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第 611 页/共 658 页
◇即位诏(天保十年十王月庚戌)
九州军人七十已上授以板职,武官年六十已上及癃病不堪驱使者,并皆放免。土木营造金铜铁诸杂作工,一切停罢。(《北齐书·废帝纪》。)
◇免配没诏(乾明元年正月癸亥)
诸元良口配没宫内及赐人者,并放免。(《北齐书·废帝纪》。)
◇委任常山王诏(三月甲寅)
军国事皆申晋阳,禀大丞相常山王规算。(《北齐书·废帝纪》。)
◇僧稠丧事诏(元年)
故大禅师,志力精苦,感果必然,栖心寂默,虚来实返,妙业玄风,事高缁素,运往神迁,实深嗟惘。资崇有嘉,用申凄敬。可施物五百段,送千僧供于云门,以崇追福。(《续高僧传》。)
卷二
◎高演(孝昭帝)
帝讳演,字延安,神武第六子,魏元象元年封常山郡公。齐受禅,进爵为王。乾明元年八月废少主自立,改元皇建。在位二年,谥曰孝昭皇帝,庙号肃宗。
◇搜访功臣子孙诏(皇建元年乙酉)
自太祖创业以来,诸有佐命功臣子孙绝灭、国统不传者,有司搜访近亲,以名闻,当量为後,诸郡国老人,各授版职,赐黄帽鸠杖。(《北齐书·孝昭纪》。)
◇赠恤将士诏
謇正之士,并听进见陈事;军人战亡死王事者,以时申闻,当加荣赠;督将、朝士名望素高,位历通显,天保以来未蒙追赠者,亦皆录奏。(《北齐书·孝昭纪》。)
◇议封先代後诏(八月甲午)
昔武王克殷,先封两代,汉魏二晋,无废兹典。及元氏统历,不率旧章。朕纂承大业,思弘古典,但二王三恪,旧说不同,可议定是非,列名条奏。其礼仪体式亦仰议之。(《北齐书·孝昭纪》。)
◇立学诏
国子寺可备立官属,依旧置生员,讲习经典,岁时考试。其文襄帝所运石经,宜即施列于学馆。外州大学亦仰典司勤加课督。(《北齐书·孝昭纪》)
◇听勋人分封子弟诏(八月景申)
九州勋人有重封者,听分授子弟,以广骨肉之恩。(《北齐书·孝昭纪》)
◇诏王
比日何为自同外客,略不可见,自今假非局司,但有所怀,随宜作一牒,候少隙,即径进也。(《北史·王传》:後因奏事,帝从容曰云云,不言是诏)
◇为僧稠起塔诏(皇建二年)
故大禅师德业高迥,三宝栋梁,灭尽化终,神游物外。可依中国之法,毗起塔,建千僧齐,赠物千段,标树芳迹,示诸後代。(《续高僧传》。)
◇遗诏(二年十一月甲辰)
朕婴此暴疾,奄忽无逮。今嗣子冲眇,未闲政术,社稷业重,理归上德。右丞相长广王湛,研机测化,体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内瞻仰,同胞其气,家国所凭。可遣尚书左仆射、赵郡王睿喻旨,徵王统兹大宝。其丧纪之礼一同汉文,三十六日悉从公除,山陵施用,务从俭约。(《北齐书·孝昭纪》。)
◇敕崔瞻
东宫弱年,未陶训义。卿仪形风德,人之师表。故劳卿朝夕游处,开发幼蒙,一物三善,皆以相寄。(《北史》二十四。)
◇临终与长广王湛手书
宜将吾妻子置一好处,勿学前人也。(《北齐书·孝昭纪》。)
百年无罪,汝可以乐处置之,勿学前人。(《北齐书·乐陵王百年传》,孝昭帝临崩,遗诏传位于武成,并有手书,其末云云,又见《北史》五十二。)
◎高湛(武成帝)
帝讳湛,小字步落稽,神武第九子,元象中封长广郡公。齐受禅,进爵为王,历尚书令、录尚书事兼司徒,废帝即位,迁太尉,乾明初为大司马,领并州刺史,迁太傅,录尚书事,领京畿大都督,皇建初为右丞相,二年十一月即位。改元二:大宁、河清,在位四年,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天统四年崩,谥曰武成皇帝,庙号世祖。
◇轻罚诏(大宁元年)
王者所用,唯在赏罚。赏贵适理,罚在得情。然理容进退,事涉疑似。盟府司勋,或有开塞之路;三尺律令,未穷画一之道。想文王之官人,念宣尼之止讼,刑赏之宜,思获其所。自今诸应赏罚,皆赏疑从重,罚疑从轻。(《隋书·刑法志》。)
◇诏封子绘(大宁二年案是年四月改元河清)
冀州密迩京甸,归彦敢肆凶悖。已敕大司马、宁平原王段孝先总勒重兵,乘机电发;司空、东安王娄睿督率诸军,络绎继进。卿世载名德,恩洽彼州,故遣参赞军事,随便慰抚。宜善加谋略,以称所寄。(《北齐书·封隆之传》。)
◇赠谥张耀诏(天统元年)
耀志贞平直,温恭廉慎。(《北齐书·张耀传》,世祖临朝诏称。)
◇蠲杂户诏(天统三年九月)
诸寺署所绾杂保户姓高者,天保之初,虽有优敕,(《北史》作优放。)权假力用。未免者,今可悉蠲杂户,任属郡县,一准平人。(《北齐书·後主纪》,又《北史》八太上皇帝诏。)
