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 第 181 页/共 284 页
宋朝宗室齿序图
书目二卷编列圣诸王公主以下为长谱 自元祐初子湜始见于进士题名至绍兴十五年伯摅登甲科汉宗正有郡国歳计上籍之文刘向以高材进对 唐宗正寺嵗送进士二十人与国子监京兆府相比李程李肱皆为举首
绍兴出閤进封
绍兴十二年正月庚戌诏建国公就外第讨论故事二月丁丒保庆军节度使建国公为检校少保进封普安郡王时年十六三月乙未诏朝朔望壬寅王出閤就外第命宗室正任以上悉送之【庚子赵卫钱周材为王府教授】
绍兴举宗室
二十七年正月戊子诏侍从各举宗室京朝官材识行治者二人特与召对用刑侍张礿请也
为郎始于元丰之令铄为侍从始于绍兴之子昼直禁林始于淳熙之彦中 明道二年十一月癸亥朔增宗室奉
绍兴戚里元
十六年八月辛酉【二十四日】御史王镃上戚里元三卷镃初为皇后宅教授上命采歴代戚里故事可为法则监戒者论次成帙至是上之诏迁秩【建炎二年正月十八日诏后族不任侍从着为令甲】
后父母 春秋褒纪为侯 图功臣云台不及马援魏开阳安城当阳之封 邓和熹后母为新野君 窦亲有安成之封王族有博平之号
后父重于帝舅 挚畴之国由大任杞鄫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姬皆能内利亲亲者也【国语富辰云】 蜀涂莘挚
后兄弟 汉帝无私于广国元规功逊于中书
长君少君选长者之有节行者与居不敢以富贵骄人 隂识让封 隂兴止足邓隲忠劳 长孙无忌以佐命为元功 长孙无忌之功武平一之识呉溆之忠弗缘内宠
帝舅 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路车乘马锡尔介圭王饯于郿 柔惠且直蹈申伯之风退逊不骄秉窦君之节 文公如存之感 缘大雅申伯之意魏明帝筑渭阳之馆于甄氏 名里曰渭阳 礼
待隂郭每事必均 封樊宏寿张侯戒富贵盈溢
帝外祖 封许嘉为平恩侯奉戴侯后封外祖母为博平君【宣帝】
樊靡卿之父子窦广国之弟兄隂兴之守约戒奢史丹之掩恶善 本朝茅土之封始于元丰命曹佾 钦圣居中宫而父经生不拥节旄宣仁称制临朝而犹子止于两使留后
淳熙皇族登科题名
一卷大宗正士輵丞耿延年编淳熙二年成书始于元祐三年李常宁牓子湜令馡 皇祐初叔韶进所为文召试学士院文中等赐进士及第迁右领军将军入谢仁宗曰宗子好学无几尔独以文得进士第前此盖未有也朕欲天下知属籍有贤者宜勿忘所学又出九经赐之【详见科举】 仁宗御太清楼召宗室试书
绍兴内治圣鉴
五年正月右史彭年直前奏事且进内治圣鉴二十卷奏以祖宗家法集为此书光宗曰祖宗家法最善汉唐所不及待外戚尤严年曰此书宦官女子之防尤严恐不得进御光宗曰不至是其目则略循防要之旧其事则多本长编之书名臣奏议亦录间有所见又为论著
古之教国子者以什伍之法寓于道艺之间以羡卒之法行于游倅之列及其有事则用之故在军则守公祢在国则守公宫【文王世子説】 聨跗齐颍接萼均芳以蕃以牧烛代辉梁 分土而开者九国当髙祖之初同日而立者三王在孝武之世 周建五十三国 汉封连数十城 沛献矜严东平智惠周位卿士以同姓唐列宗室于辅臣 古者亲
亲尊贤并行而不相悖尧亲九族必先明俊德而后九族睦周封同姓必庸康叔蔡仲而后王室强 授桐贻绪训梓垂芳 禀润天潢承晖日观 雅道贵于东平文蓺高于北海楚诗蚤习沛易先通 齐衡两献比迹二南龙种异气凤毛秀色 周公族多聨三事唐台司亦用九人旦奭兼师保之任勉石称宰辅之贤 宗室有人邦家之光社稷之卫也 周卿士皆周召毛原汉间平之德歆向之文唐之宗室武畧如道宗孝恭文章如白贺而至宰相者九人 八才两献 髙后欲王诸吕王陵廷争孝景将侯王氏条侯犯色 连辉椒掖同气兰闺 涂山在夏靡与卨稷同驱姒氏居周不与燕齐等列圣人虑逺殊有防哉【晋史】 清汉表灵曾沙膺庆 坤则顺成星轩润餙 班政兰闺宣礼椒屋 玉牀之连后星金波之合羲璧 祥云覆戸吉梦扪天 超任邈姒翼夏生商 易基乾坤诗首闗雎书美厘降 二妃光舜三母翼周 脩诗贲道称图照言 夏之兴以涂山殷之兴以有娀有防周之兴以姜嫄大任大姒 在汉则明德和熹著称于前在唐则文德懿安垂纪于后
玉海卷一百三十
<子部,类书类,玉海>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三十一
宋 王应麟 撰
官制
诸侯官制
周官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其殷置其辅谓诸侯之国
鲁四代官
