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40 页/共 192 页

读史记循吏传   杨绍文 太史公作循吏传。列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五人。且迁之书。上自五帝。下至秦汉。而此五人者。皆在周之末世。又孙叔敖子产公仪休。非以吏治为名。而奢与离。又绝不载其政迹。世多以为疑。余读其叙曰。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其意盖慨自汉之吏。不师圣人之道。不知孝弟廉耻之教。而为一切之治。民俗日以偷。奸伪滋起。上不知所以移易。则务以刑罚相胜。酷吏自兹用法峻。而不得其平。上下相。浸以诬冒。故推其本。以为为政之道莫如修身。导民于善。事有统纪。上下有体。奉职莫如任官。守法莫如不阿。故五人者。莫不先自修而后及于民。而奢与离者。尤较然不欺其君者也。若夫上不及三代之政。下不及王成文翁者。盖以为古道远矣。其下者则不足道也。   官宜久任疏道光二年          张鉴 臣伏见我  皇上励精图治。于外任督抚司道等官。严行澄汰。不次擢用。诚欲甄拔俊良。整饬吏治也。无如升调太骤。各员履任未几。旋即更往他处。贤者功效未彰。不肖者劣迹未着。其何以课殿最而臻上理乎。况本省属员。有迎新送旧之扰。冲途驿站。有承应供亿之劳。而该员于民风土俗。既不暇周悉情形。属吏之姓名。甫经记忆。而貌尚未识。贤否更茫乎莫辨。任之日少。奔驰之日多。徒然仆仆道途。舟车来往。家口搬移。抑亦殊形况瘁矣。至于系囚之待质。案牍之迟延。胥吏乘新旧交代之际。玩法舞文。家人利本官历任之多。饱索规礼。其獘俱相因而至。在  圣主勤求司牧。黜陟至公之盛心。事因出于不获已。然臣管窥蠡测之见。窃谓求治不宜太急。是在课其治绩而徐观其效。如该员在任。赋敛宽平。讼狱衰息。盗贼屏迹。吏民蒸蒸向化者。其人为该地方有益之官。然后增秩超迁。未为晚也。傥该员在任。并无卓卓可纪之绩。徒凭大僚荐剡虚辞。所称人品端方。民情爱戴。不过空言溢美。毫无实据。殊难凭信。臣请嗣后如该员因有事故出缺。固不得不为更换。其余甫经履任之员。暂缓升调。以省烦劳。俟数年后。察看该员确有治效。再为升调。于吏治庶有裨益。而才能出众之人。亦得尽其所长矣。至若督抚两司。满汉参用。乃 本朝开创之初。人情未定。不得不稍用防检之法。方今承平日久。中外一体。凡属臣僚。皆系股肱心膂。似当无分畛域。以免更调之繁。果其宣力有为。熟悉地方情形。则皆满员可也。皆汉员亦可也。所谓为官择人。非为人择官也。臣言是否有当。伏祈  皇上圣鉴。   敬陈整顿吏治四事疏咸丰五年   监察御史李鹤年 臣窃见  皇上御宇以来。惟日孜孜。勤求治理。而逆氛频年未息。各省疲玩因循之习。亦未革除。 国法日轻。官常日紊。不可不急图整饬。臣谨胪陈四事。曰申法纪。杜规避。儆庸懦。禁欺朦。请为我  皇上陈之。军兴以来。失事诸臣。如赛尚阿徐广缙等。俱以失律获咎。荷蒙  皇上宽仁。不予刑诛。而罪名已定。彰彰在人耳目。凡百臣工。孰不惕息。然臣窃有疑者。曾国藩兵抵江西。两湖余。业已净尽。杨霈身统全军。仅遇数千窜逸之贼。未能防御。节节退避。以致武汉失陷。全局震动。殃民糜饷。贻误至今。该员革职之后。如果天良激发。尚可勉赎前愆。乃因循数月。辄托病恳请回旗。便其顾恋妻孥之计。是偾事于前。又巧避于后。其罪实擢发难数。统兵大员。若皆相率效尤。逆贼何日可平。天下何时可定。臣所谓申法纪者此也。近来用兵省分。在在需人。月选拣发人员。无不视为畏途。延不赴任。至  特旨放之员。或藉团练为名。逗留原籍。或称有经手未完事件。经督抚保留本任。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道府之缺。到任者寥寥可数。既遂其远避锋镝之心。复豫为夤缘保举之地。居心诡谲。莫此为甚。夫  皇上用人。本无成见。人臣奉职。义不顾身。今各该员巧于趋避。畏难苟安。奔竞钻营。必期得善地而后止。此后服官政。望其洁己奉公。鞠躬尽瘁耶。臣所谓杜规避者此也。例载失守城池。罪名綦重。近来兼辖道府。既未暇查办。而州县之避贼者。贼至之先。辄称出城堵御。贼去之后。