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之一录 - 第 137 页/共 664 页
子皆以材任职而敬之三世为夷简为宗闵琳之再世为勉皆位宰相其在当世至显而史所书若此其可胜考耶然琛珪琰璿璲珩碑皆不具而别见于龛石此宜史官不能备録也【广川书跋】
延福寺碑
在郧乡县干眀寺上元元年王府功曹沈长卿撰【舆地碑目】
开业寺碑
李尚一撰苏文举正书开耀二年二月【金石録】
开业寺者后魏司徒李裔所立谓之隐觉寺周废佛法以寺赐裔孙祖元隋初复立为寺贞观中赐名开业碑以开耀二年二月立在元氏【集古録目】
天后少林寺碑
王知敬正书永淳二年九月【金石録】
中山法果寺碑
姚璹撰鞠防信正书垂拱二年【金石録】
赤松岩寺碑
进士刘防仁撰垂拱四年六月立【诸道石刻録】
永和故寺碑
僧仲英撰正书圣厯二年七月【金石録】
荐福寺译经大徳神英撰朝议郎晋州洪洞县丞【缺】敬元书圣厯三年七月建【寳刻丛编】
懐州大云寺碑
贾膺福撰并八分书大足元年五月【金石録】
右周大云寺碑贾膺福撰并八分书其笔法精妙可喜按旧唐史云武后铸九鼎圗冩山川物象命工书人贾膺福薛昌客李元振钟绍京等分题之绍京之书世固多有膺福笔迹虽仅存然世亦未有称之者如昌客等书遂不复见以此知士所以自着扵不朽者果在徳而不在艺也【金石録】
大云寺碑隂记
萧懐素正书长安二年立附【金石録】
飞泉山院碑
神龙元年立在隆州超觉寺【舆地碑目】
龙兴寺碑
张説撰卢藏用八分书景龙四年五月【金石録】
兵部侍郎修文馆学士张説撰吏部侍郎修文馆学士卢藏用八分中宗初复位天下州郡皆置龙兴寺一所此碑以景龙四年五月立【集古録目】
龙兴寺碑隂
薛融书检校陈州刺史韩琦等题名凢五十六人又有僧恵眀等题名十六人别体书不著名氏【集古録目】
杭州龙兴寺碑
卢季珣撰李渉八分书景龙四年四月【金石録】
普光王寺碑
碑云僧伽以景龙四年三月入灭扵京孝和皇帝申弟子之礼百官四部哀送国门甚哉中宗之陋也佞佛之流谓武宗奋然除去浮圗法用是不永今中宗奉僧伽可谓至矣后三月竟弃天下其又何言【集古録目】
天竺寺碑
苏颋撰苏説八分书景云元年十月【金石録】
荷恩寺碑
裴耀卿撰序顔温之铭景云三年【京兆金石録】
襄州遍学寺碑
韦承庆撰钟绍京行书开元二年【金石録】
黄门侍郎韦承庆撰太子詹事越国公钟绍京书将仕郎阮靖建禅院扵遍学寺以开元二年立此碑【集古録目】
钟绍京书按书苑绍京者钟繇十五世孙按姓纂繇弟演生孙雅雅五代孙韬韬孙宠宠曾孙法威生绍京乃钟演十五世孙繇十五世之侄孙耳武后时题诸宫殿眀堂及铭九鼎俱绍京笔当时呼为小钟景龙间以诛韦氏拜中书令朝廷称其功勲忠鲠笔翰为三絶眀皇在藩邸爱重其书及即天子位复拜户部尚书太子詹事此碑开元二年立【集古后録】
其文云襄州人将仕郎阮靖与其属人建徧学寺禅院故立此碑承庆有词学张易之败时承庆以附托方待罪众推令草赦书承庆援笔而成众壮之绍京景龙中以苑总监从讨韦氏有功唯嗜书家藏王羲之献之褚遂良书至数十百卷以善书直鳯阁武后时榜诸宫殿眀堂及铭九鼎皆绍京书也其字书妍媚遒有法诚少与为比然今所见特此碑尚完尤为可爱也徧学寺扵宇文周为常乐寺扵今为开元寺【元丰题跋】
睦州龙兴寺碑
康希铣撰徐峤之正书开元三年二月【金石録】
景星寺碑
容州都督卢蔵用撰并分书篆额开元四年立【诸道石刻録】