明堂位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商二百周三百凡四代之官鲁兼用之注周三百六十官此云三百者记时冬官亡矣有虞官宜六十夏宜百二十殷宜二百四十【周官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注禹汤建官二百】正义鲁是诸侯按大宰职诸侯惟有三卿五大夫故公羊传司徒司空之下各有二小卿司马之下一小卿是三卿五大夫也成王褒鲁四代官中杂存官职名号使鲁有之非谓尽备其数但记者盛美于鲁 左传昭四年杜泄曰夫子【叔孙】聘于王王赐之路复命而致之君使三官书之吾子【季孙】为司徒实书名夫子【叔孙】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勲【夏父弗忌为宗伯 羽父求大宰 臧氏为司防 孔子以司防相鲁 公鉏为左宰 昭十三年司铎射注鲁大夫司歴】 礼太宰施典邦国设其参傅其伍注卿三人大夫三人【以三卿之属大夫兼大宰司防之事】 酒诰正义圻父农父宏父诸侯三卿大史内史康叔国大夫 立政司徒司马司空亚旅注三卿及次卿众大夫举文武之初为法则
鲁博士
史记循吏传公仪休者鲁愽士也以髙第为鲁相
鲁史官
汉艺文志仲尼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云云丘明论本事而作传
晋职官五正 六官 六正 执秩
左传隠六年翼九宗五正 定四年祝佗曰分唐叔怀姓九宗【唐之余民】职官五正注九宗一姓为九族五正五官之长正义殷时为五行官长 成二年司马司空舆帅正亚旅十八年二月乙酉悼公即位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荀家荀防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士渥浊为太傅右行辛为司空弁纠御戎荀賔为右卿无共御立军尉摄之祁奚为中军尉【国语云元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张老为奄【国语云元 襄十九年舆帅奄】铎遏防为上军尉【国语云舆尉】籍偃为司马程郑为乗马御【国语云赞仆】六官之长皆民誉也【注晋置六卿为军帅】 襄二十五年自六正【三军之六卿】五吏【丈职】三十帅【武职皆军卿之属官】 僖二十七年冬文公大搜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注主爵秩之官 国语随防修执秩为晋法】二十八年士荣为大士 太傅阳子太师贾陀士防为太傅【疏云天子太傅三公之官也诸侯太傅孤卿之官也】 晋语赵宣子召军吏戒乐正
齐三宰
齐语臣立三宰【三卿也】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 管子王言篇相三月请论百官隰朋进退闲习立为大行甯戚蓻粟尽地利立为大司田王子城父为大司马宾胥无为大理东郭牙为大谏之官【外纪同传天子之二守国髙 吕氏春秋甯遬为大田东郭牙为大谏臣章为大理注楚有箴尹之官亦谏臣】
齐列大夫
刘向荀子目録方齐宣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髠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咸作书刺世是时荀卿年十五始来游学至齐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卫泠官
左传钟仪曰泠人也疏诗简兮序卫之贤者仕于泠官郑云泠官乐官也泠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泠官吕氏春秋黄帝使泠伦取竹断两节而吹之昭二十一年传景王铸无射泠州鸠非之是泠氏世掌乐官周语云泠人鲁语云泠箫咏歌及鹿鸣之三
楚五官
战国防楚昭王反郢五官失法谷献典五官得法【注离坎之典也】 箴尹【宣四年克黄 襄十五年公子追舒】
诸侯国史
后汉班彪传诸侯国自有史注鲁季孙召外史卫史华龙滑曰我太史也楚有左史倚相
汉诸侯官