又称带兵收复。该管上司受其朦蔽。亦谓功过相抵。奏请免议。伏思该员等既能出城抵御。何若登陴固守。既能事后力图收复。何至临时重误事机。且无论寇至先逃。寇退则反。其罪不可胜诛。即令收复之时。该员亦有微劳。而罪名自在。岂能概从宽免。此风一开。恐巧滑之徒。以临难苟免为见机。以婴城死守为迂拙。纷纷避就。视 国事如楚越。于大局殊有关系。应请  饬下各督抚。凡失守城池之员。仍照例审拟罪名。不得巧为开脱。庶人知儆戒。可以力挽颓风矣。臣所谓儆庸懦者此也。外省督抚。遇有查办参员之案。往往含糊了事。如安徽知州绣纶。河南道员周煦征。劣迹昭著。经人纠劾。该抚既为消弭罪案。又为保全功名。较寻常化大为小。尤为宽纵。且该员等或膺民社。或任监司。全在舆情爱戴。方可藉资抚驭。今既物议腾沸。为众论所不容。如再令服官原省。则官与民为仇敌。恐至激成事端。应请  申谕该巡抚悉心察看。如该员等果能痛改前习。再出具切实考语。保留本省。此后如有贪鄙劣迹。别经发觉。即治该抚以滥保匪人之罪。则回护属员之习。庶可稍戢矣。臣所谓禁欺朦者此也。臣知识梼昧。无补时艰。谨就管见所及。据实直陈。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条陈整饬吏治疏同治八年  监察御史袁方城 窃维天下者。州县之所积也。一州县得人。则一州县治。各州县皆得其人。则天下无不治。  皇上澄叙官方。勤求民隐。其以察吏安民之道。  诰诫督抚者。至详且悉。而吏治仍未振兴者。臣尝推原其故。一由于军务省分。督抚之精神才力。俱用之于练兵筹饷。而于吏未治或未暇兼顾。一由于文诰相承。督抚虽有整饬之心。而未知所以整饬之术。以致粉饰因循。积重难返。臣愚以为不澄其源。则流无由洁。不去其獘。则利亦无由兴。不揣冒昧。谨拟六条。敬为我  皇上陈之。一道府大员不宜用捐纳人员也。巡道膺考察属吏之任。知府有表率僚之职。秩渐崇。责亦綦重。内而部院司员。外而厅州知县。或由  特旨简放。或由保荐升转。其人必皆历炼十余年或二十年。方与其选。惟捐纳人员。不计年劳之浅深。亦不问才守之优绌。但舍厚赀。便膺方面。及履任之后。有不厌观听而为属吏所轻者。有不谙政令而为吏胥所欺者。夫己则不明。安能察人。己则不正。安能率属。吏治之不振。未必不由于此。拟请  旨饬下各督抚。留心察核。凡捐纳道府人员。必老成谙练。才守兼优。方准留补。其余则严行甄别。并请  旨饬下捐输衙门。以后除由进士举人五贡出身者。仍准报捐道府外。其余一概不准报捐道府。庶名器愈重。而仕途渐肃矣。一军营保举不许擅保文员也。查军营中。惟办理文案总办营务处。须用文员。不过数人十数人足矣。其余带队打仗。皆武夫事耳。乃近来军营习气。一仗之胜。保举文员动辄百余人。并有无谋无勇。优游戎幕。徒以亲戚情面。师友属托。亦得滥膺荐牍。夫以陷阵摧锋之能。而责以簿书钱谷之事。实已用违其才。况其人由钻营请托而来。安能洁己爱民有益地方乎。拟请  旨饬下各督抚留心察核。凡由军功保举文员。必深谙吏治。有守有为。方准留用。若祗有军功。而吏治未谙者。请按其品级。改为武职。其由钻营请托而得者。则严行甄别。并请  旨饬下统兵大员。以后军营保举。除办理文案及总办营务数人外。凡带队打仗得有军功者。只准保升武阶。不许擅保文职。庶用当其才。而治效可矣。一军功开复人员宜严加甄别也。夫官至被参。复经部议斥革。则其人之不可用明矣。向来吏部设有不准捐复之条。所以严立限制。近因军务繁兴。凡被参革及大计甄别人员。明知不能捐复。乃多方夤缘投入军营。一仗之胜。厕名其间。遂已公然开复。此等人员。或营私罔利。或暴虐病民。才力心术已可概见。岂在军营奔走一番。遂可长其才力。换其心术乎。变乱之兴。未始非贪酷之员阶之为厉。乃既酿祸于前。彼反因祸而得福。又何怪贪酷之员肆无忌惮也。拟请  旨饬下各督抚留心察核。凡军功开复人员。果能涤虑洗心。力图上进。方准留用。傥稍萌故态。即具实严参。并请  旨饬下统兵大员。以后凡参革人员。不得擅行留营。违者重治其罪。庶劣员有所儆惧。而官常可饬矣。 一各省实缺州县不宜数数更调也。古来循吏之多。无过两汉。汉宣帝有言。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其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故服习其教化。