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志 - 第 159 页/共 882 页
皇太后宫大夫,皇太后宫亮,皇后宫大夫,皇后宫亮,均无定员。掌宫中事。
式部头一人,式部权头一人,式部助一人,式部权助一人,掌一切典礼。属官,无定员,凡十等。分司庶务。掌典,无定员,凡四等。分司祀典。掌典补,无定员,凡十级。各襄事祀典。
伶人,无定员,十五等。各执事音乐。
女官:典侍,权典侍,掌侍,权掌侍,命妇,权命妇,女蠕,权女蠕,内掌典,权内掌典,皆襄事祭仪,佐理阴教。开拓使北海道古为虾夷地,叛服不常,日本视为羁縻之国而已。享德中,武田信广航至松前,结以威信,岛夷咸服。其孙义广徙居松前,称松前氏,以福山为治所,世领其地。德国氏之季,诸国兵船游巡北海,幕府乃遣吏经理,收松前氏所领东部地。享和初置箱馆奉行。文化四年,徙松前氏于陆奥,并收其西部置松前奉行。文政初复封,逮安政中再收其地置箱馆奉行,以总管全岛。王政革新,明治己巳八月称全岛为北海道,设开拓使以治之。开拓使长官一人,次官一人,凡北海道中开垦土地,分画疆界,繁殖人民,振兴物产,劝励工业之事,长官率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佐王理邦。属书记官,无定员,凡四等。属官,无定员,凡十等。分所司而承其事。凡管内分四大部,以札幌为本厅,函馆、根室为支厅,于东京别设理事所,皆由长官命所属督理焉。
警视厅 古为弹正台。明治壬申五月,始于东京府下置逻卒三千人,置逻卒总长,七等官。逻卒权总长八等官。等官。八月,于司法省中置警保寮,定官等有警保头、四等。权头等官。十月,增置巡查。甲戍一月,于内务省设警保寮,又于东京置警视厅,设警视长、三等官。大警视、中警视等官。乙亥三月,制定行政警察规则。十月,命各府县置警部,悉改逻卒为巡查。丙子,改厅称局,仍隶内务省。辛巳三月,又改称警视厅,仍于内务省中设警保局领其事,而别开官厅,改称为警视总监,设副总监以下官,如今制。
警视总监一人,副总监一人,受内务卿命统司全国警察之事,以保安民生,维持国法,若事关朝廷则受太政官指令。关于各省、院,并奉各卿、长命而行。警视官,凡五等。警视属,凡八等。警察使,凡三等。警部,凡七等。主分司各署督察庶务。巡查总长,巡查副总长,巡查长,巡查副长,巡查部长,凡五等。主督率巡查。巡查,主巡行各区,查察庶务。书记,属官,掌局中会计、文书。凡警察职务在保护人民,一去害,二卫生,三检非违,四索罪犯。考西法有行政警察,其职在保民卫国、防患未然。若既经犯罪,搜索、逮捕之事别有司法警察司之。今日本亦名行政警察,其职制日:凡行政警察豫防之力所不及,有背律犯法者则搜索逮捕,悉照检事章程并司法警察规则而行。盖以行政兼司法也。凡地方有杀人放火者,斗欧伤者、强窃盗者、及反狱越槛者,伪造货币者、诓骗掏摹者、博奕者、奸淫者,见则捕之。有人民告发则诉其事于长官,执票拘捕之,搜索不得则状其年貌、或悬其人之镜写真以求之。凡行道之人勿论天灾人事,逢急难者则趋救之。醉人、疯癫人则送致其家,老幼妇女及外国人皆加意维护之。凡所辖区内大小往来之道路,市街村落之位置,必一一详知。所住人民必熟知其身家品行,若无业人及异色人,常默察之,凡处士横议、聚党结社、诽谤朝政、煽惑人心者,禁之罚之。凡政府有新布政令,则潜察人民之信否以上闻。凡俳优游戏、巫舞歌唱,伤败风俗者禁之。凡市街喧杂之所、聚会扰攘之处则弹压之。凡车马往来碍行旅者、伤人物者禁之。凡卖饮食物赝造、腐败者禁之。凡疫兽狂犬则杀而弃之。凡道余途污秽、沟渠淤塞则告之户长,使清理之。凡遗失物则留存以还其人。凡公地官物有破损者则以上闻。凡失火则敲钟以传警,齐集消防部以救其灾,并多派巡役以防窃盗、卫灾户。