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 第 23 页/共 59 页

2、乙丑,臣僚上言:“臣闻爵人於朝,与士共之;刑人於市,与众弃之,二帝三王之御天下,不易此道。伏见前日诋讪先朝,动摇法度,罪不容诛之人,比者追贬而显黜之,皆板镂所陈章疏,且颁降手诏,著所以罪之之由,俾中外洞知本末,此真与众弃之之美意也。臣愚尚以为,陛下践祚之始,渊默不言,尝开献书之路,而以书献者,有自布衣取甲科以令百里,或加秩一等,或解武弁而寄寺监丞、簿之禄。天下之士,不知彼所论列为何等语言,往往怀疑,迄今不释。欲望出其所上封事,布之四方,果其言有补国是,则至公之议,帖然自厌脱;或志在觊望,幸侥名器,无忠嘉一定之论,有奸险两可之语,附下罔上,累先烈而害初政,则於此时岂可以置而不问!如以臣言可采,望早赐施行。”诏:“除郑敦义、江緷外,鹿敏求追所授承事郎,降充簿、尉,高士育追所授官,依旧左班殿直,吕彦祖追所授官,何大正追所赐出身及所授官,并不得应举。”(《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三。原注:《实录》无此。元符三年四月十七日敏求自仁化令特改承事郎,士育以左班殿直特换承务郎,大正以太学上舍生特与赐同进士出身为真州司法参军,彦祖亦补初等官为福州司法参军。士育、敏求仍召对。案:原注:“福州司法参军”。元符三年四月癸未作“淄州司户参军”。)   3、己巳,吕惠卿知扬州。(《纪事本末》卷百三十。)   4、甲戌,右仆射蔡京请:“以学校为今日先务,乞天下并置学养士,如允所请,乞先次施行。一乞罢开封府解额,除量留五十人充开封府上着人取应外,(案:《文献通考》作五十五额。《宋史选举志》云:开封府留五十五额解,士人之不入学者,馀尽给诸州,以为贡额。“上着”似当作“土著”。) 馀并改充天下贡士之数。所有诸州军额,各取三分之一添充贡士额。一乞天下并置学养士,郡小或举人少,则令三二州学者(案:《文献通考》,“或举人”作“或应书人”,“则令”作“即合”。) 聚学於一州。一乞置州学,并差教授二员。一乞增置田业养士,应本路常平户绝土田物业契勘合用数拨充,如不足,以诸色係省官田宅物业补足。一乞以三舍考选法遍行天下,听每三年贡入太学,上舍试仍别为号令,为三等;(案:《文献通考》作“至则附上舍试,别立号,考取分三等”。) 若试中上等补充太学上舍,试中中等补充下等,试中下等者补充内舍,馀为外舍生。虽补止及中下等,或不及等。及科举遗逸而学行为乡里所服,委知州、通判、监司,依贡士法贡入,委祭酒、司业、博士询考得实,当议量材录用。一乞令郡守、监司保任贡士,若贡士到太学试中上等及考选升舍人多,即等第立法推赏。一乞诸县置学於本县,委令佐擘画地利,及不係省杂收钱内桩充费用。一乞学生自县学考选升州学。一乞州县并置小学。一乞并立学生在学升黜法。一乞外任官子弟许入学,取应在外官子弟亲戚法。不合在本处取应者,许随处入学,即不升补与贡;在学迪及一年,给公据,许赴太学取应国子监解名。一乞州县学职掌学谕学长,许差特奏明人。一乞禁不得教学生非经、史、子、书文字。”诏令讲议司立法颁降,仍差将作少监李诫於城南门外踏逐修置外学。(《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六。)   5、丙子,诏:“司马光、吕公著、王岩叟、朱光庭、孔平仲、孔文仲、吕大防、刘安世、刘挚、苏轼、梁焘、李周、范纯仁、范祖禹、汪衍、汤馘、李清臣、丰稷、邹浩、张舜民子弟,并不得与在京差遣;案:《十朝纲要》云:丙子,诏司马光等二十一人子弟不得任在京差遣。