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国子监志 - 第 44 页/共 99 页

至元二十四年迁都北城立国子学于国城之东【元史选举志】   【谨案志称太祖平燕京宣抚王檝请以金枢宻院为宣圣庙所谓南城国子学是也又谓太宗六年尝设国子总教及提举官太宗纪五年八年并修孔子庙而宋濂文集则谓太宗五年权用燕京真定厯日银建国子学圣庙两庑及肄业之舎与史小异总之是时国子学尚在南城与今异所世祖纪书中统三年修宣圣庙成后书至元六年立国子学又书八年设国子学纪载重叠自相抵牾要皆言南城庙学也惟世祖纪二十四年闰二月设国子监与选举志合实今监署之权舆故首列之又案元程钜夫圣庙碑至元四年画地为庙学基二十四年备置监学宫是二十四年以前于金之国子监规画之而已无所兴建也】   大徳十年正月营国子监于文宣王庙西偏【元史成宗纪】   【谨案呉澄贾驯修庙学颂云至元二十四年设国子监大徳十年设官教国子已二十年矣寄寓官舎不正其名丞相哈喇哈斯以为未称兴崇文教之实也乃营国学于庙之西命工部郎中贾驯董其役又案呉澄崇文闾碑云监学之建哈喇哈斯赞成之实由御史台建白此大徳中营国子监之颠末也】   至大元年五月丁卯御史台臣言成宗朝建国子学迄今未成皇太子请毕其功制可【元史武宗纪谨案程钜夫国学先圣庙碑云至元四年作都城画地宫城之东为庙学基二十四年备置监学宫元贞元年诏立先圣庙久未集大徳三年丞相哈喇哈逊达尔罕饬工部郎中贾驯任之十年秋庙成谋树国子学御史台臣复以为请制可至大元年冬学成则是时之施功实先庙后学矣】   皇庆二年六月建崇文阁于国子监【元史仁宗纪谨案呉澄崇文阁碑云成宗时御史台言胄子之教寄寓官舎隘陋非宜奏请于孔庙之西营建国子监学以御史府所贮公帑充其费逮至仁宗文治日隆佥谓监学椟藏经书宜得重屋以庋有防复令台臣办集其事乃于监学之北构架书阁延祐四年夏经始六年冬绩成材木瓦甓诸物之直工役饮食之费皆出御史府则尔时建阁实以藏书今之伦堂即阁故址也】南阳富珠哩先生兼国子祭酒以中统楮泉二万余缗于监之隙地筑屋以舎师儒【陈旅安雅堂集富珠哩名翀见前卷】   【谨案元制国子监国子学之外复有蒙古国子监国子学回回国子监国子学考元史至元八年立蒙古国子学至元十四年立防古国子监至元二十六年置回回国子学延祐元年复立回回国子监七年罢之史既详载设学立监则非统于国学可知谨附识以备参考】明   永乐元年春二月设行部国子监【明史成祖纪谨案明太祖洪武元年克燕都改元国子监为北平府学成祖由北平起兵欲定都于此升为北京复命设之至十八年迁都以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今所设为北京国子监】正统九年春二月新建太学成【明史英宗前纪】   【谨案先是太学因元之陋吏部主事李贤上言国朝建都北京佛寺时复修建太学日就废弛何以示法天下请以佛寺之费修举太学从之至是落成有御制重建太学碑文】景泰中御史程璥请于东长安街改创国子监不允【国史唯欵】   宏治十四年祭酒谢铎疏请修国子监从之【明太学志】   嘉靖十一年祭酒林文俊疏请修国子监从之【同上】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八   官师   【臣】等谨案典乐教胄肇始虞廷自成周设师氏保氏大司乐乐师之属制度加详秦惟置博士一职至汉武帝置五经博士设弟子员而博士司教乃着于功令东汉又置博士祭酒选聪明威重者为之祭酒之名昉焉晋武帝立国子学改称国子祭酒又设助教分肄生徒隋改学为监増置司业监丞而唐制因之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更命宰臣判国子监事任弥重矣嗣是学正学録设于宋典簿典籍设于元洎乎前明多仍元旧   