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志 - 第 128 页/共 882 页
官人之法尽由荐举,考海、陆军武官多出于兵学校,学生既卒业,试而得选,有叙佐、尉官者,盖兼用考试之法。其他学校虽选择其尤,给以理学、法学士之名,夸为得第,于官人无与也。自封建废而世禄亦废。维新之始,诏征各藩贡士于京,多邀显擢,今当路诸公皆维新功臣,非旧京华族即巨藩要人。今之参议等官多通西语,盖幕府末造各藩争选英俊,厚给资装,俾受业于泰西,归,值维新崇尚西法,遂各据要津云。若奏任诸官,则由各省卿长举其所知上之太政官,太政官擢而用之。明治元年八月,镇将府布告日:苞苴私谒,宦途积弊,缘是而推举登用,实损国体而惑人心。今政体一新,严禁此弊,物虽薄微,与、受同罪。二年又布告日:选举为当今之要务,出处为终身之大节。若怀挟私意,徇亲忘疏,贤何以升?不肖何以退?汝百官有司宜考贤否之实迹,去爱憎之私意,同心协力以扶植皇基。四年三月又诏日:滥举人才,实乖政体。自今诸官省并地方官,凡选举判任官,须以其人之行状才识详呈于管辖官,然后登用。七年又诏:院、省使及地方官,凡擢用奏任官,须将其人之性行、履历、事业详细记于别纸,申之太政官,察核而后用焉。
自维新之初,务以网罗贤才、收拾人心为务,一切崇尚宽大,并无课吏考官之法,多滥赏而薄罚,骤升而慎降。明治九年,始定官吏惩戒例。其法除私罪外,凡官吏有误事渎职者,本属长官得行惩戒之法。惩戒之法三:一日谴责,长官指斥其事,给予谴责书。二日罚俸,少则半月,多则三月,凡罚俸之法每月限领月俸之半,以其余数送还大藏省。三日免职。以惩戒免职,长官具状奏请免夺位记,但必由长官谕令本人自请免职,方免追夺。凡惩戒之权,诸省长官于所属奏、判任官,太政大臣于府、县奏任官,府、县并警视厅长官于所属判任官,司法卿于四等之下之判事,均得专行。惟府、县之兼判事者,于所属判任官须与其他府、县奏任官协议,然后得行。又府县长官,警视长官,于所属判任得专行谴责,其罚俸、免职者速申之内务卿,兼判事者速申之司法卿,然后得行。凡官吏有心故造入于私罪者,若仍系公务失误,本属长官得因司法官移会专行其处分。凡官吏犯罪,除律例载明专条外,别无官吏处分之法。
惟官吏不许营商,凡买之于人、卖之于人、或买人物产加以制造以营利者,一概禁止。惟开掘矿山及购买田地,或贷其田地家产于人以收屋租地价,或贷金银于人以收利息,或举其田地所生物产加以制造以营利者,在所不禁。若其家族欲为商贾者,宜分籍别居,然后就业。
又明治八年定例:凡官地、官林及公用物品以投票法斥卖者,其管辖厅所属官员不许投取。又明治十二年太政官布告:凡为官吏,不许聚会公众、以政治学术讲谈演说以煽惑人心,违者均治罪。此数者为官规,其他概同平民。
卷十四 职官志二
维新以来,设官分职废置纷纭,若各官省所隶之局,因革损益随时变更,尤不可胜载。今专就明治十四年冬现有之官分条胪举,其仿照西法、为旧制所无者特加详焉。