兹所录止二十人,尚少一人。陆傅、吴储、吕好问、吕凝问、苏适、吕能问,王摭、张禹,并与外任合入差遣。”(《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一。原注:《宣和录》有此,他书无之,七月十二日可考。案:七月乙酉臣僚上言,籍记姓名,不得与在京差遣。此注十二,似初二之误,十二日乙未,今无见文。)   6、丁丑。(案:《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一注云:八月二十五日,安世初罢居沂州,吕仲甫落集撰。《宣和录》於十月二十五日胡田下又有孟在姓名,今从诏旨,移入八月二十五日。其文皆亡佚,姑录原注附此。)   7、己卯,张商英为尚书右丞,(《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一。朱师服安置兴国军。《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四注。案:钱氏《朔闰考》:八月癸丑朔。原注:云:在元年八月二十七日,是己卯也。)   8、辛巳,讲议司检讨官李憕、韩敦立、郭异、余授提举措置盐事。憕,陕西路;敦立,河北路;异,京东路;授,京西路。(案:《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三载:二年九月壬午,诏逐路提举措置官:陕西路李憕,河北路韩敦立,京东路郭异,京西路余授,各转一官。原注:云:元年八月五日为检讨官,八月二十九日差。考八月癸丑朔,二十九日辛巳也。原注:又云:吕建中淮南,胡奕修两浙,十月十六日差。今依《续长编》十月丁卯胡奕修提举措置盐事书法补修。)   9、上谕曰:“哲宗立时,奸臣诚有异意,朕亦亲闻皇太后德音。神考寝疾,太后令守勤谕确弟硕使确辅立哲宗,徐王数留禁中不肯出,魏王牵臂引去。确母入禁中,皇太后使谕确外讬主兵官燕达(案:《宋史》有传,《续长编》注作“逵”,误。) 并知开封府蔡京。及哲宗即位,并臣多言废立,太后曰:‘章疏已焚之。’所须衣物,或哲宗自买。朕时尚幼,哲宗最友爱,时召至阁中,饮食皆陶器而已。”(《续长编》卷五百二十注。案:原注引《旧录》如此,《新录》有辨,二月甲午注可考。)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云:八月,置安济坊,以处民之有疾病而无告者,置居养院,以处鳏寡孤独。案:《宋史·本纪》置安济坊在乙丑日,《东都事略》开封府置居养院在辛未日,《宋史》书京师置居养院於九月戊子,《食货志》云:崇宁初,蔡京当国,置居养院、安济坊。给常平米,厚至数倍。差官卒充使令,置火头,具饮膳,给以衲衣絮被。州县奉行过当,或具帷帐,顾乳母、女使,靡费无艺,不免率敛,贫者乐而富者扰矣。三年,诸城、砦、镇、市户及千以上有知监者,依各县增置居养院、安济坊。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匄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其衣襕於常平头子钱内给造。   又:云:复绍圣役法。案:《宋史食货志》:崇宁元年,尚书省言:“前令大保长催税而不给雇直,是为差役,非免役也。”