凡巡查所司事每日有报,上之警察署,警察署汇其事每月有报,以上之长官。凡巡查皆服西服,持短棍以自卫,携呼笛以集众,怀手帖以记事,日夜分班,计日请代,毋得聚饮,毋得吸烟,毋得私斗哄争,毋得踞坐,毋得贷借,毋得泄漏,毋得虚捏,毋得凌辱人,毋得受贿。凡属警察官吏皆毋得贪功,毋得报人家隐微小恶,非持有长官令状不得径人人家。凡巡查月给多者十二圆,少者四圆,饮食出于私,衣服取之公。勤者有赏赐金,死者有吊祭金,病者有疗治金。计明治十二年警视局费,一百三十一万六千八百二十圆。府县一百十六万九千六百E-十二圆。此皆出自国库,其他以地方税支给者一百五十二万三千六百三十二圆,合计四百一7Y四圆余。凡全国警察,在东京于警视厅画方面设分署,又置出张所,犹言值宿所。交番所。各府县皆设警部,亦画区置署。大约户数二万以上、三万以下设一出张所。在东京警视厅,计警视、警部八百四十八名,巡查五千一百十六名。在各府县计警部一千一百五十名,巡查一万五千八十五名,合计--TY-千一百九十九名,皆受辖于警视总监以各从其事焉。余读《周官》,有司救,掌万民之哀恶过失而诛让之,以礼防禁而救之。有司市,掌司市之治教刑政,量度禁令,有司武虎掌宪市之禁令,禁其斗嚣与武虎乱、出入相凌犯者。有匡人,掌达法,则匡邦国而观其匿,使无敢反侧以听王命。有掸人,掌道国之政事,使民和说而正王面。有禁杀戮,掌司斩杀戮者。攘狱遏讼者,有禁暴氏,掌禁庶民暴乱力正者,挢诬犯禁者,言语不信者。有野庐氏,掌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而诛相翔者。有修闾氏,掌比国中宿互柝者,禁径逾者,与以兵革趋行者,驰骋于国中者。今之泰西警察官吏盖兼是数职云。余考欧洲警察之制,大抵每一万户则设一分署,一分署有警察数十人。其在通都大邑广衢要路,则持棍而立者远近相望,呼应相接,是故国家出一政、布一令,则警察吏奉命而行.极之至纤至悉无不到。人民犯一法、触一禁,则警察吏伺其踪、察其迹,使不得或逃法网。地方有阙失,风俗有败坏,则警察吏指摘其失,匡救其恶而整理之。盖宣上德意以下行,察民过失以上闻,皆警察吏之是赖。中国自秦、汉以下,设官以肃风纪、捕盗贼,如司隶校尉、如京尹、如游徼,皆世有其官。然如《周官》之达法则、道政事,以礼防禁者则未之或闻。尝观汉、唐中叶,时政令废弛,君民睽隔,非无一二贤圣之君、刚明之吏励精为治,综核名实,而所布令甲率以空文从事,虽慈祥恺恻之言,骏厉严肃之语,而行赏则屯膏,施罚则漏网,小民皆亵如充耳如未尝闻。何则?耳目疏阔,上下否塞,无人焉以宣导之也。若民间巨奸大憝、逋逃渊薮,上之人或昧而不察,卒至酿成巨患。而后思所以补救,亦坐无警察吏以防制于未然,消弭于无形故也。中国惟北魏时设置候官数千人,职司伺察,名日白鹭,其人皆微服杂居于府寺间,似与今之警吏相类。然行之数十年,又诏称候官千数,重罪受贿不列,轻罪吹毛发举,悉令改置。谨直吏胥弃智玩法,例以民为鱼肉,命之巡街巷即以扰闾阎,固有必不可行者乎?然今者泰西诸大,无一国无一处不设警察,其于巡查皆防维甚至,不得受贿,不得报人家隐恶,非持有长官令状不得径入人家。民间成习其便安而不闻其纵扰。盖已予之权复立之限,故能积久而无弊也。余闻欧美诸国,入其疆皆田野治,道途修,人民和乐,令行政举。初不知其操何术以致此,既乃知为警察吏之功。然则有国家者欲治国安人,其必自警察始矣。中国有衙役,有汛兵,苟悉行裁撤易以警察,优给以禄而严限其权,为益当不可胜计也。抑余考日本警部,多以陆军武官兼任,一旦有事,授以兵器编为军队,足以当一方面,盖亦常备兵之一种也欤。
