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 - 第 17 页/共 56 页

讹言惊走 嘉靖己酉春虏警。抚宁侯朱岳、英国公张溶、西宁侯蒋傅、惠安伯张镧、锦衣指挥同知郑玺、佥事孙堪、偕给事中杨允绳。于阅武场。比试应袭官舍。玺忽报讹言云。虏入寇至沙河。岳等皆惧而走。允绳以闻。诏责玺讹言惊众。褫职。岳、溶、怯懦损威。革坐营管事。傅等不能规正。各夺俸二月。 康懿被召 林康懿公廷木?昂为工部尚书。世庙御便殿召公。顾视。奇其状。明日。公疏节财用。省营建。上曰。朕方期若。若乃言我。得非林俊子耶。左右或对。其父亦尚书。非俊子也。上颜乃霁。然则上于见素公终有不释然者矣。 对上雅语 世宗偶似暇。使侍臣各道其邑里人物。及丰城。大宗伯李玑应声对曰。乡有长安、长乐。里有凤舞、鸾歌。人有张华、雷焕。物有龙渊、太阿。上嘉其敏括。 王沂公。曾。青州人。宋真宗问云。卿乡里谚云。井深槐树麤。街阔人义疏。何也。沂公对曰。井深槐树麤。土厚水深也。街阔人义疏。家给人足也。真宗善其对。 海榴罂 世庙初年。勋辅诸臣同游。赐画扇。有木刻海榴罂坠子。可寸许。穴其腹。藏象刻物件凡一百件。亦天下绝巧也。 购香 嘉靖四十年。宫中龙涎香悉毁于火。上恚甚。命再购。户部尚书高耀进八两。上喜。命给价七百六十两。加耀太子少保。实火时中人密窃以出。上索之急。耀重贿购得。因圣节建醮日上之。大称旨。加赏。盖内外之相为欺蔽如此。未几。广东进龙涎香至五十七斤。 买珠 世宗以大小珠一函及甘黄玉刀铗一具示耀。令求珠玉如式。凡两月。上意迟之。复谕耀曰。金玉珠宝。古今常有。王侯制度。非不经之用。尔职当思自尽。无徒远嫉怨。为避害计。祖宗时。内藏之积。至弘治年尽矣。然非孝宗自用,今无一二。其多方搜觅。并买黄金四千两进用。金价于钦取银两内给之。耀惧。乃以先觅得大小珠四等。共一千五百余粒。用价二万二千五百余两。贸之以进。上以未足原旨所取之数。且无甘黄玉。疑司帑恡费。不以时值给。故民间鲜有售者。仍命耀亟如数购进。毋□。会晏驾乃止。 戎服出郊 穆庙立。值南郊。以戎服出。盖上喜习武服。此自便。非登郊坛者。羣臣具谏。徐文贞止之。进密揭。上笑曰。此服原非见上帝者。何虑之过。 大阅 国朝圣驾大阅。惟隆庆三年一举。其说发于张太岳。计费不下二百万。海内因传欲复河套。其实穆庙欲驰骋自快。非修故事。亦非幸边功也。神考九年如之。亦太岳之意。然此举尽可已。毕竟是抚按将帅事。惟五月禁中射柳。聚诸彻侯若大将角试。较其优劣。如先朝故事可也。 御笔题诗 玄兔图。宣皇帝御笔也。图以淡墨微围其傍。似碧空满月。上有丹桂花子垂垂。下有瑞草作紫白色。兔居中间。毳比纤烟。意态安闲。真是神物。盖宣皇。帝王中文武全才。游戏丹青。并臻妙境。远在唐太宗之上。万历九年。上御文华殿。宣召入直史臣王家屏、沈懋孝、张元忭、刘元震、邓以赞入见。取图示之。令赋诗。复命曰。辅臣以下皆可赋。亲书于轴。并得自用图记。越三日诗成。自大学士张居正而下三十有五人。进御。上览之。甚喜。常熟赵固图其副。勒之石。真熙朝之盛事也。 