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 第 8 页/共 9 页
不住不入是双遮。能住能处是双照也。
△三明离过具德作用。
又止行成故不为世染。观行成故不为寂滞。又止行成故即用而常寂。观行成故即寂而常用。
不染不滞是离过。用寂寂用是具德也。
△四明融即离微作用。
又止行成故知生死即是涅盘。观行成故知涅盘即是生死。又止行成故知生死及涅盘二俱不可得。观行成故知流转即生死不转是涅盘。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复更灭故。生死即是涅盘。二乘所证涅盘仍是真常流注故。即是变易生死。此对待论融即也。二种生死元无生死之相。如举波即水。故生死即是涅盘三德。涅盘亦无涅盘之相。如全水在波。故涅盘即是生死。此绝待论融即也。随缘常不变。故生死涅盘二俱平等。无有一相可得。所谓其入离也。不变常随缘故。随流转缘名为生死。随不转缘名为涅盘。所谓其出微也。初备显作用竟。
△二重明所依。
问曰。菩萨即寂兴用之时。三性之中依於何性而得成立。答曰。菩萨依依他性道理故。能得即寂兴用。兼以余性助成化道。此义云何。谓虽知诸法有即非有。而复即知不妨非有而有。不无似法显现。何以故。以缘起之法法尔故。是故菩萨常在三昧而得起心悯念众生。然复依分别性观门故。知一切众生受大苦恼。依依他性观门故。从心出生摄化之用。依真实性观门故。知一切众生与己同体。依分别性止门故。知一切众生可除染得净。依依他性止门故。不见能度所度之相。依真实性止门故。自身他身本来常住大般涅盘。
答中先标二义。次别释成。谓虽知诸法下。释依依他性道理也。然后依分别下。释余性助成化道也。
△三再示方便。
又若初行菩萨欲有所作。先须发愿。次入止门。即从止起观。然后随心所作即成。何故须先发愿。谓指克所求请胜力加故。复何须入止。谓欲知诸法悉非有故。是故於一切有碍之法随念即通。何故。即从止起观。谓欲知一切法皆从心作故。是故於一切法有所建立随念即成也。若久行菩萨即不如是。但发意欲作随念即成也。诸佛如来复不如是。但不缘而照。不虑而知。随机感所应见闻。不发意而事自成也。譬如摩尼无心欲益於世。而随前感雨宝差别。如来亦尔。随所施为不作心意。而与所益相应。此盖由三大阿僧祇劫熏习淳熟故得如是。更无异法也。
先明初行方便。次明久行及佛之不同。然非因初行安有久行。非有久行安得成佛。故知欲成佛者须学初行之方便矣。
△二偈颂三。初颂理谛。二颂观法。三颂劝修。今初。
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生死亦是心。涅盘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还无二相。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而具种种义。是无穷法藏。
初一句总颂真体。次一句摄事归理。无一法而非全心也。次四句全理成事。无一法之全理不还具众生佛菩萨生死涅盘种种法也。一心作二即不变常随缘义。二无二相即随缘常不变义。海喻可知。
△二颂观法三。初法说。二喻说。三合结。今初。
是故诸行者。应当一切时。观察自身心。知悉由染业。熏藏心故起。既知如来藏。依熏作世法。应解众生体。悉是如来藏。复念真藏心。随熏作世法。若以净业熏。藏必作佛果。
观察自身心。谓约染浊分别性修止观也。知悉由染业熏藏心故起。是约染浊依他性修止观也。应解众生体悉是如来藏。是约染浊真实性修止观也。复念真藏性等四句。是以染例净。即约清净三性修止观也。又如来藏依熏作世法。是知不变常随缘也。众生体悉是如来藏。是解随缘常不变也。世法既尔佛果例然。约性则一真平等。约修则因满果圆。所以必须依止一心勤行妙止观也。
△二喻说。
譬如见金蛇。知是打金作。即解於蛇体。纯是调柔金。复念金随匠。得作蛇虫形。即知蛇体金。随匠成佛像。
蛇喻染浊分别性。打喻染浊依他性。蛇体纯是调柔金。即喻染浊真实性。又打金作蛇喻不变随缘。蛇体纯金喻随缘不变也。蛇体金喻现前一念心性。匠喻止观法门。成佛像喻成出障净法身也。
△三合结。
藏心如真金。具足违顺性。能随染净业。显现凡圣果。
金可为蛇为像。即是具足蛇像二性。故能随匠打作蛇像。藏心亦尔。本具违顺二性。故能随染净二业显现凡圣二果。然正为蛇时像性仍在。故可转蛇作像。则知正在染时净性仍在。故可转凡成圣也。蛇像非佛像。故须修证。佛金即蛇金。故常平等。彼执性废修。执修昧性者。安知常同常别法界法门哉。二颂观法竟。
