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 第 260 页/共 323 页
芰
芰一名水菜,一名藓苔。汉武昆明池中,有浮根菱,根出水上,叶沦波下,亦曰青水芰。玄都有芰,碧色,状如鸡飞,名翻鸡芰。仙人凫伯子常采之。(出《酉阳杂俎》)
菱
菱,今人但言菱芰。诸解草木书,亦不分别。唯伍安贫《武(“伍安贫武”原作“五安货五”,据《全唐文》七六一改)陵记》,言四角曰芰,两角曰菱。今苏州折腰菱多两角。荆州有僧,遗段成式一斗郢城菱,三角而无芒,可以挼莎。(出《酉阳杂俎》)
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
果上柤稼柩树实 如何树实 仙梨 绮缟树实 波那婆树实 瞻波异果 神仙李
武陵桃李 金李 汉帝杏 仙人杏 御李子 朱李 兔头柰 脂衣柰 朱柰
文林果 圣柰 木桃 东方村桃 仙桃 勾桃 一石桃 偏桃 王母桃 食核桃
韶子 罗浮甘子 天宝甘子 北方枣 西王母枣 仙人枣 仲思枣 波斯枣
果上
柤稼柩树实
东方大荒之中,有树焉,名曰柤稼柩,柤,柤梨也;稼者,株稼也;柩,暱也。三千岁作花,九千岁作实。其花蕊紫色,其实赤色。亦高百丈,或千丈也。数张自辅。东西南北方枝,各近五十丈。叶长七尺,广五尺。色如绿青,木皮如梓。树理如甘草,味饴。实长九尺,围如长,无瓤核。竹刀剖之,如凝蜜。得食,复见实,即灭矣。言复见后实熟者,寿一万二千岁。(出《神异录》)
如何树实
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三百岁作花,九百岁作实。花色朱,其实正黄。高五十丈,敷张如盖。叶长一丈,广二尺余,似菅苎,色青。厚五分。可以絮,如厚朴。材理如支。九子,味如饴。实有核,形如枣。子长五尺,围如长。金刀割之则酸,芦刀剖之则辛。食之者地仙,不畏水火,不畏白刃(刃,刀之属。言地仙者,不能飞,在地久生而已。“久生而已”原作“从之法也”。据明抄本改)。(出《神异经》)
仙梨
南方有树焉,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尺。名梨。如今之柤梨,但树大耳。其子径三尺,剖之少瓤,白如素。和羹食之地仙,衣服不败,辟谷,可以入水火也。(出《神异经》)
绮缟树实
东南荒中有邪(音“耶”)木焉,高三千丈,或十余围,或七八尺。其枝有乔直上,不可那也。叶如甘瓜,三百岁尽(“尽”原作“昼”。据明抄本、陈校本改)。落而生花,形如甘瓜。花复二百岁,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岁而成熟。成熟之后,不长不减。子形如寒瓜,似冬瓜也,长七八寸,径四五寸。萼复覆生顶。言发萼而得成实。此不取,万世如故。若取子而留萼,萼复生子。如初年月复成熟。复二年则成萼,则复生子。其子形如甘瓤,少錬(音“练”)甘美。食之,令人身泽。不可过三升,令人冥醉,半日乃醒。木高,人取不能得。唯木下有多罗之人,缘能得之(多罗,国名)。一名无叶。世人后生,不见叶,谓之无叶也。一名绮缟。人见无叶,谓之绮缟。(出《神异经》)
波那婆树实
波那婆树,出佛林国,呼为阿萨亸。树长五六丈,皮色青绿。叶极光净,冬夏不凋。无花结实。其实从树茎出,大如冬瓜,有皮裹之。壳上有刺。瓤至甘甜,可食。核大如枣,一实有数枚。核中仁如粟黄,炒之食甚美。(出《酉阳杂俎》)
瞻波异果
瞻波国有人牧牛百余头。有一牛离群,忽失所在,至暮方归。形色鸣吼异常,牛主异之。明日遂独行,主因随之。入一穴,行五六里。豁然明朗,花木皆非人间所有。牛于一处食草,草不可识。有果作黄金色,牧牛人窃将还,为鬼所夺。又一日,复往取此果,至穴,鬼复欲夺。其人急吞之,身遂暴长。头才出,身塞于穴。数日化为石。(出《酉阳杂俎》)
神仙李
防陵楚山,有朱神李圃三十六所。潘岳《闲居赋》云“房陵朱神之李”。又李尤《果赋》云“三十六之朱李”。盖仙李缥而神李红。陆士衡《果赋》云“中山之缥李”是也。(出《述异记》)
武陵桃李
武陵源在吴中。山中无他木,尽生桃李,俗呼为桃李原。原上有石洞,洞中有乳水。世传秦乱,吴人于此避难者,食桃李实者,皆得仙去。(出《述异记》)
金李
杜陵有金李。李之大者,谓之夏李;尤小者谓之鼠李。(出《述异记》)
汉帝杏
济南郡之东南,有分流山。山上多杏,大如梨,色黄如桔。土人谓之汉帝杏,亦曰金杏。(出《酉阳杂俎》)
仙人杏
杏圃洲,南海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汉时,尝有人舟行遇风,泊此洲五六日,日食杏,故免死。云,洲中有冬杏。王充《果赋》云。冬实之杏,春熟之甘。”晋郭太仪《果赋》云:“杏或冬而实”。(出《述异记》)
御李子
许昌节使小厅,是故魏景福殿。董卓乱,魏武挟令迁帝,自洛都许。许州有小李子,色黄,大如樱桃,谓之御李子。即献帝(“帝”字原阙,据明抄本补)时所植,至今有焉。(出《述异记》)
朱李
魏文帝安阳殿前,天降朱李八枚。啖一枚,数日不食。今李种有安阳李,大而甘者,即其种也。(出《述异记》)
兔头柰
白柰,出凉州野猪泽,大如兔头。(出《酉阳杂俎》)
脂衣柰
脂衣柰,汉时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可漆,或著衣,不可浣。(出《酉阳杂俎》)
朱柰
唐贞观年中,顿丘县有一贤者,于黄河渚上拾菜,得一树栽子。大如指。持归莳之,三年,乃结子五颗。味状如柰,又似林檎。多汁,异常酸美。送县,县上州,以其奇味,乃进之。上赐绫一十匹。后树长成,渐至三百颗。每年进之,号曰朱柰。至今存。德贝(“贝”原作“具”,据明抄本改)博等州,取其枝接,所在丰足。人以为从西域浮来,碍渚而住矣。(出《朝野佥载》)
文林果
唐永徽中,魏郡临黄王国村人王方言,尝于河中滩上,拾得一小树栽,埋之。及长,乃林檎也。实大如小黄瓠,色白如玉,间以珠点。亦不多,三数而已,有如缬。实为奇果。光明莹目,又非常美。纪王慎为曹州刺史,有得之献王。王贡于高宗,以为朱柰,又名五色林檎,或谓之联珠果。种于苑中。西城老僧见之云:“是奇果亦名林檎。”上大重之,赐王方言文林郎,亦号此果为文林郎果。俗云频婆果。河东亦多林檎,秦中亦不少。河西诸郡。亦有林檎。皆小于文林果。(出《洽闻记》)
圣柰
河州凤林关有灵岩寺。每七月十五日,溪穴流出圣柰,大如盏。以为常。(出《洽闻记》)
木桃
桃之大者木桃。诗云.“投我以木桃”是也。(出《述异记》)
东方村桃
东方村有桃树。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食核中仁,可以治嗽。小桃温润,既嗽人食之即止也。(出《神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