迩来捐例大开。捐纳人员。每省多至数百人。上司垂怜。倡为调剂之说。往往将实缺州县。调往他处。而令穷员往署。无论宋斤鲁削。迁地不能为良。彼穷员者。知上司调剂之也。又知己之不能久任。于是视民生之休戚。地方之理乱。漠然不一动于心。而日朘月削。惟一己之囊橐是肥。吏治之坏半由于此。拟请  旨饬下各督抚。凡实缺州县。如有贪暴劣迹。或才力不胜。即当据实严参。否则毋得数数更调。即有署事缺出。亦须为缺择人。不可徒悯穷员。意存见好。庶长材得以展布。而久道化成矣。一文员朦捐本籍宜令自行检举也。 国家定制。凡文员选缺在本籍五百里内者。俱令回避。所以杜瞻徇报复之獘。法至善也。乃近来捐生意存趋避。往往冒他省之籍。捐本籍之官。履任以后。或因睚之嫌。而意图报复。或徇亲友之托。而变乱刑章。种种獘端。皆从此出。夫人臣筮仕。何地不可效忠。顾先卖祖父以求荣。其居心已不可问。而况百獘丛生不可究诘乎。拟请  旨饬下各督抚明切宣示。凡朦捐本籍文员。许其自行检举。改归他省。如始终朦混。别经发觉。即治以欺罔之罪。庶公道大昭。而人知奉法矣。一司道与属员不许拜认师生也。夫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古人所耻。乃近来州县。往往于司道中。窥其为督抚所信任者。不惜重赀。执贽门下。一经列入门墙。即使造无穷。其师为之维持徇庇。四川前数年。此风甚炽。今督臣吴棠到任。力加整饬。若辈稍知敛。但恐日久。故态复萌。更恐此风。他省亦所不免。拟请  旨饬下各督抚严切示禁。凡司道中有与属员拜认师生者。即具实严。如督抚徇纵不言。别经发觉。并将督抚严加议处。庶奔竞之风绝。而吏治可清矣。以上六条。俱积獘相沿。有关吏治。欲扩清而振作之。惟在各督抚之公忠体 国。实力遵行。将源清而流自洁。獘去而利自生。于以察吏安民。上副我  皇上宵旰勤求之至意。则元气可复。而太平立至也。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条陈力戒因循疏同治八年  江苏巡抚丁日昌 窃臣准部咨。于同治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内阁奉  上谕。昨据毛昶熙奏军务渐平宜益思寅畏等语等因。钦此。仰见  圣主治益求治。安益求安。臣恭读之余。无任钦感。伏维自古天下国家之治乱安危。在于因循与不因循而已。然当丰亨豫大之余。利之当兴者。议论多而不能折衷一是。獘之当除者。顾忌多而不敢轻议更张。始则中于因循而不自知。继则安于因循而不能知。终且囿于因循。虽明知而不克自振。故非力戒因循。终难期久安长治。而或者以积重难返为虑。是犹乘敝舟而泛江河。当其浅而弃之。辄以濡足为虞。骎骎乎入于中流。人力无所施。手足无所措。惟有坐听其不可为而已矣。我   皇太后  皇上勉励臣工。首以力戒因循为谕。此诚我 国家亿万年无疆之休。岂特一时治安之计哉。臣谨当恪遵  圣训。尽虑竭忠。择时事之尤为切要者。敬一一缕晰陈之。一贤才宜亟求也。国家之有贤才。犹鱼之有水。木之有根。火之有膏。故一县得人。则一县治。一郡得人。则一郡治。一省得人。则一省治。然必其才足以任一省之事。而后一省治。足以任一郡之事。而后一郡治。足以任一县之事。而后一县治。若不审其才力之所至。辄付以抚字之权。犹之负荷者。其力仅足以举十钧。而付以百钧之任。其不颠覆者几何哉。且夫百工技艺。皆须习而后能。亦须能而后用。故治宫室。则必延匠人。治疾病。则必延医士。今身系地方之责。除趋跄应对以外。遇谳狱则不知刑名。而付之幕友。遇催科则不知钱谷。而付之吏胥。皆由其平日所学不能推之于用。故临事所用不能本之于学。犹之强匠人以治疾病。强医士以治宫室。疾病必危。宫室必倾。夫宫室疾病。一人一家之事也。尚不可轻且易如此。顾于牧民大事。可令贸贸者操刀而试割哉。夫今日之贼盗。皆昔日之百姓也。百姓何以忍为盗贼。则以偪于饥寒。百姓何以致于饥寒。则以有司不能抚字。然则此时有司之循良贪酷。即关系异日之治乱安危。故在今日而求贤才。尤不可淡漠视之矣。臣观三代两汉之初。治理最盛。循吏最多。皆由登进之途广。而任用之势专。登进广。则贤才不致见遗。