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 第 2 页/共 44 页
【■记】次标人。师讳谛观者。三谛。三观。境智一如。乃宗圆教观行立名也。通惠录云。吴越。钱忠懿王。因阅永嘉集。同除四住。此处为齐句。问韶国师。师曰天台国清寺。寂师。必解此语。王。延寂师至。问之。师曰。此智者妙玄中文。时遭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教藏残阙殆尽。今高丽阐教方盛。全书在彼。王。慨然使高丽。高丽君。勅僧谛观。报聘天台教部。还归中国。观至。禀学寂公。天台教观。至是重昌矣。观探索大本。略出四教仪二卷。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义。下卷。明南北诸师宗途异计。后孤山师谓。上卷词旨简要。学者资之。可了一化大纲。下卷乃破斥古师。可缓。是以但行上卷也。
【■补】统纪云。观师制四教仪。人无知者。螺溪亡后。故箧放光。启视之乃四教仪也。由是盛行。同除四住。解九卷。
【□注】高丽。东夷国名。沙门。此云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故。
【■记】众善。不出三学。诸恶。不出三毒。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是也。
【■备】若论圆观。一念三千。即空假中。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究竟一切究竟。何善不行。何恶不息。此最上根勤息也。
【□注】又沙门复以释为姓者。始於晋安法师也。后。增一阿含来此土云。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皆名为释(文)。
【■记】此兼解沙门通称释也。道安云。剃发染衣。绍释迦种。当以释命姓。后增一下证成。四河者。阿耨达池中。东殑伽河。入东南海。南信度河。入西南海。西缚刍河。入西北海。北徙多河。入东北海。即此土黄河之源也。四姓。一剎利。翻田主。爱民治国。王者之类。二婆罗门。翻净行。道学居贞之类。三毗舍。即商贾种。四首陀。即农人种。西域记云。自余杂姓。难以详载。族姓殊者。有四流焉。又开元录。引弥沙塞律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同称释子。既符经律。遂为永式。
【□注】显性录以四句拣云。一是沙门。非释子。出家外道。二是释子。非沙门。在家释种。此王种之释也。三是释子。是沙门。两土之僧。此四姓出家。通称为释。四非释子。非沙门。两土之俗。四句拣之无遗矣。
【■记】今虽通引。意在证成第三句也。
【■补】显性录。孤山圆师。解金刚錍明无情佛性。故称显性。
【■备】外道亦不合沙门勤息之称。今姑贴作出家说。
【□注】或谓。是释子是沙门。乃释种出家。且梵土余种出家。及此土之僧。皆称沙门释子。为何句收耶。
【■记】此单辩第三句。先出异辩。且下。诘破意。以释种出家。始称释子沙门者。请判两土之僧。非第三句收。当何句收耶。由是一诘。异家默伏也。
【□注】录。谓观师抄录台教纲要也。
【■记】举纲。而众目自张。抄要。而全文可委。
△二释文大科分三。初叙时教法义散广二。初正叙二。初立能判主。
天台智者大师。
【■记】法藉人宏。教从人立。故首标立教之祖。
【□注】拾遗记云。天台。栖真之处。智者。隋主所称。大师。群生模范。亦帝王大臣所师也。
【■记】天台栖真者。发隐云。师以梦符手接。瑞感钟鸣。魑魅望德而消。梵僧从空而礼。宏经螺水。示寂石城。缘着天台故也。隋主所称者。炀帝为晋王时。授菩萨戒竟。王言。吾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是也。大师群范者。显扬论云。经言大师者。能善教诫。声闻弟子。应作。不应作事。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证苦集灭道。故名。又能摧灭邪秽外道。出现於世。故名。是则唯佛乃称三界大师。今称大师者。良由四众攸仰。如佛出世故。请观音疏钞云。大者。褒美之词。师者。教人以道之称。古者。解行可轨。名为大师。智者。是当时模范。故称也。帝王。大臣如陈后主。隋文。炀。二帝。仪同沈君理等。
