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133 页/共 192 页

一巴河设立游击。属汉阳镇右营。分防自团风以下江面黄州兰溪至道士洑止。并防樊口以内之梁子湖。  一田家镇设立副将。属汉阳镇前营。分防自道士洑以下江面湋源口蕲州武穴至陆家嘴止。并防湋源口及隆坪以内之湖。  一湖口设立总兵。设中军中营游击。分防自陆家嘴以下江面九江十八号。至老洲头止。  一吴城设立参将。属湖口镇左营。分防自湖口以内姑塘南唐渚矶一带。  一饶州设立参将。属湖口镇后营。分防都昌鄱阳康山一带。其彭蠡湖东通广信乐平浮梁各河。南通省城赣江。均由江西另行设防。  一华阳镇设立游击。属湖口镇右营。分防自老洲头以下彭泽香口至东流止。并防吉水沟以内各湖。  一安庆府设立副将。属湖口镇前营。分防自东流以下江面黄石矶李阳河一带至枞阳止。并防北岸盐河及枞阳以内之湖。南岸通殷家汇之河。  一大通设立参将。属提标后营。分防自枞阳以下江面池州土桥一带至荻港止。  一芜湖设立游击。属提标右营。分防自荻港以下江面至裕溪口止。并防湾沚清弋江等内河。  一裕溪口设立参将。属提标左营。分防江面东西梁山至金柱关止。并防运漕巢县无为州各内河。及巢湖百余里。  一太平府设立提督衙署设中军中营副将。分防金柱关以下江面至乌江止。  一金陵草鞋夹设立参将。属提标前营。分防自乌江以下江面至通江集止。并防江浦六合之内河。  一瓜洲设立总兵。设中军中营游击。分防自通江集以下江面至焦山止。并防内河至扬州止。自扬州以上高邮宝应诸湖。应由淮扬镇总兵另行设防。  一孟河口设立游击。属瓜洲镇右营。分防南岸各夹江。自焦山起至江阴口止。其南岸各内河。应由松江提标另行设防。  一三江营设立游击。属瓜洲镇左营。分防北岸各夹江。自焦山起至靖江口止。其北岸各内河。应由淮扬镇标另行设防。  一江阴设立副将。属瓜洲镇前营。分防自江阴口以下江面至鹿苑港止。及常阴寿兴等沙。其鹿苑港以下。由福山镇标接防。  一狼山镇总兵。即旧日所设者。应添设两营水师。兼隶长江水师提督管辖。查狼山镇原统中左右三营。盐捕扬州三江泰州泰兴掘港六营。共九营。今拟一切悉仍其旧。惟于通州设立游击。名曰绥通营。分防自靖江八围港以下江面至通州止。其船用长龙二号。督阵舢板一号。二十人之大舢板十号。十四人之舢板十号。仍酌添红单拖罟等船。 将。名曰绥海营。分防由狼山至海门一带北岸江口海。其船只用长龙二号。督阵舢板二号。大舢板二十号。仍酌添火轮船并红单拖罟等船。至崇明一带南岸海。则归江南提督分防。 设岳州镇标四营。汉阳镇标四营。湖口镇标五营。提标五营。瓜洲镇标四营。添设狼山镇标二营。共二十四营。内副将六营。参将七营。游击十一营。   续陈长江水师未尽事宜疏同治七年  曾国藩 窃长江水师营制事宜。臣等会同定议。于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具奏。钦奉  谕旨敕下军机大臣会同该衙门妥议具奏。嗣于五年八月初七日。准兵部咨开。逐条会议具奏。奉  旨允准。又于六年十一月初十日。接准兵部咨催。长江所设各缺。均未奏补有人。饬令迅速拣员请补。以专责成而符定制等因。先后行文到臣。查各路水师。