任用专。则贤才得以尽力。应请  敕下中外大臣各举所知。并开贤良方正之科。以行举。不以言举。称职者。举主共其荣。不称职者。举主同其罚。但严责大吏以地方治与不治。不苛求用人与资格合与不合。天下者。各省之所积。各省者。州县之所积。各省之大吏得人。则州县得人。州县皆治。则天下治矣。一员宜变通也。军兴以来。捐纳四开。而又减价以招之。军功本易。而又积年以致之。其不能不者势也。从前之捐输为济饷计。今日之捐输不惟不足以济饷。而且足耗饷。何也。捐输减至数成。可谓体恤极矣。而又有铁钱票本米捐筹补捐归补捐诸名目。名为一成二成。核其实银到部。不过数厘。且即此数厘之中。有书吏之费。有局员之费。除捐铜一局外。其余外省捐输。足恃以济急者。恐寥寥矣。况捐例既宽。人怀侥幸。不独家仅中赀者。弹冠而来。即赤贫无以为生者。往往醵费集赀。以官为市。以为千数百金。捐一官职到省。一有差使。月支数十金。更可收数分之息。如或署事补缺。少者数千。多者数万。但图一身之有益。不顾大局之有损。 然则捐员以所入较所出。其本可谓极微。其利可谓极厚。 国家以所得较所失。其失可谓极重。其得可谓极轻。譬如富家偶值缺乏。啬用可也。藉债可也。若以所有田宅。贱租于人。任其荒芜毁坏。是现在之租息既不能收。而田之荒者须复垦。屋之毁者须复修。为计岂不甚左。今减价开捐。令其牧民。是何异以田宅贱租于人。而任其荒芜毁坏也。且各省请开捐例之时。以为捐员所得者。不过部文一纸而已。而不知该员持文到省。得缺之后。从此可以侵吞正款。从此可以欺压小民。听讼可使曲者为直。缉捕则可使诬良为盗。设当收捐之时。即预计其造孽之时。则虽捐数盈千累万。亦何作饮酖止渴之计哉。凡人情于得之不甚艰难者。其视之不甚爱惜。今以自视不甚爱惜之官。而令治甚可爱惜之百姓。则吏治之不能蒸蒸日上也亦固其所。至于军功保举一途。贤否亦属不一。在帅臣当星火燎原。不能不宽其格以资指臂。在疆臣当疮痍满目。不能不苛其格以觅循良。现在捐班军功二途。纷至沓来。处处有人满之患。尤不可不预筹变通。以防滞。即如江苏一省言之。道员可由外补之缺。不过二三员。府州县同通可由外补之缺。亦不过数十余员。而候补道约有六七十人。候补同通州县约有一千余人。夫以千余人补码十员之缺。固已遥遥无期。即循资按格而求署事。亦非十数年不能得一年。其捷足先登者。非善于钻营。即有所系援者也。此辈性成浮薄。安望其能牧养小民。至于十余年而得署事一年。此前十数年中。衣服饮食之资。养家应酬之费。皆须于一年署事中取偿。而后十余年中。衣服饮食之资。养家应酬之费。又须于一年署事中预蓄。置犬羊于饥虎之前。而欲其不搏噬。虽禁以强弓毒矢。而势固有所不能。然则无恒产因而无恒心。非独人尽无良。抑亦穷困有以致之也。为今之计。惟有将已然之官。设法裁汰疏通。未然之官。暂且停捐截选。拟请  旨敕部通计京铜局每年所收实银。上库共有若干。酌提外省洋关厘捐拨补。外省捐例。尤宜暂停。庶根本既清。而枝叶可渐茂矣。一廉俸宜加增也。窃惟我 朝定例。正俸之外。更加  恩俸。常禄之外。更给养廉。固以体恤臣僚。实以预绝贪冒也。惟自二百年来。风俗由质而趋文。日用有增而无减。京外官所入。已有不敷所出之势。加以丁耗画为军饷。漕白绌于转输。扣俸折廉。所得弥寡。故京官不足以养其廉。则不能不典质挪移。以免饥寒之偪。外官不足以养其廉。则上司不能不取之下属。下属不能不取之百姓。上下相渔。以为利薮。是非由之不明。举措由之不公。侵吞所至。仓库之盈者可虚。掊克所及。百姓之富者可贫。极其终。足致祸乱之相寻。原其始。则由支用之不给。夫古者重禄劝士。庶人在官。禄足代耕。汉张敞萧望之之言。亦曰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盖必使其心无内顾之忧。然后其身能为国家之用。且京外官同系努力从公。何以京官廉俸不及外官十分之一。厚薄悬殊。必驯致外重内轻之渐。 臣愚以为今日欲正人心。澄吏治。当自各官之加廉俸始矣。京官有职掌之员。似应分别等差。或如外官之半。使一身一家。终岁足以自给。外官督抚。廉俸较重。足额之后。自可毋庸再加。司道以下。或酌量加增公费。而将所有陋规全以充公。如此。而犹有法营私。则严刑峻法以随其后。庶法令可行。而政体可肃清矣。或恐骤增巨款。费无所出。殊不知廉俸足则吏治清。