诏提举司以元输雇钱如旧法均给。永兴军路州县官乞复行差役;湖南、江西提举司以物贱乞减吏胥雇直,罢给役人雇钱,皆害法意,应改从其旧。诏户部并遵奉《绍圣常平免役敕令格式》及先降《绍圣签贴役法》,行之天下。二年,臣僚言:“常平之息,岁取二分,则五年有一倍之数;免役賸钱,岁收一分,则十年有一年之备。故绍圣立法,常平息及一倍,免役宽賸及三科,取旨蠲免,以明朝廷取於民者,非以为利也。而集贤殿修撰、知邓州吕仲甫前为户部侍郎,辄以状申都省,乞删去上条。”诏黜仲甫,落职知海州。又诏:常平司候丰衍有馀日,具此制奏蠲之。又《陈轩传》:轩言:“比更定役法,以宽民力,而有司生事,急切苟营赢羡。散青苗以抑兼并,拯难困,不当以多散予赏。”   又:云:论变法罪,贬徐彦孚等十一人降官落职有差。十月,刘奉世等二十七人皆坐垂帘之际党与变法,并罢所居官宫观。案:据《九朝编年备要》,十一人为徐彦孚、朱彦、陈察、向纠、刘唐老、欧阳棐、锺正甫、许端卿、李昭玘、陈瓘、周鼎臣也,刘奉世等二十七人,事详十月丙子。   1、九月(案:钱氏《朔闰考》:是月癸未朔。) 己丑,少府监丞强浚明为主客员外郎、讲议司参详官,(《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二。太常丞陈涌为驾部员外郎、讲议司参详官。《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二。)   2、癸巳,降授朝议郎、提点淮南东路刑狱锺正甫为金部员外郎。正甫於元符末应诏上书,第为正上第一人,故擢用之。(《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三。原注:《实录》载正甫除金部,他书不载正上,乃检《会要》增入,或削去。案:正上第一为锺世美,庚子追赠右谏议大夫亦曰世美,兹云正甫,殆其字欤?然於此称字,亦觉无谓。又降授朝议,“议”字,庚子原注作“请”。)   3、乙未,诏中书省开具元符臣僚章疏姓名如后:(案:《纪事本末》原本作九月己未。考九月癸巳朔无己未日,当依《十朝纲要》、《宋史·本纪》作乙未为是。此所开具臣僚章疏姓名,皆元符三年三月应诏上书者也,下十一月甲辰诏旨可考。《宋编年通鉴》云:上以元符末群臣所上书疏付蔡京,京以付其子攸与其客强浚明、叶梦得看详,第为正上、正中、正下、邪等尤甚、邪上、邪中、邪下七等,计五百八十二人。《宋史强渊明传》云:渊明与其兄浚明及叶梦得,缔蔡京为死交,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   正上:   锺世美、乔世材、何彦正、黄克俊、邓洵武、李积中。原注:六人。   正中:   耿毅、宗雨、李申、俞赉、蒋静、叶承、张景仁、冯澥、孙览、张捴、萧拱辰、张彦逸、刘泾。原注:十三人。   正下:   许奉世、宇文邦彦、吴珪、李籍、廖彦正、单暐、曾仁、王宁、李景直、王瑜、黄适、邹子济、李彦远、尹复溱、辛之武、陈南夫、祝向、曾谠、王景行、陈之立、周熊、范峒。原注:二十二人。   邪上尤甚:   范柔中、邓考甫、封觉民、李新、吴朋、衡钧、胡端修、赵令畤、周谊、安信之、孙琮、高公应、郭执中、王察、赵峋、李杰、李贲、石芳、吴安逊、朱绂、(案:十一月甲辰诏作“纮”。) 周永徽、汤琳、金极、张集、李谅卿、案:十一月甲辰诏作“吕”。苏炳、鲜于绰、黄策、高渐、王吉、张夙、王贯、葛茂宗、曹盖、赵天佐、衮公适、洪羽、柴衮、刘谓。(原注:三十九人。)   