以臣玉麟所部内江水师。及前陕甘督臣杨岳斌所部外江水师。阅时最久。人数最多。杨岳斌赴陕甘之任。将水军调改陆路者。居其大半。留江人员。为数已减。此外又有黄翼升所部淮扬水师。李朝斌所部太湖水师。而江西湖南湖北三省水师中。亦各有资格较深功绩较着之员。臣等公同商酌。以各军立营之先后。分此次得缺之多寡。遵照奏定章程。以大衔借补小缺。各加遴选。开单咨送。臣国藩臣玉麟复加稽核。其岳州汉阳湖口瓜洲四镇总兵。择其劳绩最着足膺阃寄者。定四员。请  旨放。其副参游三项营官二十四缺。都守千把外委七百七十四缺。拟定员名。分析开单。恭呈 御览。伏查定例。武职自守备以上。选补各缺。均须引见补授。此次设立长江水师。百事创始。分防汛地。严定营规。虽以久募之勇。改为经制之兵。似若易于就绪。而裁撤各军。以此营而归并彼营。配补各缺。以江境而互调楚境。实觉头绪繁多。非数月半年所能定局。相应奏明请  旨暂缓引见。敕部先行颁给札付。以昭信守。仍俟立营停妥。各归本汛后。由部中分年分起调取引见。乃可从容料理。原奏所议事宜三十条。经部臣核覆允行。立法已属周密。惟创立水师。造端宏大。不厌详求。兹将未尽事宜。续议十条。另开清单。恭求 训诲。溯查咸丰三年。衡州试办水师之始。初非有旧例之可循。亦非能一办而即妥。大抵屡试屡变。渐推渐广。前月所立之法。后月觉其不备而又增之。今岁所行之事。明岁觉其不便而又改之。即如因船中无主。而始设哨官。因栖止不便。而始加雨篷。因巨艇不甚灵活。而全用舢板。因弁勇不可陆居。而另给座船。若此之类。皆履之而后知。试之而后改。逮规模之粗定。遂习惯而成常。新旧所拟事宜四十条。皆就习惯者而着为令典。在目下已不敢谓立法之善。将来时移事异。更恐有窒碍难行之处。且法待人而后举。苟非其人。则虽前贤良法。犹或易启弊端。况臣等才智短浅。创议新章。深虑弊窦之丛生。致烦后人之讥议。夙夜兢兢。不胜祇惧。所愿数十年后滨江之督抚提镇。随时损益。以补今日之阙。遇事讲求。以冀将才之辈出。庶几有举不废。历久常新。则臣等所祷祀以求者也。其请铸关防清单。请裁各缺清单。一并开列。恭呈 御览。请  旨敕下各衙门议覆施行。所有拟补长江水师各缺并续陈未尽事宜缘由。谨会同湖广总督臣李鸿章。漕运总督臣张之万。江苏巡抚臣丁日昌。署安徽巡抚臣吴坤修。江西巡抚臣刘坤一。护理湖北巡抚臣何璟。湖南巡抚臣刘。长江提督臣黄翼升。恭折具奏。伏乞  圣鉴训示。 长江水师前奏未尽事宜十条  第一条。请铸关防。于官衔上均冠长江水师字样。如四镇总兵。岳州镇曰。长江水师岳州镇总兵官关防。汉阳镇曰。长江水师汉阳镇总兵官关防。湖口镇曰。长江水师湖口镇总兵官关防。瓜洲镇曰。长江水师瓜洲镇总兵官关防。狼山镇仍循其旧。副参游都守等官请铸关防条记字样。另开详细清单。进呈 御览。各营均用本汛地之名。如荆州则曰荆州营。陆溪口则曰陆溪营。皆就府县口岸之名以为营名。其草夹地名太俗。改名曰金陵营。惟提标中营不刻汛地之名。至前奏所拟之绥通营绥海营。兹亦改名曰通州营海门营。使人易晓。其千把外委等官。即由外刊刻钤记。以昭信守。  第二条。原奏第十六条内。户部议。酌留沿江厘卡。供给水师制造军火器械船。以各处商货畅滞。时地不同。经收数目。难以悬定。多则中饱。少则贻误饷需。不可不预杜其弊。应如何酌盈剂虚。