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第 524 页/共 658 页

又谘:未审相似为真为俗?令旨答:习观无生,不名俗解;未见无生,不名真解。   又谘:若能照之智,非真非俗;亦应所照之境,非真非俗。若是非真非俗,则有三谛。令旨答:所照之境,既即无生;无生是真,岂有三谛?   又谘:若境即真境,何不智即真智?令旨答:未见无生,故非真智。何妨此智未真,而习观真境。岂得以智未真智,而使境非真境。   宣武寺法宠谘曰:真谛不生不灭,俗谛有生有灭,真俗两义,得言有异?谈其法体,只得是一,未审体从於义,亦得有二不?令旨答曰:体亦不得,合从於义。   又谘:未审就凡、圣两见,得言两义;亦就凡、圣两见,得言两体?令旨答:理不相异,所以云一;就凡、圣两见,得有二体之殊。   又谘:若使凡者见有,圣人见无,便应凡夫但见世谛有,圣人应见太虚无?令旨答:太虚亦非圣人所见;太虚得名,由於相待。既由待生,并凡所见。   又谘:凡夫所见空有,得言是一不?令旨答:就凡为语,有实异无;约圣作谈,无不异有。   建业寺僧愍谘曰:俗人解俗,为当解参差而言解俗,为当见俗虚假而言解俗?令旨答:只是见俗参差,而言解俗。   又谘:俗谛不但参差,亦是虚妄,何故解参差而不解虚妄?令旨答:若使凡夫解虚妄,即是解真;不解虚妄,所以名为解俗。   光泽寺敬脱谘曰:未审圣人见真,为当渐见,为当顿见?令旨答:渐见。   又谘:无相虚怀,一见此理,万相并寂;未审何故见真,得有由渐。令旨答曰:自凡之圣,解有浅深;真是虚寂,不妨见有由渐。   又谘:未审一得无相,并忘万有,为不悉忘?令旨答:一得无相,万有悉忘。   又谘:一得无相忘万有者,亦可一得虚怀;穷彼真境,不应渐见?令旨答:如来会寂,自是穷真;浅行圣人,恒自渐见。   又谘:若见真有渐,不可顿会;亦应渐忘万有,不可顿忘?令旨答:解有优劣,故有渐见;忘怀无偏,故万有并寂。(《广弘明集》二十四)   ◇令旨解法身义   法身虚寂,远离有无之境,独脱因果之外,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岂是称为,所能论辨。将欲显理,不容嘿然。故随从言说,致有法身之称。天竺云达摩舍利,此土谓之法身。若以当体,则是自性之目;若以言说,则是相待立名。法者,轨则为旨;身者,有体之义。轨则之体,故曰法身。略就言说,粗陈其体,是常住身,是金钢身,重加研核,基侧不尔。若定是金钢,即为名相;定是常在,便成方所。所谓常住,本是寄名;称名金钢,本是譬说。及谈实体,则性同无生。故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法;涅经说,如来之身非身。是身无量无边,无有是迹,无知无形,毕竟清静。无知清静,而不可为无;称曰妙有,而复非有。离无离有,所谓法身。   招提寺慧琰谘曰:未审法身无相,不应有体;何得用体,以释身义?令旨答曰:无名无相,乃无体可论;寄以名相,不无妙体。   又谘:若寄以名相,不无妙体;则寄以名相,不成无相?令旨答:既云寄以名相,足明理实无相。   又谘:若寄以名相,而理实相;理既无相,云何有体?令旨答:寄言轨物,何得无体。   又谘:亦应寄言轨物,非复无相。令旨答:轨物义边,理非无相;所言无相,本谈妙体。   又谘:真实本来,无相正应以此轨物;何得隐斯真实,强生言相?令旨答:真实无相,非近学所窥。是故接诸庸浅,必须寄以言相。   光泽寺法云谘曰:未审法身常住,是万行得否?令旨答曰:名道相道中,万行所得。   