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志 - 第 391 页/共 882 页
凡征兵以全国丁壮充之。四分陆军,为常备、豫备、后备、国民军,各从其身材,分属之步、骑、炮、工等部。海军则别设令征集之。常备军选男子年二十岁者,征集于各军管下国郡,抽签选定,乃编队伍。俾服役三年,分置于所管镇台,其有未及三年精熟技艺者,特恩许其毕役。其身材强壮,品行方正,能晓畅技艺者在管六个月,擢为近卫兵。使服役三年既毕,编入豫备军。已经二年六个月编入后备军,有愿充士官者,照检查例合格,送之人士官学校及教导团。能熟技艺及有异才者,亦可优擢下士官。辎重输卒及看病卒,并工人等,虽募其愿充者,若或员缺,则身不合格或合格,亦可依其所为业便宜征集之,使服其役。以辎重输卒征集者,六个月间服常备军役既毕,编入后备军。看病卒并工人等服役与诸兵同。常备军在屯营中日给额俸,凡被服饮食皆由官支给。豫备军以常备军毕三年役者编制之,亦定三年期,惟平时在家,遇有事变乃编列常备军使从军,每年一回召集于屯营,使演习技艺。后备军以豫备军满三年者编制之,更定四年期,遇有事变征集在豫备军之次,每年一回召集于便宜地方使之演习。豫备、后备军当演习时,例于十日前由镇台宣告,随里程远近给予路费。凡兵役虽期限既满,若遇战争即不得解役。国民军,查全国十七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男子尽编入兵籍,当全国大举时临时编列队伍以充守卫。案旧制,男子二十而征为常备军,二十四而编为第一后备军,二十六而编为第二后备军,二十八岁而编国民军,在营三年,应役者四年,四十而免。新制则男子二十而为常备军,二十四而编豫备军,二十七而编后备军,三十而为国民军。在营三年,应役者七年。旧制第二后备无须演习,新制后备与豫备同,比旧加三年应役,增五年演习。盖兵之为道,非习不精,苟弓硬手生,仓卒呼集,反恐误事,而每岁一回召集,亦不至大妨民时,故虽民情所不喜,亦强增之,所以重军政也。自五年发令以来,物情呶呶,或谓驱一国执未耜操牙筹之子弟,使之三载入营,既恐染武夫习气,又恐荒学业而废家政,所以多方隐匿,百计逃避,常有征不及额之忧。此次新制特设"未及三年精熟技艺,特恩许其毕业"之条,使有志者发奋勉励,得以早日归休,所以顺民情也。
凡男子有终身免兵役者:一日废疾,不具,不堪兵役。二日经惩役一年以上之罪犯,经禁狱一年以上之国事犯。详《刑法志》。案中国古制.寓兵干农.未有甄择流品之文。其后越用罪囚暴发两戍,汉有大征伐,往往赦死罪从军。至周世宗乃尽募盗贼、杀人亡命者,卒以之拓疆土,霸诸侯。盖强梁恶少,骁健奔命,倚以杀贼,偶亦收效。《司马法》所谓"使贪使愚"者此也。然此辈本皆无赖,习惯为非,故驾驭稍疏,动辄挟众虏掠,因事鼓噪,甚至戕害将帅,劫易人主,无所不为。兵以弭乱,反以生乱,使天下之人视如蛇蝎,动色以养兵为戒,岂非以不肖之徒群聚其中欤。且自五代籍为兵者皆文面滹手,夫黥刑所以治有罪者也,今集盗为兵,又待兵如盗,叶适所谓"黥卒老兵,贱而可羞",当世以为骂詈之词,轻之也如此。冀其有用,得乎?泰西征兵之法,几于人尽为兵,独至罪犯不得录用,其所以重兵即所以强兵也矣。有国民军外免兵役者:一日户主,凡注于户籍为一户之主,总不征集。惟于应征年纪以前分为两户,或女户主以赘婿分家,或既绝户以继嗣再兴,或未及五十岁遽让产于其养子继嗣为户主者,不在此限。二日独子嗣子。独别、,承祖之孙。三日五十岁以上者其嗣子或承祖之孙,但应征年纪以后以嗣子或承祖之孙分家者,或五十岁以下之养子,非有不得已事故者,或已绝户以立嗣再兴,或女户主以赘婿分家,或于众子孙中以应征年纪以前更定为嗣子,或承祖之孙者,均不在此限。四日年五十岁无嗣子者,其养子谓赘婿。或继嗣。五日未及五十岁而废疾不具,不能事生产者,其嗣子或承祖之孙及养子继嗣。六日判任以上之官史其准官吏及试用员与佣人虽不许免役,但现理要务,可具状于太政官请裁汰兵役。及教导职以上之僧官并户长。七日府县会议长、副议长及议员。