吏治清则正款涓滴无亏。盐漕丁厘诸大政。丝毫可无獘混 国帑自可日充。此利之在显然者也。上下实事求是。官吏不致贪赃枉法。驱民为盗。则军务之供给可停。荒废之地利可尽。此利之在隐然者也。而且今之道府。养廉之外。皆靠节寿。州县养廉之外。皆靠平余。不过未经上达  天听耳。则何如明定章程。给予办公之费。而挈私者而归之于公。使受者无徇纵之獘。与者无挟制之情。其裨益公家。何可计数。臣面与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卞宝第李瀚章等熟商。皆以为京官困苦如此。加廉一层。实为目前急不可缓之事。即使数目稍巨。各省督抚于奉  旨酌议之后。皆当钦遵竭力筹办。伏望  敕下中外大臣酌议施行。庶可变积重之势矣。一书吏宜整顿也。唐臣刘晏理财。不用胥吏而用士类。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办理厘金。亦不用吏而用士。诚以士之心名重于利。吏之心利重于名。夫至利重于名。则非舞獘无以遂其营私之愿矣。近来书吏。尤为积重难返。内而部院。外而督抚司道州县衙门书吏。皆有缺主。每一缺主。或万余金。或数千金。自为授受。奸黠之人。买一书吏缺其利息强于置产十倍。与在署办事之书吏。朋比为奸。而无须见官之面。即或误公。而官但能革在署办事之书吏。不能革外间坐缺把持之书吏。官有迁调。而吏无转移。是以世俗有官去衙门在之语。前人亦有官无封建吏有封建之说也。然权归书吏至于积重难返者。其故有三。官之任事。多者四五年。少者不过二三年。而书吏则长子孙于其中。官于律例。不过浅尝辄止。治兵者未必知兵。治礼者未尝习礼。而书吏则专门名家。各有所司。夫以视同传舍之官。而驭世长子孙之吏。是欲去獘而不能。专门名家之术。非浅尝辄止者所能窥其底蕴。是虽有獘而不知。此其故在任不久而术不精也。官仅一人。而朝综兵刑之任。暮有钱谷之司。案仅一事。而有律中之例。有律外之条。同一案也。有贿赂。则可援从前已准之案。以偿其欲。无贿赂。则可援从前已驳之案。以神其说。即因有獘而设法以防之。乃法甫立。而吏即藉法以售其奸。一人之精神有限。而律例之变化无穷。此其故由于任太繁而法太密也。汉廷公卿。由吏掾出身者。不可胜数。今假之以事权。而又限之于流品。是禁其杀人。而又授之以刃也。古之贤者。何常之有。或出身于版筑。或托足于鱼盐。今书吏孜孜汲汲于案牍之中。其于民事。或较之寻章摘句者有一日之长。而反限之以所至。是绝之而复用之。彼既不能自奋于功名矣。则必将财利之是求。而且人多财薄。以有限制之辛工。养无限制之书吏。若奉公守法。则其势将不足以自存。此其故由于出身不优而禄不厚也。 臣愚以为宜专设律例一科。三考得隽。然后准充书吏。优给薪水。仍复每年一考。士类皆得入选。数不在多而在精。限满者优予升转之阶。与正途无异。其有才识闳远者。准本官加结特保。人既不以书吏薄之。彼亦庶知自爱。官复久任而专其责。任久则底蕴可尽知。责专则嫌疑不必避。并请  旨敕下军机六部王大臣。选举精通律例之员。原本会典则律例法等书。仿照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或分别门类。以律为经。以例为纬。定为画一不变之条。删繁择要。勒成一书。  颁行天下。凡百有为。不出此书范围。在 朝廷抱一以式。天下百尔臣工。得以确然有所遵守。庶书吏之权。将不收而自轻矣。   示庆藩论任事   郭昆焘 近来风气不任事而好议事。席丰厚之势。处崇高之境。身兼富贵。安享荣华。不顾人之嫉忌。而专务嫉忌他人。自快私欲。般乐怠傲。虽费重资不惜。而输助公家。利济寒素。则锱铢必较。亦可谓之三反。后一反。乡里富家子亦优为之。前二反。则皆出于搢绅世族之有才气势力者。此三十年前所无。君子于此知世变矣。军兴以来。营中亲兵散勇。亦多屡膺保荐。花翎红顶。几城市。既无官职可以自效。复无资财可以自存。即又不能遂厥初衣。重理故业。愚懦者则到处求人。黠滑者则流入戈会。尝谓粤贼之起。其始磨厉湖南之豪杰。其后乃败坏湖南之风气。极盛难继。理固然也。闻汝营中规矩尚好。惟哨弁多用提督总兵。究恐难于驾驭。且须密察其从何军出。身有无戈会形迹。如有此等人。便须设法处办。察其无积恶之才。不足为患者。则远遣之。