府县 自德川将军奉还政权,戊辰正月,萨、长、肥、土四藩请还版籍。奏上,列藩多仿之,廷议未决。至己巳五月,乃敕令改藩为府、县,以旧藩主充知藩事,名为府藩县一致之制。而政府所辖之地,于丁卯十二月置市中取缔役所于京都。戊辰正月,置镇台于大坂。二月,于京都设裁判所,置总督。五月,于江户置镇将府,于甲斐置镇抚使。七月,废镇台府,置镇将府,设议政、行政二局。十月废之,改属事务于行政官。己巳七月,又建按察使,既渐变郡县之制矣。庚午春,尾张、肥前、阿波、因幡四藩上郡县议,国皇亲谕各藩知事,命皆罢职。七月,遂废藩为县,如今制。
府知事一人,县令一人,受内务卿命,总理所部内之行政事务。若其关于朝廷者,奉太政官命。关于各省院者,并奉各卿指挥而行。考日本全国分三府、三十七县,论所辖地与中国之分巡道相等,因其为一州之主,职制类于巡抚,与外人交涉亦译称巡抚。惟考其行事,不过承流宣化而已,于国家政令毫不能有所损益于其间,盖大权悉操之政府,重内轻外于势较便也。书记官,凡二等,每府置大书记官一员,每县于大、少之内置一员,惟开港地方之县则与府同。属官,凡十等。分所司而承其事。凡知事、令之职在守法律,宣命令。惟因地置宜,得随事设立规则以布告于民,其规则必上呈于各卿。若所颁规则有违法则、背命令及越权限者,则太政大臣及各卿长直命注消。凡征收地方税于所部内支用者,其豫算决算皆报告于内务大藏卿,而下付于府县会议员。凡府县会开议,或召集,或中止,均得便宜行事。府县会决议之后,或可或否,亦任便宜行事。凡属官判任以下、地方郡长以下,进退黜陟得以时指挥监督焉。凡地方兵事属之镇台,刑事属之裁判所,税务属之收税吏,皆与知事、令无涉。惟遇有事故,得以时商请各官,并禀请上官办理。如遇有非常事变,得请于镇台随时处分,遇有水旱之灾,得请将租税延纳。其余划郡区、权经费、检开垦、兴土功、查官地、管矿山,及外人居留之处、游历之所,暨法律中指明应由地方官办理者,有旧章则随时料理,若章程所不及,禀请各卿长而后行。凡地方官每年一度召集至京会议宪法,名日地方官会议。若长官未能亲诣,命书记官代理。开会之日国皇亲临,议长以特旨拣派,所议之事以多寡决从违焉。现在府知事三人,日东京,三等官,余皆四等。日京都,日大坂府。县令三十七人,日神奈川县,日兵库县,日长崎县,日新溺县,日崎玉县,日群马县,日千叶县,日茨城县,日橡木县,日三重县,日爱知县,日静冈县,日山梨县,日滋贺县,日岐阜县,日长野县,日福岛县,日宫城县,日岩手县,日青森县,日秋田县,日山形县,日石川县,日福井县,日岛根县,日鸟取县,日冈山县,日广岛县,日山县,日和歌山县,日德岛县,曰高知县,日爱媛县,日福冈县,日大分县,日熊本县,日鹿儿岛县。
警部,自一等至十等。受知事、令之命主管内警察。
郡长,每郡一人。主承奉号令,分理郡务。凡郡长以府、县本籍之人充,其俸给由地方税支办。郡书记、区长、区书记、户长皆同,郡书记十等至十七等,无定员。主襄助郡长。
区长,每区一人。主承奉号令,分理区务。区书记,主襄助区长。
户长,每村町置一人。主承奉号令,分理各町村事务。府县会议员,以本籍民人所选举者充。其法依郡区之大小以定多寡,大概每一郡区多不过五人,议长、副议长即于议员中公选,经知事、令允许而上其名于内务卿。凡议长、副议长、议员皆不给俸,惟会期中之往来旅费、滞留日用,即于议会中议定支给。凡投票之人及被选之人,均择其有家赀有品行者。除官吏外,满二十五岁以上男子,其籍在本府、县,住居过三年以上,岁纳十圆地租以上者许充议员。满二十岁以上之男子,其籍在本郡、区,岁纳五圆地租以上者许为投票人。其犯惩役、禁狱一年以上.及倒产者,癫痴者,均不得与焉。府知事、县令豫期布告于某月开选举会,至期投票公选,撰举人及被选人住所、姓名、年龄均书明于纸,定日汇交于郡、区长,以投票数多者为应举,人数同者取年长,年均者定以阄。投票已终,郡、区长查核选举簿而布告其名于众。