八日公立学校之教员及文部省所辖与省府使所属之官立学校教员,有平时免兵役者,此类编为第二豫备。征兵,年在三十岁以下者,当战争有事、召集后备军以充兵时亦使编人队伍,或以供辎重役。一日年五十岁以下之嗣子或承祖之孙。但应征年纪以后以嗣子或承祖之孙分家者,或五十岁以下之养子非有不得已事故者,或已绝户以立嗣再兴,或女户主以赘婿分家,或于众子孙中以应征年纪以前更定为嗣子或承祖之孙者,均不在此限。二日陆海军生徒及海军兵器局造船所所佣工艺人。三日在海陆军役中死亡罹病及负伤,其兄或弟一人。四日通医术,既得开业文凭者。五日公立师范学校之卒业生徒。系各使府县所设立者,下同。六日公立中学校及公立专门学校之卒业生徒。七日文部所辖及省使所属官立学校之卒业生徒。八日留学外国过二年、有卒业文凭者。九日航海之船长、运转手、机关手,既经试验得文凭者。十日为海船佣工执水火之业经三年者。有平时许延一年征集期限者,次年征集之,至时犹应延期,则再延一年,至第三年犹应延期,于平时免兵役。一日愿充海军兵员者。二日兄弟同时征兵,偶数之半数,奇数之寡数。谓三人取其一人,五人取其二人。三日海军常备在役中之下士卒,其兄或弟一人。四日海陆军生徒之兄或弟一人。五日父兄或不知踪迹,或废疾不具,其人关一家生计者。六日文部所辖、省使所属之官立学校及公立师范学校生徒有一年课程者。七日公立中学校及专门学校生徒有三年课程者。八日因学术及商业驻留外国者。九日身未满定尺及有疾者。十日为刑事被告人,裁判未决者。所有应免役或延役之人,应详记事由,由户主上户长,递呈郡区长使府县厅,于征兵检查时核其是否,然后施行。凡兔.役、延役有年岁期限,如满五十岁之嗣子嗣孙及三年卒业之生徒之类,须每岁九月十五日以前呈核,若过期方为满岁,仍应征集。若有伪作年纪、捏造父母兄弟有无,或故伤身体,佯托疾病,冀免征兵者,查出依律处断。户长及郡区长扶同徇隐者同坐。惟例许捐金免役,如本年应征者纳金二百七十圆,在平时免役者纳金二百三十五圆,准于国民军之外特免兵役,此外咸使征集。
凡全国分七大征兵区,隶各军管征兵区。为军管征兵区,军管所辖分各师管,师管所辖分各旅管,旅管所辖分各联队,联队所辖分各大队,大队所辖分各中队,各从所辖分划征兵区。惟旅管以下征兵区尚未设置,现从使府县辖地为使府县征兵区,使府县所辖地跨两师管界者,每使管各设一征兵区。案征兵各区尚未设置,而先布之令甲者,诚以分划各区,则军旅师队,小大相维,如枝干之贯,如指臂之使,既使应征之人无多寡不均之患,而以此区之人充此区之兵,平日共井同乡,及至逐队联镳,自易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之效。又况兵皆土著,则家室田园亲族各有其系恋之故,亦不敢逃亡背叛,相率为非。盖一举而兼数善,故令中先及之也。其不与府县之疆域同者,则以分土治民与分营治兵,各有所宜故耳。每岁二月由陆军省拣派征兵使,以佐官一人充之。征兵副使,以尉官充之,每师管派Z人。征兵医官,陆军军医任之。征兵副医官,军医副以上任之。征兵事务官,后备军人员之驻在使府县者任之。征兵书记,陆军下士官十等属以下任之。使巡按诸部。至地方官亦派出使府县征兵事务长官,以地方长官或书记官任之。使府县征兵事务官,地方属官任之。郡区征兵事务官,以郡区长任之。地方征兵医员,由地方官拣充,每征兵八十名或名用一人。笔生。由地方官拣充,每检查所置人。凡事皆商议而行。自颁征兵令以来,地方官期顺民心,务为姑息,民之希图免役者官吏辄代为袒护,代为掩覆,以市恩于民,因是征不及额。此次新制,地方征兵官之权较重于昔,盖使之任责乃能协同军官尽力从事也。先期一年之九月,凡年十九应征者使其户主呈报于户长,递呈于使府县,总编为壮丁名簿。每岁限九月一日至十五日,户主依式作上告书呈户长,是月廿五日以内呈郡区长,郡区长限十月十日呈使府县厅,载于征兵名簿。限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内呈所管镇台。其寄寓他使府县者,或于本籍应征,或于寄寓应征者听惟于寄籍应征须觉保人具结,预报官厅牒查本籍乃准行。