不特为目前驱策着想。兼须为异日遣散着想。此未宜曲徇人情兼收并蓄者也。来谓办事难于忍气。吾谓不办事则已。办事未有不受气者。办大事受大气。办小事受小气。此虽盛时亦所不免。要须谨操守。勤职分。持大体。略细务。毋好为矫激。毋自炫才华。语言之间。留人地步。酬对之顷。常存谦退。久之人必能相谅。不可不知。   示庆藩论处世   郭昆焘 君子讷言敏行。敏事慎言。讷与慎。即深沈之谓也。喜怒不形于色。臧否不出诸口。人不得窥爱憎以为迎合。古人担当大事。身任天下之重。未有浅露躁率而能成功者。不独英雄豪杰。须深沈以立事。即奸雄之徒。亦必藉深沈以济其欲。特其深沈正其阴险耳。学问以培其本。体察以充其识。涵养以蓄其气。历练以发其才。随事留心。随处自省。犹有浅露躁妄者寡矣。此君子之深沈。异于小人之阴险也。汝天姿识解。均尚有过人处。惟轻于发言。时不免涉于浅躁。但能力矫其偏。使知虑专而神识定。则所以进德在此。所以广才亦在此矣。知之勉之。人不可以不精明。然自诩精明。往往受精明之蔽。盖自以为精明。则凡处事用人之误。必不自承其误。或更信为无误。且不乐人之道其误。而耳目之蔽多矣。又精明者易流于苛细。事事而察之。其精神必不能无疏漏。转将详于细而略于大。可以理繁剧。而不可以总纲维。古人所以贵寓精明于浑厚也。   劝诫浅语   曾国藩    劝诫州县四条上而道府下而佐杂以此类推 一曰治署内以端本。 宅门以内。曰上房。曰官亲。曰幕友。曰家丁。头门以内。曰书办。曰差役。此六项者。皆署内之人也。为官者欲治此六项人。须先自治其身。凡银钱一分一毫。一出一入。无不可对人言之处。则身边之人不敢妄取。而上房官亲幕友家丁四者皆治矣。凡文书案牍无一不躬亲检点。则承办之人不敢舞獘。而书办差役二者皆治矣。 二曰明刑法以清讼。 管子荀子文中子之书。皆以严刑为是。以赦宥为非。子产治郑。诸葛治蜀。王猛治秦。皆用严刑以致乂安。为州县者。苟尽心于民事。是非不得不剖辨。谳结不得不迅速。既求迅结。不得不刑恶人。以伸善人之气。非虐也。除莠所以爱苗也。惩恶所以安良也。若一案到署。不讯不结。不分是非。不用刑法。名为宽和。实胡涂耳。懒惰耳。纵奸恶以害善良耳。 三曰重农事以厚生。 军兴以来。士与工商。生计或未尽绝。惟农夫则无一人不苦。无一处不苦。农夫受苦太久。则必荒田不耕。军无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而大乱无了日矣。故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病商之钱可取。病农之钱不可取。薄敛以纾其力。减役以安其身。无牛之家。设法购买。有水之田。设法疏消。要使农夫稍有生聚之乐。庶不至逃徙一空。 四曰崇俭朴以养廉。 近日州县廉俸。入款皆无着落。而出款仍未尽裁。是以艰窘异常。计惟有节用之一法。尚可公私两全。节用之道。莫先于人少。官亲少。则无需索酬应之繁。幕友家丁少。则减薪工杂支之费。官厨少一双之箸。民间宽一分之力。此外衣服饮食。事事俭约。声色洋烟。一一禁绝。不献上司。不肥家产。用之于己者有节。则取之于民者有制矣。    劝诫营官四条上而统领下而哨弁以此类推 一曰禁骚扰以安民。 所恶乎贼匪者。以其淫掳焚杀扰民害民也。所贵乎官兵者。以其救民安民也。若官兵扰害百姓。则与贼匪无殊矣。故带兵之道。以禁止骚扰为第一义。百姓最怕者。惟强掳民夫强占民房二事。掳夫则行者辛苦。居者愁思。占房则器物毁坏。家口流离。为营官者。先禁此二事。更于淫抢压买等事。一一禁止。则造福无穷矣。 二曰戒烟赌以儆惰。 战守乃极劳苦之事。全仗身体强壮。精神完足。方能敬慎不败。洋烟赌博二者。既费银钱又耗精神。不能起早。不能守夜。断无不误军事之理。军事最喜朝气。最忌暮气。惰则皆暮气也。洋烟瘾发之人。涕洟交流。身瘫软。赌博劳夜之人。神魂颠倒。竟日痴迷。全是一种暮气。久骄而不败者。容或有之。久惰则立见败亡矣。故欲保军士常新之气。必自戒烟赌始。 三曰勤训练以御寇。 训有二端。一曰训营规。二曰训家规。练有二端。一曰练技艺。二曰练阵法。点名演操。巡更放哨。此将领教兵勇之营规也。禁嫖赌。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此父兄教子弟之家规也。