邪上:   梁宽、曹兴宗、谢潜、许安修、罗鼎臣、于肇、黄迁、刘吉甫、王公彦、莫仲正、案:三年作“王侠正”,五年作“万俟正”。杨朏、许尧辅、胡良、李修、黄安期、梅君俞、沈千、张居、黄才、寇宗、颜曹盥、林肤、葛辉、逢纯熙、王炎、张溥、胡潜、刘勃、陈唐、董祥、陈师锡、王守、蒋津、高遵恪、王阳、张裕、王极、(案:十一月甲辰诏作“拯”。) 侯显道、(案:崇宁三年碑作“侯顾道”。) 周遵道、宋寿、岳扈充。(原注:四十一人。)   邪中:   赵越、朱光裔、王忠恕、刘质夫、邓允中、王岐、谢悰、苏处厚、高公湜、吴伟、江询、刘冲、萧刓、刘戣、宋勋年、吴文规、张琮、狄瑾、郭畤、杨令、刘宪、张寀、任宝贤、任伯雨、苏大本、沈街、王箴、陈师锡、(案:已见邪上,又见邪下。) 王发、吕陶、李浩、黄履、陈师道、上官公裕、刘天启、张耒、史彭年、梁俊民、黄谹、李赓、李庆、杨植、薛逢、梁景初、李澍、张谛、耿毅、刘涣、李平、刘廓、李孝迪、陈中夫、张永弼、张戭、李良翰、窦诵、黄安期、孙大临、张恕、宋寀、马衷、高定、唐耜、富开、鲜于绰、(案:已见邪上尤甚。) 韩英、范锷、陈象古、王天常、甯祖武、李傒、翁升、邵伯温、张上行、韩安、岳商、师中、宇文譓、李知远、吴瑰、潘见素、苏之悌、张苏、李闳衡、石祁、彭年、陈喆、叶世美、孙琮、毛随、杨敦仁、檀固、许广渊、李云从、夏侯景仁、唐广仁、许劭、高徽、杨明、郭简修、黎延、孙秉善、陈庆、朱曾、陈琰、段察、武仲荀、姚讽、王望之、李由颐、苏迥、段黉、冯伯药、陈良能、王迥、赵孝立、宋之珍、楚兴宗、陈靡彡、李祔裕、冯千里、高士戩、韩晞、王彦升、张确、刘奕、王师中、范埴、贺昌辰、张及、张铎、鞠铎、鞠嗣复、贾公裕、裴迪祖、王祐、梁安国、晁说之、王奥之、刘经国、倪直儒、王夷约、杨天惠、刘觉、陈策、李处仁、朱恪、路昌衡、周鼎、李圭、陈缜。(原注:一百五十人。)   邪下:   王革、(案:《十朝纲要》作“王华”) 张谛、朱肱、钱升、杨忠信、王收、李赓、刘端彦、梁兑、张叡、傅耆、王伟、赵茂曾、杨致祥、董丕、竹璟、郑纲、党钧、任日新、赵齐贤、苏尧臣、高复、任仲奇、闾丘升、陈琰、(案:已见邪中。) 陈皋、成彭年、梁薿、陈琳、王腴、乔天锡、丁执善、何宗翰、卞京、李知章、范子修、李援、徐瑛、王觊、毛叔度、吴倚、方适、林定、谭极、黄同、傅希宠、王彦弼、王师正、刘知止、刘寀、李程、马牧、任廱、窦护、黄汝方、宋适、张誉、杜之邵、王时、马恕、孙发、李彦弼、倪直孺、(案:已见邪中,“孺”作“儒”。) 杨韶、王箴、邓安正、黄正一、吴光美、李公夤、徐公亶、杨直、聂敏修、吴昺、崔陟、徐诜、谢愔、周邠、高临、李志忞、萧景修、徐俯、季孝常、范百亿、何权、宇文辉、俞次契、甯宗杰、魏镗、李羲叟、苏之<山弟>、时君、陈张照、李茂、安潭、魏介、章讽、江楶、陈雝、林崇旦、陈京、陆涣、张保醇、程之才、余卞、吕蕡、魏富、陆彦述、支咏、刘勃、费勉中、马永逸、雝董乂、辛春卿、毛捴、黄叔靖、陈忄宏、杨洵、郑子渊、傅烈、盖士宏、耿居正、毛完、薛睿、黄讽、聂思孝、杨明、甯凤、舒洪中、洪刍、武仲询、向湜、徐愈、王骥、陈力、阎建、孟道、张友、刘跋、汪忱、李寿、邵秬、胡盘、熊俊民、崔鷃、向询、黄应求、刘仲昕、司马宏、黄熙、孟完旦、张元矩、唐嘉问、曾峄、范子丹、江汝言、冯正卿、王涛、刘思、徐大经、吕元中、吴文规、杜颖、柴羲、卞议、欧阳旻、尹翊、胡沔、孙大临、葛敏修、叶嶷、钱大中、燕景贤、任唐瑴、张硕、陈诲、李庭坚、史唐、陈杨居、陈升、黄子甯、赵晞、张沆、王彦、富纯、江洵、刘溥、吴环、史保躬、赵丕远、王涟、姜蹈中、朱绘、西门聿、赵襄、马洙、张济、朱恪、李黯、文嘉谟、上官彝、孙曾、潘琮、黄权、胡庶、程俱、马待问、李翦、周希尹、燕默、萧拱辰、傅甯、郑少微、王知常、郝宗臣、林骈、郑语、刘宽、杨容之、施迈、高公从、陈师锡、(案:已见邪上、邪中。) 