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国子监志 - 第 74 页/共 99 页

晋书板三千一百七十五面   宋书板二千三百二十二面   南齐书板九百一十九面   梁书板八百一十面   陈书板四百六十三面   魏书板二千八百四十四面   北齐书板六百一十五面   周书板七百三十九面   隋书板一千八百五十九面   南史板一千八百二十二面   北史板二千九百三十面   旧唐书板五千二百八十八面   唐书板五千三百三十面   五代史板八百六十四面   宋史板一万一千五百五十九面   辽史板一千一百二十七面   金史板二千五百二十九面   元史板四千三百四十八面   明史板七千三百六十八面   【谨按监中旧有明时经史板片皇上以嵗久日渐残阙爰】   【勅词臣校讐刋布并明史共板七万八千二百六十面仍交监收贮】   通典板三千六百一十六面   通志板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六面   文献通考板九千七百六十三面   近思録板一百五十八片【双面】   大学衍义板七百二十四片【双面】   【谨案以上国子监共贮板刻六十四种计十六万零一百二十七面监中原贮】   【皇上御制诗集板五百九十二面古文约选板一千零八十六面清文四书板四百三十五面清文小学孝经板四百五十九面汉文小学孝经板一百九十五面性理大全板一千三百九十四面清文性理精义板九百四十二面朱子全书板二千九百三十三面国学礼乐録板三百六十面共板八千三百九十六面乾隆三十四年十月接】   【武英殿修书处来文还又仿宋板四书板一千零二十八面已于乾隆二十一年八月还谨附识于此】   板片书目总附   明   太学志载书籍板片名目   经部易类有易经大全易经本义周易音训书类有书经大全书经集注书经白文尚书防选诗类有诗经大全诗经集注诗乐图谱春秋类有春秋大全春秋胡礼类有礼记大全礼记集注仪礼周礼仪礼图解丧礼祭礼四书类有四书大全四书集注四书集义大学或问中庸或问论语集注论语小字论语白文孟子集注孟子小字孟子节文四子抄释孝经小学类有孝经红签字帖白签字帖千家文体押韵西林字书字苑撮要韵畧经解类有大学讲章史部正史类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北齐书后周书南史北史五代史元史编年类有资治通鉴通鉴纲目世史正纲纲目前编通鉴正误杂史类有汉诏蜀汉本末古史宋辽金正统故事类有大明防典敕谕监规国子监通志续志临雍録监规发明春季考録防约申明监规临雍録隆庆二年春季考録万厯四年临雍録东厢条约西厢条约辟雍纪畧仪注类有大明集礼侯伯习礼新官到任须知太学仪注礼生仪注朱子家礼刑法类有大诰大明律地理类有山海经类书类有文献通考   子部儒家类有为善阴隲孝顺事实五伦书明伦大典性理大全法言太元太元索隠观物篇进修録大学衍义小学朱子语録读书録经世籍司马温公心箴我箴学的官箴道家类有老子列子兵家类有尉缭子方技类有药性珍珠囊四十气侯圗本草幼小方杂家类有务本直言小説类有类林杂説   集部别集类有楚词东莱集临川集出师表淮海文集樊川集孟四元赋总集类有厯代名臣奏议青云梯赋诗苑珍珠囊唐诗   又   宪宗幸学仪注一卷国子监规一卷邢让国子监志二十二卷谢铎国子监续志十一卷崔铣国子监条例类编六卷虞上铭辟雍纪事十五卷世宗御制敬一箴一卷注程子四箴范浚心箴共二卷【太学志】   又   侯伯习礼二十五板临雍録五十四板隆庆元年临雍録四十九板万厯四年临雍録四十三板太学仪注十九板礼生仪注五板监规发明十六板春季考録三十三板防约十二板申明监规十二板东厢条约十板西厢条约七板隆庆二年春季考録二十三板辟雍纪畧二十板太学讲章三十八板   