太政官孝德帝时始置左、右大臣,寻设八省百官,以规樵唐制。天智登极始置太政大臣,以皇子为之,百寮有司咸隶而受职,体制崇重,礼绝群臣。自文德以后外戚擅权,世袭其位,驯有关白摄政,准三宫之号,盖一国大权之所归,侔于人主矣。逮乎将门主政,百官尽属虚器,太政官亦存空名。庆应丁卯,太政复古,尽废旧称,并及武门所设传奏、守护职、所司代诸官,乃设总裁、议定、参与之职。明治元年戊辰正月,以三职统八课。八课者曰总裁、日神祗事务、日内国事务、日外国事务、曰海陆军务、日会计事务、日刑法事务、日制度事务。二月,改八课为八局。闰四月,改局称官,复分总裁局为议政官、行政官。议政官有议定、参与、议长,皆主立政。行政官有辅、有相,皆主行政。己巳七月,又罢行政官,复大臣参议之名,视事于内阁。别置集议院,使行政长官会讨得失,然行政长官奉命而已。辛未七月,更分太政官为正院、即内阁。左院、议长与参议兼任。右院,诸省长官会集之所。然右院势弱。乙亥四月,废三院,更立元老院,专议政事,而元老院亦无权,国家政事悉出于大臣参议,各省卿长类以参议兼任,于是太政官权益重。其时参议板垣退助极陈参议兼卿之弊,谓议政、行政不可归一。左大臣岛津久光韪其说,大臣三条实美执持不可,枢府分党,浸成瑕隙。初,参议木户孝允使欧美归,欲效其政体,所议每与内阁龃龉,遂与板垣退助俱退归,枢府渐成水火。井上馨忧之,于八年一月要说木户、板垣、大久保、伊藤诸君于大坂以调停异同,世人名之曰大坂会议。木户、板垣仍任职,及板垣退助之建议也,会闻朝鲜炮击云扬舰事,三条实美欲待事定再议,退助执不可,左大臣久光力赞其言,于是内阁大臣会请敕裁。国皇诏曰,分离论不可行,左大臣所奏不可纳。岛津、板垣遂辞职,物议纷纭,都下哗然。寻久光、退助皆辞职,政体暂定,五年少所变革。庚辰二月,复解参议所兼卿职,专任参议,而各省卿长择员别补。然未几太政官中旋设外务、内务、军事、会计、法制、司法六局,仍命参议董其事,若于诸省卿长之上复设统辖官者。既又分设书记局、参事院、检察院、赏勋局、统计院、修史馆,以大臣参议兼充其长,而诸省卿不以参议兼。然制虽稍殊,而权未尝下逮也。
太政大臣一人主辅弼,一人襄理万机,创制庶政,进退百寮,有司章奏裁决可否,由大臣用御印。凡国中律例格式悉以太政大臣名布告于四方。左、右大臣各一人参议,无定员。为之贰,率属而从事焉。大书记官、权大书记官、少书记官、权少书记官,无定员官等详表,诸省书记官、属宫职制皆同,其不同者别详之。主撰拟草案,勘校文书,督率员吏分任职事。属官一等至十等,无定员官等详表。掌缮写文书,检查档案,受发文移,奔走事务。凡隶于太政官者日书记局、日参事院、日检查院、日赏勋局、日统计院、日修史馆。书记局:凡二局,以大书记官为长,专司内阁文书档案。