何景甫、范埙、张庭玉、唐靖、张朴、赵衡、王适、曾绎、刘蒙、毛求、盖荐、李敦常、张直、杨瑰宝、李处诲、晁咏之、宋由正、陈中、逢纯熙、张珙、史彭年、李机、杨禾、梁鼎、高公杰、赵子涣、家愿、王箴、陆表民、杨杰、白镇、衮公适、苏象先、高渐案:衮公适、高渐并见邪上尤甚。赵岯、郭永年、杨傅、朱行中、王注、滕友、侯祔卿、周锷、毛直友、范世文、苗蓁、赵渥、王景行、谢学廉、李世基、陈悫、窦卞、孟长民、周种、阎崇、郭奉世、薛及、任有功、徐商美、宇文湛、刘文美、上官均、张沔、王公彦、贾休复、宋直方、乔甫、高士丕、江伟、刘鼎臣、常徽猷、何爽、韩升卿、何大受、陈修已、贺霖、张彦逸、俞唐、马希道、蒲俊、刘爽、秦宪、蒋琳、方鼎、胡慎修、冯正雅、张元、句居体。原注:三百一十二人。(《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三。案:所分邪人四等,据《东都事略》五百四十一人,今通检原注之数,则五百四十二人。兹邪下原注云三百一十二人,今检其名,实只三百八人,则姓名有脱者矣。考元符三年四月癸巳时上书者有郑敦义、高士育、鹿敏求、何大正、吕彦祖五人,此文又多不及,而衮公适、陈师锡等又复见,今无由覆其实矣。)   4、丁酉,布以御史中丞钱遹言废元符皇后事,降授中大夫、司农卿,分司南京,依旧太平州居住。(《纪事本末》卷百三十。案:《宋史本纪》:丁酉,治臣僚议复元祐皇后及谋废元符皇后者罪,降韩忠彦、曾布官,迫贬李清臣为雷州司户参军,黄履为祁州团练副使,窜曾肇以下十七人。《钱遹传》云:布去,遹迁侍御史,阅雨月,进中丞。匄治元符末大臣尝匄复孟后废刘后事,韩忠彦、曾布、李清臣、黄履及议者曾肇、丰稷、陈瓘、龚夬皆坐贬。遂与殿中侍御史石豫、左肤言:“元祐皇后得罪先朝,昭告宗庙,天下莫不知。哲宗上宾,太母听政。当国大臣尽欲变乱绍圣之事,以逞私欲,因一布衣何大正狂言,复还废后位号。当时物议固已汹汹,乃至疏逖小臣,诣阙上书,忠义激切,则天下公议从可知矣。今朝廷既已贬削忠彦等,及追褫大正误恩,则元祐皇后义非所安。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夫在先朝则曰后,今日则谓之元祐皇后,於名为不正,先朝废而陛下复,於事为不顺。考之典礼,则古昔所无;稽之本朝,则故实未有;询之师言,则大以为不然。况既为先朝所废,则宗庙祭告,岁时荐飨,人事有嫌疑之迹,神灵萌厌斁之心,万世之后,配祔将安所施?宜蚤正厥事,断以大义,无牵於流俗非正之论,以累圣朝。”明日,又言:“典礼所在,实朝廷治乱之所係,虽人主之尊不得而擅,又况区区臣下,敢轻变易者哉?元祐皇后得罪先朝,废处瑶华,制诰一颁,天下无闲然者。并后匹嫡,《春秋》讥之,岂宜明盛之朝,而循衰世非礼之事?”於是尚书右仆射京、门下侍郎将、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挺之、右丞商英言:“元祐皇后再复位号,考之典礼,将来宗庙不可从享,陵寝不可配祔。揆诸礼制,皆所未安,请如绍圣三年九月诏书旨。”后由是复废。遹、豫遂言元符皇后名位未正,乃册为崇恩太后。遹章所言小臣上书者,昌州推官冯澥也。