御笔改字 申文定公为史官时。有祛倦鬼文。神庙即位之二年。御笔改魔字。考其文作于丙辰岁。已十九年矣。上方十二岁。何由见之。间以问文定公。公云。此内史持入。上览而喜。遂洒笔。而公亦以此受眷。且大拜矣。 御号 相传神庙宫中自号禹斋。故己卯科南京以舜亦以命禹试士。主试者高启愚。四川人。罗万化。浙江人。至壬午。张江陵死。有疾高者。妄传江陵堂中挂舜禹授受图。高以此媚之。南台抨击。谓江陵有逆谋。而高为之用。高遂落职。嗟乎。张有此心。乃挂图取疑。而高显然藉此媒进。何騃乃尔。读书人宜有分晓。乃好入人过。谋反叛逆。亦坐之不恤。非人祸即天殃矣。 药王庙 郑州土城无门扉相对如阙。中有药王庙。王即扁鹊。州人也。封神应王。神庙玉体违和。慈圣皇太后祷之。立奏康宁。为新庙。建三皇殿于中。以历代能医者附焉。 献俘 神庙二十七年己亥四月廿四日。献倭俘礼成。大司寇萧岳峯大亨。领左右侍郎出班奏事。长身伟貌。烨烨有威。时上御午楼。朝暾正耀。萧跪御道。两侍郎夹之。首仅及肘。致词。先述官衔、名姓及左右侍郎。并请犯人某某等磔斩。末云。合赴市曹行刑。请旨。凡数百言。字字响喨舒徐。宣毕。俯伏。上亲传拿去二字。廷臣尚未闻声。左右勋戚接者。二遽为四。乃有声。又为八。为十六。渐震。为三十二。最下则大汉将军三百六十人。齐声应如轰雷矣。此等境界。可谓熙朝极盛事。是日。天气晴和。余以廿七日持节出国门。封荣世子。躬逢其盛。良自不偶。次年。庚子冬十二月。献播俘礼亦如之。而寒甚。百官噤栗。馆友庄冲虚面最白。侵而成红。余面赭。几变而黑。或嘲曰。云长作翼德脸也。宣毕。囚大呼称枉。每囚一镣。肘外。覆以朱衣朱巾。名曰罩甲。一官押之。十人叉而扶。且推之。出西长安门。夹道观者无虑百万。车拥毂枳。大司寇督至西市仅二十里。日晡方达。比行刑。近昏黑矣。 东宫门卫 光庙正位东宫。内官往往托疾引去。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日。棍徒张差持梃入第一门。只两内官守之。一年七十余。一年六十余。第二门寂然无人。差掊一人仆。至殿檐。超级而上。韩本用等羣呼齐集。亦不过七八人而已。皇太子亲奏送部。招出同谋。云见一人。打一人。小爷洪福大了。语多支吾。坐以风颠而止。 出阁 万历二十二年。光庙以皇长子。出阁讲学。故事。讲必巳刻。遇寒暑传免。至是定以寅刻。亦不传免。二十八年十一月大风寒。诸讲官立殿门外。时暖耳尚未赐。炉火亦未举。光庙方出。噤甚。郭明龙充讲官最。科深且长。既入。大言。天寒如此。勿论皇长子宗庙神人之主。玉体当万分珍重。即如我辈。辛苦读书。得此一官。忝清华。列禁近。亦是天上人。若中寒得病。岂不屑越太甚。喝班役。速取火御寒气。时中官各围炉密室。特无人倡率。不敢明用。闻郭言。尽抬出。奉皇长子,环向。始觉暖适。怡颜完讲。事上闻。亦不罪也。郭因此受眷东朝。妖书事发。传语厂监陈矩曰。饶得我。饶郭先生罢。其真切如此。而诸讲官方叩头时。密视光庙袍内止一寻常狐裘。讲案高仅二尺余。盖初出时所御。历七八年不敢奏易。 光庙出讲。年仅十三岁。岐嶷不凡。每讲。阁臣一人入直看讲。御案前有双铜鹤。