又谘:既为万行所得,岂是无相,若必无相,岂为万行所得?令旨答:无名无相,何曾有得?寄以名相,假言有得。   又谘:实有万行,实得佛果,安可以无相,全无所得?令旨答:问者在心,谓实有万行;今谓万行自空,岂有实果可得?   又谘:见有众生修习万行,未审何故全谓为无?令旨答:凡俗所见,谓之为有;理而检之,实无万行。   又谘:经说常住,以为妙有;如其假说,何谓妙有?令旨答:寄以名相,故说妙有;理绝名相,何妙何有?   庄严寺僧谘曰:无名无相,绝相智不?能知绝相绝知,何得犹有身称?令旨人曰:无名无相,曾有何身?假名相说,故曰法身。   又谘:亦应假名相说,是智所照;何得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令旨答:亦得寄名相,慧眼所得。   又谘:若慧眼能见,则可以知知;若智不能知,则慧眼无见?令旨答:慧眼无见,亦无法可见。   又谘:若云无见,有何法身?令旨答:理绝闻见,实无法身。   又谘:若无法身,则无正觉;正觉既有,法身岂无?令旨答:恒是寄言,故有正觉;正觉既在寄言,法身何得定有?   宣武寺法宠谘曰:未审法身之称,为正在妙体,金姿丈六,亦是法身?令旨答曰:通而为论,本迹皆是;别而为语,止在常住。   又谘:若止在常住,不应有身;若通取丈六,丈六何谓法身?令旨答:常住既有妙体,何得无身?丈六亦能轨物,故可通称法身。   又谘:若常住无累,方称法身;丈六有累,何谓法身?令旨答:众生注仰,妄见丈六;丈六非有,有何实累?   又谘:若丈六非有,指何为身?令旨答:随物见有,谓有应身。   又谘:既曰应身,何谓法身?令旨答:通相为辨,故兼本迹;核求实义,不在金姿。   灵根寺慧令谘曰:未审为以极智,名曰法身;为以全相,故曰法身?令旨答:无名无相,是集藏法身;圆极智慧,是实相法身。   又谘:无名无相,则无身不身;既有法身,何谓无相?令旨答:正以无相,故曰法身。   又谘:若以无相,故曰法身,则智慧名相,非复法身?令旨答:既是无相,智慧岂非法身?   又谘:如其有身,何名无相?若是无相,何得有身?令旨答:於无名相,假说法身。   又谘:若假说法身,正存名相,云何直指无相,而谓法身?令旨答:既於无相,假立名相,岂得异此无相,而说法身?   灵味寺静安谘曰:未审法身乘应以不?令旨答:法身无应。   又谘:本以应化,故称法身;求若无应化,何谓法身?令旨答:本以轨则之体,名为法身;应化之谈,非今所轨。   又谘:若无应化,云何可轨?既为物轨,岂无应化?令旨答:众生注仰蒙益,故云能为物轨;化缘已毕,何所应化?   又谘:若能益众生,便成应化;若无应化,何以益物?令旨答:能生注仰,轨则自成;何劳至人,俯应尘俗?   又谘:既生注仰,岂无应化?若无应化,注仰何益?令旨答:正由世尊至极,神妙特深。但令注仰,自然蒙。若应而後益,何谓至神?不应而益,故成穷美。若必令实应,与菩萨岂殊?(《广弘明集》二十一) 卷二十二 ◎临川王宏   宏字宣达,武帝第六子。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武帝下建康,以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及受禅,封临川王,拜扬州刺史。迁司徒,领太子太傅,迁司空,进太尉。以公事,左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寻加司空,母忧去职。起为中书监,坐罪免。寻为司徒,迁太尉。普通七年死。