为营官者。待兵勇如子弟。使人人学好。个个成名。则众勇感之矣。练技艺者。刀矛能保身。能刺人。枪能命中。能及远。练阵法者。进则同进。站则同站。登山不乱。赴水不杂。总不外一熟字。技艺极熟。则一人可敌数十人。阵法极熟。则千万人可使如一人。 四曰尚廉俭以服众。 兵勇心目之中。专从银钱上着意。如营官于银钱不苟。则兵勇畏而且服。若银钱苟且。则兵勇心中不服。口中讥议。不特扣减口粮缺额截旷而后议之也。即营官好多用亲戚本家。好应酬上司朋友。用营中之公钱。谋一身之私事。也算是虚糜饷银。也难免兵勇讥议。欲服军心。必先尚廉介。欲求廉介。必先崇俭朴。不妄花一钱。则一身廉。不私用一人。则一营廉。不独兵勇畏服。亦且鬼神钦伏矣。    劝诫委员四条向无额缺现有职事之员皆归此类 一曰习勤劳以尽职。 观于田夫农父。终岁勤劳而少疾病。则知劳者所以养身也。观于舜禹周公。终身忧劳而享寿考。则知劳者所以养心也。大抵动则难朽。逸则易坏。凡物皆然。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亦通。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矣。 二曰崇俭约以养廉。 昔年州县佐杂在省当差。并无薪水银两。今则月支数十金而犹嫌其少。昔年举贡生员在外坐馆。不过每月数金。今则增至一两倍而犹嫌其少。此所谓不知足也。欲学廉介。必先知足。观于各处难民。地饿莩。则吾辈之安居衣食。已属至幸。尚何奢望哉。尚敢暴殄哉。不特当廉于取利。并当廉于取名。毋贪保举。毋好虚誉。事事知足。人人守约。则气运可挽回矣。 三曰勤学问以广才。 今世万事纷纭。要之不外四端。曰军事。曰吏事。曰饷事。曰文事而已。凡来此者。于此四端之中。各宜精习一事。习军事。则讲究战攻防守地势贼情等件。习吏事。则讲究抚字催科听讼劝农等件。习饷事。则讲究丁漕厘捐开源节流等件。习文事。则讲究奏疏条教公牍书函等件。讲究之法。不外学问二字。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问于当局。则知其甘苦。问于旁观。则知其效验。勤习不已。才自广而不觉矣。 四曰戒傲惰以正俗。 余在军日久。不识术数占验。而颇能预知败征。大约将士有骄傲气者必败。有怠惰气者必败。不独将士然也。凡委员有傲气者亦必偾事。有惰气者亦必获咎。傲惰之所起者微。而积久遂成风俗。一人自是。将举国予圣自雄矣。一人晏起。将举国俾昼作夜矣。今与诸君约。多做实事。少说大话。有劳不避。有功不矜。人人如此存心。则勋业自此出。风俗自此正。人材亦自此盛矣。    劝诫绅士四条本省乡绅外省客游之士皆归此类 一曰保愚懦以庇乡。 军兴以来。各县皆有绅局。或筹办团练。或支应官军。大抵皆敛钱以集事。或酌量捐资。或按亩派费。名为均匀分派。实则高下参差。在局之绅耆少出。不在局之愚懦多出。与局绅有声气者少出。与局绅无瓜葛者多出。与局绅有夙怨者。不惟勒派多出。而且严催凌辱。是亦未尝不害民也。欲选绅士。以能保本乡愚懦者为上等。能保愚懦。虽伪职亦尚可恕。凌虐愚懦。虽巨绅亦属可诛。 二曰崇廉让以奉公。 凡有公局。即有经管银钱之权。又有劳绩保举之望。同列之人。或争利权而相怨。或争保举而相轧。此不廉也。始则求县官之一札以为荣。继则大柄下移。毫无忌惮。衙门食用之需。仰给绅士之手。擅作威福。藐视官长。此不让也。今特申戒各属绅士。以敬畏官长为第一义。财利之权。归之于官。赏罚之柄。操之自上。即同列众绅。亦互相推让。不争权势。绅士能洁己而奉公。则庶民皆尊君而亲上矣。 三曰禁大言以务实。 以诸葛智勇。不能克魏之一城。以范韩之经纶。不能制夏之一隅。知兵事之成败利钝。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近年书生侈口谈兵。动辄曰克城若干。拓地若干。此大言也。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近年书生多好攻人之短。轻诋古贤。苛责时彦。此亦大言也。好谈兵事者。其阅历必浅。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今与诸君子约。