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放翁全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 第 334 页/共 361 页
呜呼。令人王氏之墓。中大夫山阴陆某妻蜀郡王氏,享年七十有一,封令人,以宋庆
元丁巳岁五月甲戌卒。七月己酉葬,硋君舅少傅。君姑鲁国夫人墓之南冈。有子子,乌
程丞。子龙,武康尉。子忄炎。子坦。子布。子聿。孙元礼。元敏。元简。元用。元雅。曾
孙阿喜,幼未名。
文集卷四十
塔铭八首
祖山主塔铭
嘉州天王禅院景伦师,有二弟子,孟曰绍觉,仲曰绍祖。伦且老,叹曰。孰能问法南
方,以大吾门者乎。于是觉请行,曰。不可使师有恨。祖请留,曰。老人不可以莫养
也。觉南游得法,居蕲州五祖山。而祖左右就养,先意承志,终身不去。伦欲新其庐,祖
则雨濡日炙,出入闾巷,累年崇成,郁为宝坊。伦饮食往来者,祖则高囷大庖,床敷洁温,
凡至者如归焉。皆曰。伦师可谓有子矣。
祖既老,亦有二弟子,曰海慧。海澄。慧万里走闽中,求。大藏经。以归。祖不及待,
而澄实送终。其撰次祖行实以求予铭者,慧弟子法琳也。是伦师不独有子,子又有孙,何
其盛哉。世所谓学士大夫,蹈义秉礼,终其身者,或鲜矣。况至四世,阅百年而不失者乎。
予于是有感焉。祖姓杨氏,字继远,世居龙游,歹殳以乾道四年十月某甲子,年七十五。葬
以五年二月某甲子。铭曰峨嵋之麓,郁郁方坟。维尔有承,以弋吾文。
定法师塔铭
淳熙四年,予自梁益还吴,盖西游九年矣。耆老凋落,朋旧散徙,无与晤语。而少年
学问日新,议论锋出,亦莫与顾。为之惝忄兄不乐。一日,有叩户者,摄衣迎之,则所谓惠
定法师也。风骨巉巉,如太华之立云表。议论衮衮,如黄河之行地中。为予谈诸经,辞指
精诣,往辄破的,穷日夜不休。予作而曰。公生肇一辈人,予惧不足以辱公友也。会予
复出仕,又三年,乃还,屏居镜湖之西,略无十日不过予,霰雪风雨,往往留不去。予方
以谴斥退,亦安于不遇,意者相从湖山间以老,而师不幸死矣。其徒来乞铭。
师字宁道,姓王氏,世为绍兴山阴人。幼岁,从钱清保安院子尧道人得度,出游四方,
从道隆。师会。景崇三师,授。华严。义,尽得其说。至超然自得,出入古今,不妄随,不
苟异,三师盖莫能屈也。众请住戒珠省院,未几弃去。时大慧禅师宗杲说法阿育王山,师
慨然往造其居,所闻益广,学者宗之。起住妙相,徙观音,复还省院,皆萧然小刹,羹藜
饭豆,人不堪其枯槁,然著书不少辍。若。金刚般若经解。法界观图会。三归一章。
庄岳论。已盛行于世,余在稿者犹数十百篇。以淳熙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焚香说偈示
灭,年六十八,僧夏四十八。九年十二月十八日,葬于钱清。得法弟子妙定。了洪。了悦,
得度弟子了知,了端,了达。
初。师著。金刚解。成。持以示予。语之曰。昔德山见龙潭。言下悟。尽焚。金刚疏
钞。公见大慧而归。更著此解。与德山孰优。师笑不答。岂鲁之善学柳下惠者欤。铭曰。
木叶旁行。九译而东。维此杂华。众经之宗。肇自有唐。世以名家。师如巨舟。极其
津涯。著书至死。此亦奚求。承其师传。以绝为羞。我徂吊之。遗书满室。喟然作铭。用
愧逢掖。
良禅师塔铭
禅师处良。字遂翁。会稽山阴刘氏子。绍兴五年。甫九岁。以童子得度。十三岁游诸
方。仅胜衣笠。路人为之惊叹。初为妙喜禅师宗杲侍者。又从卍庵禅师道颜为书记。遂翁
英迈玉立。游二师间。皆受记。余事能文词。善笔札。诸方翕称良书记。然亦以议论皦
核。不少假借。不为诸方所容。妄一比丘。辄得名山壮刹。遂翁独陆陆众中。尝居嘉兴法
喜院。举香为卍庵嗣。萧然数僧。食才半菽。再岁。退庐会稽海上。今太常尤公延之守临
海。起遂翁领紫櫜。复以县大夫不乐。弃去。久之。领昆山荐严资福寺。遂以疾逝。淳熙
十四年六月戊寅也。遗言藏骨庐山智林寺。寺。卍庵与遂翁所同建也。逝之日。手书求铭
于予。铭曰。
山栖谷汲。利欲靡及。孰挤使踬。道成谤集。庐阜峨峨。浮屠岌岌。吾识其封。身没
名立。
高僧猷公塔铭
宋山阴有高僧曰子猷。字修仲。晚自号笑云老人。宏材博学。高行达识。卓然出一世
之表。虽华严其宗。而南之天台。北之慈恩。少林之心法。南山之律部。莫不穷探历讨。取
其妙以佐吾说。虽浮屠其衣。百家之书。无所不读。闻名儒贤士。虽在千里之远。必往交
焉。笃行义。励风操。严取与。一得丧。接物简而峻。不屈于富贵。有以供施及门者。苟
礼不足。虽累百金。辄拒不取。呜呼贤哉。
修仲出陈氏。生七岁。从同郡大善寺晏时为童子。十有二岁。祝发受具。习。华严经