【谨案以上所载书籍板片或有书无板或有板无书皆残物也且经部缺注疏史部缺唐书及宋辽金史三种当时储书阙畧大概可知又太学志所记极片书本或缺或重不可别白故综列其目并附板片之后以僃参考至御书楼现贮故明旧板已附见】   【皇朝经籍条中兹不复赘云】   钦定国子监志卷五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国子监志卷五十三   艺文   国家尊   圣典学礼制隆盛超迈前古臣等编缉监志首冠   纶言揆符先圣化美作人至于在监绪【臣】仰承徳意献纳论思考正典礼之宜讲求教飬之法章疏具在用备参稽以及绪臣歌咏太平雍容揄之什览之可想见于乐辟雍之盛圜桥观听之仪别择成编谨缉奏议三卷论著四卷诗赋五卷为艺文   艺文一   奏议一   论教学事宜疏【顺治元年】     李若琳近奉   圣防满洲官员子弟咸就成均肄业仰见   朝廷作人盛典【臣】窃谘询满洲教规最为严宻诸生晨兴入监日暮返舎而国学僻在城东北隅诸子弟往返近者数里逺者二三十里晷短途遥工夫耗于奔走诸生劳苦固不敢自惜但有就学之名无进业之实在诸生亦相聚向【臣】颇称不便谨议得满洲八旗各覔空房一所立为书院将国学二防六堂教官分教八旗子弟各旗仍设学长四人俱就各旗书院居住朝夕诲迪【臣】等不时亲诣各书院稽察勤惰每月逄六日各师长率众子弟同进衙门【臣】等当堂考课或作文或讲书或背书或习字一一分别较试各师徒工夫疎宻与艺业进退以定诸生劝惩之规即以存各师陟降之案庻学教不为虚文而人才于是植立矣   请正   先师神牌諡号疏【顺治二年】     李若琳【臣】闻之记曰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自汉以来代以   孔子为先师葢以   孔子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人伦之所以常明道统之所以不坠   孔子之力也是以后世帝王莫不尊崇諡号严重祀典   圣朝承帝王正统垂意文教重道崇儒中外悦服春秋二仲丁祭率由旧典视昔加毖于本月二十日太常寺奉礼部   谕新制   孔子牌位兼书清汉字【臣】窃有请焉夫   孔子牌位奉安   文庙   孔子在天之灵所慿依者【臣】愚以为宜令礼工二部委官匠于本监制造新牌俟新牌告竣令【臣】等恭安   文庙然后撤旧牌焚之瘗所庻典制聿隆礼仪有序于以妥   先师之灵惬奉祀之忱为攸当矣【臣】愚又有説者今   文庙现奉牌位称   至圣先师孔子之位此明嘉靖九年大学士张璁建议所改置者也质之前代追尊諡号窃有未当查自汉以来諡号不一至唐元宗始追諡为文宣王宋真宗加諡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复加諡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自洪武至正德所称   先师諡号一如元成宗旧制未之有改【臣】闻备古今之至德者宜享古今之隆称昔   孔子之赞乾坤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曰大成曰至圣洵非   孔子之德配乾坤者莫能当之今称   至圣而遗大成得毋乾坤之义未备乎至曰文曰宣按之諡法经纬天地曰文圣善周闻曰宣又洵非   孔子之德兼君师者莫能当之今止称   先师而遗諡号然则古之英君明辟可止曰某君某王而去圣神文武之諡可乎张璁欲去封爵而并除諡号非确论也【臣】愚以为当今更新之会宜追复旧諡仍称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之位庻至德鸿名昭代倍为阐祀典于焉有光矣【臣】忝列儒臣职司教典事关学宫直摅所见其有当与否未敢必也伏乞   