故事。叩头毕。从铜鹤下转而东西面立。一阁臣误出其上。光庙瞩内侍曰。移铜鹤。可近前些。虽不明言。意已嘿寓。众皆叹服。一日。讲巧言乱德一节。讲章解曰。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余友刘幼安当直。既敷衍毕。从容进曰。请问殿下。何似谓之乱德。朗然答曰。颠倒是非。盖化词臣之句而檃括之。更觉明切。退相语。以为真天纵不可及也。 进讲既毕。必奉玉音赐酒饭。所赐比常宴最为精腆。非时横赐。又不与焉。此儒者际遇之极荣也。后讲官从便。自携食榼。光禄寺折送。其数不少。乃二十二年之讲。裁减不及钱许。幼安常笑曰。我辈初做秀才时。馆谷每岁束修不下五六十金。又受人非常供养。今为皇帝家馆师。岁刚得三十金。自食其食。每五鼓起身。步行数里。黎明讲书。备极劳苦。果然老秀才不及小秀才也。又言。大暑。侵晨天气凉。出入犹便。大寒。冲风。几于裂肤。至先朝银币、笔墨、节钱之赐。绝响。端午节不见一扇。圣上教子。可谓极严极俭者。 圣谕 万历三十一年十二月。妖书事发。神皇怒甚。上下危疑。恐动摇国本。则祸不独中于臣子。且移之社稷。幸神皇主意素定。方严捕时。召皇太子。大声谕曰。哥儿。汝莫恐。不干汝事。汝但去读书写字。晏些开门。早些关门。仍遣司礼监田义口传圣谕内阁。我今日亲朝圣母回宫。就宣皇太子在启祥宫。赐皇太子慰言。及戎谕皇太子云。我的慈爱教训。天性之心。你是知道。你是纯诚孝友好善的。我平日尽知。近有逆恶捏造奸书。离间我父子兄弟。天性亲亲。动摇天下。已有严旨缉拿。以正国法。我思念你必有惊惧动心。我着阁臣拟写慰旨。安慰教训你。又有戒谕内外执事人等旨意。今日宣你来。面赐与你。我还有许多言语。因此忿怒动火。难以尽言。我亲笔写的面谕一本。赐你。细加看诵。则知我之心也。到宫安心调养。用心。云云。毋听小人引诱。传时泪下。皇太子亦含泪叩头请去。送至殿檐。随赐膳品四合。手合四付。酒四瓶。传与先生知道。夫禁中严密。一启闭间。何劳天语叮咛如此。就中机械。神皇灼见。不待张差之梃。已得之十二年前矣。 涌幢小品卷之二 庙号 太祖庙号与汉祖同。故今尊称曰太祖。曰高皇帝。则得矣。 【 太字是庙号。高字是谥号。】 近见刻国朝一书。曰我高祖皇帝。其于汉祖。亦曰汉高祖。不知原是太祖。非高祖也。亦当有辨。 国号 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盖返左袵之旧。自合如此。且以别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近见新安刻历祚考一书。于汉、唐、宋及司马晋。皆加大字。失其初矣。 【 唐碑有称巨唐者。巨即大也。宋曰皇宋。皇亦大也。刘越石表亦云天祚大晋。】 年号 国朝年号永乐。乃张重华、王则、伪建。天顺乃元出帝旧号。前则兵后匆匆。后则事起仓卒。不暇详考。正德则西夏李遵顼所建。是时。刘文靖、谢文正、当国。故吏书马钧阳。至出题讥诮。遂为口实。隆庆之号。虽不犯重。然改隆庆州为延庆卫。亦如之。承天有隆庆殿。改为庆源殿。因新君年号。