相统众事【孝惠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为丞相 景中五年八月更名诸侯丞相为相抑之令异于汉朝 相在郡守上秩直二千石元帝初元三年春令位在郡守下】大傅辅王【卫绾石奋贾谊董仲舒王吉贡禹为傅相汉之择人如此 成帝改太傅但曰傅】内史治国民【景帝令内史治民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丞相方进司空武奏云制以内史为中尉】中尉掌武职【昌邑王吉淮阳韦成】御史大夫【景中三年十一月罢】郎中令【武帝损其防千石昌邑龚遂】大夫【景中五年大夫谒者郎皆损其员】太中大夫【薄昭】中大夫【贲赫】中郎【伍被】侍郎【王尊传】郎中【赵田叔】卫士长【昌邑王传】大仆【武帝改曰仆秩亦千石】廏长【王尊传】廷尉少府宗正愽士【景中五年省】大仓令【齐淳于公】私府长【广阳路温舒】中御府长【太仓公传】中谒者【东平王传】黄门郎【师丹传】大官令【燕王旦传】食官长【梁王襄传】尚食监【髙袪】医工长【燕王旦传 建武二十七年第五伦补淮阳国医工长】太医侍医【仓公传】尚方【栾火主药方】博士【河间献王立毛氏诗左氏春秋愽士】常侍【楚王骋龚舍为之】长史【马宫迁楚长史】治书【本尚书更名比六百石】 太史公曰髙帝时诸侯得自除内史以下 髙五王赞时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羣卿以下众官如汉朝汉独为置丞相 梁孝王得自置相二千石 齐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 表羣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令天子为置吏都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中尉郎中令王国如故 刘歆议孝武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
牧守 【令长附】
髙宗圣训曰牧守本也令长末也若牧守得其人则令长又何患有不称之职哉
黄帝四监 左右大监【见古官名】 舜十二牧 五长 八伯 夏九牧
通典黄帝立四监以治万国【史记云黄帝置左右大监二伯之职肇端于此】唐有九州舜置十二州有牧夏为九州牧 书觐四岳羣牧咨十有二牧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舜以五长绥四国周以十连率诸侯】唐虞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左传夏贡金九牧【史周纪武王召九牧之君】 王制疏虞称牧亦称伯书传云四岳八伯【又见上】
尧四伯
见古官名类
夏王官伯
商颂长发相土烈烈笺云相土居夏后之世承契之业入为王官之伯出长诸侯疏王肃云相土在夏为司马之职掌征伐
殷二伯 八伯 周二伯
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注殷之州长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伯帅正长皆因贤侯为之疏郑答张逸问云畿内之州不置伯有乡遂之吏主之书盘庚云邦伯师长】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老谓上公】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文王为西伯 注周礼九命作伯春秋传曰自陜以东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 曲礼九州之长曰牧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注职主也谓为三公者是伯分主东西者也 大宗伯八命作牧九命作伯注谓上公有功徳者加命为二伯【伯尊于牧牧主一州伯中分天下各主一方】 书顾命正义公羊传言周召分主谓成王即位之初康王之诰正义二公率领诸侯知其为二伯王肃云毕公代周公为东伯故率东方诸侯则毕公太师也太保领宰相王室任重故先言西方【太保召公为西伯】 康诰孟侯疏孟长也五侯之长谓方伯使康叔为之长者即州牧也虞夏及周既有牧又离骚云伯昌作牧殷亦有牧伯郑依略说以太子十八为孟侯而呼成王礼制无文 国语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 大司徒注诸侯为牧正帅长及有徳者乃有附庸
周牧监 长伯 九牧 九采
