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缘 - 第 44 页/共 108 页
是撞日朝子的。进忠道我来当珠子的。柜上人笑道。拿来看。进忠将珠子解下。放在柜上。那人见了惊讶道。好东西。
你做花子怎得有这东西。必是偷的。那一个人道。他本不是个花子。他是过路的客人。被贼偷了。后又害起病来。流落在此。前日当被就是他。这自然是他带着的。又一人接去看道。
必是偷来的。快赶他出去。小厮们乱推乱打的。赶了出来。也不还他珠子。进忠气得没法。路旁人闻之也不服。忽听得人说道。站开些。公子来牙祭了。进忠候他下了轿。见是个青年秀士。向看门的道。为何容乞丐在门首。进忠忙跪下道。小人是诉冤的。求公子救命。公子道为甚事。进忠细细说了一遍。旁人皆道实有此事。公子便进来向柜上人要珠子看。柜上人不敢隐满。只得拿出递与公子。看了道果然珠子好。叫他进来。进忠入内跪下。公子道起来。这珠子可是你的。进忠道正是。公子道你这珠子是哪里来的。进忠道小人也曾有千金资本。因连年失事。被困在此。这珠子是小人自幼手上带的。也是无奈才来当的。才柜上说我是偷来的。
公子道就是偷的。我们也不应白拿下来。我想你不若卖与我。还可多得几两银子。进忠不肯。公子道你既不肯。就当十两银子与他罢。进忠拿了银子。谢别公子。欣然出来。先去换些钱到酒饭铺内吃了一饱。思量算计。想不出个法来。
忽想道我本钱费荆又染了一身疮。与乞儿一般。纵走遍天涯。也无安身之处。不如还归家去。虽受丈母妻子的气。到底还有些田房。尽还可过活。只好忍些气回去为是。一念却心又动。便去买了些布回庙中来。途遇元朗回来。问道这布是哪里的。进忠一一告知。元朗道既有家。自然回去为是。
进忠便把布送到成衣铺里。做了几件衣服。又买了头巾鞋袜。谁知众花子都知他有了钱。便来拉他去吃酒。进忠的银钱。
都收在元朗处。遂说道。身上半文俱无。不好去得。众乞儿道我们请你。代你饯行的。不要你出钱。进忠推脱不得。
只得同去吃了一日酒。回来置备。不数日收拾停妥。来辞元朗。元朗道看你一貌堂堂。正在壮年。定有进步。你的银子我已代你都夹碎。装在搭包内了。又把件盖布道袍。零用钱一千文与他。又吩咐道人备饭与他次早吃了。走到方丈叩谢了老道士与元朗。又谢了道人。洒泪而别。背上行李。
慢慢出城来。及到人家尽处。早有众乞儿在此伺候着他。
他要从大路走。众人却拉他走小路。道这条路近多哩。咱弟兄们有壶水酒代你饯行。管你到家得快。进忠被众人拉得没法。
只得同着走了一会。只见前面一道大河阻路。众入搀着进忠到柳荫下。将几罐子酒。荷叶包的菜拿出来。你一碗。我一碗。把进忠灌得大醉睡倒。众人动手把他剥得赤条条的。
抬起来向河心里一掠。大家分散了行囊。飞跑而去。那水急如飞箭。一个回旋。将进忠送到对面滩上。那滩上有两只狗在那里。忽见水里推上一个人来。那狗倒走来浑身闻了一会。
那进忠是被烧酒醉了的人。又被水—逼。那阳物便直挺挺的竖起来。那狗不知是何物。跑上去一口连肾囊都咬去了。
进忠醉梦中害疼。一个翻身复滚下水去。一浪来打下去。
竟淹得晕死过去了。正是可怜半世豪华客。竟作波中浪荡魂。
进忠被水淹死。一灵不瞑。远岸而行。走到一个隘口。
见有一条路亮。一条路黑。路上俱有男女行走。心中想道从哪条路去是好。只得坐下踌躇定主意。忽然听见唱道之声。
正思躲避。只见那条黑暗路上拥出一彪人马来。但见:绣旗飘号带。黄伞卷征尘。长戈大戟灿秋霜。短剑利兵欺瑞雪。铜锣双响。浑如北海起苍龙。画角齐吹。
宛似南山来白虎。引军旗齐分八卦。压阵幡位按四方。
玉印丹书。对对金童常捧定。黄旄白钺。纷纷天将任传宣。
正如月孛下云衢。好似天蓬离斗府。
那人马仪从。一对对都从进忠面前过去。只见后面马上端坐一尊神道。看他怎生打扮。只见:束发冠真珠嵌就。淡黄袍锦绣攒成。腰垂玉带衬黄革是。
肩簇团花飞彩凤。正大面如满月。光芒眼露银星。
名高东岳列仙卿。廉访使九幽位正。
那神道驻了马。将鞭指定进忠道。此生者之魂。何以至此。
路旁走出一个老者跪下禀道。魏进忠禄命未终。偶被群小所害。