为务实之学。请自禁大言始。欲禁大言。请自不轻论兵始。自不道人短始。 四曰扩才识以待用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起。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强勉工夫也。今士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用世之具。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进。才亦渐充。才识足以济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以上十六条。分之。则每一等人各守四条。合之。则凡诸色人皆可参观。圣贤之格言甚多。难以备述。朝廷之律例甚密。亦难周知。祗此浅近之语。科条在此。黜陟在此。愿我同人共勉焉。   重刻陈文恭公五种遗规序          吴慈鹤 余吴人也。知桂林陈文恭公事较悉。盖公抚吴日久。以清操亮节风率僚属。吏治民俗为之一变。闻其时繁剧州县署。傔仆不过一二人。衣服中单皆布素。赋敛无升斗斛面耗羡之增。即俸所入。充公私用。已宽然有余。有稍不谨者。同僚即屏不与交。故上下赡足。风气厚。畏清议而重犯法。其治如此。后得公所著四种遗规。及在官法戒录。读之。而后知公以大儒而为名臣。其经济原本于学问。不同于矫情干誉者为也。夫无源之水。其流必竭。不根之木。其末必摽。矫揉刻厉以为之。而欲其足以信于下而孚于民。未之有也。公所著书。首养正。端告蒙之始也。曰从政。裕临民之略也。曰训俗。迪民彝也。曰教女。修内则也。曰在官法戒录。盖为府史胥徒辈说法。而公之用心于是至矣。开封太守王君。以京东右族。久官中土。克循克能。所在称治。台省赏其才。自怀移汴。于公暇出是编。倡诸郡伯割俸重梓。盖能以文恭之心为心。而欲以文恭之所以正己率属教民成俗者。相劝勉也。今之有司牧之责者。拥专城。居方面。孰不欲其名声之垂于无穷。而吏若民尽从其教哉。乃能言之未必能行之。能行之未必尽能应之者。岂勤于始而怠于终欤。抑厚于人而薄于己欤。由于所为者不必尽。由于所习内外之闲有所壅阏锢蔽。师友之规。明哲之训。不能日至于前也。善乎。公之书首正蒙也。少长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端其教于舞勺舞象之时。使之是非邪正。了然于中。恭敬撙节退让。娴习于外。迨既壮既老。而偭规错矩。易其素守者。吾知鲜矣。吾之所以能养吾廉者。俭也。躬为布被脱粟。而闺房之内。一簪珥之费动辄千金。其为廉也。必不能以长保。必吾能为公仪休之拔葵。而助于内者。亦能如乐羊子之妻。郑善果之母。庶几可以持久。公之教女。所以教为妇也。曾是从政者而可忽乎。曾是有教民之责者而可忽乎。自两汉察举之法不行。而功曹掾吏亭长三老之属。希有士人为之者。问其职。奉法者也。其所为者。皆舞文弄法之事也。必将多方以投上之所好。百出以愚上之耳目。而难乎其为上矣。惕之以威。威多则玩。驭之以术。术久亦穷。不如去其桀黠者。而进其可教者。日讨而训之。万一有所感悟。幡然入于为善。安在如胜国徐况诸贤。不可再见耶。虽然。职无大小。权所在。即人所属。凡奔走给事者。皆容悦我者也。往来之戚尚宾客。皆有待于我者也。如是而得闻其过者寡矣。师友之箴规。不可骤得。得古人一编。日摩而三复之。若者吾所已能。若者吾所未至。勉其所未至。而益修其所已能。则随在皆师保也。闼户犹境内也。治己以率属。劳身以勤民。犹之表立于此而影应于彼。其效未有不彰明较着。而非矫情干誉者所可袭而取矣。今两河吏治。方蒸蒸日上。王君又首倡重刊是编。以为有位者劝。泛海而得舟筏。登高而悬梯桄。使读之者照然共睹。知学之有益于仕。而仕之必资于学。且今之所谓迂阔而远于事情者。乃古之所谓贤也。余虽不克身被文恭之教。而喜得见是编之行于中州。中州犹三吴也。今日之治。犹当日之治也。是则王君重刊之志也夫。   卷十九 吏政二吏论下   通致所属长吏条教道光二年     直隶布政使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