而改祖宗旧名。时当国者为徐文贞。一时亦偶未之思也。 【 年号原不必避】 今上天启。不知何如。 【 后魏元法僧亦号天启。】 自当与嘉靖、万历、并美并永矣。 侍朝 自来天子升殿。汉以羽林期门。唐以三卫。皆执扇登殿。唐玄宗时。阎则先奏。以三卫皆趫悍武夫。不宜升陛迩御座。请以宦者代。遂为故事。至今用之。然国朝以勋戚、大臣、阁臣、词臣、尚宝、中书、科道夹侍。而道引升陛。则词臣、中书、科道、各四人。其制最当。至女官随侍。女乐引道。必起于吕武临朝。而唐玄宗袭为故事。亦至我太祖革去。尤足洗千古之陋。 讲读 太祖最好学。海内宿儒。征聘殆尽。临朝。侍左右。每事谘访。退即与之讲解。甚至互为辨难。又设大本堂教皇太子。其诸王、诸王孙。皆亲加督课。且日与诸儒相上下。故太宗、仁宗、皆优于文事。而建文尤为瞻敏。太宗又推此意教皇太孙。命姚广孝等讲读华盖殿。故宣宗诗文。妙绝今古。而绘事尤精。虽圣神天纵。要之。预教之功。不可少也。英宗即位之元年。少傅杨士奇等请开经筵。时年方十岁。行礼甚肃。历代因之。定以初二、十二、廿二。而尤勤于日讲。至武宗时。始不免作辍。世宗励精于先。倦勤于后。神宗初立。张太岳亦尽抖擞从事。后御朝日稀。不复举行。虽日讲进稿不废。要之。皆成故事故纸矣。 经筵词 【 陆俨山着】 经筵开自祖宗朝。按月逢旬第二朝。今上春秋偏好学。三千年后见神尧。 国初经筵无定日。至英庙初朝。始着为仪。今用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日。寒暑及有故。奉旨暂免。多以春二月、秋八月举行。今岁实以七月二十二日。上之勤学也。 编排御览效精诚。白本高头手写成。句读分明圈点罢。隔宵预进讲官名。 凡进讲。先从内阁点题。票示讲官。分撰讲章。送阁下详定。敕房官用高头白手本写成二通。讲官预进东阁。用象管朱印成句读科发。隔日进呈。其一在御座展览。其一在讲案供讲。 丝鞭声肃退朝官。名在经筵略整冠。一字班行先出队。中臣扶辇下金銮。 凡经筵。例用勋臣一人知经筵事。内阁或知。或同知经筵事。九卿之长及学士、祭酒、等官侍班。詹翰坊局及国子祭酒。每二员为讲官。詹事府詹事等官。各部侍郎出由翰林者。仍为讲官。翰林春坊。每三员为展书官。给事中、御史、各二员侍仪。鸿胪寺、锦衣卫堂上官。各一员供事。鸣赞一员赞礼。序班四员举案。侯伯一人领将军入直。制敕房官。书写讲章。通谓之经筵官。皆得入衔。每当鸣鞭退朝。上将赴经筵。则各从本班略整衣冠。以俟先出分队作一字行。随驾而南。 金水河头白玉桥。上公宝带侍中貂。逡巡小立瞻龙气。左顺门高御幄飘。 驾过金水中桥。迤逦转东。各官俱候桥北。南面小立。望驾升至左顺中门进入。然后度桥循行。每望见御幄迎风映日。或时见小伞盖。擎蔽朝阳。 文华殿启奉天东。滴翠浮青映碧空。谭艺讲经频设仗。太平天子坐当中。 文华殿在今奉天门之东。比诸殿制稍减而特精雅。用绿色琉璃瓦。左右为两春坊。上之便殿。所常御者也。今用为经筵之所。中设御座。龙屏南向。又设御案于御座之东。稍南。设。讲案于御案之南。稍东。入殿中门。当槛下。白石一方。纯洁。可丈许。