其书以谓:“先帝既终,则后无单立之义;稽之逆顺,陛下无立嫂之礼;要之终始,皇太后亦不得伸慈妇之恩。虽已遂之事,难复之失,感悟追正,何有不可?”澥由是得召对,除鸿胪主簿。)   5、己亥,御批付中书省:应係元祐责籍并元符末叙复过当之人,各具元籍定姓名人数进入,仍常切契勘不得与在京差遣:(原注:诏旨及《宣和录》俱有此。案:原文作九月乙亥,据下原注云九月十七日,则此为九月己亥也。又考《宋史·本纪》云:己亥,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馀官秦观等、内臣张士良等、武臣王献可等凡百有二十人,御书刻石端礼门。即此事也。兹不言刻石文,略观下年九月辛丑臣僚上言云云,知此已刻石矣。《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云:诏中书省籍记姓名,又以元祐谪籍并元祐末叙复过当之人凡一百一十九人,御书刻石端礼门。)   文臣曾任执政官:   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安焘、吕大防、刘挚、梁焘、王岩叟、范纯仁、王珪、王存、傅尧俞、赵瞻、韩维、孙固、范百禄、胡宗愈、李清臣、苏辙、刘奉世、范纯礼、陆佃,(案:《宋编年通鉴》及《通鉴续编》又有韩忠彦、郑雍二人。又考二年九月辛巳颁端礼门石刻於天下,《纪事本末》载御史台抄录到姓名,亦有韩忠彦、郑雍,则此文有夺也。)   曾任待制以上官:   苏轼、范祖禹、王钦臣、姚勔、顾临、赵君锡、马默、孔武仲、王汾、孔文仲、朱光庭、吴安持、钱勰、李之纯、孙觉、鲜于侁、赵彦若、赵禼、孙升、李周、刘安世、韩川、贾易、吕希纯、曾肇、王觌、范纯粹、杨畏、吕陶、王古、陈次升、丰稷、谢文瓘、邹浩、张舜民。   馀官:   秦观、汤馘。(案:“馘”,各本并作“馘”,兹据《编年备要》正之。) 杜纯、司马康、宋保国、吴安诗、张耒、黄隐、欧阳棐、吕希哲、刘唐老、晁补之、黄庭坚、毕仲游、常安民、汪衍、孔平仲、王巩、张迁保、(案:当依《宋编年通鉴》作“张保源”。) 余爽、郑侠、常立、程颐、余卞、唐义问、李格非、商倚、张庭坚、李祉、陈祐、任伯雨、陈郛、朱光裔、苏嘉、陈瓘、龚夬、吕希绩、欧阳中立、吴俦、吕仲甫、徐常、刘当时、马琮、谢良佐、陈彦默、刘昱、鲁君贶、韩跋。   内臣:   张士良、鲁涛、赵约、谭扆、杨偁、案:宋编年通鉴作“王偁”,误。陈询、张琳、裴彦臣。   武臣:   王献可、张逊、案:前文作“巽”。李备、胡田。(《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一。原注:七月二日鲁君贶、刘昱、徐常、吕仲甫、朱光裔、马琮、刘当时、谢良佐、陈彦默八人已出籍,恐此姓名不当又见九月十七日。案:右百十七人,《宋编年通鉴》增韩忠彦、郑雍为百十九人,据《十朝纲要》、《宋史·本纪》,并云百有二十人,尚少一人。《宋通鉴》又云,寻诏党人子孙有官无官并不许到阙,又诏宗室不得与党人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二年八月,诏以御书元祐奸党姓名颁天下,监司长吏厅立石刻记。时有长安石工安山民当镌字,辞曰:“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马相公者,海内称其正直,今谓之奸民,不忍刻也。”官府怒,欲加罪,泣曰:“被役不敢辞,乞免‘安山民’三字於石末,恐得罪於后世。”