俾垂久远。妥筹章程。奏明办理等因。臣等查长江水师。兼辖五省。所需饷项。合之则见多。分之则见少。应于五省各留厘卡一处。湖南即留岳州一卡。湖北即留汉口一卡。江西即留湖口一卡。安徽即留大通一卡。江苏即留瓜洲一卡。岳州汉口两卡所收之厘。每年每卡各提十余万两。解交湖北盐道衙门。供支水师之用。其余入款。仍归两湖藩司收用。湖口大通瓜洲三卡所收之厘。每年每卡各提十余万两。解交江宁盐道衙门。供支水师之用。其余入款。仍归三江藩司收用。归水师用者。由江楚总督报销。归藩司用者。由该省巡抚报销。俟水勇裁撤完毕。经制水师立定之后。此五处卡员。即由江鄂两盐道会同该省藩司委员经收。自此五卡之外。各省厘卡。俟军务大定。本应全行裁撤。倘有愿留一二卡添补永远经费者。由各督抚体察专案奏办。  第三条。原奏第二十三条内。户部议。江南军务大定。所有各营勇丁。自当陆续遣撤。酌留水勇。改为经制水师。应令将遣撤勇丁数目。何时撤尽。粮额何时起支。一并奏报等因。臣等查长江水勇。向分内江外江两军。除留补缺额外。所有内江一军水勇。已经臣彭玉麟陆续遣撤。其数目业经咨报兵部在案。其外江水勇。此次奏定补缺一案。即将勇目次第裁撤。俟撤尽再行咨报。此外尚有淮扬水勇一军。太湖水勇一军。原议第五条内。另设淮扬经制水师太湖经制水师。现已将大概规模议定。臣国藩拟于一两月内会奏定案。俟经制水兵之案奏定后。即将淮扬水勇太湖水勇遣撤。陆续具报。  第四条。原奏第二十七条内。户部议。船为长江利器。以之巡缉私盐。固最便利。而包庇私盐。实难稽查。若不严定章程。将来弊窦丛生。鹾政因此而坏。营制即因此而弛。关系实大。应令提督会同江楚总督公同遴选师船。奏派若干只。另立旗帜字号。仍令两淮盐运使及湖北盐道会同各营严密查访。其未经奏派之哨船。不准干预盐务。如有包庇私盐。官则参办。兵则比照寻常私枭加等治罪。其如何明定官兵处分罪名。应令悉心酌拟。奏明定案等因。查前奏由汉阳瓜洲两镇标派船巡缉私盐。兹定瓜洲镇派巡盐船三号。一年一换。归运司暨瓜栈委员稽查。其饷即由瓜栈支发。汉阳镇派巡盐船三号。一年一换。归湖北盐道暨督销局稽查。其饷即由督销局支发。所巡不过上下四十里。不准太远。以防流弊。此外战船。一概不准干预盐务。至弁兵包庇私盐。或失察。或知情。或受贿。或通同兴贩。各有本例。将来应按照情节问拟。毋庸另立处分罪名。转启迁避之渐。  第五条。原奏第七条内。工部议。战船应配旗帜位等项。应令查明各船应配何项位。旗帜器械若干。即将名目件数造册送部查核等因。查长龙战船头二位。系洋庄各重八百斤一千斤不等。边四位。洋庄各重七百斤。梢一位。洋庄重七百斤。舢板战船头一位。洋庄重七百斤八百斤不等。梢一位。洋庄重六百斤七百斤不等。两边转珠小二位。重四五十斤不等。此外洋枪鸟枪刀矛之类。随宜分配。至战船旗帜。悉以桅旗并梢旗为主。凡桅上用方旗。长龙船桅旗。长一丈二尺宽七尺。舢板战船桅旗。长九尺宽六尺。上半节俱用红色。下半节俱用白色。或画北斗。或画太极图。或画如意之类。提镇各标。各画一样。以示区别。船梢用尖角旗。长龙梢旗。长一丈一尺宽九尺。舢板梢旗。长九尺宽七尺。均写明某标某营某哨字样。此外各标各营哨。或桅上添一小旗。或船头设一立旗。或写姓号为记。颜色制度。各听其便。  第六条。岳州汉阳湖口瓜洲四镇中军游击营制。