除除役、免役、延役各名外,凡应除役、免役、延役人,于征兵使巡行时,其疾病者或引之到署,或就其医员仍加检查。其关于官职、军籍及学业者,必使呈所受文凭,关于家事者,使亲戚加保结。当征兵使巡部之前,先告各府县每区刻日期限,人数若干名,使应征者由户长带到。先期又由使府县厅交付划野之纸分授本年应征者,各自朱书姓名、产地、生年月日、族籍、职业及户主名,与其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及氏神、此谓记其何地何神社之所辖也。宗丁,此谓佛教之何寺何宗派也,日本人有神、佛二教,凡生卒祭葬皆神官、僧官主之。作为人别表,人各一页,于检查之日持到。至日,征兵使、地方征兵事务官列坐其席,依征集名簿唱名引到,陆军军医及地方医员各审查其身干尺度如何,炮兵定五尺四寸以上,然三寸以上亦可用。骑兵、工兵、辎重兵定五尺三寸以上,然五尺二寸以上亦可用。步兵定五尺以上。辎重输卒、看病卒、役人尺度无定。骨相如何,详志眼耳口鼻各样。体格体质如何,宜征为何兵,炮兵取其身干最强,目力尤佳者,其人旧业机关、雕刻工、时表匠者,均宜采用。骑兵取善于骑者,工兵取其素业木工、石、竹、船、车工、锻、桶、稀工、泥工、马具工、家具工、造屋匠、涂饰等,分依其业撰之。辎重兵取其善骑、稍读书、通算术者。步兵不拘其职业,有无技艺,但堪于兵役者悉采用之。辎重输卒取其少疾病、能耐劳苦者。看病卒取其少疾而性情温和者。役人随其所业取之。羊志于检查簿。检查役竣,乃据人别表及检查簿,标注合于充役之员,稽核本年应征之数,乃行常备抽签之法。抽签之日作签,签载号数,纳于签箱,调集征丁区分兵种使各从所宜自抽各种之签,据检查簿,如此人宜炮兵令抽炮兵签,宜骑兵令抽骑兵签之类。有典签委员监视其正否,详记其抽出之号,将签仍授之本人。假如有签丁五百名,则制自一号至五百号之签,逐次抽取,本年当举常备征员二百名,补充征员百名,则自一至二百为常备兵,第二百一至三百为补充兵,余为落签。补充兵者许其在家治生,一年之内遇常备兵阙员时,其镇台循抽签号数次序传到使补兵缺。惟服役年限仍依常备本兵入营初目起算,作为三年毕役,若一年之内无缺,应补准平时免兵役,落签者平时免兵役,此二种免役者编为第一豫备,征兵年在三十岁内遇有事召集,后备军充兵时亦使之充兵,或以供辎重役。抽签既毕,复据签簿与人别表制印票,票中载某人充何兵,何兵种,何号数,与签簿比附,钤勘合印,召致本人,使各将签换票。每岁四月二十日至五,月一日,由各区户长引之人营。方入营时,或因疾病,或因犯罪不能来者详记其事由上呈,其罹病者必以地方医师诊断书为凭,由户长捺印,速诉之镇台,至于十月一日犹不能入营,则俟下次征兵检查时再行检查.比寻常征兵先令入营。凡征兵官员于四月十日复命,所有关系一切征兵文书均缴呈于陆军省。
第一军,管东京镇台常备步兵三联队,骑兵一大队,炮兵二大队,工兵一大队,辎重兵一小队,海岸炮兵三队,总员七千二十人,此中一岁征员二千三百四十人,管下府县:东京、神奈川、崎玉、静冈、山梨、群马、千叶、茨城、枥木、长野、新渴。第二军,管仙台镇台常备步兵二联队,炮兵一大队,工兵一中队,辎重兵一小队,总员四千二百六十人,此中一岁征员千四百二十人,管下诸县:宫城、福岛、青森、岩手、秋田、山形。第三军,管名古屋镇台步兵二联队,炮兵一大队,工兵一中队,辎重兵一小队,总员四千二百六十人,此中一岁征员千四百二十人,管下诸县:爱知、岐阜、百川、静冈县内远江、滋贺县内越前国一郡、长野县内信浓国四郡。第四军,管大坂镇台步兵三联队,炮兵二大队,工兵一大队,辎重兵队,海岸炮兵二队,总员六千七百人,此中一岁征员二千二百三十三人,管下府县:大坂、兵库、埽、和歌山、京都、滋贺、三重、冈山、岛根县内因幡、伯耆、隐岐。第五军,管广岛镇台步兵二联队,炮兵一大队,工兵一中队,辎重兵一小队,总员四千三百四十人,此中一岁征员千四百四十六人,管下诸县:广岛、岛根、山口、高知、爱姬、冈山县内备中全郡。第六军,管熊本镇台步兵二联队,炮兵二大队,工兵一大队,辎重兵4,队,海岸炮兵二队,总员四千七百八十人,此中一岁征员千五百九十三人,管下诸县:熊本、鹿儿岛、大分、福冈、长崎、冲绳。