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之一录 - 第 250 页/共 664 页
嘉定间先君帅长沙予随侍在焉时碑房中有断碑一片乃法帖第一卷尾字行高低正与淳化帖同而絶不类古潭末后亦有淳化篆字此石实不知所从来近嵗三山林伯凤重刻于家直指为古潭余未敢臆断也
蜀本
予顷得一帖凡数卷于蜀中次序先后高低皆与长沙古帖同初亦疑为黔江帖今见秦氏真本则显然二物矣大率此帖全用长沙古本摹刻而字行亦间有増减处既不知所出未敢臆说姑附见于此
庐陵萧氏本
右法帖十卷用十二为号后有崇宁五年萧公纶记其略云皇祐先伯父太博作邑和州之含山得墨帖于丞相兖国刘公摹刻未毕先君殿丞继之始终六年乃获成就迄今五十年刓缺大半今续完之以藏于家葢用潭帖刻也庆元间已损失二十余叚共少三百四十余行
谱系杂说下
绛本旧帖
欧阳公集古防尾谓近时有尚书郎潘师旦以官帖私自模刻于家而别本以行于世又云潘师旦者窃取官法帖中数十帖别自刻石以遗人而传冩字多转失然亦有可佳者观此则绛帖是矣此帖世称为潘驸马帖或又称绛帖岂潘氏世居绛郡耶帖凡二十卷其次序卷帙虽与淳化官帖不同而实则祖之特有少増益耳已别注绛帖字鉴兹得以略
单炳文博雅君子也其论绛帖至为精密顷刻石襄州有云淳化官本法帖今不复多见其次绛帖最佳而旧本亦已艰得尝以数本较之字画多不侔炜家旧本第九卷大令书一卷第四行内面字右边转笔正在石破缺处隐然可见今本乃无右边转笔全不成字其面字下一字与第五行第七字亦不同又第七行第一字旧本乃行书止字今本乃草书心字笔法且俗以此推之今之所见多非旧本临江帖大率与旧本同其间此一帖尤不差但字体颇肥不逮绛帖之遒劲也
余既获见炳文绛帖辨证然后知今世所藏二十卷帖多非旧物毎恨未识其本而防州所刻第九卷大令帖亦毁于王旻之变虑其遂至泯絶因以旧所藏本摹刻于家颇传诸好事者淳祐甲辰自霅川官满得阙遄归假道三衢始获观真帖于沧州毛监丞所不独第九卷与单说正合而二十卷首尾俱全亦可谓珍玩矣且云得之金华潘氏是殆师旦之苗裔耶其帖之异同大略条列于后
帖总二十卷元无字号及叚眼数目
第二卷
钟繇宣示帖第一行内报字右边直画勾起向左畔第二行亥字内下面夕字上画微仰曲第五行名字右角防有一防第十行当字上三防全旁有微损却在空处
已欲日帖脚本有断石纹
此卷内第一叚与第三叚石并缺右角
第九卷大令帖正与单炳文防州所刻石本纎微弗差故家所藏未有其比
右潘氏绛帖二十卷纸字画模印皆与今人所藏本不同而第九卷显然可见自非单公炳文表而出之亦将泯于无闻矣北方所刻诸本往往南渡后北人转相传模无足深怪但武冈旧刻未知始于何年亦止用新本模刻为恨耳
东库本
世传潘氏析居法帖石分而为二其后绛州公库乃得其一于是补刻余帖是名东库本第九卷之舛误葢始乎此今好事之家所藏绛帖率多此本字画精神遒劲亦自可爱而卫夫人一帖及宋儋帖颇多燥笔有如兰亭叙郡字落笔之类此稍异于诸本其所以不及旧帖者以第九卷大令书不破缺而炳文所论三字已误且逐卷逐叚各分字号以日月光天徳山河壮帝居太平何以报愿上登封书为别此又异于旧帖也
亮字不全本
此帖与东库本絶相似或只是一石但庾亮帖内亮字皆无右边转笔葢避逆亮讳也
新绛本
右一帖二十卷首尾规模叚眼字号并同东库本独卫夫人宋儋二帖无燥笔又字画较东库本微局促墨法虽与东库本同然实是两石吾家与毛希元皆有之
北本
右二十卷亲戚刘用甫处有之墨色与古本相近而第九卷大令书只同新本未知何处所刻
又一本
董良史家所藏本第九卷大令书字画亦误独面字有右边转笔异于他本且不与旧本同也
武冈旧本
右二十卷不知刻于何时碑叚稍长而日月光天徳等字号间于行中字画亦清劲可爱而第一卷卫夫人宋儋无枯笔第九卷大令帖诸字皆误信乎出于新绛也
武冈新帖
右二十卷帖即旧石也中厄于庸谬之人厌其字画清瘦颇加修治遂失本真其最可鄙笑者第二卷钟繇帖内再世荣名今名字已修作谷字矣且拓匠不工凡损剥处凿痕宛然呈露而字画糢糊略不可辨帖之谬者莫甚于此
福清本
详见前淳化条下
乌镇夲
详见前淳化帖条下此乃板夲非石刻也长沙折府所藏夲二十卷模刻颇极精雅疑是此夲第九卷复靣帖字误而鵞羣帖止是防损字画尚完此稍异于新绛