惟岳州汉阳两镇用船三十三号。其湖口瓜洲两镇中军仅用船二十三号。该两营地当冲要。不敷分布。瓜洲又有应派巡盐之船。尤嫌其少。查原奏第七条。长江提镇例给坐船外。各给督阵舢板二号。以守备为哨官。本应设立守备十二缺。兹将此十二缺裁去。拨六缺归湖口中军营。拨六缺归瓜洲中军营。改为守备各一缺。千总各二缺。把总各三缺。各成十二缺之数。与原奏七百七十四哨总数相符。而四镇中军船数。亦不致多寡悬殊。所有提镇督阵舢板之兵丁。由中军派员管辖。  第七条。原奏第二十九条。京口狼山湖口汉阳岳州等营。凡向有水师之名。而无船之实者。今各该处均立标营。应改从新章。悉归长江水师提督节制。以昭画一。其向无水师名目者。不必更改等语。查原议之意。滨江旧设之水师。仍不裁革。不过改归长江提督节制而已。近来细加讲求。旧营断不能与新营相合。旧制虽名水师。而无船无。官员各有衙署。新章则水师专以船为主。自都司以下。即无衙署。以船只为办公之所。旧制水兵口粮。不过月支一两至二两为止。新章则水兵口粮月支二两七钱。而官员之俸薪养廉船价亦与旧制迥别。旧营水兵不习使船放等事。新章则专重使船放。若将旧营与新营并存。则规制悬殊。必生觖望。若令旧官补新营之缺。则舟居不惯。必难得力。再四筹思。迄无善策。惟有将滨江旧日水师。酌量裁去。如湖北原设之荆州参将营。汉阳副将营。湖南原设之洞庭水师营。岳州水师营。江西原设之鄱湖南湖九江水师营。均应裁去。所裁之缺。副将参将游击都司等。均请兵部另行调补陆营实缺。守备千把外委等。均由该省督抚另行调补陆营实缺。其未经调补以前。仍在原省支食本缺廉俸。其兵丁则竟行裁去。无庸另募。兹将应裁各缺。开单进呈 御览。至长江水师。西至荆州为止。其自荆州以上。泝江至宜昌巴东。原奏事宜第五条。声明另由湖北设防。所有宜昌镇标水师三营。应仍其旧。但归湖北督抚提督统辖。不归长江提督节制。又如江南旧有京口水师副将三营。及狼山以东各水师旧营。现议将江苏水师认真整理。或裁或改。由臣国藩另案奏办。  第八条。长江水师。虽以提督为主。而在五省境内。应各归五省督抚节制调遣。副参游以下。归本境巡抚节制。总兵并归总督节制。即以湖南而论。去太平府提督衙门甚远。若该省有土匪窃发。须用战船剿办者。即由湖南巡抚檄调境内水师往剿。岳州镇总兵接到咨檄。立即发兵。不可等候长江提督回文。致误军机。湖北江西苏皖四省巡抚皆然。至总督调度辖境水营。尤属通行之旧例。平日无事之际。督抚偶调水营操演。一接檄文。立即前往应操。不可借口等候长江提督回文。致误操期。盖立法虽密。设或长江提督不得其人。则法皆不行。口粮既恐虚糜。船亦恐废坏。若督抚中有一省认真者。则一省之水军不致废弛。有两省勤操者。则两省不致废弛。自调兵调操两事而外。凡水营政务。各督抚仍商之长江提督。听候主持。  第九条。原奏第二十二条。遇有劫盗案件。即由长江提督专案参办。而未将处分详细声明。查武职防抢劫案件。向例查明离汛里数。分别参处。有五里以内五里以外之分。又有专汛协防兼辖统辖之别。今长江水师分布江面。自都司守备以下。即以座船为衙署。本应随时上下梭巡。不能指定汛地五里之起讫确在何处。拟以哨官为专汛之官。营官为本辖之官。遇有抢劫案件。专汛哨官系何职名。应由该营官指出。初参仍照定例四月限满。题参防。专汛官住俸。