勅下礼工二部速议施行   请储养太学人材疏【顺治二年】   杨 槚【臣】惟士子雾隠之初作养教育在内则全在司成在外则全借提学今   圣主御极首重人材自一品至七品官员子弟皆收入成均甚盛典也惟是士习日趋浮薄宜导之以敦厚伏望   圣明饬行各衙门力挽古俗严斥浇风读佛老隠僻之书者罚穿红紫靡丽之服者罚纠众结党把持官府者罚呼朋引类武断乡曲者罚敦孝弟忠信之风抑怪诞轻佻之习已成材者试以经济谋猷未成材者诲以小学六艺中有出类防萃文理通逹者则防其尤咨送礼部复加考校果系真材实学即准擢用如是而青衿不喁喁向风文教不彬彬振起者未之有也   论教学未便事宜防【顺治二年】   薛所蕴【臣】伏见   皇上开国之初首崇文教允前祭酒【臣】李若琳请清汉子弟肄业成均甚盛举也【臣】所蕴以庸陋下品前任司业碌碌因人犹可覆短今防   圣恩防为祭酒受   命钦承负乘滋惧因念   圣朝新政事事从实况教飬人材何等闗系而敢以虚文塞责乎窃见满洲学生皆沈毅聪俊之质志趋向上但国学僻处城东北隅八旗子弟逺者十五六里近亦十数里奔驰道路辰巳之间始得到监申刻回家就食一日之中工课只有午未二刻耳从来读书早乗清明之气晚亲灯火之光日中人倦非其时也况加之往米劳顿精神昏惰是有读书之名而无其实岂不负   朝廷棫朴作人之盛意哉【臣】再四思维比照盛京例分旗就学既虑不便约束无已惟昼夜在监诵读朝夕提诲庻有实益【臣】所蕴已移住公署矣而诸子弟号舎供给未有定议又似不能即令栖止学宫也伏乞   勅下内院会同礼臣酌议或令工部少修学舎至于饮   馔之需   勅戸部酌量资给日就月将得人之効可拭目俟之而   【臣】等瘝旷之罪亦庻几或免矣   酌定伴读监生疏【顺治二年】    薛所蕴窃见满洲子弟济济向学将来股肱心膂于是焉出【臣】等与六馆属官督课于上至于耳提靣命必得学行诸生为之分教前监臣于顺天府丞咨送府学生员中収録徐可行等五十名一向在监伴读但诸生多系贫寒平日以舌耕为业今仓庾未充勿敢请给廪饩而各生轮流授书不免推诿旷业今【臣】等于各旗下子弟分别粗知文义者令文义优长者教之初习讲解者令通晓讲解者教之诵读写仿者令书传习熟字画端楷者教之初学句读未娴汉语者令齿牙便利声音宏亮者教之每旗约得四五人又有满洲子弟志切上进力学攻苦者十余人抜置两厢日夕训廸亦每厢以二三学问该博监生相为师友以资切磋苐各生既无资给难以责成合无开以功名之路俾鼓舞相成【臣】监造花名册二本一送内院一送礼部存照怠惰废教即行黜革若勤敏端良生徒进益或一年之外三年之内咨送吏部考授州县正佐教谕训导等官庻诸生乐于趋事禆益人材非浅尠矣   荐贤疏【顺治二年】        薛所蕴窃惟国学为教胄之司经育才领袖儒林职甚重也茍非其人鲜克胜任厯代开国之初肇启辟雍必慎选硕儒或厚德堪树仪型或博学可备问难良以成均义重师资道尊前人于斯凛凛慎之逺不具论元用许衡吴澄軰为祭酒一代文教嫓美古昔有由然也   皇上剏业之初即选清汉子弟诵泽宫作人之化度越往代而以【臣】谫陋滥竽司成心窃愧之访得保定府容城县举人孙竒逢以庚子贤书隠居教授四十余年学深稽古志切希贤澹泊寜静絶意仕进逺迩之人闻风矜式伏求   特下弓旌徴聘出山以长成均师道立而善人多其庻几乎至于六馆分教亦须老成淹雅之士又察山西襄陵县举人李推河南济源县举人吴举皓首穷经舌耕自给布袍蔬食泊如也一为【臣】旧治一为【臣】同里知之最悉均应   勅部録用以充六堂之选敷教东序流训上庠人文丕变必有蒸蒸蔚起者矣江南新定经述之士不乏鸿硕然而近取目前【臣】窃敢附于举知之义伏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