【■备】大师先梦山顶。有僧招手。申臂至於山麓。接引令登。后入天台。见佛陇南峰。徘徊留意。其夜宿於定光之草庵。咸闻钟声。光。舞手长吟言。但闻鸣椎集僧。是得住之相。忆昔招手相引时否。别峰华顶。独往头陀。后夜大风拔木。魑魅千群。安心空寂。自然散失。师讲净名。袁子雄见梵僧数十。手擎香炉出。
△二明所判法二。初总标。
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馨无不尽。
【■记】我佛慈悲。普化十方。遂得圣教。流传震旦。至智者大师出。以五时八教定解。不蔓不漏。罄尽其旨。正是书所录之文。故先总标也。
【□注】五时八教。本是如来所说之法。大师依义立名。
【■备】如来观机演化。时不愆期。教无滥设。故因时施教。本是如来说法之仪。唯意旨幽深。非四依大士。孰能测其端绪。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即四依中之初依。故能依圣义。以立五时八教也。
【□注】用此判释一代圣教。故云以也。
【■备】五时八教。本如来说法之仪。今加一以字。则成天台解定仪矣。
【□注】然上天台智者。乃能判能释之人。东流圣教。乃所判所释之法。五时八教。乃判释之仪式也。
【■备】此於判释。而分三别。以能属人。以所属法。以时教属仪。欲后学临文暸然也。
【□注】盖天台准法华意。判释诸经。如签文云。判释准乎部教。部教之义。唯在法华。
【■备】大师亲证法华三昧。故准法华释定诸经。如五时。化仪四教中。处处引用信解品中语是也。节义曰。释签。无判释准乎部教之文。但法法皆有此意。如境妙中言。若不约教。不知教妙。若不约部。不知部妙等意。略撮於此耳。
【□注】判。谓剖判。释谓解释。
【■备】化仪乃总纲。宣剖判。化法乃方法。宜解释。
【□注】妙乐云。顿等。是此宗判教之大纲。藏等。是一家释义之纲目。
【■记】大纲乃目之总处。故喻化仪。以定一化总教。网目乃网之别眼。故喻化法。以释诸经别义。
【□注】如以化仪。判华严为顿。以化法别圆解释。乃至判法华为非顿非渐。以纯圆独妙解释。
【■备】五时判释详解见下。
【■记】下文详释时教。文义散广。故总示之。
【□注】东流者。佛法自西而流东也。
【■记】汉。明帝时。摩腾。竺法阑。始来震旦。由是佛法广流东土。
【□注】代者。更也。如来五十年说法为一代。今以五时八教。判释无遗。
【■记】如来说法。虽时长教广。今以五时八教判释。独契佛旨。更无遗议。非天台。吾谁与归。
【□注】若尔。妙玄何云。柰苑之前。不预小摄耶。须知妙玄约时破古。谓说提谓经时。乃未转法轮已前。未有僧宝。故破古师。不应於鹿苑前。别立提谓为人天小教。若约法收经。则如四教义云。三藏。明世间布施。持戒禅定。即是人天之教。并正因缘所生善法。此已为三藏所摄。故先达云。约时破古。不当五时所收。约法收经。义当三藏所摄也。
【■记】此料拣提谓经谓柰苑前所说。提谓经应在小乘摄。妙玄云何柰苑前小预小乘摄。
【■补】既不预小摄。则不属八教。既在柰苑前。则不属五时。得毋收法不尽耶。
【■记】须知下。是答辞。如妙玄约时破古中。引释论云。初从波罗柰。终至般泥洹。凡说小乘法。结为三法藏。从成道至双树。凡说大乘。结为摩诃衍。柰苑之前。不预小乘摄。何者。尔时未有僧宝故也。
【■备】虽系人天世间善论。未转小乘出世法轮。不当以提谓。定立初时小教。盖佛以转法轮为时。故不预小摄之言。专破旧立初时之谬也。若约法下。申明台宗正判。应归三藏。以提谓经说戒善功德故。故引四教义三藏世间施戒禅定作证先达下。明台宗先德解释。可解。
【■记】古有齐朝隐士刘虬。立五时教。初人天教。即提谓经。二。有相。即阿含。三。无相。即般若。四。同归教。即法华。五。常住教。即涅盘。
【■备】本节问辞。即将柰苑前不预小乘语。按以台宗五时。若有遗漏。故有此难。统纪云。树神知佛七日坐定未食。五百贾客过。有二大人。提谓。波利。诣神请福。神曰。佛在水边。先奉食。二人和蜜麨上佛。佛授三归依。复为说五戒。其归依僧。曰归依未来僧。
△二别列二。初五时二。初征起标名。
言五时者。一。华严时。
【■记】如来初成正觉。称法界性。说华严经。欲令众生。悟入法界也。
【□注】从经题立时。虽历七处。八会。新经九会。只是一经。
【■记】释从题立时之义。处会下解。
【□注】因行如华。庄严果德。
【■记】以万行因华严。一乘果德。
【□注】具云大方广佛华严经。此人法譬三具足立题。更有单三。复三。