圣朝   君师首出建极宅中即肇新国子监董正治官襄以羣   宷又置八旗官学分肄俊秀   世宗宪皇帝又   特命亲王大臣兼管监事我   皇上文思缵绪   申谕学官首以躬行表率为训凡厘绩育才之规纎目宏纲至周且备煌煌乎唐虞振徳之命敬敷之典也海隅日出行省郡县之秀悉升国学教而裁之繄师长是頼其敢不夙夜廪廪乎百余年来官斯署者或姓氏仅泐丰碑或勲名烂于   国史法鉴具在焉谨志设官一卷典守一卷仪制一卷铨除一卷题名一卷各以元明旧制附载其末为官师门   官师一   设官   兼管国子监事大臣   雍正三年设初顺治元年设国子监祭酒以下各官监中事宜俱礼部总之十五年   命监事専属之国子监康熈二年复礼部十年仍専   属国子监至雍正三年   世宗宪皇帝特命康亲王果郡王领监事由是兼管大   臣或用满洲或用汉人并奉   特防简用   【谨案乾隆三十年防古教习期满引见】   【上询以防古语奏对失次诏特派悟勒穆济董之三十七年复】   【命法福里兼管国子监防古司业并奉特简后不常设谨附识于此】   祭酒   顺治元年设秩正四品【初兼太常寺少卿衔后不兼】满洲汉人各一人   司业   顺治元年设秩正六品【初兼太常寺丞衘后不兼】满洲二人【分左右二翼翼各一人】防古一人汉人一人乾隆十三年裁满洲司业一人以一人兼理左右翼   监丞   顺治元年设秩正八品满洲汉人各一人乾隆元年改秩正七品   博士   顺治元年设秩正八品满洲一人汉人三人十五年裁汉博士一人康熈五十二年复裁汉博士一人乾隆元年改秩从七品   典簿   顺治元年设秩从八品满洲汉人各一人典籍   顺治元年设秩从九品汉人一人   助教   顺治元年设秩从八品汉人十有二人分莅率性修道诚心正谊崇志广业六堂十五年裁助教六人乾隆元年改秩从七品   学正   顺治元年设秩正九品汉人十有二人亦分莅六堂康熈三十八年裁学正六人五十六年复裁学正二人以四人分掌率性修道诚心正谊四堂乾隆元年改秩正八品   学録   顺治元年设秩从九品汉人六人亦分莅六堂十五年裁学録四人以二人分掌崇志广业二堂乾隆元年改秩正八品   八旗官学助教   顺治元年设秩从八品满洲十有六人【清文八人清汉文八人】防古八人十八年裁防古助教四人康熈五十七年裁满洲助教四人雍正二年复设防古助教四人三年复设满洲助教四人乾隆元年改秩与六堂助教同   【谨案雍正六年理藩院臣奏俄罗斯遣其陪臣子弟鲁喀等七人来学】   【诏王大臣简选国子监满汉助教引见以满洲汉人各一员専司教事九年】   【诏从祭酒鄂尔竒之请于六堂额外専设俄罗斯汉助教一人乾隆十五年祭酒吴逹善陆宗楷请嗣   后汉助教照满助教例不必额外専设祗令六堂助教兼理】   【诏从之】   算学助教   乾隆四年设秩正八品或满洲或汉人一人先是算学统于八旗官学后改设于钦天监附近之地至是   命改称国子监算学専于监   笔帖式   顺治元年设自七品至九品视其出身有差满洲四人汉军二人十八年増设防古笔帖式二人   设官附   元   国子监至元初以许衡为集贤馆大学士国子祭酒教国子与蒙古大姓四集赛人员至元二十四年始置监祭酒一员从三品司业二员正五品监丞一员正六品典簿一员【元史百官志谨案典簿品秩元史阙】   国子学秩正七品置博士二员助教四员学正二员学録二员典给一员【同上】   【谨案元制国子监统于集贤院选举志又云太宗六年设国子总教及提举官而百官志不载盖草创之制非常设之员也】   国子监有司乐一员典籍一员管勾一员及侍仪舍人等官【元史选举志】   