本辖官罚俸六个月。二三四等参。向例一年限期者。酌量加重。改为各予限八个月。二参限满。专汛官降一级留任。本辖官罚俸一年。三参限满。专汛官加重降二级留任。四参限满。专汛官加重降二级调用。不准抵销。如汛守内有一夜连劫数次情事。仍旧照例俟三个月限满。犯无弋获。即将专汛官降二级调用。本辖者降二级留任。毋庸立协防外委名目。亦毋庸议统辖官之处分。倘能于限内获犯过半。兼获盗首。均准免其参处。遵照原奏。由提督查明。随时专案参办。如提督迟不开参。即由督抚参奏。以示江面劫案较陆路尤为慎重。又有应酌议者。水师处分既已加重。则江中渔船应概归水师稽查管辖。向来江中水盗。均以渔船为窝藏出没之所。嗣后鱼税仍归州县经收。渔船则归水师编查。以清盗源而一事权。  第十条。水师所重者。以船为家。不准登岸居住。若永远驻一处。则经年累月。战船全不移动。必致废弛朽坏。相率私造屋宇。弃舟楫而住室庐。不可不防其渐。兹定江楚各营。每逢半年。更调一次。副将与副将之营互调。参将与参将之营互调。游击与游击之营互调。每营调居客汛二次。驻一年。又准调回本汛一次。驻半年。其互调之或远或近。听提督随时斟酌。总不令其废弛安逸依恋陆居而已。惟哨官之有防处分者。不准调动。以杜规避。   酌议江苏水师事宜疏同治七年   曾国藩 窃臣拟酌改江南外海水师营制。业于本年四月初七日附片陈奏大概在案。伏思厘定新章。必须参稽旧制。查中枢政考所载。江南水师。向分外海内河两支。外海兵六千七百七十六名。官一百一十八员。内河兵八千零二十一名。官一百三十三员。其船数则无可稽考。道光二十四年。前督臣璧昌奏称。江南旧例营船二百七十五只。业已破废不堪。另造舢板船一百三十五号。大船十二号等语。约而计之。其船不过装载二千数百人。额定之兵。尚有万余人。无船可载。有水师之名。无舟楫之实。不能不大为变通。讲求实际。窃谓水师之多少。宜以船只之多少为断。无船则兵无用武之地。官为虚设之员。欲定水兵之额数。必先筹口粮之入款。兼筹修船之经费。即如外海船只。须用广艇红单拖罾之类。每造一号。动费数千金。夹底者或万余金。加以大小修整绳索摃具子药械。所费更为不赀。上而火轮兵船。用款尤巨。下而舢板小艇。需费亦繁。竭江苏之物力。不过办船百余号。装兵三千余人而止。其不能不大裁旧制之兵。酌减旧设之官者。势也。至于养兵之饷。旧制水师。亦照绿营之例。有马粮战粮守粮等名目。平日或小贸营生。或手艺餬口。尚不足以自存。今既责令常住船上。不得不稍从优厚。故长江章程。兵粮月支二两七钱或三两不等。较战粮已加一倍。较守粮几加二倍。今议江苏水师。亦宜仿照长江之例。外海则尚须略增。自军兴以来。绿营之兵无功。各省之勇着绩。兵丁亦颇以平素饷薄为辞。今欲一兵收一兵之用。不能不酌增口分者。亦势也。惟既增出款。即须筹划入款。长江之饷五省。各省留厘卡一处。系出于常赋之外。臣尚以太多为虑。江苏水师。则经费出自司库。断不能于正额之外。添出无着之饷。尤不可狃抽厘之说。留一永远之卡。溯查乾隆四十七年。增兵六万有奇。其时大学士阿桂上疏陈论。以为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臣国藩于咸丰元年在侍郎任内。奏请裁兵。即引伸其言。叹为远虑。今日整理水师。岂肯尽背前言。江苏水师。