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谥曰靖惠。   ◇令军中   人马有前行者斩。(《南史》五十一)   ◇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得所送敕答《神灭论》,伏览渊旨,理精辞诣。二教道叶於当年,三世栋梁於今日,足使迷途自反,妙趣愈光。迟近写对,更具披析。萧宏和南。(《弘明集》十)   ◎临贺王正德   正德字公和,宏第三子。天监初封西丰侯,历蜀郡吴郡太守。普通中,为黄门侍郎、轻车将军。奔魏。寻逃归,除征虏将军。从豫章王综北侵,坐失军,徙临海郡。中大通中除信武将军,复为吴郡。征侍中、抚军将军,封临贺王。後为左卫将军丹阳尹,迁南兖州,免。侯景反,立为皇帝,改元正平。台城陷,降为大司马。寻矫诏杀之。   ◇与武帝启   前为景所擒,使摄四海,辞不获免,权总万机。今景既入辅,乞解僭滥,以王还邸。(《魏书·萧衍传》,侯景还,以衍为主,令正德通启云。)   ◎安成王秀   秀字彦达,武帝第七子。仕齐,为著作佐郎,迁後军法曹,行参军、太子舍人。武帝举义,以为辅国将军、晋熙王冠军长史、南东海太守,授使持节南徐州刺史。及受禅,进号征虏将军,封安成王,征领石头戍,加散骑常侍。进号右将军,加领军中书令。出为平南将军、江州刺史。迁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迁号安西将军。征为侍中、中卫将军,复出为郢州刺史。迁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天监十七年死,赠侍中、司空,谥曰康王。   ◇临江州下给船教   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给船而已。(《梁书·安成王秀传》,《南史·安成王秀传》。)   ◇临荆州下招隐逸教   夫鹑火之禽,不匿影於丹山;昭华之宝;乍耀采於蓝田。是以江汉有濯缨之歌,空谷著来思之咏,弘风阐道,靡不由兹。处士河东韩怀明、南平韩望、南郡庾承先、河东郭麻,并脱落风尘,高蹈其事。两韩之孝友纯深,庾、郭之形骸枯槁,或橡饭菁羹,惟日不足,或葭墙艾席,乐在其中。昔伯武贞坚,就仕河内,史云孤劭,屈志陈留。岂曰场苗,实惟攻玉。可加引辟,并遣喻意。既同魏侯致礼之请,庶无辟强三缄之叹。(《梁书·安成王秀传》)   ◎萧欣   欣,秀孙。宣帝建号,袭封安成王。历侍中、中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令。天保二十三年卒,赠司空。有《梁史》百卷,《集》十卷。   ◇谢赐甘露启   臣欣启:某奉宣敕旨,垂便殿桃叶甘露,拜受雀跃,载怀鸟。伏以圣德至大,和气茂远,是以神液甘流,灵滋膏被。求之前代,镜诸终古。或降邑都,尚君臣动色;遐迩趋庆,未有发瑞殿庭。呈祥习瞩,视听罕间,祥符绝代。臣与奉休明,曲蒙兹赐,独深舞,实百常品。不任下情,谨以启事以闻。臣欣言。(《初学记》二)   ◎南平王伟   伟字文达,武帝第八子。仕齐,历晋安镇北骠骑参军。和帝以为雍州刺史、镇北将军。武帝受禅,封建安王。改封南平王,累迁至中书令、大司马。中大通五年死。赠侍中、大宰,谥曰元襄。   ◇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辱告:惠示敕答臣下审《神灭论》,天识昭远,圣情渊察。伏览玄徽,实晓庸昧。猥能存示,深承笃顾。萧伟和南。