礼天官大宰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注牧谓八命作牧者以侯伯有功徳者加命作州长谓之牧【疏曲礼云州牧于外曰侯殷使大夫三人为三监至周使伯佐牧不使大夫诗旄丘序云责卫伯也郑云康叔封爵称侯今曰伯者时为州伯也周之法使伯佐牧即五侯九伯五侯是州牧九伯是牧下之伯】监谓公侯伯子男各监一国书曰王啓监厥乱为民 春官宗伯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秋官掌交谕九牧之维注九州之牧 书立政立民长伯 周官六卿率属以倡九牧 左传五侯九伯【郑志云太公为王官伯分主自陜以东故称五侯八州有八伯畿内有一伯故为九伯 卫侯爵而为州伯伯之贤者亦可进为牧周礼八命作牧】 明堂位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注九采九州之牧典贡职者正门谓之应门二伯率诸侯而入牧居外纠察之【孔氏曰畿外邦国有牧畿内不置郑注曲礼云二王之后不为牧王制正义周于牧下置二伯亦或因殷使大夫为三监 周召为东西伯分陜而主之太公受五侯九伯专征之命毕公太保率东西诸侯君陈毕公迭居东郊宣王中兴此制未泯韩侯在韩召虎在淮申伯在齐方叔在荆 连帅特见于诗序】
汉郡守【箴】
表郡守秦官【通典秦置守丞尉各一人】掌治其郡边郡有长史掌兵马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诸侯王国置内史治国民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王莽改太守曰大尹】通典宣帝每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后汉亦重其任或以尚书令仆射出为郡守钟离意黄香桓荣胡广是也或自郡守入为三公虞延第五伦桓虞鲍昱是也 汉诸侯太傅初徐之官大行奏策萧育为南郡太守入殿受策此防拜之制也文帝就加魏尚为云中守成帝即拜班伯定襄守哀帝即拜龚舍为泰山守此即拜之制也【即拜者便道之官 唐开元三年正月壬申制于京官简都督刺史外藩有状量授京官使出入常均】汉汲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冯野王为大鸿胪以秩出为上郡太守此秩尊于守也京房守魏郡以八百石居黄霸守颍川以比二千石居官后归颍川故官以八百石居郡此秩卑于守也【元帝建昭二年益三河大郡太守秩】 刘騊駼郡太守箴守臣司境【文选李善注引刘騊駼郡太守箴曰大汉遵周化洽九区又蓺文类聚引刘騊駼郡太守箴】 秦置郡丞汉因之【黄霸河东路温舒右扶风赵温京兆桓寛庐江孔奋武都 建武十四年罢边郡太守丞长史领丞职 辛庆忌金城长史盖勲汉阳长史】 晋咸康七年省【惟丹杨丞不省】宋元嘉四年复置
汉部刺史 州牧 外台
武纪元封五年夏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注师古曰汉旧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乗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史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六条见戒吏类】 地理志武帝攘郤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至朔方之州【注师古曰胡广记云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阯刺史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愚按雍州即汉凉州也以广之言考之则凉州疆界濶逺分朔方诸郡别置刺史察之是凉州有两刺史也平当传师古注曰武帝置朔方别令刺史监之不在十三州之限后汉郭伋传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刺史属并州乃调伋为并州牧纪云省朔方牧】兼徐梁幽并