【■记】阿弥陀。翻无量寿。又翻无量光。佛为能说。阿弥陀为所说。皆果人。单人立题。涅盘。翻大灭度。是法。解见下。单法立题。梵网。大梵天王有网罗幢。红光互射。彩色交辉。重重珠影。涉入无尽。佛观是幢。因说世界无量无边。犹如网孔。佛说教门。亦如是。单喻立题。文殊。是人。翻妙德。若见佛性。即具三德。不纵不横。名妙德。般若是法。解见下。人法立题。妙法莲华。解见下。莲华。因果同时。以比妙法权实一体。法喻立题。如来。解见下。狮子吼。比如来说法。谓一音普被。异类等解。魔外倾心。所谓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人譬立题。大方广佛华严经。谓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剎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披万行。荣耀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妙。以成真光之彩。经也。大方广法也。佛。人也。华严。喻也。具足为题。
【■补】十身。一。菩提身。菩提。翻道。谓佛成等正觉身。二。愿身。指从兜率来。乘愿度生说。三。化身。谓随类化现应机说。四。力持身。谓神力持真身之全身。化身。及舍利之碎身。永久不坏。五。相好庄严身。谓证得微尘相好实报身。六。威势身。指魔外威伏边说。七。意生身。随自他意。处处受身。意有所往。身即随到。度脱有情。八。福德身。指福德具足故。九。法身。法性周遍法界以为身。十。智身。妙智圆明。决了诸法真光。一真法界也。
【□注】旧经。晋译五十卷。或六十卷成。新经唐译八十卷成。若龙宫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如释签十八)。
【■记】旧经。晋。安帝时。佛度跋陀罗。翻觉贤。於扬州谢司空寺。翻梵本三万六千颂。成晋经五十卷。或六十卷。新经。唐永隆间。日照依晋本。译出入法界品。两处脱文。证圣元年。实叉难陀。翻喜学。重翻日照所成。兼补诸阙。成八十卷。仍脱文殊按善财顶之文。贤首。将日照所补。安喜学脱处。遂得文续义连。然斯二经。皆十万偈中之略。以译未尽故。龙宫三本。文殊。与阿难海。於铁围山结集。护法神收入龙宫。龙树菩萨。亲往龙宫。见上。中。二本文广。非人力所持。唯以下本诵回。流传人间。今但三十九品者。指唐译品数。旧经。七处八会。新译。加普光明殿一会。第一。摩竭阿兰若六品。一。世主妙严。二。如来现相。三。普贤三昧。四。世界成就。五。华严世界。六。毗卢遮那。第二。普光明殿会六品。一。如来名号。二。四谛。三。光明觉。四。菩萨问明。五净行。六。贤首。第三。忉利天会说十住。有六品。一。升须弥顶。二。须弥顶偈赞。三。十住。四。梵行。五。发心功德。六。明法。第四。夜摩天会说十。行。四品。一。升夜摩。二。升夜摩偈赞。三。十行。四。十无尽藏。第五。兜率天会说十向。三品。一。升兜率。二。升兜率偈赞。三。十向。第六。他化天会说十地。一品。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地胜进行。十一品。一十定。二。十通。三。十忍。四。阿僧祇。五。寿量。六。菩萨住处。七。不思议法。明佛果德。八。相海。九。随相光明功德十。普贤行。十一。如来出现。第八。三会普光明殿说六位。一品。谓离世间。第九。逝多林会。说入法界品也。
【□注】旧立四种华严。祖无显文。考大师。荆溪。之意。则有约时。约处。约理。之不同。约理。则曰法界。约处。或曰寂场。约时。曰三七日。或时长尽未来际。何得认此名言。便谓华严有四种之别。且其间於义有妨。不应以后分时长华严。而为寂场。又不应将通五时中。通教之义。为时长也。
【■备】旧以寂场。时长。尽未来际。法界。立为四种华严。考大师。荆溪意。惟约时。约处。约理。之不同。约理。曰法界。约处。曰寂场。约时。曰三七日。或时长尽未来际。何得认此约时之名言。反将时长。及尽未来际。分立二种。加以法界。寂场二种。谓有四种别耶。且其间下。辨讹云。不应以后分时长为寂场句。按旧译华严。善财南询言。不离寂场。新译言。不离遮那座前。既后分皆言不离。应与经语融会。又不应将五时通后之义为时长句。按妙玄说华严时节长。今闻般若。即能得入。签说。一。以法界为华严。二以时长通至於后。既大师。荆溪。皆以义通为时长。应与祖语融会。予读所辨。甚有见识。玉师。以三约破旧四种。义已成立。且其间下二段。本属余意。今顺玉师意。备一解曰。旧既约时而立二种。不应抹去三七当分。专立后分时长。以摄寂场也。至五时通后为义通。齐至般若为文通。微有区别。不可以义通之时长。即为文通之时长也。