抬讲案官置案当其北二三尺地。始赞讲官拜起也。 百官朝下殿门前。仗马双牵七宝鞭。黄道正中移步辇。侍臣班从赴经筵。 上御奉天门朝罢。百官皆北面拱立。中使齐牵仗马过东。上兴。下御座。乘板轿。由丹陛南下。赴文华。经筵官、执事官、皆从。 龙池凤掖蔼朝暾。板轿初回转角门。听唱官人来进入。讲章默默又重温。 各执事官于左顺门之南门西。以次相向序立定。时上已御文华。阖中门。各官东行下坡。则板轿已回出向西。循河过小桥北。入角门矣。适启文华中门。内侍唱官人每进来。外门传唱毕。各官始北行。徐由两门以入。是时轮讲官各默诵所讲之章。敬慎之至也。 殿陛森排剑戟重。金貂玉蟒护真龙。司仪起案双双过。御榻前头取次供。 今驸马都尉游泰带刀入直。立东近壁。诸将军以次侍立。各执金瓜。西亦如之。诸内侍稍北。东西两鴈伪翅以次亦执瓜侍立。诸司礼太监分东西班。近御案。鸿胪赞曰。起案。序班二员举御案置御前。二员举讲案置御案之南。正中讲案衣裙用纯黄绮。 白玉阑干与案齐。一行殽核尽朝西。珍羞良酝俱名品。指点开囊嘱小奚。 光禄寺设宴于左顺门之北。盖奉天门之东庑也。依品级序坐。盖一行俱面西。珍羞、良酝、二署名。赐宴。惟经筵最精腆。例得带从官、堂吏及家僮辈携囊榼以收馂余。 姿容沾醉总僊桃。黄阁三公共六曹。步出顺门俱北面。瞻天拜舞不辞劳。 宴毕。出至顺门之南。分班北向叩头谢恩而退。 陌宿熏衣问夜阑。斋心转觉副心难。不知言语功多少。到得君身保治安。 凡进讲。衣冠带履俱熏香。退即以别箧贮之。示不敢亵也。必斋戒。必沐浴。演习讲章。以祈感动一念之诚。殆未易以言语尽也。 斋辰服次圣躬劳。浅澹垂衣宝座高。昨日御批传帖下。龙纹重整赭黄袍。 上好学弥笃。每当忌服辍朝之日。即以变服御经筵。诸执事官俱乌纱澹服以从。惟带或用角。或照品。临期取旨。今闰月廿又一日。悼灵皇后发引。传帖经筵官。照旧服大红。其余青绿锦绣皆如制。是日始覩上赭黄袍矣。 朱衣司礼下东班。风细传言缥缈间。暂倚木天西面望。圣皇亲飨两宫还。 是日将下奉天门。忽司礼一人下东班。向内阁。若有宣示者。始知上将西朝两宫矣。各执事官俱暂入史馆。候驾东还行礼。 经筵忌辰 嘉靖元年四月戊戌。上御经筵。修撰吕柟讲尚书夙夜惟寅章。是日。仁祖淳皇后忌辰。柟以书义相关。口奏乞存忌辰。光圣孝。奏未竟。上曰。已知。因俯伏不及。承旨。上疏请罪。宥之。五月丁巳经筵。仁宗忌辰。给事中安盘奏是日当绯衣赐宴。避而辍讲则废学。如仪则忘孝。请移经筵前一日。事下礼部。覆言经筵礼期。累朝未之有改。祭议曰。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似专指父母而言。祖以上。礼经未载。孝皇在位。遇宪宗忌辰。仍御经筵。衣青绿花袍赐宴。宜仿此行。上特令暂免。遂以为例。久之。罢不复举。大约读书讲书是好事。自非上圣。亦有时而厌怠。人家小学生子尚然。况帝王乎。议者争此区区。因废大典。若孝皇者。真万世之圣主也。 讲书职分 武宗时。李文敏公廷相方进讲。上忽退。游于西苑。公竦立至晚。退坐内臣板房。不敢睡。次日五鼓始御经筵。众以其久候立倦。或不逮往日。