闻者愧之。三年六月,重定元符党通入元祐党宰执司马光、侍从苏轼、馀官秦观以下及上书邪等合为一籍,通三百九人,书而刻诸石。诏置文德殿门,蔡京自书为丰碑,颁之天下,馀并出籍。原注:洛党以程颐为领袖,朱光庭、贾易为羽翼;川党以苏轼为领袖,吕陶等为羽翼;朔党以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为领袖,羽翼甚众。案:诏党人子孙不许到阙,见二年三月乙酉;诏宗室不得与党人子孙为婚姻,见二年九月壬午。《宋通鉴》系之此年,未是。)   6、庚子,赠宣德郎锺世美为右谏议大夫,录其子为郊社斋郎。世美,元符末任福建路提举常平,因日食应诏上书,乞复熙宁、绍圣政事,以销天变,至是追赠。(《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三。原注:诏旨载世美书甚备。按:癸巳先书降授朝请郎锺正甫为金部员外,以元符末上书第为正上第一。注云或削去,与此何如?案:原注“何如”字有误。)   7、壬寅,降授中大夫、司农卿、分司南京、太平州居住曾布责授武泰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纪事本末》卷百三十。案:《十朝纲要》云:曾布坐尝荐赵谂充学官,责授。李攸《宋朝事实》卷十云:曾布与韩忠彦同辅政,忠彦既罢相,而布亦力请去位。未几,臣僚论列布与宦官阎守勤等相交结,使门人李士京道京语。暨陛下发挥睿断,斥逐守勤,是时布在公堂,忽觉惊骇失色。又闻金山登云门外下鼻唐地尝有谶记,遂讽金山寺僧献其地。又以常住地不可买,遂面欺,乞令润州估价买之。王防献贿於其子纾,纳妾以事之,布亦荐用。朱彦任府界提点日,朝廷便钱往京西,纾与布之壻吴则礼,,揽客人便钱,所得息钱甚多,彦以此速进。陛下深察其奸,终以必去而不疑,可谓有人主之英断矣。及其既去,则誉以美词,宠以要职,罪状未著,天下惘然。於是落职提举亳州明道宫,太平州居住。又责授贺州别驾,衡州安置。二年又责授廉州司户参军。)   8、癸卯,翰林学士蹇序辰兼修《国史实录》修撰、讲议司详定官。(《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二。)   9、丙午。(案:《续长编》卷二百五十八论熙河路交子注云崇宁元年九月二十三日蔡京云云可考。据钱氏《朔闰考》:九月癸未朔,二十三日丙午也。《宋编年通鉴》云:蔡京言茶马司将川交子通入陕西,民已取信,今欲造三百万贯,令陕西与盐钞兼行,从之。即此事。但元刻本系於八月,未是。《九朝编年备要》系之九月,与《续长编》注合。)   10、辛巳,吕惠卿知太原府。(《纪事本末》卷百三十。)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云:兵部尚书刘拯上言:“汉、唐失政,皆自朋党始。今日指前日之人为党,焉知后日不以今日为党乎!大抵人之过恶自有公论,因其论之轻重,以正典刑,谁不悦服,何必悉拘於籍而禁锢之哉?”蔡京大不怿,风台臣劾之,出知蕲州。案:元刻本《宋通鉴》系於八月,以时事覈之,当在立党碑之后,盖又脱书“九月”字也。《宋史》本传云:蔡京编次元祐奸党,拯言:“汉、唐失政,皆分朋党,不若定为三等,某事为上,某事为中,某事为下,而不斥其名氏。”京不乐。又言:“户部月赋入不足偿所出。”京益怒,徙之兵部,旋罢,知蕲州,徙润州。   又:云:招陕西、河东弓箭手。