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集 - 第 241 页/共 256 页

非曰:圣门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初学立心,虚以受人,当如此。到了大成大盈,有全体即有大用,行所无事,圣人亦何心哉!若缺若冲等语,是有心於藏头避面,多了心了。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非曰:圣人之道不分清浊动静,无所不正。        右第四十五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非曰:此节亦足以警世俗之愚人,然圣人之戒知足,非为常足设也。        右第四十六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非曰:圣人之出入起居,暗室屋漏,与参前倚衡,莫不见道,岂出弥远知弥少耶?是以道为有方所也。        右第四十七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非曰:圣人之所谓学者,学乎道也。以学与道对言之,非圣人之所谓学、所谓道也。欲日损则理日益,易之损益,非此之谓也。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非曰:若有一毫取天下之心,即是有事矣,即得罪於天矣。        右第四十八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非曰: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不变,心亦不变,乃常心也,而谓圣人无常心,老子元不识心矣。圣人之心即百姓之心,百姓之心即天地之心,更无二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非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善善恶恶,我无与焉。若善者信者,吾善之信之;不善不信者,吾亦善之信之;是失其是非之本心,而有我矣,而可谓之德善信乎?圣人患不知人至於不亿不信,犹曰:「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老子之言何其悖於圣人也!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非曰:尧舜并生之中,犹有侯以明之,何尝如此胡涂?胡涂则忍於弃物,无并生之仁,不徒不能鼓舞而生成之,且长奸恶矣。        右第四十九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非曰:生死乃昼夜之道,聚散之理,何用诧讶!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非曰:此摄生之说也。其不避虎兕、不被甲兵数言尤为诞妄,不足辩也。        右第五十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非曰:以道德为二,又妄分生畜尊贵之说,自与前章失道后德之说相反,可知非真见也。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非曰:此自然与圣人所谓自然者不同。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达德。天下之达德三,所以行之者一。」乃圣人所谓自然也。世儒以老庄明自然,岂得为自然?       夫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非曰:上文谓道生德畜,此又以生畜尽归於道,前后不相同矣。末覆又说出玄德来,何(卯)[耶]?且此说道非说人,而云不有、不恃、不宰,是谁不他?        右第五十一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非曰:彼只以母子喻体用,不知母子虽同气而二体,是二物,体用为一原而无二也,岂足以知道乎?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於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非曰:翕辟、动静、小大、强柔,莫非天地自然之道,何必闭门塞口然后为道?        右第五十二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非曰:一弛一张,莫非自然,毫发加意,便属私心。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哉!      非曰:圣人之道,大道也。老子书所言,恐亦未免於好径盗夸,非道矣。        右第五十三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非曰:须知所建所抱者何物。言同而指异,学者不[可]不细察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非曰:身家国天下只是一本,通在修身上了,此大学之指,更不如此支离,二本三本。程子曰:「道一本也,知不二本,则笃恭而天下平之道。」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非曰:亦同一本,亦同一观,用四以字四观字,是支离其心之全体矣。或曰:此与物各付物似合而不同,何也?曰:始以身观身,亦为付物乎?身者我也,又谁观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