嘉庆道光年闲。每岁用银若干。苏省无案可稽。此时约略计算。总不欲使新章之银。浮于旧制之外。如其不敷。更须酌裁陆兵以补救之。不独江苏为然也。即沿海各省。整顿水师。均须核算饷项。如使新饷果浮于原数。即应兼裁陆兵。以酌济水饷。盖水师久无战船。非修造两三年不能集事。陆路纵缺额兵。苟募勇两三月即可成军。陆路则有事招勇。无事裁撤。水路则制器于多年。取用于一旦。权衡缓急。海疆似以水营为重。其它省之但有陆兵并无水师者。纵不遽议裁撤。趁此中原大定之际。亦可将出缺之弁兵。缓至二十年后再议募补。将来重募之日。尽可仿浙江之例。大减额兵。酌加口粮。此又因节省经费而兼筹陆营之计也。谨议江苏水师营制事宜。缮具清折。恭呈  御览。伏乞 敕下各衙门详细会议。归于至当。 凡疆臣奏事。每畏部臣驳诘。亦古来之恒情。独至此等大政。则不畏驳诘。且惟恐其不驳。惟恐其少驳。目前多一诘难。日后少一愆尤。不特求部臣再三驳诘。即江苏前后各任。如协办大学士湖广督臣李鸿章在苏省用兵最久。洞悉水陆情形。两江督臣马新贻在浙江办理减兵事件。讲求已熟。江苏抚臣丁日昌素有捍御外洋之志。并请 敕下李鸿章马新贻丁日昌各抒所见。将江苏水师船政。妥为核议。务使外防与内盗并谋。旧制与新章兼顾。臣虽离两江。傥有所见。仍当续行陈议。期于利多弊少。不特江苏为然。即长江水师。亦乞 敕下沿江五省督抚随时查看。如有不妥之处。三年以内。尽可奏明斟酌损益。臣断不因系初议之人。稍存回护之见。臣之微意。不过欲使中国兵勇。以舟楫为室家。以海洋为坦道。庶几事以屡试而见精。人以狎水而渐壮。至于船式如何而后善。营制如何而后强。自当博采言。不敢略执成见也。一俟江苏水师定章后。沿海闽粤各省。均可参酌办理。大局幸甚。所有江苏水师事宜缘由。谨会同两江督臣马新贻江苏抚臣丁日昌恭折具奏。伏乞  圣鉴训示。   详酌长江水师事宜疏同治十二年 彭玉麟 窃臣奉  命查阅长江水师。所有参劾各员。及应补各缺。业经会同各督抚随时具奏外。臣戆直愚昧。以一介之书生。随同前大学士臣曾国藩从事戎行十有余年。自维才识迂。生平未尝学问。于古人驭将治兵之道。未能窥见其一二。徒恃此一味朴诚。激励士卒。以此稍得其力。幸立战功。兹奉 命。查阅长江。仰维  圣虑。实欲整顿江防。为东南久远之计。而臣智虑短浅。深恐无以上副  圣怀。伏查长江上有荆湘。下讫海澨。以南北论之。则天堑之险也。以东西论之。又建瓴之势也。而水师一军据其要害。可以左顾右盼。雄视四方。惟是地面辽阔。将卒贤否不齐。为统帅者。非有深沈大略。而又出以兢业小心。忠诚为 国。则一时之利。或为异时之害。是以曾国藩无恙。每与臣论及水师。即谓宜随时变通。以防其流弊。不可株守成法。实系确有所见。臣此次阅所至。窃见此军改归经制。甫及五年。而弊端已伏。不可不急谋整顿。俾无失设军初意。以仰副  圣主顾虑东南之至意。管见所及。约有四条。用敢分晰胪举。为   皇太后  皇上陈之。一曰将材宜慎选也。长江水师管辖五千余里。而提督一人为之统帅。必其精神智力无所不及。而刑赏号令。实有不出户庭坐制远近之势。乃为胜任。非徒一年一巡。循故事而已也。故将材极难其人。臣窃谓能当其任者。约有三等。智识闳深。天资忠亮。其上也。秉性刚方。威克厥爱。其次也。操守清廉。敬慎畏法。又其次也。前明武臣中如戚继光。