥 【戌集中】【雨字部】 霥 【集韻】蒙弄切,音□。靁聲。
【寅集中】【山字部】 【廣韻】【集韻】□徒外切,音兌□,山貌。【馬融長笛賦】嶰壑□。【註】□,深平貌。
【未集中】【糸字部】 【字彙補】俗綱字。
霦 【戌集中】【雨字部】 霦 【廣韻】府巾切【韻會】悲巾切,□音彬。【玉篇】玉光色。【廣韻】璘霦,玉光色也。
霧 【戌集中】【雨字部】 霧 【廣韻】【韻會】□亡遇切,音務。【爾雅釋天】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註】言晦冥。【釋名】霧,冒也,氣蒙亂覆冒物也。【廣韻】元命包曰:隂陽亂爲霧。【禮月令】氛霧冥冥。【玉篇】本作霿。【廣韻】同霚。【集韻】同雺。 又【集韻】謨蓬切,音蒙。又蒙弄切,音幪。又莫鳳切,音夢。義□同。
霨 【戌集中】【雨字部】 霨 【集韻】紆胃切,音尉。雲起貌。
霩 【戌集中】【雨字部】 霩 【唐韻】苦郭切【集韻】【韻會】闊鑊切,□音廓。【說文】雨止雲罷貌。从雨郭聲。【廣韻】雲消貌。 又【韻會】雪消謂之霩。 又【淮南子天文訓】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韻會】廫廓,開朗貌。通作寥廓。 又【集韻】【正韻】□忽郭切,音霍。義同。
霪 【戌集中】【雨字部】 霪 【廣韻】餘針切【集韻】【韻會】【正韻】夷針切,□音淫。【玉篇】久雨也。【韻會】雨過十日以往。又【淮南子修務訓】禹沐浴霪雨。 【集韻】或作湛。通作淫。
馄 【戌集下】【食字部】 餛 【廣韻】戸昆切【集韻】胡昆切,□音魂。【玉篇】餛飩。【揚子方言】餠謂之飥,或謂之餦餛。 又【集韻】公渾切,音昆。義同。 【集韻】亦作餫。
霫 【戌集中】【雨字部】 霫 【廣韻】先立切【集韻】【正韻】息入切,□音□。【玉篇】雴霫,大雨也。【廣韻】字林云:雨貌。【廣雅】霫霫,雨也。 又【廣韻】奚霫,東北夷名。【集韻】或作雭。 又【廣韻】似入切【集韻】席入切,□音習。雴霫,大雨也。 又【集韻】白霫,北狄國。【唐書回鶻傳】白霫,居鮮□故地,其部有三:曰居延,曰無若沒,曰潢水。
霬 【補遺】【戌集】【雨字部】 霬 【字彙補】移益切,音翼。人名。【三國志荀彧傳】彧子惲,惲子霬,官至中領軍。
霭 【戌集中】【雨字部】 靄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蓋切,音藹。【說文】雲貌。从雨,謁省聲。【集韻】或作。 又【韻會】雲集貌。 又【韻會】【正韻】□依亥切,音欸。義同。又【韻會】氛也。 又【廣韻】於葛切【集韻】【韻會】【正韻】阿葛切,□音遏。義同。
霮 【戌集中】【雨字部】 霮 【集韻】【韻會】□徒感切,音禫。【集韻】霮,繁雲。 又【左思吳都賦】宵露霮。【註】霮,露垂貌。【集韻】或作□。 又【集韻】【韻會】□徒濫切,音憺。【集韻】雲貌也。靉謂之霮。或作□。
險 【戌集中】【阜字部】 險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虛檢切,音獫。【說文】阻難也。【玉篇】高也,危也。【易屯卦】動乎險中。【坎卦】習坎,重險也。【又】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又司險,官名。【周禮夏官】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 又【玉篇】邪也,惡也。【書盤庚】今汝聒聒,起信險膚。【傳】起信險僞,膚受之言。 又【周禮春官典同】險聲斂。【註】險謂偏弇也。險則聲斂不越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疢疾險中。【註】險,傷也。 又地名。【史記朝鮮傳】都王險。【註】險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前漢地理志】遼東郡險瀆。【註】朝鮮王滿都也,依水險故名。又【地理志】中山國安險。 又【爾雅釋魚】蜠大而險。【註】險者,謂汙薄。 又【集韻】所斬切,音摻。艱難也。 又希埯切,薟上聲。峻也。 又巨險切,音芡。與儉同。 又居奄切,音檢。【字林】山形似重甑。◎按此乃隒字之音義。類篇,隒又居奄切,而集韻隒闕此一音,乃隒譌作險耳。 又【集韻】魚銜切,音□。本作巖。【史記殷本紀】得說於傅險中。【註】險,亦作巖。 【集韻】或作嶮。