彭州本
掘地得之字画清劲颇类旧武冈而差优予家藏有之
资州本
资州以新绛前十卷刻石予家多有之前有目録元刻麻石上续拓者不逮旧所得本遒劲矣
木本前十卷
甲秀陈氏藏此墨本不知所出
又木本前十卷
右一帖顷获于都下不知所出稍不逮甲秀所藏虽皆出于新绛然亦自是一种
阁绛诸郡帖谱具前今铺叙于后
秘阁前帖
十卷淳化三年壬辰翰林院所镌侍书王着编次绪正以歴代帝王帖为初卷而冠以汉章帝书博古者多议此乃汉代章草耳非章帝所书又谓自汉章而下至梁简文七帖并一手伪为之二之四卷则歴代名臣帖寘苍颉夏禹书于第五卷六之八卷悉王羲之书七卷误搀入智永一帖九之十则献之书米元章黄长睿辨其真赝各卷条列甚详累数千言见之法帖刋误葢其源得自江左多南唐善书者取前贤语以意成之非临非摹是谓仿帖藏之秘阁凡数匣明显云仿书皆用澄心堂纸与李廷珪墨悉后主在江南日所制者宣政间守官秘阁如刘无言辈犹及见之淳化毕工碑龛禁中大臣登二府者搨以赐焉欧阳文忠谓中为火所焚或言其碑元在但其后不以赐臣下按国史仁宗天圣十年壬申八月禁中火延燔崇徳等八殿帝奉太后避火中皇祐三年辛夘楚公刘沆入参大政犹有搨本嘉祐五年庚子兖公欧阳修为枢副则无之是罢赐典故当在至和以后乃仁宗末年大观初徽宗视淳化帖石已皴裂且王着标题多误内出墨迹更定彚次较淳化所刻非若绛帖他有去取増减只并武帝一帖合于西晋武帝帖后择七卷右军帖内误入智永书列在第五卷合首卷古帖三叚伴而归一及跻晋宣于晋武上之类使先后次序不紊进名臣帖亦然俾蔡京书及卷首末刋石太清楼下此正国朝盛时典章文物灿然备具百工技艺咸精其能视淳化草创之始自然不同且当时尽出元藏真帖临摹定其舛误非若外方但因石刻翻刋京虽骄吝字学恐出王着右是大观之本愈于淳化明矣经靖康之祸新旧二刻莫知存亡
阁帖目録 淳化编次
第一卷
汉章帝 汉章帝 晋武帝
西晋宣帝 宣帝 西晋武帝
东晋元帝 东晋元帝 明帝
东晋明帝 康帝 东晋康帝
哀帝 东晋哀帝 简文帝
东晋简文帝 文孝王 宗明帝
武帝 齐高帝 宋明帝
梁武帝 齐高帝 梁高帝
梁武帝 梁简文帝 高帝
唐太宗 简文帝 唐高宗
唐太宗 东晋文孝王 高宗
陈长沙王 陈长沙王叔懐 陈永阳王永阳王伯智
第二卷
汉张芝 【后汉车骑将军】崔子玉 崔子玉
后汉张芝 魏钟繇 魏太傅钟繇吴刺史皇象 吴青州刺史皇象 晋丞相张华晋【尚书令】卫瓘 丞相桓温 晋黄门郎卫恒丞相王导 晋侍中张华 丞相王敦晋丞相王导 中书令王洽 晋中书令王洽司徒王珉 晋尚书令王珣 司徒王珣晋中书令王珉 侍中王廙 晋太宰郗鉴太宰郗鉴 晋侍中郗愔 侍中郗愔晋【中书侍郎】郗超 中书郎郗超 晋侍中王廙尚书令卫瓘 晋太傅谢安 黄门郎卫恒晋【散骑常侍】谢万 太傅谢安 晋侍中王敦散骑谢万 晋丞相桓温
第三卷
晋太尉庾亮 【晋齐献王侍中】司马攸 车骑将军庾翼晋侍中杜预 太守沈嘉 晋司徒山涛侍中杜预 晋太尉庾亮 王循
晋【车骑将军】庾翼 刘超 晋太守沈嘉散骑谢璠伯 晋【中军将军】王循 黄门郎王徽之
晋侍中卞壸 谢庄 晋卫尉刘超侍中司马攸 晋【散骑常侍】谢璠伯 刘瓌
晋【黄门侍郎】王徽之 王坦之 晋侍中王操之
王涣之 晋【左将军】王凝之 王操之
晋王涣之 王凝之 晋中丞刘瓌之司马索靖 晋中【书令】王坦之 侍中刘穆之晋【征西司马】索靖 尚书王劭 晋尚书令王劭车骑纪瞻 晋中书令王恬 司徒王廞晋司徒王廞 太守张翼 晋侍中纪瞻
陆云 晋太守张翼 海陵恭侯王邃晋都督陆云 中书令王恬 晋海陵恭侯王
太守山涛 晋谢发 侍中卞壸
宋【光禄大夫】谢庄 谢发 宋侍中刘穆之宋特进王昙 宋特进王昙 中散大夫羊欣宋【中散大夫】羊欣 太常卿孔琳之 宋太常卿孔琳之齐侍中王僧虔 南齐【侍中】王僧虔
第四卷
梁尚书王筠 晋【西中郎将】陈达 特进沈约
宋【给事中】薄绍之 刺史阮研 宋【征西将军】萧思话征南将军萧确 梁尚书王筠 萧思话
梁特进沈约 萧子云 梁【交州刺史】阮研陈朝陈达 梁【广州刺史】萧确 唐禇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