文臣中如王守仁者。不独水师可用。而实水师之奇才。至技艺之精练。情形之熟悉。则微末而不足道矣。此等人才。若不预储于无事之时。而仓猝以求之。则必至于偾事。卤莽以用之。殆无异于弃师。深可虑也。今自军兴以来。谋臣猛将。以及中外文武大臣才守兼优。为  皇上所深知灼见者。自不乏人。发纵指使。惟上所用。而臣以为尤宜责成统兵大臣及各省贤明督抚。随时保举将才。无论其现为将帅。现为偏裨。但视其志趣才略。果与前三项略能相应。即行密疏保奏。  皇上再博加询问。或遇事饬令来京召见。果其所举不诬。随时不次擢用。而又假之以便宜之柄。临之以不测之威。务使有才者得以自尽其用。不才者不得承乏其间。择将驭将道无过此。至于各营弁勇。如有心地朴实智虑过人者。即责成各镇将随时甄录。上之提督。及该管各督抚。亦即随时察看。视其可用者。次第擢用。以储异时统帅之材。庶几人材日出。而折冲御侮。可以惟我指挥矣。一曰积习宜力除也。 国家设立水师各营。所为者杀伐之事。所恃者勇敢之气。所服者劳苦之役。使其无勇而畏劳。则将何以行杀伐乎。臣每见前史所载。凡在开创之初。用兵不多。战功独伟。至于承平既久。兵日益增。而益不可用。故粤逆之变。至舍兵募勇者。岂兵独弱而勇独强哉。兵有习气而勇无习气故也。 臣与曾国藩初起义旅。湘军所向有功。其时自将弁以至士卒。大抵非书生。即农夫也。不知有衣服玩好之娱。不知有功名势位之乐。不知有趋跄应对之文。当时湘军之所以胜人者。不过两端。曰朴曰勤。乃十数年来时事渐平。镇将则狃于富贵。士卒则习为恬嬉。于是朴者以渐而浇。勤者以渐而惰。是今日之勇又将化为昔日之兵矣。岂不可虑。然则居今而欲整顿水师。亦在统帅之先去积习而已。臣查阅所至。所见镇将以下。朴实者尚不乏人。而亦有修饰厨传讲究应酬者。均经臣随时戒饬。甚者至于参劾。颇闻每届巡阅。仪节繁缛。沿途迎接。开放大。甚至合队排。如攻大敌。是但知声威之壮。而不顾火药之虚縻也。业已由臣通饬。严行禁止。所到马头。支搭五色棚帐亭。铙吹仪仗甚都。是徒饰观瞻之美。而不知摊派之难支也。且此习一开。则儇巧者必因此而见长。椎鲁者必至因此而见绌。喜怒爱憎。随之而转移。即是非赏罚。随之而颠倒。其与承平年间绿营习气。又何以异乎。臣于摊派一节。业已严札申禁。其各营红白庆吊。及祭祀祷赛。时有万不得已之需。须商之湖广两江督臣略筹闲款。俾资办公。此后如再有摊派名目。应即照克扣军饷例。从严参办。所有无名费用。徒饰外观。而有损军实者。应请  严旨饬下。悬为厉禁。务使上行下效。无失朴诚之气。以养勇敢之风。庶于水师可以永远无弊。一曰军政宜实讲也。臣所拟慎选将才。既可以收贤者之用。力除积习。又可以闲不肖者之心。而镇将以下。中材居多。则利弊所在。尤必恃有成法以制之。此军政之所以宜讲也。查水师之定例。用人甚严。原以风水沙线。舟楫器械。非熟悉江海情形。难期得力。长江水师原奏第十五条。兵部议定水师缺出。不得搀用别项水师人员。是长江用人之法。必须长江水师人员。方可补用。自曾国藩创立水师以来。十有八年。除已充营哨官外。其勇目以战功保至参游都守千把外委者。人数甚众。现议改为经制额缺。则该参游以下。名虽为兵。其实皆候补人员也。臣前与提臣再三定议。即以此等兵中之官。作为水师候补。遇有缺出。择其人才可用者。酌量拔补。不得滥收外来人员。