第七军,管海岸炮兵一队,现今属第二军管,总员八十人,函馆海岸炮兵设备以来,明治十年始行征兵方法,因所辖之地狭隘,仅有函馆、福山、江刺三所,故应征者仅有八十三名,而体格不良,可用者仅十四名,故第七军管现并于第二军管。此中一岁征员二十六人,管下:开拓使管下,函馆支厅管下。以上总计三万一千四百四十人,此中一岁征员一万四百八十人,但辎重输卒、看病卒及职工等未定征额,故今不算于此。自明治六年始行征兵令,连年所征,常不足额。第一、第四军管常备兵每不足额,以他管补充兵补之。至九年,常备征兵之额既足,补充兵亦能敷用,独第六军管不足,乃并采用未满五尺之四尺九寸以上者,犹缺二十二名。是年全国二十岁丁壮共二十九万六千零八十六名,应征者仅五万三千二百二十一名,属于免役者乃有二十四万二千八百六十名。内嗣子十五万五千六百五十九名,户主六万六千五百九十二名,未满定尺者一万三千九百八十四名,其他六千六百二十五名。明治十年,全国二十岁丁壮共二十九万四千二百三十一名,附九年应征迟延一年者七千零二十八名,合三十万零一千二百五十九名,应征者仅五万一千四百八十六名,属于免役者二十四万九千七百七十三名,内嗣子十六万一千零二十名,户主七万二千零二十四名,未满定尺者一万零八十名,其他五千六百五十七名。
而此应征各员中,有疾病、事故、逃亡或应归翌年征募者,及检查不合格者,又有三万零七百七十七名,可以采用者仅二万零五百零九名,查是年应征定额止有一万四千五百三十七名,今有总员二万名,似无不足,然各军管下所征彼此多寡不等,以之分配犹有不足之患。
以三十万丁壮征万五千人而不足,盖日本自德川氏主政,承平日久,习于安逸,其所谓武士皆世禄之家,寻常百姓不知当何物,初下血税之命,展转讹传,谓朝廷习西法,将绞吾民膏血以为用,疑惑恐惧,屡激成斩木揭竿之变。数年以后虽稍稍安习,然执无知小民,日告以人生报国,分所当为,虽谆谆无益。而父兄不免溺爱,农商不无失时,故人人冀免于役。本人民多质弱而身短,其不堪役者固多,而年来民益狡诈,其强者则逃避而远之四方,其弱者则饥饿而不出门户,各随其性质以弄狡狯,甚至毁伤肢体,斯削手指;或故罹法网,冀为罪囚;或伪造文书,捏作免证;而嗣子、户主免役二条,或让分家产,各立门户;或指择众子,俾受家财;或诡名为兴绝族之家,或托身为入赘之婿,规避之术,愈出愈奇。政府颇厌苦之,故此次新令,于户主、嗣子二条先为预防,后又颁行征兵令补遗.称令中户主、嗣子免役各条,所谓应征年纪以前、以后,即以征兵令颁行之日分前后,此令发行以前已为户主,或五十岁以上之嗣子嗣孙,并五十岁以上之养子继嗣,并未及五十岁之嗣子,准其照例免役。若在新令发行以后,总使应征云云,则防,4E4更为严密矣。。而其他设计规避者严惩其罪。自十二年十月颁布新令以来,此十三年征兵即为举行新令之首,令行日浅,疑惑尚多,而此年常备、补充均足额,其捐金以免役者骤增至四百余名之多,此辈皆图规避者,以新法网密,术无可施,乃不得不捐家赀以免兵役也,则其效已可睹矣。今列表于后,可知其概。初下征兵之令,外议哓晓,谤言载道,然日本自愿充兵者岁不过数百人,自愿充兵者仍经检查,然后录用。明治六年仅六百十六人,明治十年全国共二百八十四人而已。苟不征调,且患无兵,故政府诸人断行己意,其后草寇窃发,屡次削平,置议者不复容喙。然起数百年之衰废而变更旧制,要非容易,观于八年之间改令三回,逐渐整顿,则当路诸君黜浮议而勤远略,汲汲图强,有足多矣。
十三年征兵第一表
类别 、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军
管内
函馆
计
二十岁丁壮总员
63408
28482
352
52807
4493
35432
268
260586
征集名簿人员
4512
3907
2279
3807
4154
3135
10
21800
翌年再征名簿人
员448
265
131
134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