驶 【亥集上】【馬字部】 駛 【廣韻】疎事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音史。【玉篇】疾也。【增韻】馬行疾也。 又【正韻】式至切,音試。與□同。
隫 【戌集中】【阜字部】 隫 【集韻】符分切,音汾。與墳同。【管子地員篇】若在陵在山,在隫在衍。○按字彙作隫,附十二畫,非。今攺正。
隮 【戌集中】【阜字部】 隮 【廣韻】祖稽切【集韻】【正韻】牋西切,□音擠。【玉篇】登也。【書顧命】由賔階隮。 又【玉篇】氣也,升也。【詩鄘風】朝隮于西。【箋】朝有升氣於西方。【釋文】隮,子西反,又子細反。【周禮春官眡祲】十輝,九曰隮。【註】隮,虹也。 又【集韻】津私切,音貲。義同。【詩曹風】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孌兮,季女斯饑。【傳】隮,升雲也。 又【廣韻】【集韻】□子計切,音霽。義同。 又【書微子】今爾無指,告予顚隮。【傳】顚,隕。隮,墜。【釋文】隮,子細反。 【廣韻】本作躋。【集韻】亦作□□。【石鼓文】作□。【篇海】作□。
隯 【戌集中】【阜字部】 隯 【玉篇】同島。
鞞 【戌集中】【革字部】 鞞 【唐韻】幷頂切【集韻】【韻會】補鼎切,□音□。【說文】刀室也。【玉篇】劒削也。【詩小雅】鞞琫有珌。【傳】鞞,容刀鞘也。【疏】古之言鞞,猶今之言鞘。又【大雅】鞞琫容刀。【傳】下曰鞞,上曰琫。 又【廣韻】幷弭切【集韻】【韻會】補弭切【正韻】補委切,□音俾。義同。【揚子方言】劒削,自關而西謂之鞞。【註】鞞,方婢反。 又【廣韻】府移切,音□。牛鞞,縣名,在蜀。【前漢地理志】犍爲郡牛鞞縣。【註】孟康曰:鞞音髀。師古曰:必爾反。 又【集韻】蒲糜切,音皮。本作郫。詳邑部郫字註。 又【廣韻】部迷切【集韻】【韻會】騈迷切,□音椑。【詩周頌應田縣鼓傳】應,鞞鼓也。【禮月令】命樂師修鞀鞞鼓。【疏】釋名,鞞,助也。裨助鼓節。【廣韻】本作鼙。【集韻】或作□。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徐林切【集韻】徐心切,□音尋。【玉篇】續也。今作尋。
钨 【戌集上】【金字部】 鎢 【廣韻】哀都切【集韻】汪胡切,□音烏。【玉篇】鎢錥,小釜。【廣韻】鎢錥,溫器。【博雅】鎢錥謂之銼□。【晉書杜預傳】釜瓮銚槃鎢錥,皆民閒之急用也。
鐺 【戌集上】【金字部】 鐺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郞切,音當。【說文】鋃鐺,鎖也。互詳鋃字註。 又【集韻】【韻會】□他郞切,音湯。與鏜同,鼓聲也。【史記司馬相如傳】鏗鎗鐺。【註】鐺,鼓音。 又【廣韻】楚庚切【集韻】【韻會】楚耕切,□音鎗。□屬。【通俗文】鬴有足曰鐺。【緯略】三足溫酒器也。唐薛大鼎、賈敦頤、鄭德本,號鐺脚御史。【宋史太祖紀】雷德驤判大理寺,言趙普強市人第宅。上怒叱曰:鼎鐺猶有耳,汝不聞普吾社稷臣乎。考證:〔【史記司馬相如傳】鏗鎗鐺。【註】鐺,鼓音。〕 謹照原文兩字□改。
【巳集中】【火字部】 【集韻】兹消切。同焦。詳焦字註。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韻】桑故切【集韻】【韻會】【正韻】蘇故切,□音素。【說文】逆流而上曰洄。,向也。水欲下,違之而上。或作遡溯。亦作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