议员每四年一任,已逾二年则改易全数之半,以抽签之法令其人退任。议长、副议长每二年则改撰。凡府、县会每年以三月开议,有通常会,有临时会,定期开会日通常会,非时开会曰临时会,凡临时会除特议之事之外,亦得兼议他事。议事草案总由知事、令交付。凡府、县费以地方税支办者,其豫算之额数、征收之方法,皆经府县会定议。凡会议议员必须半数以上临场方得开会,其所议之事依过半之数以决可否,若两议同数,则决于议长。凡会议均许人民聚集傍听,惟府知事、县令及议长欲禁傍听,亦听其便。议场别有规则,乱杂者禁。凡议员于所议事往复讨论无所不可,惟不许毁贬他人,议员若喧哗纷扰,有背规则。经议长禁止不听,即逐出议场,其涉于强暴者得交警察官吏处分。凡通常会期中,于府、县内大利大害,议员有所建白则草案会议,议同者过半,得以议长名上议于内务卿。凡地方税会议,议决之后,经知事、令允可即付施行,知事、令以为不可,则具状于内务卿,请其指挥。凡会议中论说有妨碍国安及背法律违规则者,知事、令得命其罢议,具状于内务卿,请其指挥。如内务卿依知事、令之请,得令其散会,待改撰议员而后再议。府、县会议之制仿于泰西,以公国是而伸民权,意甚美也。日本维新之初,国皇会群臣设五誓,首日万机决于公论。壬申二月。设大审院、元老院,又诏称:朕今渐建立宪政体,期与汝众庶俱赖其庆,由是国会之论纷纭起矣。当征韩论后,参议副岛种臣、板垣退助连名上书,请起民撰议院。或者驳论以为未可,然而众口嚣嚣,叩阍求请,促开国会者踵趾相接,其势若不可止遏。政府不得已始有府县会议员之设。是制之建,人人皆谓政出于民,于地方情弊宜莫不洞悉,坐而言,起而行,必有大可观者。然余读明治十二年府县议事录,吾未知其果胜于官吏否也。虽然,为议员者已由民荐,荐而不当,民自任之。苟害于事,民亦自受。且府县会之所议,专在筹地方之税以供府县之用,官为民筹费而民疑,民为民筹费而民信。民自以为分官之权,谋己之利,而官无筹费之名,得因民之利以治民之事,其所议之当否,官又得操纵取舍于其间,终不至偏菀偏枯,使豪农富商罔利以为民害。故议会者设法之至巧者也,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圣人以私济公而国大治,霸者以公济私而国亦治,议会者其霸者之道乎?
外史氏日:自将军奉还政权,其时主少国疑,未能收太阿之柄归于独断,不得不仍以西京世族、强藩巨室参与政事,故太政官之权特重,日本官职不叙正一位。当中叶时,国皇每亲临政所裁决万机,盖太政官中即以国皇居首坐,然其事出于御裁者少矣。副岛、板垣之请起民撰议院也,谓方今政权上不在帝室,下不在人民,而独归于有司。此论一倡,众口嚣嚣,群欲仿西法以开国会。或斥为巨藩政府,或指为封建余威,虽出于嫉妒怨忿者之口,然萨、长、肥、土皆于国家有大勋劳,一国之大权必有所归,势重者权归之,固有不得不然者在乎?今特谱维新以来大臣、参议更替表,俾觇国势者览观焉。
明治维新以来大臣参议更替表
年 月
任 免
氏 名
族 籍
二年七月八日
右大臣
三条实美
京都人华族
二年七月八日
大纳言
岩仓具视
京都人华族
二年七月八日
大纳言
德大寺实则
京都人华族
二年七月八日
参议
副岛种臣
肥前人
二年七月八日
参议
前原一诚
长门人
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参议
大久保利通
萨摩人
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参议
广泽兵助
长门人
二年八月十六日
大纳言
锅岛直正
肥前人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