论。于广福院。择交得其学。又游钱塘。见惠因院师会。博尽所疑。二师皆自以为弗迨。遂
还山阴。说法于城东妙相院。仅二十年。学者常百余人。修仲厌其近城市。思居山林。乃
舍众遁于梅山。上方学者不肯散去。而院隘不能容。相与言于府。愿迎修仲还妙相。于是
法席加盛于昔。所著书大行于世。院亦益葺。号为壮刹。大慧禅师宗杲过而异之。为留偈
壁间。然修仲竟弃去。学者犹不舍。又说法者三。最后住姜山。阅三年。喟然叹曰。老矣将安归耶。亟橐书归梅市。结庵以老。淳熙十六年八月二十有六日。忽命舟遍别平日所往
来者。明日晨起说法。遂坐逝。寿六十有九。又三日。火化。得舍利。五色粲然。弟子即
庵之西建塔。奉灵骨及舍利以葬。
修仲度弟子四人。戒海,戒先,戒明,戒坚。戒先传家学。而四方之学者。得法出世又十有七人。隐于众者。盖以百数。修仲之道。其传又可涯哉。戒明来乞铭。铭曰。
予尝观古高僧。穷幽阐微。能信践之。不为利讠术。不为势挠。未尝不与学士大夫同也。
考修仲之为人,可谓有古高僧之风矣。吾予之铭,非独以厚故人,盖亦天下之公也。
别峰禅师塔铭
南山自长安秦中西南驰,为嶓为。 东行,纡余起伏,历蛮夷中,跨轶且千里,然
后秀伟特起,为三峰,摩星辰,蓄云雨,龙蟠凤翥,是名峨嵋山。通义。犍为二郡,实在
其下,人钟其气,为秀民杰士。出而仕者,固多以功业文章,擅名古今。至于厌薄纷华,弃
捐衣冠,木食涧饮,自放于尘垢声利之外,而不幸为人知,不能遂其隐操,亦卒至于光显
荣耀者,如别峰禅师是也。
师名宝印,字坦叔,生为龙游李氏子,世居峨嵋之麓。少而奇警,日诵千言,然不喜
在家,乃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自成童时,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至是复从华严
起信诸名师,穷源探赜,不高出同学不止,论说云兴泉涌。众请主讲席,谢不可。圜悟克
勤禅师有嗣法上首安民,号密印禅师,说法于中峰道场,乃挈一笠往从之。一日,密印举
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头叱曰。是谁起灭。师豁然大悟。自是室中锋不可触,
密印恨相得之晚。会圜悟自南归成都昭觉,乃遣师往省,因随众入室。圜悟举从上诸圣,以
何法接人。师举起拳,圜悟曰。此是老僧用者。孰为从上诸圣用者。师即挥拳。圜悟亦
举拳相交,大笑而罢。圜悟叹异之曰。是子他日必类我师。留昭觉三年,密印犹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师。师辞,密印大怒曰。我以法得人,人不我传,尚何以说法为。欲弃
众去。众皇恐,亟趋昭觉,罗拜恳请,圜悟亦助之请,始行。道望日隆,学者争归之,虽
圜悟。密印不能掩也。
久之,南游,见沩山佛性泰。福严月庵果。疏山草堂清,皆目击而契。或以第一座留
之,师潜遁以免。最后至径山,见大慧杲。大慧问曰。上座从何处来。师曰。西川来。
大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师曰。不合起动和尚。时径山众千七百,虽
耆宿名衲,以得栖笠地为幸,顾为师独扫一室,堂中皆惊。大慧南迁,师亦西归。始住临
邛凤皇山,举香嗣密印。历住广汉崇庆。武信东禅。成都龙华。眉山中岩,复还成都,住
正法。道既盛行,士大夫亦喜从之游。筑都不会庵,松竹幽邃。暇日,名胜毕集,闻师一
言,皆自谓意消。稍或间阔,辄相语曰。吾辈鄙吝萌矣。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复下硖,抵金陵。应庵华方住蒋山,馆师于上方,白留守张公焘,举以代己。师闻,
即日发去。会陈丞相俊卿来为金陵,以保宁延师,俄徙京口金山,学者倾诸方。金山自兵
乱后,虽屡葺,莫能成,至是始复大兴,如承平时而有加焉。异时,居此山鲜逾三年者,师
独安坐十五夏。潭帅张公孝祥,尝延以大沩山。师与张公雅故,念未有以却,而京口之人,
自郡守以降,力争之,卒返潭使。魏惠宪王牧四明,虚雪窦来请,师度不可辞,乃入东。凡
住四年,乐其山林,有终老之意,而名益重。被敕住径山,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至行在所,至尊寿皇圣帝降中使,召入禁中。以老病足蹇,赐肩舆于东华门内,
赐食于观堂,引对于选德殿,特赐坐,劳问良渥。师因举古宿云。透得见闻觉知,受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