◇手敕河南王孝瑜
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
◇宣敕定州
冯翊王少小谨慎,内外所知,在州不为非法,朕信之熟矣。登高望远,人之常情,何足可道?鼠辈欲轻相间构,曲生眉目,理应从斩,犹以旧人,未忍置法。回洛决鞭二百,祓宜决杖一百。(《御览》六百五十引《三国典略》:冯翊王润为定州刺史。王回洛、独孤祓上言:润出送台使,登魏文旧台,南望叹息,不测其意。武成宣命于州云云。又见《北齐书·冯翊王润传》,武成使元文遥就州宣敕。又见《北史》五十一。祓皆作枝,末二语皆在叙事中。)
◇敕魏收(河清三年)
卿旧人,事我家最久。前者之罪,情在可恕。比令卿为尹,非谓美授,但初起卿,斟酌如此。朕岂可用卿之才,而忘卿身,待至十月,当还卿开府。(《北齐书·魏收传》。)
◇手敕和士开
朕之与卿,本同心腹,今怀抱痛割,与卿无异,当深思至理,以自开慰。(《北史·和士开传》:士开除侍中,加开府,遭母忧。帝手敕慰谕之。)
◇养生论
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尝谓人曰:食不欲杂,则或有所犯,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气,或改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腻饼霍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相妨,当时不必即病,入秋节变阳消,阴寒气总至,多至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大过,饮食不节故也。而不达者,皆以病至之日,便谓是受病之始,而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岂不惑哉。(《御览》七百二十)
王叔和性沈静,好著述,考核遗文,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御览》七百二十二)
◎高纬(後主)
後主讳纬,字仁纲,武成帝长子,大宁二年立为皇太子,河清四年四月即位,改元三:天统、武平、隆化,在位十三年。为周所擒,封温国公,明年赐死。
◇罢工作诏(天统四年十二月)
细作之务及所在百工,悉罢之。(《北齐书·後主纪》。)
◇简放官口诏
掖庭、晋阳、中山宫人等,及邺下、并州太官官口二处,其年六十已上,及有癃患者,仰所司简放。(同上。)
◇诛斛律光下诏(武平三年七月)
光谋反,今已伏法。其馀家口,并不须问。(《北齐书·斛律光传》)
◇税僧尼令
僧尼坐受供养,游食四方,损害不少,虽有薄敛,何足为也。(《通典》)
◇与任城王氵皆书
朝廷遇纬甚厚,诸王无恙,叔若释甲,则无不优待。(《周书·齐王宪传》,又《御览》三百二十六引《三国典略》。)
◎高昭君(神武娄后)
后讳昭君,普泰元年拜勃海王妃。文襄嗣位,进太妃。文宣受禅,尊为皇太后。废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孝昭即位,复为皇太后。大宁二年崩,年六十二,谥曰明。
◇中旨不许受禅
汝父如龙,汝兄如虎,尚以人臣终。汝何容欲行舜禹事?此亦非汝意,正是高德政教汝。(《北齐书·高德政传》。)
◎高氵皆(任城王)
氵皆,神武第十子,天保元年封任城王;孝昭、武成时屡镇晋阳,总并省事,历司徒、太尉,并省录尚书事;天统中拜太保、并州刺史,别封正平郡公;武平初,迁太师、司州牧,出为冀州刺史,加太宰,迁右丞相、都督青州刺史,拜左丞相,转瀛州刺史。後主奔邺,加大丞相。寻受禅。为周齐王宪所擒至长安,与後主同死。
◇遗尚书令杨遵彦书荐李德林
燕赵固多奇土,此言诚不为谬。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者,文章学识,固不待言,观其风神器宇,终为栋梁之用。至如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枝,殆相如、子云之辈,今虽唐、虞君臣,俊盈朝,然修大厦者,岂厌夫良材之积也。吾尝见孔文举《荐祢衡表》云:「洪水横流,帝思俾」。以正平比夫大禹,常谓拟谕非伦。今以德林言之,便觉前言非大。(《隋书·李德林传》)
