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谱 - 第 1 页/共 4 页
序
昔主渔洋欲撰《人参谱》,杂钞群籍,散见于《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分甘余话》中,略称完美,然其书卒不成。顷余偶得怔忡疾,医者日非人参不可。顾近日辽参贵逾珠琲,贫家安所得此。因感是遂遍忆旧览,检书几百种,披阅手抄,稍加论列,不十日谱成而病若失。岂人参有灵能阴相耶?于是渔洋之志,遂获成就。其有阙略,请俟鸿通。时乾隆丙戌重阳前一日,梅谷陆烜书。
释名
《唐韵》曰:薓,所金切,音森。
许慎《说文》曰:人菠,药草。菠,即参也。
《集韵》曰:人菠。菠字或作獯、蓼。
周伯琦《六书正讹》日:人薓出上党,从草,浸声。俗用参,非。烜按:《御定佩文韵府》、毛西河《通韵》、邵子湘《韵略》皆云葠通作参。
《神农本草》曰:人衔、鬼盖,皆参。
《急就篇》曰:远志、续断、参、土瓜。
陶弘景《名医别录》曰:人参,神草,又名土精,又名血参,又名人微。
吴普《本草》曰:人参,一名黄参。
刘敬叔《异苑》曰:人参,一名土精。
《广雅》曰:地精,人参也。
侯宁极《药谱》曰:人参,别名皱面还丹。
王象晋《群芳谱》曰:人参,一名海腴。
柳宗元书曰:言人参者,以人形。
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名曰:人薓,或省作菠。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菠神草。薓字从濅,亦浸渐之义。濅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然承误日久,亦不能变矣。惟张仲景《伤寒论》尚作菠字。一名人微,微乃菠字之讹。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曰鬼盖。其在五行,参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曰:人参,又名人微。微亦微渐之意。按:人参以地名者,曰紫团参,曰上党参,曰辽参,曰新罗参,曰百济参,曰高丽参;以色名者,曰黄参,曰血参,曰紫参;以功用名者,曰地精,曰土精;以其性名者,曰鬼盖:以奇异名者,曰孩儿参,曰神草;以别名新人耳目者,曰海腴,曰皱面还丹;以品名者,曰白条,曰羊角,曰金井玉阑。其他有参之名,而不与人参为类者,则元参、苦参、丹参、沙参,合人参《本草》谓之五参也。又有强袭参之名者,则荠苊名杏参、知母名地参、仙茅名婆罗门参。《本草》拳参出淄州,《酉阳杂俎》阿勃参出拂林国,不可枚举也。
陶弘景《药总诀》曰:上党在冀州西南,今来者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者。次用高丽者,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虚软,不及百济,并不及上党者。其草一茎直上,四五相对,成花紫色。高丽人作《人参赞》曰:三丫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椴,音贾。树似桐,甚大。阴广则多生,采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按:寇宗爽所谓其价等银者,乃上党参也。《杂俎》所谓与白镪同价者.则已为辽参矣。顾近日参价十倍黄金,一百五六十倍白金,而上党参每斤仅值银四五钱,乃世人非辽参不服,人情之忽近而用远,附贵而忘贱类如此。
王士祯《居易录》曰:新定刨参之例:刨参人,亲王一百四十名,人参七十斤;世子一百二十名,人参六十斤;郡王一百名,人参五十斤;长子九十名,人参四十五斤;贝勒八十名,人参四十斤;贝子六十名,人参三十斤;镇国公四十五名,人参二十二斤半;辅国公三十五名,人参十七斤半;护国将军二十五名,人参十二斤半;辅国将军二十名,人参十斤;奉国将军十八名,人参九斤;奉恩将军十五名,人参七斤半。准免关税,余参每斤纳税六钱。其出关买参之人,准于盛京、开原等处采买,不许于打牲之处采买云。
东坡集》自注曰:正辅分人参一苗,归种韶阳。
《广东新语》曰:粤无人参,苏长公尝种于罗浮,与地黄、枸杞、甘菊、香薯,为罗浮五药之圃。
罗日褧《成宾录》曰:云南姚安府产人参。吴儆《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曰:牂牁国药有牛黄、人参、草果等。
按:姚安、牂牁亦与高丽为近,若韶阳、罗浮,则东坡偶然戏种,恐今亦无其种也。
《范蠡计然》曰:人参以状类人者,善。
《异苑》曰:人参生上党者隹,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始下铧,便闻土中呻吟声,寻音而取,果得人参。
朱郁仪《玄览》曰:人参千岁为小儿。
《群芳谱》曰:其有手足面目似人形者,更神效,谓之孩儿参.而假伪者尤多。
《尔雅翼》曰:欲试上党真人参者,当使二人同走,一与人参含之,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者必喘,含者气息自如也。
《续博物志》曰:人参类荠苨。
刘勰《新论》曰:佞与贤相类,诈与信相似,辩与智相乱,愚与直相像,若荠苨之乱人参。
按:上党参以形如防风,根有狮子盘头者真,其硬纹者伪也。
心不空虚,愈大愈妙。与其大而空虚,无宁小而坚实。今市肆所货红党,又名熟党,乃取江浙间土人参,去皮净煮极熟,阴干而成者,性下劣,不可用。辽参出宁古台者,光红结实。船厂出者,空松铅塞,并有糙有熟。今乱人参者,匪独荠苨。西洋人参产佛兰国西,大似白泡糙参,但煎之其气不香耳。珠参出闽中,形圆,其皮肉绝类辽参,若作饮片,与参无辨。其他以伪作真,做小为大,为弊滋多,用者其详慎之。
性味
《桐君采药录》曰:人衔味苦。
《雷公炮炙论》曰:人参微苦。
北齐徐之才《雷公药对》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溲疏、卤咸,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助紫石英。
《名医别录》曰:人参易蛀蚛,唯纳新器中密封,可经年不坏。唐萧炳《四声本草》曰:人参频见风日,则易蛀。惟用盛过麻油瓦罐泡净焙干,入华阴细辛与参相间,收之密封,可留经年。
一法用淋过灶灰晒干,罐收亦可。
孙思邈《千金方》曰:人参汤须用流水煮,用止水则不验。
王符《潜夫论》曰:治疾当得真人参,反得萝菔。
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曰:人参入手太阴,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入藜芦二钱,其功尽废也。
李中梓《本草通元》曰:凡用必去芦净,芦能耗气,又能发吐也。
按:观此,今人以参须为补,谬矣。
《神农本草经》曰:人衔根,甘微寒,无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曰:神草,微温,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甄权《药性本草》曰:主五劳七伤,虚损瘦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
李珣《南海药谱》曰:止烦躁,变酸水。
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草》曰: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