及开讲。声音洪亮。理致详明。上倚听。大喜。即欲传敕取入内阁办事。都督朱宁、朱安等、各有贺礼及门。公以讲书乃职分之事。虽颇称旨。非他有积劳。岂可以常事而当盛宠。因子言而取相位耶。辞之甚恳。未允。不得已。从权借左右貂珰之力。始得俞音。乃后门人如张罗峯、翟石门、严介溪。而夏桂渊则又门人之门人也。皆为内阁大臣。公竟不与焉。所亲有尤之者曰。恒言谓百年到手是功名。当时如不固辞。虽如五日京兆亦可也。公笑而不应。公父荣禄公瓒原中一甲第三名。以让会元陈澜。改二甲第一。荣禄为侍郎时。家人梦有报者曰。户部正堂爷坐后。小相公当继。后弘治壬戌。公果探花。补前之失。而荣禄公南京。廷相北京。皆户部尚书。 讲官互易 光庙以皇长子出阁讲学。讲官互有更易。一人多吴音。且举止烦急。光庙对内侍嘻曰。词组不晓。一人体胖。讲毕。倚柱而喘。目之。大不怿。此皆不择之故。先朝讲官必举有德器者充之。不挨资次。良有深意。 不避讳 宋时胡安定侍讲读干、元、亨、利、贞。 【 贞。宋真宗庙讳也。】 上与左右皆失色。徐曰。临文不讳。上意遂解。毕竟讳之为是。明言帝讳。求讲别卦。上谕之讲方讲。纔妥贴。不然。亦须说明而后讲。临文者。文章也。非口讲。一作赵师尹。 请教讲官 宋孝宗时。张子韶在讲筵。上尝问曰。何以见教。张曰。臣安敢当见教之语。抑不知陛下临朝对羣臣时。如何存心。上曰。以至诚。又曰。入而对宦官、嫔御、如何。曰。亦至诚。又曰。无所接对静处时。如何。上迟疑未应。子韶曰。只这迟疑。已自不可。上极喜。握其手。曰。卿问得极好。 实录 臣祯于友人处借得各朝实录。恭颂至高皇帝初克集庆路。即改为应天府矣。以后宜书京师。或曰都下。不则当称应天。乃每每着建康字面。似是文章家改字用古法。又日珥生晕。或背气一道。多书曰日上。夫日下、日中、日左右。自是可见、可书。日之上。人何得着眼。想因钦天监原奏录之。不加订改。 【 日上。惟正午。人或不见。若在东西时。人所见非无上下也。】 实录成。择日进呈。焚稿于芭蕉园。园在太液池东。崇台复殿。古木珍石。参错其间。又有小山曲水。则焚之处也。 实录之名起于唐。国朝平元都。即辇十三朝实录至京。修之至再。太祖实录。修于建文。又再修于永乐。并历朝所修者。藏之金柜石室。最为秘密。申文定当国。命诸学士校雠。始于馆中誊出。携归私第。转相抄录。遍及台省。若部属之有力者。盖不啻家藏户守矣。闻新安有余侍郎懋学、范太常晞阳、节略自为一家。太常不知何如。尝见余侍郎世穆两庙。甚有体裁。然于吾学宪章诸书及家乘别集尚未暇及。王弇州似得兼而提摘碎散。览者可喜可愕。总又望洋。陈文端请修正史。分各志二十八。务于详备。一志多至四五十万余言。未几。文端薨。各志草草了事。丁酉拟修列传。会三殿灾。奏停。盖六月十九日也。时余入史馆方三日。又十日病发。凡三月。仅得不死。而馆中无复有谈及者。盖余之无缘如此。有愧其名甚矣。 大诰 诰凡三篇。其书有初颁。有续颁。皆太祖就事用重典。警戒臣民之语。如郭桓盗粮一节。见之屡屡。而更有直书一事。尤出常情之外。盖小说中谓太祖恨陈友谅。纳其妻。不数月生子。封潭王。王既长。就国。知状。发兵反。上遣兵讨之。