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新置交州并司 征和以前司所统亦有刺史察之】 百官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战国策安邑之御史则六国时已遣御史监郡矣通典谓之监察史 髙纪秦泗州监平注文颖曰秦时御史监郡若今刺史如淳曰三十六郡置守尉监 萧何传秦御史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汉初未置刺史相国下诸侯王御史执法下郡守相国主国御史主郡】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绥和元年【十二月】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注师古曰汉官典职仪云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则不省 朱博传初何武为大司空与丞相方进奏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二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髙至九卿所恶立退任重职大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凖臣请罢刺史置州牧奏可及博奏言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故事居部九嵗举为守相其有异材功效著者辄登擢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请罢州牧置刺史如故奏可 续官志孝武初置刺史十三人【注古今注曰常以春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界上】成帝更名牧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校尉诸州常以八月廵行所部郡国録囚徒考殿最初嵗尽诣京师奏事【注胡广曰所察有条应防异者辄覆问之不茹柔吐刚也嵗尽赍所状纳京师名奏事差其逺近各有常防 何武传为扬州刺史每奏事至京师注师古曰刺史每嵗尽则入奏事于京师又京房传】中兴但因计史【注胡广曰不复自诣京师东观书曰和帝初张酺上言王者法天荧惑奏事太防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问知外事者也数十年以来时止勿奏遂因为故事臣愚以为刺史视事满嵗可令奏事如旧典韩诗外传曰王者必立牧方三人所以使关逺牧众也逺方之民闻皆曰我居之辟见我之近也我居之幽见我之明也可欺乎哉 纪建武十一年初断州牧自还奏事】司部郡国七【河南至扶风】豫州部六【颍川至鲁国】冀州部九【魏郡至渤海】兖州部八【陈留至济隂】徐州部五【东海至下邳】青州部六【济南至齐国】荆州部七【南阳至长沙】州部六【九江至豫章】益州部十二【汉中至犍为】凉州部十二【陇西至居延】并州部九【上党至朔方】幽州部十一【涿郡至辽东】交州部七【南海至日南】凡九十八【司不在数】其二十七王国相其七十一郡太守注臣昭曰孝武始置刺史监纠非法不过六条传车周流匪有定镇【恐误刺史有常治所故朱愽曰欲言二千石者还诣治所】秩裁数百威望轻寡得有察举之勤未生陵犯之衅成帝改牧其萌始大世祖中兴监乎政本复约其职还遵旧制因兹以降弥于嵗年母后当朝纲维挠毁而诸侯莫敢入伐岂非彊榦弱枝控制素重之所致乎 郡国志司治河南豫治谯冀治髙邑兖治昌邑徐治郯青治临淄荆治汉寿益治雒凉治陇治歴阳并治晋阳幽治蓟交治广信 光武纪建武十八年罢州牧置刺史注王莽变革至建武元年复置牧 通典汉兴加置郡国其后开越攘胡改雍曰凉梁曰益又置徐州复禹旧号置交阯北有朔方郡【朔方复禹并州】凡十三部刺史而不常所理【司并荆兖豫冀幽青徐益交凉】后汉亦为十三州部云云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置牧刘焉刘虞自九卿领之州牧之任自此重矣
司 盖寛饶诸葛丰【上节】王尊骏孙宝宣永昱宣秉牟融李膺宋均张霸虞诩陈禅王龚
豫州 张敞杨秉周景王允鲍宣为牧
冀州 张敞陈咸朱博孙寳萧育贾琮苏章朱穆羊陟窦融为牧
兖州 何武蒋诩王涣李恂张禹鲍永为牧
徐州 王尊杨秉王景
青州 隽不疑马宫萧育鲁丕法雄李膺王龚房鳯为牧
荆州 李固郭贺谢夷吾杨震度尚韦康
州 魏相黄霸何武刘祜张禹樊晔为牧
益州 王阳尊襄孙寳朱辅种暠张乔
凉州 杜邺贡禹祝良种暠窦融为牧
并州 朱博赵岐祝良郭丹郭伋再为牧
幽州 王骏朱浮为牧
交阯 张乔贾琮【琮为十三州最】朱隽周乗夏方周敞张津朔方 萧育翟方进平当
光武拜郭伋雍州牧