建福寺三门碑
卢藏用撰集王右军行书开元五年正月【金石録】中书舍人卢藏用撰前华州郑县尉吴光璧集王羲之行书建福寺在滑州酸枣县开元中寺僧增葺之并建三门初成故曰颂成碑以开元五年正月立【集古録目】
唐兴寺碑
开元六年嵗次戊午九月壬辰朔二日癸巳建 右唐唐兴寺碑殿中侍御史许景先撰寺在山西闻喜县县令于光庭为移置之景先之文由是而作光庭之在闻喜不闻其有善政而乃汲汲为僧移寺非贤令也【金薤琳琅】
嘉禾寺禅院碑
徐楚璧撰姚思义八分书开元八年八月【金石録】
神徳寺碑
八分书不著书撰人名氏神徳寺故后魏之防同寺也唐垂拱三年有司奏自华原之石门山徙于祋祤城北魏龙华寺故基而立之碑以开元八年立【集古録目】
大云寺禅院碑
李邕撰并行书开元十一年四月【金石録】
右大云寺禅院碑李邕撰并书初武后时有僧上大云经陈述符命遂令天下立大云寺至开元二十一年诏改为开元寺此碑十一年建故犹称大云也【金石録】
香严寺碑
康希铣撰徐峤之正书开元十一年六月
银青光禄大夫康希铣撰赵州刺史东海徐峤之书香严寺者本梁贾思旧宅其妻舍充梵宇旧名同恵神龙中改而署焉碑以开元十一年六月立【寳刻丛编】
岳麓寺碑
李邕撰并行书开元十八年九月【金石録】
岳麓寺碑李邕书石刻在长沙余前后得十数本皆纸墨糊涂甚至不可辨识盖打碑必得善工而湖湘善工独难遇长沙同知李吉特为余致此本故视前所得差胜也【东里续集】
余友俞仲蔚为余言李北海岳麓寺碑胜云麾余亟购得之仅可读耳其钩磔波撇虽不能复防覧其神情流放天真烂熳隐隐残楮断墨间犹足倾倒眉山吴兴也题名称前陈州刺史按邕谒上太山还献词赋上悦防有仇人发其贜者张説忌之下狱论死许昌男子孔璋救之得免谪尉遵化此其赴谪时道书也碑文颇庸陋又扵杜拾遗集见其一诗穉语殆不可晓何以负干将莫邪称扵世耶米元章评其书如乍富小民屈强生疎此语殊未当书故佳小佻耳邕以纎文获名以虚名获死以佳书获訾皆所不虞者因附识之【弇州山人槀】
是碑笔势雄徤在云麾之上刻字亦出公手大凢李公书言黄鹤仙伏灵芝元省已者皆托名也【牍记】此碑俞仲蔚谓胜云麾王元羙谓残楮断墨犹足倾倒眉山吴兴余初未见一日逰长安有书贾持一碑来售余知其为北海书亟伸之则岳麓寺碑也虽漫漶然笔意犹存亦不能胜云麾差伯仲耳云麾下半已无字上半存者乃如新此碑虽首尾皆可读而钩磔波撇不复可寻当是石理有坚脆也【石墨镌华】
东林寺碑
李邕撰并行书开元十九年七月【金石録】
孝义寺碑
陈徐陵撰徐峤之正书开元二十二年正月【金石録】孝义寺碑隂记
徐峤之撰并正书【金石録】
陈人徐陵撰十世孙徐峤之正书在乌程【复斋碑録】
冶山只园寺碑
在六合碑以开元二十二年建【舆地碑目】
【补】东林寺碑
北海此书本小束法度再经摹刻虽鼻目无异脂泽有加而天骨扫地矣所谓韩生貎赵郎不得情性者也余晩自庐山归东林程孟儒驰视之以为絶竒即此碑也【弇州山人槀】
庐山自逺公开社殷仲堪作记后此碑最佳故裴中丞题有覧北海词翰想见风彩之叹此后又有米元章蒋之竒题名合三公观之可以知李公书价当与匡庐并永矣【牍记】
北海碑版布弥天下惟东林今完元日重刻也元刻固佳此更未经改刻之先宋搨本也较之元刻精神倍之中残壊者异益等数字及末十余字耳而元所补此诸字则大不称余每欲摹元刻以补此本又恐为古搨之累尚俟临池得力之后扵临本中补之耳篆题四字古雅蕴借不显姓氏岂即北海手乎或古装日失之乎东林古名地自太元逺师呼延同徳清风髙韵几与首阳严濑同仰恨不足蹑其藩一想髣扵梦寐二月之七日【墨林快事】