参事院:先是,太政官中置制度事务局,后改法制局,国家制度皆议而后行。自明治八年设元老院,凡立法之事悉委于院,而太政官仍有法制局,至十四年始改为参事院。议长一人,以参议兼充。副议长一人,以一等官充。议官,无定员。以二、三等官充。议官补,无定员。以四等至七等官充。议官补无定员,其支领某等官月俸者曰某等官相当官。员外议官补,无定员。以诸省书记官兼充。书记生,无定员。以八等至十七等官充。其支领某等月俸者曰某等相当官。凡属于官事者日职制章程,系于民事者日规则条款,关于刑法者日法律。因革损益,由内阁具草,交元老院议定,复呈本院参详而行之。其官省疑难之事及政事得失所关,有持论异同纷纭不决者,皆经本院议定而后行。
会计检查院:明治十四年始设。院长一人,以二等官充。副长一人,以三等官充。检查官,无定员。以四等至七等官充。检查官补,无定员。以八等至十七等官充。凡岁出、岁入之科目,豫算、决算之报告,国库出纳之法,官物管理之方,皆分别科条创定规制,诸省官吏司会计之任者咸遵其法,上其数,经本院检查而后颁告焉。
赏勋局:总裁一人,以太政大臣兼充。副总裁一人,以一等官充。议定官,无定员。以二等官充。主事一人,以四等官充。一等秘书官一人,以五等官充。二等秘书官一人,以六等官充。属官,无定员。自六等至十等。凡考绩则叙阶,官等有定,而位阶无定,现任官循其旧阶而升进之,亦有解官华族以特旨叙位者。旌能则赏物,有操行奇特者,或赐银杯,或赐木杯,或赐米,或赐帛。酬劳则赐金,奖勋则锡章,详勋位条。皆由议定官议其事,上之总裁,核而颁给焉。
统计院:明治十四年始设。干事兼检查官一人,以一、二、三等官充。书记官,无定员。属官。无定员。凡国中之土地、户口、农业、工作、商务、船舶、财政、兵力、刑法、文教,督令司职者详查其事,确稽其数,编次为表,上之本院。本院统而编之,其表多为方野形,或为圆图,或为旁行斜上之式,使览者了然于国力之盛衰,政治之得失。俾枢府诸臣得握其要而施治焉。考统计之法盖如史家之表,太史公日"吾见《周谱》旁行斜上,故因而作表"。今泰西统计之学,悉详考数目,分编为表,而由表之法变而为圆图,为方图,为纵横上下之线,使览者不烦寻索而是非得失了然于胸中。则其学愈简、愈明、愈精、愈细矣。当泰西千七百年M始有此名,硕学鸿儒讨论掌故,特创此法以便于记忆耳。人犹未知其于政治有大益也。及佛兰西路易十四世、拿破仑一世之时变更政体,乃举一切施政之方条分类别,表而明之,由是欧洲各国迭相慕效。盖其法借算数以求实事,即举实事以考利弊,如记人民婚姻、生死之数,可以知户口之虚旺。记农业、百工、物产之数,可以知物价之高下。记兵力厚薄,可以知国势之强弱。记商业盛衰,可以知国力之盈绌。记犯罪多寡,可以知刑罚之轻重。操之至约,执之至简,而一国情形如视诸掌焉,诚秉国钧者必不可少之书也。泰西之业是学者谓,上古有夏禹王尝以统计之法创为一书,并刊于鼎,实为统计学者之祖。盖谓《禹贡》与九鼎也。余因考《周礼》一书,大司徒掌人民之数,九州地域广轮之数,而职方氏一官并及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苟非纲举目张,俾居是职者博稽而详核焉,乌从而知其数哉?贾生有言:"帝王之治天下也,极之至纤至悉,而无不到。"信矣哉!