△三颂劝修。
以是因缘故。速习无漏业。熏於清净心。疾成平等德。是故於即时。莫轻御自身。亦勿贱於他。终俱成佛故。
净心为因。净业为缘。因必藉缘。故须速习无漏业缘。熏於清净心之真因。令成本来平等之妙德也。我心既即佛性。安可轻御。御者用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安可贱他。既不自轻亦不贱他。是名平等佛德。
△三结。
此明止观作用竟。上来总明五番建立止观道理讫。
已上第二大科广作分别竟。
△三历事指点三。初明礼佛时止观。二明食时止观。三明便利时止观。初中三。初观门。二止门。三双行。初又二。初实事观。二假想观。初又三。初法。二喻。三合。今初。
凡礼佛之法亦有止观二门。所言观门礼佛者。当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与我身同一净心为体。但以诸佛修习净业熏心故。得成净果。差别显现。徧满十方三世。然一一佛皆具一切种智。是正徧知海。是大慈悲海。念念之中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尽欲救度一切众生。一佛既尔。一切诸佛皆悉如是。是故行者若供养时。若礼拜时。若赞叹时。若忏悔时。若劝请时。若随喜时。若回向时。若发愿时。常作是念。一切诸佛悉知我供养。悉受我供养。乃至知我发愿。
此依法性及与佛德称实而观。行愿品所谓起深信解如对目前者也。
△二喻。
犹如生盲之人於大众中行种种惠施。虽不见大众诸人。而知诸人皆悉见己所作。受己所施。与有目者行施无异。
无始无明未破。喻如生盲。然能作此信解。则功德与菩萨等矣。
△三合。
行者亦尔。虽不见诸佛。而知诸佛皆悉见己所作。受我忏悔。受我供养。如此解时。即时现前供养。与实见诸佛供养者等无有异也。何以故。以观见佛心故。佛心者大慈悲是也。
虽不见诸佛而见诸佛大慈悲心。所谓虽是肉眼名为佛眼也。
△二假想观二。初佛身观。二供具观。初中二。初直示。二释疑。今初。
又若能想作一佛身相严好。乃至能得想作无量诸佛。一一佛前皆见己身供养礼拜者。亦是现前供养。何以故。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
是心作佛者。能作他方应佛。能作自己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即他方应佛。心即自己果佛也。又是心作佛故非自然。是心是佛故非因缘。即中之空假名佛。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能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也。又始学名作。终成即是佛。又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名心是佛。望己当果繇观而成。名心作佛。若欲悉知。具如妙宗钞。
△二释疑二。初明假想非妄。二明感应俱成。初中三。初直明非妄。二远胜二乘。三径齐菩萨。今初。
问曰。前之一番供养。实有道理可与现前供养无异。此后一番想作佛身者则无道理。何以故。以实不见佛身。假想作见即是妄想相故。答曰。佛在世时。所有众生现前所见佛者。亦是众生自心作也。是故经言。心造诸如来。以是义故。即时心想作佛。则与彼现前见佛一也。
△二远胜二乘。
又复乃胜二乘现见佛者。何以故。以彼二乘所见之佛实从心作。由无明故。妄想曲见谓从外来。非是心作。故即是颠倒。不称心性缘起之义。是故经言。声闻曲见。又复经言。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言如来者。即是真如净心依熏缘起果报显现。故名如来。彼谓心外异来。故言不能见也。我今所见诸佛。虽是想心所作。但即能知由我想念熏真心故。心中现此诸佛。是故所见之佛不在心外。唯是真心之相。有即非有非有即有。不坏真寂不坏缘起。是故胜彼二乘现前见也。
二乘不达唯心。此达唯心。一胜也。二乘入寂便坏缘起。此则不坏缘起。二胜也。
△三径齐菩萨。
又若我以想心熏真心故。真心性起显现诸佛。而言是妄想者。道场会众皆以见佛之业熏真心故。卢舍那佛在於真心中现。彼诸菩萨亦是妄想。若彼菩萨所见之佛实从心起。见时即知不从外来。非是妄想者。我今所见诸佛亦从心起。亦知不从外来。何为言是妄想。又复彼诸菩萨所修见佛之业。悉是心作。还熏於心。我今念佛之想。亦是心作。还熏於心。彼此即齐。是故彼若非妄。我即真实。