王绕城骂曰。宁见阎王。不见贼王。与妃自焚死。余读而深恶之。谓大圣人安有此等举动。今考大诰篇末明述其事。甚有追悔之言。可见大圣人亦有过。过生于忿。到老亦觉得自家有不是处。光明洞达。其心益虚。而其德益进矣。惟第六子生于甲辰之二月。去友谅死凡七月。友谅围洪都。尽载家属以行。则妻之获当在此时。而太祖于此际极见得分晓。决不久留其妻于宫中。以七月之孩为己子。乱天潢。产祸种。且是胡光妃所生。封楚王。名祯。非潭王。潭王名梓。生于乙巳。自焚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后人见有此事。遂不免附益耳。 永乐大典 此书乃文皇命儒臣解缙等粹秘阁书分韵类载。以便检考。赐名文献大成。复以未备。命姚广孝等再修。供事编辑者凡三千余人。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本。目录九百本。贮之文楼。世庙甚爱之。凡有疑。按韵索览。三殿灾。命左右趣登文楼出之。夜中传谕三四次。遂得不毁。又明年。重录一部。贮他所。 大明会典 是书创于弘治十五年。续修于正德四年。司礼监刻印颁赐。再修于嘉靖二十八年。进呈未刊。万历四年题准重修。十五年进呈。礼部刊行。其条例大约出洛阳、余姚之手。以六部都通大为主。联以小九卿五府。而以宗人府冠于文职衙门之首。据鄙见。衙门职官原有勋、戚、文、武、四号。下至乐字号而止。宗人府掌王府之事。在勋臣之上。盖太祖重天潢。非臣下所敢儗着。若题出宗人府在前。述分封、命名、设官、王牒、掌印之概。此后以勋、戚、文、武为叙。特详文职衙门。载一切兴革本末。而纳乐字号于礼部。庶有次第。若指宗人府为文职衙门。则义有所未安。想当时不过以府有经历一员。不可不收。又以宗人府体面。不得不冠之首。则五府独无经历等官。而五府列六部之上。祖制亦岂得独违耶。 仪制莫重于登极。当以为首。乃居朝仪之后。宴莫大于庆成。宜详。止书大略。至封爵。是国家重典。并未一及。 朝贺仪以主上冠于太皇太后之前。是矣。中宫虽配帝之尊。而正外、正内。原自有别。亦冠于太皇太后之前。均内也。以妇先姑。可乎。丧礼以皇太后居先。是矣。然列孝慈皇后于章圣皇太后之后。不已太甚乎。开天圣后乃不得居第七代藩国尊崇之后之前。虽仪注非实事。宁不触目动心。据臣意见。凡关帝、后、宫禁者。宜以朝代为先后。各衙门则以类纂入可也。 两京山陵石像十八对。首言石狮子一对。坐卧各一。次云石兽一对。兽乃百兽之总名。当何所指。或曰。自来称虎为兽。考晋书成于唐魏征等。唐太宗称制临之。以太祖名虎。改称曰猛兽。然亦双文。非单举也。况虎乃武官六品服色。文臣即五品皆同。用于墓道。原不入帝王门队。当是天鹿。而临文者求其状与说不可得。则姑曰兽云耳。 典礼 今上初生。神庙喜得元孙。谕礼部。尊皇太子生母恭妃王氏为皇贵妃。皇太子正妻封妃。余皆才人。俱皇明典礼一书所载。内阁揭称。阁部俱无此书。当令搜览。得旨。各降一部为定式。 承天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