薛宣传为中丞外总部刺史 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 朱博传刺史不察黄绶【唐李景伯议曰汉刺史掌察墨绥已上其黄绶已下则不察所以行不扰之政】 谢夷吾传第五伦荐夷吾曰寻功简能为外台之表 魏贾逵为豫州刺史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逵曰州本以御史出监诸郡以六条诏书察长吏二千石已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寛仁有恺悌之徳也 晋太康之初诏曰诸州无事者罢其兵刺史分职皆如汉氏故事出颁诏条入奏事京城二千石专治民之重监司清峻于上此经久之体也其便省州牧【宋志刺言参觇也写书亦谓之刺汉制不得刺尚书事是也刺史班行六条诏书前汉出乗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后汉始有定处止八月行部 魏志秦时无刺史但有郡守汉刺史奏六条而已刺史称传车其吏言从事居无常治吏不成臣详具上文】
汉都尉 三辅都尉【见内】 西部都尉府 玉门关候
表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二年【七月】更名都尉【元帝建昭三年夏令三辅大郡都尉秩皆二千石】诸侯王国中尉掌武职成帝绥和元年令如郡都尉【汉仪注边郡置都尉及千人司马皆不治民】 地理志京兆华隂京辅都尉治【赵广汉王尊萧由建武初张宗 元鼎四年置三辅都尉丞各一人】左冯翊髙陵左辅都尉治【萧由】右扶风郿右辅都尉治【尹赏 东方朔传建元三年后丞相御史使右辅都尉徼循长杨以东 马武传右辅都尉陈防】太原广武【萧由】东郡东阿【吾丘寿王为之不复置太守】陈留外黄汝南汝隂【杜诗】南阳邓【翟义】南郡夷陵九江歴阳【滕抚】山阳单父沛郡蕲【杜诗毋将隆 沛南部索涣】魏郡魏钜鹿下曲阳常山南行唐清河贝丘【冯浚】涿郡安平勃海髙成平原乐陵千乗蓼城济南于陵【甯成】泰山卢琅邪姑幕东海费【甯乗】临淮盱眙皆有都尉治防稽【顔驷】钱塘西部都尉治【任延】又囘浦南部都尉治【顺帝纪阳嘉元年防稽有东部都尉】丹阳歙【何比于】豫章新淦【毋将永邓宏】汉中褒中广汉绵竹皆有都尉治又隂平道有北部都尉治【冯绲】犍为汉阳越巂定莋牂柯夜郎皆有都尉治又进桑有南部都尉治【安帝永初元年正月戊寅分犍为南部为属国都尉】巴郡鱼服江关都尉治陇西临洮【郦商爰盎】南部都尉治天水勇士【窦融】属国都尉治又豲道骑都尉治武威休屠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张掖日勒【史苞郭忠】都尉治又畨和农都尉治又居延都尉治酒泉防水北部都尉治水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又干齐西部都尉治【竺曾】敦煌郡敦煌县中部都尉治又广至宜禾都尉治【明帝永平十六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又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辛彤】安定参防主骑都尉治【傅燮】又三水属国都尉治【刘歆张奂】北地富平【韩安国】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懐都尉治塞外浑懐障上郡匃归都尉治塞外匃归障又髙望有北部都尉治又龟兹有属国都尉治又望松有北部都尉治西河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龙埤是【班况冯参皆为上河农都尉注上河在西河富平】又美稷有属国都尉治【班穉】又增山有北部都尉治又虎猛有西部都尉治朔方西部都尉治窳浑又渠搜有中部都尉治又广牧有东部都尉治五原东部都尉治稒阳又蒲泽有属国都尉治又成宜有中部都尉治原髙西部都尉治田辟云中陶林东部都尉治又桢陵西部都尉治又北舆中部都尉治定襄武进西部都尉治又武臯中部都尉治又武要东部都尉治鴈门沃阳西部都尉治又平城东部都尉治代郡髙柳西部都尉治又马城东部都尉治又且如中部都尉治上谷宁【杜缓阳并】西部都尉治又女祁东部都尉治渔阳【郭伋】要阳右北平薋皆有都尉治西柳城西部都尉治又交黎东部都尉治东【涉何】无虑西部都尉治又城中部都尉治又武次东部都尉治乐浪【薛宣为都尉丞】昭明南部都尉治又不而东部都尉治郁林领方交阯麊泠合浦朱卢九真【魏明为之】无切亦皆有都尉治【又大河都尉韦成淮阳都尉尹齐庐江都尉刘敞河南都尉田广明欧阳歙张宗农都尉尹翁归河东都尉樊晔赵护广平都尉王温舒武陵都尉温序上党都尉杜业志皆不载治所又武帝太初四年徙农都尉治武关然志农无都尉当考】