初明假想非妄竟。
△二明感应俱成四。初重明同体心性。二明依想得见真佛。三生佛互论熏心。四结成感应不二。今初。
问曰。若一切诸佛唯由众生自心所作者。即无有实佛出世。答曰。不妨一切诸佛出世而即是众生自心所作。何以故。谓由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一净心为体故。然此净心全体唯作一众生。而即不妨全体复作一切凡圣。如一众生是净心全体所作。其余一一凡圣悉皆如是。一时一体不相妨碍。是故若偏据一人以论心者。此人之体即能作一切凡圣。如藏体一异中释此义也。由此义故。一切诸佛唯是我心所作。但由共相不共相识义故。虽是我心能作诸佛。而有见不见之理。如共相不共相识中具明。
众生自心所作即是实佛。实佛即是众生自心所作。以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一净心为体故。若达前文藏体一异之义。则不计实佛在我心外。若达共相不共相识之义。则不疑众生有见有不见矣。
△二明依想得见真佛。
以是义故。若能方便假想者。此想即熏真心。与诸佛悲智之熏相应故。於真心中显现诸佛。自得见之。此所现之佛。以我假想见佛之业与佛利他之业相应。熏心起故。此佛即是我共相识也。是共相识故。即是真实出世之佛为我所见。若无见佛之业与佛利他之德相应熏心者。一切诸佛虽是我净心所作。而我常不得见佛。
假想为能感。悲智为能应。感於众生心内诸佛。故心外无佛。应於诸佛心内众生。故佛出是真也。
△三生佛互论熏心。
是故。若偏据诸佛以论净心。即诸佛净心作一切众生。但佛有慈悲智力熏心。故得见一切众生。若偏据众生以论净心。即众生净心作一切诸佛。但众生有见佛之业熏心。故得见一切诸佛。
佛为法界。故无佛心外之众生。生为法界。故无众生心外之佛。自熏自见。复何疑哉。
△四结成感应不二。
是故假想熏心者。即心中诸佛显现。可见所见之佛。则是真实出世之佛。若不解此义故。谓释迦如来是心外实佛。心想作者是妄想作佛。如是执者。虽见释迦如来亦不识也。
假想为能感。实佛为能应。所感实佛既不在众生心外。所应众生又岂在释迦心外。是谓感应不二也。若曲计释迦实在心外。所想不是真佛者。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矣。已上佛身观竟。
△二供具观。
又复行者既如是知一切诸佛是心所作故。当知身及供具亦从定心出生。以是义故。当想自身心。犹如香藏王。身诸毛孔内。流出香烟云。其云难思议。充满十方剎。各於诸佛前。成大香楼阁。其香楼阁内。无量香天子。手执殊妙香。供养诸最胜。或复想自身。徧满十方国。身数等诸佛。亲侍於如来。彼诸一一身。犹如大梵王。色相最殊妙。五体礼尊足。知身及供具。悉是一心为。不生妄想执。谓为心外有。复知诸菩萨。所有诸供具。悉施诸众生。令供养诸佛。是故彼供具。即是我己有。知是己有故。持供诸如来。以己心作物。及施他己者。复回施众生。供献诸最胜。深入缘起观。乃能为此事。此观门礼佛。
文有八段。初又复行者下。既知是心作佛。便可从心作身及供具也。二当想自身心下三偈。是想所供周徧。三或复想自身下二偈。是想能供周徧。四知身及供具一偈。是止观双行。五复知诸菩萨下二偈。是自他不二。六以己心作物一偈。是善巧回向。七深入缘起观二句。是结叹功能。八此观门礼佛句。乃总结前文也。
△二止门。
止门礼佛者。当知一切诸佛及以己身一切供具。皆从心作。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亦不得取於一心之相。何以故。以心外无法能取此心相故。若有能取所取者即是虚妄。自体非有。如是礼者即名止门。
皆从心作即无相性。有即非有即无生性。唯是一心即无性性。亦不取於一心之相即无真性也。
△三双行。
复不得以此止行故便废息观行。应当止观双行。所谓虽知佛身我身及诸供具体唯一心。而即从心出生缘起之用炽然供养。虽复炽然供养。而复即知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无念。是故经言。供养於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相。此是止观双行也。
初明礼佛时止观竟。
△二明食时止观二。初观门。二止门。初中二。初普供观。二除贪观。初又二。初转粗作妙观。二转少为多观。今初。