请大帝法旨定夺。那神道问他宅舍如何。老者道宅舍未毁。已命河神守护。只阳道被伤。那神道微笑道。此亦天数使然。速领他回去。那老者答应站起。便引着进忠随在马后。如风似箭的。只见那些人马渐渐向半空里去了。老者领进忠走到一处。
见一个人睡在地下。那老者连叫三声魏进忠。猛将他一推。进忠一个翻身醒来。看时依然睡在河边。定了一会。心中明白。
只是身上一丝衣服俱无。只得慢慢捱起。见正上有一所破庙。
爬到庙中。觉得下身疼痛。伸手摸时。原来阳物不见了。到摸了一手鲜血。吃了一惊。坐在庙中思量道。莫不是做梦么。想了一会才悟到。是了。这是那几个花子谋我的钱财。灌醉了我。
割去阳物。要害我的命。我已死去。遇见神道。说我寿未终。
送我还阳。
但是这里四无人烟。衣食全无。如何是好。且下部血流不止。这一会反疼起来。又无药止血。只见香炉内有香灰。只得抓起一把掩上。可是作怪。那香灰掩上。血就止了。疼也住了些。原来陈香灰可以止血定疼。却好暗合道妙。他就在庙内宿了一夜。到天明时便打算道。如今虽得了命。无衣无食怎处。
我想此地既有庙宇。左近自有人家。且挨了去觅些饭食充饥。
但是身无寸丝。怎好见人。忽抬头见神前有顶旧布幔子。便扯下半边来围了下部。又扳下一条拦杆来拄着走。不论高低。只拣有人迹之处行。走了半日。总不见有人家。渐渐走入山里来。
腹中饥饿难行。两脚又疼。血又流了。两腿走不动了。只得坐在一块大石上。想道终不是法。
还挨起去觅食要紧。刚爬起来要走。远远望见有个人来了。
进忠道好了有命了。慢慢迎得上去。渐渐走近看时。原来是个和尚。只见那僧家:山里老僧真异样。身长腹大精神壮。面如锅底貌狰狞。耳挂铜环光晃亮。体裁柿叶作禅衣。手挽香藤为拄杖。好如六祖下天堂。喇嘛独现西番像。
那僧人走到面前。进忠忙跪下道。师父救命。那老僧道这山里四无人烟。且多狼虎。你缘何一人至此。进忠道小人是被难落水。逃得性命。不知路径。乱走至此。望师父救命。老僧道此是深山。离人境甚远。你须到有人家的去处。才有造化。
进忠道不识路径。已三日不食了。望师父指引。那老僧定睛想了一会道。你可走得动。若走得动时。随我到庵里去。方有伙食。进忠道愿随师父去。那老僧前走。进忠跟着走。那老僧走得甚快。进忠赶他不上。叫道师父等等我。老僧道你将棍子丢了。我这杖与你拄着走。
进忠接过来拄了。走时只觉身轻体剑可是作怪。与老僧一样快。同进山口。真个好山。但只见:青山叠翠。碧岫笼云。两崖分虎踞龙蟠。四面有猿啼鹤唳。
朝见日升山顶。暮看月挂林梢。流水潺?N。洞内声声鸣玉?m。
飞泉激湍。洞中隐隐奏瑶琴。若非道侣修真地。定有高僧习静庐。
老僧引着进忠上了几层高崖。经过许多林壑。总是巅崖峭壁。苍翠玲珑。观玩不荆却也不觉疲倦。又走上一条高岭。
远远望见两株大松。老僧指着道。那松下便是庵了。下岭又走了半会。才到那松下。果然好株大松。但见那松:浑如伞盖。俨若龙蟠。峻峥老干嵯岈。屈曲虬枝突兀。久经伏腊。霜皮溜雨四十围。历尽风霜。黛色参天二百尺。顶接云霞来白鹤。根盘岩谷戏猿猴。大用可堪梁栋器。高标不屑大夫封。又有诗道他的好处道:枝作蟠虬干作龙。月华扶上最高峰。
曾于太岳朝元见。不计先秦第几封。
那松树亭亭直上。足有数十丈高。影罩十数亩地。树下一个天然白石池。碧沉沉的一池清水。满池边芝兰掩映。菊竹可观。不见有甚房屋。老僧又引他转过弯来。只见靠山崖上有两间棕篷。四围以竹笆为墙。也无窗□。老僧推开门进来。放下拄杖。叫进忠入内。取了个草墩儿与他坐下。向火盆内抓出两个芋头来。有茶杯口大。拣了个大的递与进忠道。权且充饥。
自食一小的。进忠正是饥不择食。接来几口就吃完了。觉得香美异常。老僧笑道真个饿了。又将手内剩的半个也递与他。进忠又吃了。觉得也有半饱。老僧也不问他来历姓名。竟自垂头打坐。正是:万松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云到三更去行雨。回头却羡老僧闲。
老僧出定后。起身拾了些松枝。将磁罐子拿到池边取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