修史馆:总裁一人,今以大臣兼充。编修,无定员,凡四等。监事一员,掌记,无定员,凡八等。缮写。无定员,凡二等。凡官省使院之事见于布告者系日志之,若国有大事则记其本末,查访而类编之。若 "西乡隆盛叛"之类。
元老院 古无此官。初,明治戊辰四月,于太政官中设议政局。十二月置公议所于东京,己巳七月,废公议所,置集议院。十二月闭院,庚午三月,开集议院,九月闭院。辛未,并集议院于太政官。其时太政官之权特重,议者欲仿西法,开议院以分其权,是年参议副岛种臣、板垣退助等连名上书,请起民撰议院。大学头加藤宏之驳论,谓民智未开,于时未可。然世论纷纭未已。壬申二月,诏日:"朕即位之初,会群臣,以五事誓神明,定国是。赖祖宗之灵,群臣之力,致今日小康。顾中兴日浅,未臻上理,朕乃扩充誓文之意,更设元老院,以定立法之源。置大审院,以巩立法之权。又召集地方官以通民情,图公益,渐建立宪政体。欲与汝众庶俱赖其庆,汝众庶其毋泥旧习,毋蹈轻进,以翼赞朕旨。"于是遂设元老院。
议长一人,副议长一人,主监临议场,整顿院规。干事一人,理院中会计庶务。议官,无定员。掌会议议案,定决可否。书记官,无定员,凡四等。主宣读议草,纂修奏稿。书记生,无定员,凡十等。主文书档案。议长、议官皆特旨擢任,第一,华族;第二,敕任、奏任官应升者;第三,于国有勋劳者;第四,明于政治,习于法律者。凡制定新法,改正旧章,皆由内阁草具议案,以敕命交付本院。议案有应行议商者,有止应检视者,亦由内阁分别交付,若其事急应施行者,先由内阁随时布告,再交本院检视亦可。议官约三十员,议事之日会集诸员必逾三分之一乃得开议,议论既毕,专以人数之多寡决事之从违。凡诸省所上之事已经内阁具案,亦得委员至本院陈述其意见,以备参酌。凡大臣、参议、省使长官均得于议事日至院会议,惟不入于决议员数之列。凡人民于立法创制有所建白,本院得受其书而理之。每岁会议开院、闭院,均奉敕旨以行,开会之日乘舆或亲临焉。
外务省 中古有鸿胪寺,以待远宾,然所司迎送馈劳之事而已。德国氏时设长崎奉行,官理互市。迨泰西诸国遣兵要约,于下田、箱馆、浦贺各设奉行,为外务所缘起。明治戊辰二月,德国氏还政,始建外国事务局。闰四月,废局,设外国官,七月复废外国官,建外务省。幕府末年,曾遣筑后守池田使英、法国,是为遣使外国之始。庚午六月,设特例办务使。闰十月,置大、中、少办务使,正、权大少记,分遣于泰西,理通商事及留学生。十一月,又设领事官,官凡四等。壬申十月,废办务使及大少记,置公使、书记官、书记生等定为今制。
外务卿一人,大辅一人,少辅一人,凡订条约、遣信使、通市舶之事,卿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慎邦交。书记官,无定员,凡四等。主译文书,通言语,款宾客,具草案。或分国,或分事,各专其责。属官,无定员,凡四等。承办庶务。凡朝会宴飨,外务卿班在邻国公使上,公使人国先谒外务卿,示以国书稿而后觐见,有事则折简约公使会商于本省。亦有遣大辅、少辅与使馆书记官议商具草,而后卿与公使定之者。凡邻国领事莅任,公使具其姓名告之卿,卿假以文凭日"认可状",得状乃视事。领事逾越法度者,卿得以其罪状达其国外务,请撤之归。凡地方官与他国领事交涉财产,属之府县官。斗争属之警视局,讼狱属之裁判所,课税属之税关长,然皆隶于外务。若两国争执,以其事申之卿,卿告之公使而会议焉。凡国中律令格式宣告于四方者亦达之公使,凡邻国大宾来则设领客使、接伴挂以周旋之,凡驻外公使、领事皆受外务卿指挥,公使、领事旬月必有报,书记官译而编录之,使周知他国之政治风俗焉。特命全权公使,一驻中国北京,一驻美国华盛顿,一驻英国伦敦,一驻俄国彼得罗堡,一驻意国罗国,一驻澳国维也纳,一驻德国伯林,一驻法国巴黎,一驻日国-国得力,一驻和国海牙。主修邻好,觇国势,护商旅,所驻之国条约内事皆任其全权,而事仍隶于外务。若国家大事则受外务卿指挥而后行。凡彼国有事必报达外务。办理公使、官职差小者。代理公使,公使归国以书记宫代理者。任事同而职稍杀,惟因事派遣授以全权者受命而出,事得专行。辛未四月,命大藏卿伊达宗城为钦差全权大臣,来使于我。以右大臣岩仓具视等为特命全权大使,往美利驾、欧罗巴各大国。丙子十月,以开拓使黑田清隆为特命全权办理大臣,使朝鲜结约。甲戊八月,以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为钦差全权办理大臣,来使于我议台湾生蕃事。皆所谓头等公使。凡特命全权公使,多以二等官充,拜命则解本官,归国若不授别官,仍隶于外务,在任无定期。公使馆属官:书记官,凡二等。书记生,凡四等。书记见习,承办诸务。