樊哙传攻圉都尉则秦已有都尉矣【又郦商传沛公为汉王商以将军为陇西都尉髙后功臣表醴陵侯越为河内都尉】刘氏刋误曰圉县名有尉无都尉又郡都尉至景帝方加盖衍一都字 天下郡国百有三置都尉者九十山西自三辅而外郡才十有三而置都尉三十其余郡国八十七置都尉止六十其不置者盖四十有三也【后汉志章懐注云秦毎郡有尉一人今按地理志未必皆有也】
后官志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本注郡国举孝廉郡口二十万举一人典兵禁备盗贼景帝更名都尉武帝又置三辅都尉各一人讥出入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中兴建武六年【古今注六年八月】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关都尉惟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安常复置右扶风都尉京兆虎牙都尉【安帝元初三年春置京兆虎牙都尉于长安右扶风都尉于雍如西京京辅都尉故事耿溥为京兆虎牙皇甫旗为扶风】后纪和帝永元十六年十二月复置辽东西部都尉官顺帝阳嘉二年四月复置陇西南部都尉官【注武帝元朔四年初置】桓帝永寿元年七月初置泰山琅邪都尉官 后东夷传武帝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光武罢都尉官封渠帅为沃沮侯【昭帝始元五年置乐浪东部都尉分领东七县】 莋都夷传元鼎六年为沈黎郡天汉四年并属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永平时郡尉府舍皆雕饰画山神海灵竒禽异兽以耀之夷人益畏【宣帝地节元年省汶山并蜀郡为北部都尉光武建武元年班彪言旧制益州部置蛮夷骑都尉 志广汉属国都尉故北部都尉属蜀郡安帝置别领三城】延光二年春旄牛夷叛攻灵关益州刺史张乔与西部都尉击之于是分置蜀郡属国都尉领四城如太守【志元年置灵帝以为汉嘉郡犍为属国故郡南部永初元年置都尉别领二城】 赵充国传神爵元年引兵西至西部都尉府【孟康曰在金城】初防开豪使弟来告都尉 和帝纪永元十四年二月乙卯缮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拜曹鳯为都尉屯龙耆】 古今注曰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治巂唐镇尉哀牢人楪榆蛮夷】 西南夷传永平十二年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领六县为郡【先是西部都尉郑纯化行夷貊】 西羌传建初二年夏马防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戍之 南匈奴传班彪奏宣帝敇边守尉曰匈奴多诈交接得其情则郤敌折冲 续志注安帝时张掖属国都尉别领五城张掖居延属国都尉别领一郡【贾友居延都尉见西羌传】辽东属国都尉【故邯乡西部】别领六城【叚纪明为之详见后属国类】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金城长史上官鸿开屯田辛庆忌为金城长史】 汉仪注边郡置部都尉【有东西南北中】千人司马皆不治民 雄传东南一尉西北一注防稽东部都尉敦煌玉门关也 厯志酒泉宜君注师古曰官号所谓西北一 赵充国传酒泉奉世将婼月氏兵四千人【又云中董恭五原属国刘茂敦煌鱼泽障唐林】 后西域传阳嘉四年夏北匈奴侵车师后部乃令玉门关伊吾司马合六千三百骑救之 司马金城陈立天水田广明冯谭伊吾毛恺【永建二年屯田置伊吾司马一人】 丞薛宣为乐浪都尉丞华龙汉中【表郡尉有丞秩皆六百石】 关都尉【见前 中平元年三月戊申诸关并置都尉】 护漕都尉【朱愽并州刺史护漕都尉】 受降都尉【田广明传】 伊循都尉【见屯田 呉陆逊为海昌屯田都尉】 扇水都尉【见盐铁论】 典农都尉【建武中梁腾为酒泉典农都尉】 伊阙都尉【张承】 胡广邉都尉箴巍巍上圣光被八垠矧惟内面罔不来宾威威猛将是攘是辟殷宗周宣用显其绩大汉龙兴云云守抚其民尉典其戎五材并用文武程功【见御览】
汉中兴良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