【■记】妙乐言。所诠无外。名法界。宗镜言。法界者。即一心之总名。万法之归趣。寂场。解本卷。三七日。如谓初七日。说前五会。以经首言。始成正觉三处。皆言不起前故。二七日。说十地等。以经初言。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第九会在三七日后说。有舍利弗祗园等故。此据菩提流支。约不坏前后相言也。
【■补】统纪言。旧以寂场。时长。尽未来际。法界。列为四种华严。又分前三属事。后一属理。此积代之弊。今论其义。只有三名。一。谓寂场。妙玄。引方便品。始坐道场。三七思惟。佛最初顿说是也。以首品。至三十六品。为前分二。谓时长。妙玄。引法性论。钝根三处入法界是也。三十七品去为后分。三。谓尽未来际。文句言。华严未席。始开於渐。妙乐说。此且寄娑婆一期设化。用通今意。应知华严尽未来际。即法华经常在灵山。何殊十方。更互主伴。虽有三名。而所说经。无非华严。所诠理。无非法界。此统纪破旧之词也。统纪复说时长。通三处者。谓般若华严海空。法华佛慧。涅盘莲华藏海。是也。
【■备】志师。以三七思惟。收归寂场。则时。处。似未分。
【□注】问。华严时长。为至何时。答。如妙乐云。义当转教时也。经家。取后分部类相从。结归前分华严部内。此即通五时文通之类也。若般若。明华严海空。及日若垂没余辉峻岭。与夫莲华藏海。通至涅盘之后。此於他部明华严义。不可结归本部。乃通五时中。义通之类。非时长也。
【■记】转教。解本卷。后逝多林一会。部类相从。结归前分华严部内。是为五时文通。般若华严海空者。妙玄云。华严。别但在初。通则至后。故历劫修行。华严海空。法华会四佛慧。即是通至二经。又像法决疑经云。或见报身莲华藏世界海。为千百亿释迦牟尼佛。说心地法门。乃至日出。先照高山。日没亦余辉峻岭。故莲华藏海。通至涅盘后。以像法决疑。是涅盘结经。当知上说。乃他部明华严义。不可结归本部。是通五时中之义通。非华严文通之时长也。
【■补】后分时长。指逝多林一会。文殊从逝多林出。舍利弗语六千弟子言。汝等见文殊威德相好等。乃至文殊语诸比丘。汝等善能成就十种大心。句记言。至般若来。方可得云。令诸比丘成十大心。此乃义当转教时也。又统纪言。由历劫修学般若。今发空智得入法界。观华严藏海。皆毕竟空。
【■备】辨讹言。非时长。当改曰非文通。私谓。文通。义通。均有时长之义。但文通时长。齐至般若。义通时长。尽未来际耳。
二。鹿苑时。说四阿含。
【■记】小机於顿无益。故佛隐胜现劣。不动寂场而游鹿苑。保任劣机。权证小果。
【□注】从处立时。说经虽多。同一处故。
【■补】说四阿含。不局一处。且指初转法轮处言。
【■备】辨讹曰。同一处三字甚局。当知诸佛始化。皆在鹿苑。故以立时。
【□注】乃如来昔生垂化之地。缘如辅行上(七)。
【■记】辅行引大论曰。波罗柰王游猎。见二鹿主。一是释迦菩萨。一是提婆达多。菩萨鹿主告王。若以供馔。当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次当达多群中。有母鹿。白其主言。我分当死。而我怀子。子非死次。屈垂料理。主怒言。谁不惜命。次来但去。母至释迦主所。具白。主言。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非次差。后次何遣。惟我当代。王。怪问。群鹿尽耶。主言。但有滋茂。为彼群鹿。归告於我。我悯之故。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德无量。王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人。以理而为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亦可安汝意。以是因缘。知是释迦昔生垂化之地也。
【□注】群鹿所居。故名鹿苑。从树为名。亦名柰苑。二仙所居。亦名仙苑。
【■记】柰苑。地多柰树故。仙苑。婆裟言。佛出世时。有阿罗汉大仙於彼处。已住。今住。当住。佛不出世。辟支佛住。无辟支佛。五通仙住。二仙。或是阿罗逻。迦兰。二仙。
【■备】辨讹言从树者。指苑为树。非指柰也。犹言波罗柰之林苑耳。二仙两字。恐荆溪一时便写耳。以郁头。蓝弗。二仙。在摩竭提国。不在此苑。今注。虽引成文。似须改言仙人堕处。以五百仙人。空中闻音乐生染。失神足堕此处。
【□注】阿含。翻无比法。
【■记】谓圣人智慧。分别法义。莫可比并。