【谨案元制国子监国子学外有蒙古国子监国子学俱统于蒙古翰林院所习者蒙古新字选举志序称当时仕进多岐出身于学校者有国子学监学又有防古字学回回国学其设官品秩亦与国子监学大约相同因与集贤院所统之国子监不相渉概不载入】   明   国子监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其属绳愆防监丞一人正八品博士防五经博士一人从八品率性修道诚心正谊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録七人从九品典簿防典簿一人从八品典籍防典籍一人从九品掌馔防掌馔一人未入流【明史职官志谨案此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所定成祖置北京国子监皆循是而稍加损益故具列于此】永乐元年置国子监于北京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録掌馔各一人助教二人【同上】永乐以后监中属官増设不常助教至十五人学正至十一人学録至七人后裁助教二人学正四人学録二人万厯二年又裁助教四人学録一人【明史职官志】   宣徳九年省司业【同上】   宏治十五年复设司业【同上】   【谨案晋以国子学教大臣子孙太学教凡民俊秀唐宋并以国子监统国子学太学元时监学并设尚沿旧制其并学于监则自前明始本朝因之而制度益加详云】   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九   官师二   典守   兼管国子监事大臣总理本监一切事务祭酒总司监事董率其属以教贡监官学生凡六堂八学教学之勤惰随时稽核凡贡监入监者分内外班肄业以经义治事之法教之立课程以董之朔望讲书而启迪之以考验定去取以季考较课业以赒助恤事故嵗终而甄别之肄业期满经明事治品学兼优者特举其次咨部铨选将行乡试则与兼管大臣轮递録科合格者送顺天府与试凡贡监考职及应考各途均为之咨送官学生亦如之三年京察则书各属之考第其优劣六堂助教有缺以学正学録资满者题陞学正学録有应陞部院经歴司务等官而司迪素优者保留以助教陞用满员应送仓差同知通判等官则遴选而保送之满洲八旗及算学生当考恩监者三年一举奏请考试八旗官学生有缺遴取挨补教习期满带领引   见凡奏事循其班稽核本监钱粮之出入嵗终奏销圣庙丁祭则遴派执事官凡月朔主行释菜礼满洲汉人职掌同   司业职贰祭酒凡兼管大臣祭酒所统者皆佐之贡监生入监以考到验之朔望与祭酒讲四书性理诸书以迪多士匝月而课之凡稽核六堂八学之功课及一切题奏行移俱赞行之有戒约规条则商兼管大臣祭酒行之亦满汉职掌同惟蒙古司业専司八学蒙古师生教学之事稽核其功课蒙古官学生有缺则同祭酒遴补不与八学满洲学务及六堂课试之政凡月朔主行   崇圣祠释菜礼月望主行拜   圣庙上香礼皆各司业递司之   监丞掌学规以督教课察勤惰核支销凡贡监生到监经司业考到甄取者次月朔日呈兼管大臣祭酒考验考验复取则分拨六堂以教之廼循大课之甲乙补内外班肄业【诸生愿就内班或外班者各聼其自行填冩】稽其旷怠者申饬之失仪者纠正之不率者惩戒之书于集愆册凡给假者书其月日并籍贯年甲所肄经书销假则查核册籍而分别使之复班大课録科则监试肄业期满者咨部铨选应考职者咨部请考八旗汉教习有缺循其考取之先后而补用之期满则第其功课而呈于堂上官祭酒涖任则呈送仪注各官涖任则引叅堂上官凡丁祭先期开具人数移咨太常寺习仪祭时分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