(《弘明集》十)   ◎平王恪   恪,伟子,中大通五年嗣封。   ◇奉湘东王为相国、总百揆笺   窃以嵩岳既峻,山川出云;大国有蕃,申甫惟翰。岂非皇建斯极,以位为宝;圣教辨方,慎名与器。是知太尉佐帝,垂华表黄玉之符;司空相土,伯禹降玄圭之锡。伏维明公大王殿下,命世应期,挺生将圣,忠为令德,孝实天经,地切应、韩,寄深旦、,五品斯训,七政以齐,志存社稷,功济屯险。夷狄内侵,枕戈泣血,鲸鲵示扫,投袂勤王,能使游魂请盟以屈膝,丑徒衔璧而气。亲蕃外叛,畔均吴、楚,义讨申威,兵不血刃。湘波自息,非筑杜之垒;岘山离贰,不伐刘表之城。九江致梗,二别殊派,才命戈船,底定、霍。溯流穷讨,路绝窥窬,胡兵侵界,铁马雾合,神规独运,皆即枭悬,翻同翅折,遂修职贡。梁、汉合契,肆犀利之兵,巴、汉俱下,竭骁勇之阵。南通五岭,北出力原,东夷不怨,西戎即序。可谓上流千里,持戟百万,天下之至贵,四海之所推也。今海水飞云,昆山起燎,魏文悲乐推之岁,韩宣叹成礼之日,阳台之下,独有冠盖相趋;梦水之傍,尚致车舆结辙。麦两穗,出於南平之邦;甘露泥枝,降乎当阳之境。野蚕自绩,何谢欧丝;闲田生稻,宁殊雨粟。莫非品物咸亨,是称文明光大,岂可徽号不彰於彝典,明试不阵乎车服者哉!昔晋、郑入周,尚作卿士;萧、曹佐汉,且居相国。宜崇兹盛礼,显答群望。恪等稽寻甲令,博询史,谨再拜上,进位相国,总百揆竹使符一,别准恒仪。杖金斧以翦逆暴,乘玉辂而定社稷。傍罗丽於日月,贞明合於天地。扶危翼治,岂不休哉!恪等不通大体,自昧伏奏以闻。(《梁书·元帝纪》,太清四年十一月甲子,南平王恪、侍中临川王大款、桂阳王大成、散骑常侍江安侯圆正、侍中左卫将军张绾、司徒左长史昙等府州国一千人奉笺。)   ◎萧映   映,武帝第十一子,始兴王怛之第四子。天监初封广信侯,出为吴兴太守,改封新渝侯,迁北徐州刺史。大同中,迁广州刺史,卒官。   ◇答晋安王书   广信县开国侯萧映惶恐死罪:信至奉诲,清言兼纸;文采巨丽,慰喻绸缪。比日寒霜惨切,伏愿兴居和,民富重殷,无过仰损。下官智昏识暗,学浅入凡,遂得拥卷璇阶,亲奉教义,耳餐甘露,心承制说。天恩渊深,睿情广奥。三明一鉴,释滞义於久迷;四辩既陈,阐难思而顿解。岂汉皇梦迹,而梵响复弘;虽晋帝留心,而微言始见。每至夕趋琼筵,晨登朱陛,不曾不忆芳林胜集,玄圃法座。殿下曳舄宝云:或从容而问道,拖裾博望,乍折角而解颐。于时谬齿末筵,预闻清论;亲奉话言,数陪颜色至於今者讲席殿下限同分陕,谬颁天奖,下官谁不钦仁,宁无恋德?倾心东注,恒以系仰为先。下官蒙蔽,久已仰慕。虽闻妙义,愚心难启。方欲驰骛乡,访疑下席,忽逢令旨,垂觅波馀。寻读战皇,俯仰惭恧,庶为恩呼,少泰下情。正当慈云、智海,翻以仰属;谢瓶、惭毡,实归庸匪。下官惑缘既积,尘累未消,近摄卫乖方,遂中途感疾,不得餐承究竟,辟开末品,徒自克责,终关缘运。不审比日何以怡神?披阅儒史,无乃损。下官每访西邮,备餐令德。仰承观瞩於章华之上,或听讼於甘棠之下,未尝不文翰纷纶,终朝不息,清论玄谈,夜分乃寐。春华之客,登座右而升堂,秋实之宾,应虚左而入室。文宗义府,於焉总萃。惟此最乐,实验兹晨。下官昔游梁苑,曲蒙眷顾;今者独隔清颜,久睽接仰。倾心已结,兴言涕欷,惟冀音旨,时锡沾及。伏愿珍重,寻更下承。曲奉恩诲,用深铭荷。映死罪死罪。(《广弘明集》二十一)   ◎长沙王渊业   渊业(《梁书》但作「业」,亦作「深业」,避唐讳。)字静旷,武帝长兄长沙王懿之子。天监二年袭封。历秘书监、侍中、中书令、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普通二年死,谥曰元。   ◇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惠示敕答臣五审《神灭论》,睿旨渊凝,机照深邈。可以筌、蹄惑见,训诱蒙心。钻仰周环,洗涤尘虑。遂能存示,戢眷良深。萧渊业和南。(《弘明集》十)   ◎衡阳王元简   元简字熙远,武帝第四弟衡阳王畅子。天监三年袭封,历会稽太守、广州刺史,迁郢州刺史。天监十八年死,谥曰孝。   ◇上言得剑   馀姚县掘地得剑二口,又於县东江水中得剑一口,文漫若雌雄。(《御览》三百四十二引《梁书》,天监七年,会稽太守衡阳王元简上言。)   ◇萧萧(《梁书》作「景」,避讳。)   萧字子昭,武帝从父弟。齐建武中,除晋安王国左常侍,迁永宁令,还为骠骑行参军。永元中,除步兵校尉。中兴建,为宁朔将军,行南兖州事,迁辅国将军。武帝受禅,封吴平县侯,授使持节、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历太子右卫率、卫尉卿,迁左骁骑将军、兼领军将军。出为信武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征右卫将军,领石头戍事。复为信威将军、南兖州刺史,又征为领军将军,加侍中。徙安右将军,监扬州,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普通四年卒。赠侍中、中抚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   ◇上言得镂麒麟   广陵宣城内凿井,得镂麒麟一枚。(□□□□案,梅氏《齐文纪》有萧日南。和帝中兴二年,监南兖州上言云云。日南者,萧之误也。中兴建,萧为衮州。)   ◇答从兄安成王书   奉告:清言溢目,眷逮周委;炎光已盛,愿此胜宜。仰承发止,已次新林。引迈务殷,无妨怡赏,三湘奥区,九疑形胜。浮洲动浪,闻眠鸥之旧说;安流洞浦,忆采若之遗风。昔影伯出蕃,风高振古;叔英之部,清约见称。兄政誉平宣,威和兼济。加以夏石奇云,秋江回月;翰飞纸落,理丰辞富。赏末兴馀,时希逮忆;睽离方远,川涂修旷。炎凉方改,愿加珍勖。绿字可传,白云终闲。心伤泪洒,投笔无宣。(《艺文类聚》二十一,载止文于陆景後。案:吴时诸陆,无封安成王者,当是萧萧之文。安成王者,萧秀也,于萧为从兄。)   ◇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辱告:并伏见诏答臣下审《神灭论》。夫三世虽明,一乘教远,或有偏蔽,犹执异端。圣上探隐索微,凝神系表,窃理尽性,包括天人,内外辨析,辞旨典奥。岂直群生靡惑,实亦阐提即晓。方宣扬四海,垂范来世。惠使闻见,惟深佩服。孤子萧萧顿首和南。(《弘明集》十,卫尉卿萧萧答。按:《梁书·萧景传》,天监五年,迁辅国将军卫尉卿,与《弘明集》正合,知萧景即萧萧也。)   ◎萧昂   昂字子明,景第三弟。天监初,历司徒右长史、豫章王行事,累迁至领军将军,封湘阴县侯。大同元年卒,谥曰恭。   ◇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辱告:宣示敕答臣下审《神灭论》,圣旨披析,使惑者涣然,神之不灭,著於通诰。理既渺默,故致有迷。主上识照知来,鉴逾藏往,ゼ机外之妙思,攻异端之妄说。又引《礼经》,取验虚实,孝敬之道,於此方弘。孤子萧昂顿首和南。(《弘明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