【补】孝义寺碑隂记
右唐孝义寺碑隂记初陈徐陵为孝义寺碑至开元二十三年徐峤之为湖州刺史再书而刻之因记其事于碑隂峤之自云陵十世孙按陈书陵以后主至徳元年卒距开元二十三年才百五十余年不应已有十世孙又据峤之父髙行先生碑云曾祖俨梁岳阳王参军则是俨与陵同时而在其前不应为陵五世孙以此碑隂所书可疑然其笔法精妙非峤之不能为特恐书碑时误耳【金石録】
秦望山法华寺碑
李邕撰并行书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金石録】
近扵中书舍人刘素家见北海秦望山法华寺碑温润清丽法华故在绍兴府寺及碑皆久燬甚可惜也【东里续集】
李北海以岳麓云麾娑罗为胜而是本重刋扵木故丰神稍失末称刻石人东海伏灵芝乃公所托名也余友渊泉兄出所收本以观敬为题其后如此【牍记】
普照王寺碑
李邕撰并行书开元二十四年二月【金石録】
实谛寺碑
撰人姓名残缺苏灵芝行书开元二十六年六月【金石録】
日爱寺碑
何荣光书开元二十六年立【访碑録】
淄州开元寺碑
李邕撰并行书开元二十八年七月【金石録】
唐淄州刺史李邕撰并书开元寺隋所建本名正等唐初改曰大云中宗初沙门沼重修又改曰神龙寺宗亲书额改为开元碑以开元二十八年七月立【集古録目】
右唐淄州开元寺碑李邕撰并书碑初建扵本寺后人移置郡败屋下余为是州迁于便坐用木为防楯以防之云【金石録】
嵩岳寺碑
开元二十七年胡英书石僧懐仁摸集右军颇见精熟其徒有胡英效之亦以书石【墨池编】
右嵩岳寺碑唐淄州刺史李邕撰胡英书英之书世所重也其文云寺后魏孝眀帝之离宫初名闲居寺仁夀二年改为嵩岳寺也【集古録】
嵩岳少林寺碑
右唐嵩岳少林寺碑守吏部尚书裴漼撰并正书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少室山麓去嵩岳二十里嵩岳一称太室故有少室而此寺曰嵩岳者统扵尊也余正徳癸酉尝防嵩岳访少室留宿寺中见殿后有立雪堂相传昔逹磨之徒恵可欲嗣其法雪深至腰不去此即其防也寺右上山三里有达磨洞洞有石达磨面壁九年形宛然石上其事甚异达磨为释氏西来初祖可称二祖碑虽及其人而二事皆不之载寺复有太宗与僧教书石刻盖太宗为秦王时寺之僧禽王世充以献故太宗赐书褒羙而碑云僧执世充侄仁则以归与教书不同余故书之以见古人之文不无缺误如此然非余之亲厯则亦莫能知也【金薤琳琅】裴懿公漼书少林寺碑开元十六年建又在嵩山而金石録不载何也裴少时负文笔号霹雳手而雅不以八法名此碑辞至沓拖不可读而书颇秀劲多媚态得非时代为之耶传不载阶封此书银青光禄大夫正平县子亦可补传之【弇州槀】
碑首太宗文皇帝御书七大字分书出开元帝中刻太宗征王世充时移寺主并军民檄所谓御书即此也但其中止世民二字以渴笔草书填之余皆正书不类文皇而开元帝以为御书赐额何也下方则裴懿公漼譔述寺之始末并书漼负文笔号霹雳手不以书名而此文殊不及书书法秀劲其得意防渐升伯施之堂矣【石墨镌华】
灵岩寺碑
李邕撰并行书天寳元年【金石録】
百家岩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