◎高孝珩(广宁王)
孝珩,文襄第二子,天保六年封广宁王,历司州牧、尚书令、司空、司徒,录尚书大将军、大司马;承光改元,以为太宰,出为沧州刺史。齐亡入周,授开府县侯,寻卒。
◇御周师议
今大寇既深,事籍机便。请使任城王便领幽州道兵自土门入,声趣并州;独孤永业便领洛州道兵自潼关入,声趣长安;臣请领京畿兵出滏口,鼓行逆战。贼军远来,日增疲老,闻南北有兵,自然应退。(《御览》三百七引《三国典略》,又见《北齐书·孝珩传》、《北史》五十二,皆有删节。)
◎高延宗(安德王)
延宗,文襄第五子,天保六年封安德王,历定州刺史、司徒、太尉、相国、并州刺史,以隆化元年即位于晋阳,改元德昌。为周所擒,明年与後主俱赐死。
◇即位下诏
武平孱弱,政由宦竖,衅结萧墙,盗起疆场。斩关夜遁,莫知所之,则我高祖之业将坠于地。王公卿士,猥见推逼,今便祗承宝位。可大赦天下,改武平七年为德昌元年。(《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後主奔邺,在并将率咸请曰:「王若不作天子,诸人实不能出死力。」延宗不得已即皇帝位,下诏。)
◇与任城王珩启
至尊出奔,宗庙既重,群公劝迫,权主号令,事宁终归叔父。(《北齐书·任城王氵皆传》:安德王称尊号于晋阳,使刘子昂修启于氵皆。)
◎高绍义(范阳王)
绍义,文宣第三子,初封广阳王,後封范阳,历侍中、清都尹。後主奔邺,以为尚书令、定州刺史。兵败奔突厥,即皇帝位,称武平元年。周人购而执之,流死蜀中。
◇在蜀遗封妃书
夷狄无信,送吾于此。(《北齐书·范阳王绍义传》。)
◎高隆之
隆之字延兴,本姓徐,高平金乡人,冒祖姑高氏姓。神武命为从弟,仍云勃海人。初为汝南王悦司州户曹从事,除员外散骑常侍、给事中。神武引为治中,行平阳郡事,及起义,以为大行台右丞,中兴初,除御史中尉,太昌初,除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出为北道行台,转并州刺史,封平原郡公,历沧州刺史、大行台、尚书侍中、尚书右仆射,领御史中尉,入为尚书令、右仆射,进司徒,武定中为领军将军、录尚书事兼侍中,拜太子太师,兼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迁太保。文宣受禅,进爵为王,领大宗正卿。天保五年以谮死,赠阳夏王。
◇上言宋游道罪状
饰伪乱真,国法所必去;附下罔上,王政所不容。谨案尚书左丞宋游道名望本阙,功绩何纪。属永安之始,朝士亡散,乏人之际,叨窃台郎。躁行谄言,肆其奸诈,罕识名义,不顾典文,人鄙其心,众畏其口。出州入省,历忝清资,而长恶不悛,曾无忌讳,毁誉由己,憎恶任情。比因安平王事,遂肆其褊心,因公报隙,与郎中毕义云递相纠举,又左外兵郎中魏叔道牒云:「局内降人左泽等为京畿送省,令取保放出。」大将军在省日,判:「听。」游道发怒曰:「往日官府,成何物官府,将此为例。」又云:「乘前旨格,成何物旨格。」依事请问,游道并皆承引。案律:「对捍诏使,无人臣之礼,大不敬者死。」对捍使者尚得死坐,况游道吐不臣之言,犯慢上之罪,口称夷齐,心怀盗跖,欺公卖法,受纳苞苴,产随官厚,财与位积,虽赃污未露,而奸诈如是。举此一隅,馀诈可验。今依礼据律处游道死罪。(《北齐书·宋游道传》:高隆之与左仆射、襄城王旭,尚书郑述祖等上言。)
◇奏举张熠
南京宫殿,毁彻送都,连筏竟河,首尾大至。自非贤明一人,专委受纳,则恐材木耗损,有阙经构。熠清贞素著,有称一时,臣等辄举为大将。(《魏书·张熠传》:天平初,迁邺草创,右仆射高隆之、吏部尚书元世俊奏,诏从之。)
◎陆法和
法和不知何许人,有道术,在梁以破任约武陵王纪功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加司徒。元帝败灭,举州入齐,为大都督、太尉,荆州刺史、安湘郡公,入朝再为太尉,无疾而死。文宣令开棺视之,空棺而已。
◇书壁
十年天子为尚可,百日天子急如火,周年天子递代坐。
一母生三天,两天共五年。(并《北齐书·陆法和传》。)
◎破六韩常
常字保年,附化人,匈奴单于之裔,累迁平西将军。神武起义,表为抚军,累迁车骑大将军开府,封平阳公,除洛州刺史。齐受禅,封广川县公,拜太保、沧州刺史,卒赠尚书令、司徒、太傅、假王,谥曰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