总领事,一驻中国上海,一驻朝鲜元山津。领事,在中国者驻天津、厦门、-牛-庄、之罘,多兼任,驻广州者每以驻香港领事兼任。在法国者驻马耳塞,在美国者一驻纽约,一驻桑佛兰西斯哥,在伊国者驻未兰,在朝鲜者驻釜山。主保护商民,管理贸易。所驻之国凡寄寓商民、留学生员归其编审,商船之往来者亦归其稽查。其在亚细亚者凡争讼并得以己国法审断己民,大事皆报之外务省,若与地方官争议,则申其事于公使。领事署属官:书记生,书记见习,承办诸务。
内务省古为民部省。戊辰正月,设八课,有内国事务课。二月改课为局,闰四月废之。己巳四月,建民部官,七月废官改省,八月合并于大藏省。庚午七月,复改民部、大藏为二。辛未七月,又废民部省。癸酉十一月,再置内务省,如今制。
内务卿一人,大辅一人,少辅一人。凡安家国、审户籍、正疆界之事,卿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敷邦治。书记官,无定员,凡四等。属官,无定员,凡十等。分所司而承其事。本省所辖凡十二局:警保局,以书记官为局长,主监稽警察。初警视厅为本省分局,后虽别开官厅,而仍隶本省,此局专司其事。
地理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主测绘地图。户籍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主编审户籍。社寺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主神社、佛寺之事。
土木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主家屋坟山之事。
卫生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其职在保护人民使无疾病。凡粪除街衢、疏通潴郾、洁清井灶,皆督饬府县官及警察官使地方人民扫除污秽,以防疾病。凡医生必经试验给予文凭,方许行医。凡通都大邑必有病院以收养病民,院长时察其病况,上之本局。凡有以丹膏丸散营业者,必以化学剖验无有毒害方许发卖。凡人民兽畜有传染时疫者,必速由地方警察所电报于本局,而设法以豫防焉。
图书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其职在奖劝著述,以图公益。凡欲以著作及翻译之图书刻板者,先以草稿缮呈本局,本局察其有益于世给予执照,名日版权,许于三十年间自专其利,他人不得翻刻盗卖。以摄影写山水人物之形、名镜写真者亦如之。其摹测地图、编录政表者亦如之。凡新闻纸每日刊印,必以印本呈本局。有犯新闻条例及谗谤律者,本局察而罚之。
会计局,以书记官为局长,主本省会计。庶务局,以书记官为局长,主本省庶务。取调局,以书记官为局长,主调查诸务。监狱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凡罪犯已经裁判官宣
告、其处徒刑、流刑、惩役、禁狱、禁锢、拘留者,悉收于狱。
狱成,隶于本省,不与司法官相关。凡狱中之房室、饮食、衣服、工役皆有定则。分设监狱于府县,命监狱长司其事,而以本局监督之焉。
往复课,以书记官为课长,主收发文书。
大藏省古亦名大藏省。戊辰正月,设八课,有会计事务课。二月改课为局,闰四月废之,旋建会计官,己巳七月,废官改省,八月与民部省合并。庚午七月,民部、大藏复分省,如今制。
大藏卿一人,大辅一人,少辅一人。凡课徂税、权出纳、造钱币之事,卿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制邦用。书记官,无定员,凡四等。属官,无定员,凡十等。分所司而承其事。本省所辖凡十二局:
书记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主撰拟文书。议案局,以书记官为局长,主编纂章程。租税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主催收租税。关税局,以三等官为局长,主稽查关税。凡通商港口分设税关,关长以大书记官充,副关长以少书记官充,其事务较简者不设副关长,或以属官充关长。所属有属官,无定员,凡十等。监吏,鉴定役,能识别物之美恶,价之高低者。各执其事,而以本局总司稽查焉。分设诸关日横滨、曰神户、曰大坂、日长崎、日函馆、曰新漏。
国债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主清厘国债。国债详《食货志》。
出纳局,以书记官为局长,主出纳钱币。
造币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自明治四年始于大坂筑造币局,仿西人钱式,金、银、铜三货并铸。凡货币别其性质,凡金二十圆、十圆、五圆、二圆、一圆者,皆金九铜一。银一圆者,银九铜一。银五十钱、二十钱、十钱、五钱者,皆银八铜二。准其分量,金二十圆重八钱八分七厘三毫六丝,十圆重四钱四分三厘六毫八丝,五圆重二钱一分一厘八毫四丝,二圆重八分八厘七毫三丝,一圆重四分四厘三毫六丝八.银一圆者重七钱一分七厘六毫,其他皆有定式。手0其名称,一圆千分之一为一厘,百分之一为一钱,十分之一为十钱。精其式样,皆圆式,刻为龙凤花草之形。皆由本局督令工匠随时制造,以颁行于世焉。余详《食货志.货币》条。
印刷局,以大书记官为局工,主印刷纸币。纸币详《食货志》。
常平局,以书记官为局长,主平准货物。记录局,以书记官为局长,主勘录档案。调查局,以大书记官为局长,主勘查算数。银行局,以书记官为局长。凡银行名日国立,核其资
本,检其股分,计其利益,查其簿记,皆由国家制定条例,而本局以时遣员巡察焉。
陆军省沿革详《兵志》。
陆军卿一人,大辅一人,少辅一人。凡选将校、给兵饷、饬军律之事,卿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整邦武。所属将校分所司而承其事。本省所隶凡六局:
卿官房,以参谋大佐为房长,主参赞军务。总务局,以大少辅为局长,主总理庶务。人员局,以大佐为局长,主步兵、骑兵事。炮兵局,以大佐为局长,主炮兵事。
工兵局,以大佐为局长,主工兵事。
会计局,以会计监督长为局长,主会计事。
陆军武官:日大将、中将、少将,是为将官。日大佐、中佐、少佐,为佐官。日大尉、中尉、少尉,为士官。士官之下为准士官,准士官以下日曹长,军曹,伍长,为下士。凡佐、尉以下官皆分科隶习,日参谋科、日宪兵科、日步兵科、日骑兵科、日炮兵科、日工兵科、日辎重兵科、日会计科、日军医科、日马医科、日军乐部。
陆军省所辖官署:
炮兵会议所,以少将为议长,主讲求炮制。军医本部,以军医总监为部长,主医治疾病。病院,以军医监为院长,主调养伤疾。
士官学校,户山学校,以将、佐官为校长,主教习士官。
教导团,以大佐为团长,主教练兵卒。
炮兵各方面,以佐官为提理,主修造枪炮。工兵各方面,以佐官为提理,主调制器械。军马局,以佐官为局长,主支发马匹。
病马院,以马医监为院长,主保护马匹。宪兵本部,以佐官为部长,主整饬军政。参谋本部,以将官为部长,主赞画机务。监军本部,以将官为部长,主监督战事。近卫局,以将官为都督,主警卫王畿。六镇台,以将官为司令,主防固岩邑。陆军裁判所,主问罪惩凶。有裁判长、评事、大主理、中主理、少主理、大录事、中录事、少录事、均无定员,官等详《表》。一等捕部、二等捕部。凡陆军军人、军属,皆别设军律,不同凡民,有犯律者,裁判长率属而按律惩办。遇大狱,则选派将校开厅而会议焉。以上陆军诸官,皆别详《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