凡食时亦有止观两门。所言观者。初得食时。为供养佛故。即当念於此食是我心作。我今应当变此疎食之相以为上味。何以故。以知诸法本从心生。还从心转故。作是念已。即想所持之器以为七宝之钵。其中饮食想为天上上味。或作甘露。或为粳粮。或作石蜜。或为酥酪。种种胜膳等。作此想已。然后持此所想之食施与一切众生。共供养三宝四生等食之。当念一切诸佛及贤圣。悉知我等作此供养。悉受我等如是供养。作此供养已然后食之。是故经言。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诸贤圣。然后可食。问曰。既施与三宝竟。何为得自食。答曰。当施一切众生共供养三宝时。即兼共施众生食之。我此身中八万户虫即是众生之数故。是故得自食之。令虫安乐。不自为己。
△二转少为多观。
又复想一钵之食。一一米粒复成一钵上味饮食。於彼一切钵中。一一粒米复成一钵上味饮食。如是展转出生满十方世界。悉是宝钵成满上味饮食。作此想已。持此所想之食施与一切众生。令供养三宝四生等。作此想已然后自食。令己身中诸虫饱满。
普供观竟。
△二除贪观。
若为除贪味之时。虽得好食。当想作种种不净之物食之。而当知此好恶之食悉是心作。虚相无实。何故得知。以向者钵中好食我作不净之想。看之即唯见不净。即都不见净故。将知本时净食亦复如是。是心所作。此是观门。
△二止门。
止门吃食者。当观所食之味。及行食之人。能食之口。别味之舌等。一一观之。各知从心作故。唯是心相。有即非有。体唯一心。亦不得取於一心之相。何以故。以心外无法能取此心相故。若有能取所取者。即是虚妄。自体非有。此名止门。
配上三性止门。如文可知。二明食时止观竟。
△三明便利时止观二。初正明。二释疑。初中二。初观门。二止门。今初。
凡大小便利亦有止观。所言观者。当於秽处作是念言。此等不净悉是心作。有即非有。我今应当变此不净令作清净。即想此秽处作宝池宝渠。满中清净香水。或满酥酪。自想己身作七宝身。所弃便利即香乳酥蜜等。作此想已持施一切众生。即复知此净相唯是心作。虚相无实。是名观门。
此等不净悉是心作。分别本空也。有即非有。依他无性也。变作清净。清净分别性观也。净相唯心。清净依他性观也。虚相无实。清净真实性观也。
△二止门。
所言止门者。知此不净之处。及身所弃不净之物。唯是过去恶业熏心。故现此不净之相可见。然此心相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无念。即名止门。
观则转染浊性为清净性。止则但除染浊三性入三无性也。恶业熏心故现不净。然此心相有即非有。除分别性入无相性也。唯是一心。除依他性入无生性也。平等无念。除真实性入无性性也。
△二释疑二。初正释所疑。二例通诸法。今初。
问曰。上来所有净不净法。虽是心作。皆由过去业熏所起。何得现世假想变之即从心转。答曰。心体具足一切法性而非缘不起。是故溷中秽相由过业而得现。宝池酥酪无往缘而不发。若能加心净想。即是宝池酥酪之业熏心。故净相得生。厌恶之心。空观之心。即是除灭不净之缘。净熏心故。秽相随灭。此盖过去之业定能熏心起相。现世之功亦得熏心显妙用也。
加心净想。指上观门。厌恶之心。指上止门。空观之心。双指二门。真实性中止观。所谓虚相无实。平等无念也。
△二例通诸法三。初正释成方便。二释见不见之由。三释神通差别之故。今初。
如此於大小便处。假想熏心而改变之。其余一切净秽境界。须如是假想熏心。以改其旧相。故得现在除去憎爱。亦能远与五通为方便也。然初学行者未得事从心转。但可闭目假想为之。久久纯熟。即诸法随念改转。是故诸大菩萨乃至二乘小圣五通仙人等。能得即事改变。无而现有。
秽作净想则能除憎。净作秽想则能除爱。憎爱悉除便成漏尽。假想纯熟法随念转便成五通。出世方便孰过於此。
△二释见不见之由。
问曰。诸圣人等种种变现之时。何故众生有见不见。答曰。由共相识故得见。由不共相识故不见。
△三释神通差别之故。
问曰。菩萨神通与二乘神通有何差别。答曰。二乘神通但由假想而成。以心外见法。故有限有量。菩萨神通由知诸法悉是心作。唯有心相。心外无法。故无限无量也。又菩萨初学通时。亦从假想而修。但即知诸法皆一心作。二乘唯由假想习通。但言定力不言心作。道理论之一等心作。但彼二乘不知。故有差别也。
菩萨习通亦从假想。二乘定力亦惟心作。秪由知与不知。遂令力量逈别。然则修止观者可不先悟一心为依止乎。
佛祖心要妙难知 我今随力释少分 回此功德施群生 同生安养成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