【□注】妙玄十初云。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明诸禅定。长。破外道。而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记】报恩经言。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劝化人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学问者习。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坐禅人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分别功德论曰。阿难复思惟。契经文义混杂。宜当以事理相从。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长。第四名杂。以一为首次至十。随事增上名增一。中者。不大小长短等事。处中道也。长者。说久远事。历劫不绝。本末元由。事经七佛圣王七宝也。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令人喜也。然经虽四。所诠同是无常。何则。世间有漏苦果。由惑业集因所感。出世间无漏寂灭。由正助道品所得。众生不知苦。故不断集。不慕灭。故不修道。故世尊段段说。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易法。不可倚法。欲令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
【■补】真寂深义者。无见思虚妄。曰真。离生死迁流。曰寂。乃出世法。故曰深义。长破外道。明正因缘生法。破邪。无二种因缘。
三。方等时。
【■记】小机保证偏真。故佛广启褒叹之方。等施弹斥之法。令羞劣慕胜也。
【□注】广谈四教。均被众机。说经既多。处亦不一。故约法立时也。
【■记】四教并谈。曰方。三根普被曰等。处亦不一。如王舍城。舍卫国。灵鹫山。泥连河等。
【□注】若普贤观称方等者从理得名。如释签六(十五云)此以理等。名方等典。若止观二(六云)四门入清凉池。曰方。所契之理。曰等。此约行理合论。今是生酥调斥之方等。义应属事。
【■记】四门。即有门空门等。
【■备】统纪言。旧释方等立名。但分事理。未尽其义。今为委释。光明经言。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光明玄云。方等之教。通於三乘。新光明经言。欲生人天。欲得四果。支佛。欲得佛。皆应忏悔。灭除罪障。安处方等续遗记云。方等之名有二义。若大经从酪出生酥。譬修多罗出方等。此约第三时。名方等。即被一乘四教机。若普贤观称方等。乃直明圆理。今以所引。恐谓同普贤观从理立称。故引三乘忏悔文定名。的从部教。不专事理也。按旧立论。有三说。一。从事。大经从修多罗出方等。无量义经。次说方等。释签生酥。调斥方等。光明经。读诵大乘方等。光明玄。方等教通三乘。此皆指第三时教。二。从理。普贤观经。此方等典。是诸佛眼。三。事理并通。止观曰。般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等也。故第三时准四明立义。的从部教定名。不专事理也。今玉师。以统纪方等。从部教说。部教兼於事理。不若以生酥调斥。乃佛化事。从事立名也。然旧立三说内。观经方等从理。调斥方等从事。并同。今注方等从事理一解。亦小异。以四门入池属行。故曰此约行理合论辨讹言。生酥调斥。何曾离理。若单属事。似离理外别有事方等。且觉方等部。有收经不尽之难矣。私谓化事断不离理。玉师且顺旧解。重调斥边。判属於事。亦不至有难词。来哲虚心融会可也。调斥者。调停三乘之心。令得通益。诃斥焦芽败种。令心慕大。
说维摩。
【□注】具云维摩诘所说经。人法立题。此云净名。亦翻无垢称。
【■记】凡夫染有。二乘染空。菩萨染中。皆不得净名。居士二边不着。中道不安。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如莲华出水。不为所溷。故净名名焉。此据迹释。若据本。乃金粟如来现身。万恶尽消。众善溥会。净亦不可名。於不可名中。以净名名也。无垢。即净。称。即名。
思益。
【□注】具云思益梵天所问经。网明菩萨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