案:元刻本系於八月,今据《十朝纲要》、《九朝备要》移於九月。   1、十月(案:钱氏《朔闰考》:是月壬子朔。丁卯,讲议司检讨官李琰、胡奕修提举措置盐事。琰,淮南;奕修,,两浙路。《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二。原注:吕建中先措置淮南路。案:《十朝纲要》云:十月甲寅,蔡京始更东南盐法,列上七条,许客人用私舡运致。)   2、己巳,观文殿学士、新知太原府吕惠卿为武昌军节度使、知大名府。(《纪事本末》卷百三十。)   3、丙子,臣僚上言:“元祐之初,共成党与、变坏法度等人,朝廷近已施行。所有元符之末共成党与、变坏法度复为元祐等人,伏望详酌施行。”诏:“奉议郎、宝文阁侍制、知越州周常落职管勾崇禧观,婺州居住;(原注:初二日自湖改越。) 承议郎、知庐州龚原管勾玉局观,和州居住;中散大夫、知徐州刘奉世落职提举崇福宫,光州居住;(原注:奉世落端明、知徐州在崇元五月四日,此犹带端明,诏旨误也。诏旨又误以“光州”为“沂州”,今改之。案:《宋史》本传:奉世於崇宁初,再夺职。祗叙其责居沂、兖,不言光州居住。据《东都事略》考之,奉世有徙光州事,但事在元符之末,不在崇宁时。又据本书考之,三年四月甲辰,沂州刘奉世提举崇福宫,光州刘安世提举崇福宫。是奉世沂州,安世光州也。四年九月量移,亦云安世光州。五年正月叙复奉世,原注亦云九月五日自沂徙兖,则诏旨以奉世沂州居住不误也。) 朝奉大夫、知颍州吕希纯管勾鸿庆宫,汝州居住。原注:四月十三日知颍州。降授承议郎王觌管勾太冲观,朝散大夫王古管勾崇道观,降授承议郎、知濮州谢文瓘管勾玉隆观,并本处居住。(原注:文瓘此年二月三日已罢给事知濮州,诏旨此云罢给事中,误也。) 朝请郎、知滑州陈师锡管勾灵仙观,朝奉大夫、知蔡州欧阳棐管勾崇道宫,(原注:棐以直秘阁知蔡在靖元十月七日后,与吕希哲、刘唐老并落职在崇宁元年五月十六日。案:附见於五月二十一日乙亥诏。) 朝请大夫、知邢州吕希哲管勾冲佑观,(原注:六月六日自曹改相,十一自相改邢。) 朝请郎、知曹州刘唐老管勾鸿庆宫,(原注:六月六日自相改曹。《宣和录》於八月二十五日载唐老管鸿庆,十月二十五日却不书。按唐老与欧阳棐、吕希哲升黜多同,今移入此。诏旨载鸿庆宫於十月五日,今亦不取。) 朝散郎晁补之管勾太平观,朝散郎黄庭坚管勾玉隆观,承议郎黄隐管勾灵仙观,朝奉大夫毕仲游管勾崇禧观,朝散郎常安民管勾玉局观,朝奉大夫孔平仲管勾太极观,王巩管勾太平观,张保源监西狱庙,朝奉大夫陈郛管勾洞霄宫,朝散郎朱光裔管勾仙都观,苏嘉管勾云台观,余卞监中岳庙,郑侠监南岳庙,胡田管勾仙都观,并外州军任便居住,仍依陈乞宫观新格,馀遵守不得同在一州指挥。”(《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一。原注:此据《宣和录》崇宁元年十月二十五日事,诏旨係之八月二十五日,今不取。但《宣和录》不载责降人前官及差遣,今却取诏旨所载,增入其差误者,仍改正。诏旨又於八月二十五日载刘安世、范纯粹居住光、鄂,皆误也。八月二十五日安世初罢居沂州,十月二十五日乃令光州居住。纯粹罢金州在十月六日,其居住鄂州亦在十月二十五日,诏旨并罢及居住於一日载之,今不取。诏旨又载吕仲甫落集撰於八月二十五日,今从之。《宣和录》於十月二十五日亦不载吕仲甫姓名也,《宣和录》於十月二十五日胡田下又有孟在姓名,今从诏言,移入八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