乃此次查阅各营。提标中军所收外来候补人员。至二百七十余员之多。各镇标或三四十员。或五六十员。询其来由。在提标者。皆曰自各处荐引。在镇标者。皆云由提督饬送。迨按册点名。则有向在水师各营因事撤革者。有向在陆营仅于履历中声明曾在某水师效力者。并有仅于册上注一衔名并无出身履历而点阅之时并无其人者。可谓冒滥已极。而一经收标。即须津贴薪水。糜费尤甚。日复一日。十数年之后。长江水师。必尽杂出不伦。而营制不可问矣。惟此项人员。收标既久。一时难以尽遣。臣拟限以定制。提标祇准留三四十员。各镇祗准留一二十员。其有不安本分或别有嗜好者。随时严加沙汰。此次严定额数。俟随时用竣以后。即不准再收候补人员。如有出缺。专于长江水兵中拔补。以免外来别项人员紊乱。务使水师人材。总归水师拔取。以符定制。 其各营额兵。以前类多游勇。查各省水师兵丁。向由本地招募。实以生长其土。情形较熟。今拟凡在水师地面渔户水勇人等。如有才力精壮。心地朴实。谙悉风水沙线者。皆可酌量募补。且使湘军土军主客并用。以杜勾结妄为之弊。于军政亦有裨益。至原奏二十七条。不准私设船。所虑最为深远。而近来民间位。未能禁断。其行巨案。往往有假冒船之事。长江各营船。但有旗号。并未援照沙船漕船定例。于船梢两旁大书深刻标列字号。盗船私船。无可分别。以致营船之揽私闯卡。匪船之假冒行。漫无稽查。官民均被其害。应饬令各营所有船。均于船梢两旁。大书某营某哨第几号船。务使旗帜收卷之时。犹可一目了然。遇有揽私滋事。即可按号查究。则营船不敢妄为。而盗船亦无从混迹矣。一曰体制宜复旧也。查水路各营。设提督为总辖。即设总兵为分辖。提督固有节制各镇之权。而总兵即有操纵一镇之责。是以定制。提镇相见。用宾主礼。文移往来。一切平行。盖重总兵。即所以辅提督也。兹查水师提督与所辖各镇公牍。初拟用札。既而改用照会。经臣再三商论。始用咨。至各镇之于提督。则概用申文。实非 国家旧制。至提督出巡所到。各总兵必须迎送出境。挂刀谒见。尤为礼所未见。虽苟自卑屈。类出于不肖之逢迎。而妄为贵倨。亦何以存方面之体统。况提督之体愈尊。则总兵之权愈夺。遇有大事。能望其引义以诤乎。用人失当。能望其秉公弗阿乎。又长江水师原奏十五条。哨官出缺。都守千把外委五项。应全归提督主政。原以一事权。委署一层。未及分别声叙。长江分汛地段。每哨所管汛地。或二十里或三十里不等。该汛官遇有事故出缺。若必由提督委署。则如湖南岳州镇标出缺。提督适在江南太平。江南瓜州镇标出缺。提督适在湖南岳州。上下数千里。悬缺久待。往返需时。万一本汛出案。势必无所责成。邻汛出案。亦将巧为诿卸。关系军机。实非浅鲜。提镇皆系统兵大臣。即皆有用人责任。总兵用人失当。提督秉公参劾可也。岂宜总兵竟不预闻。若补缺既由提督主政。而总兵不得委署一缺。则轻重过甚。流弊颇多。且亦非提督一人精力所及。于营务尤有窒碍。应请  饬下提镇体制。仍遵 国家定例。一切平行。其各镇将弁出缺。即由该总兵就近委署。再行咨明提督请补。其提督叙补非人。各总兵即行咨明更正。则提镇有相维之势。即提镇有相济之功矣。右臣所陈四条。系就今日水师已见之弊而言。而其弊之未形者。防微杜渐。尤赖随时整顿。臣与曾国藩创立长江水师之意。原以十数年苦战。赖此一军夺据长江之险。俾贼束手待毙。而百战之士弃之可惜。且东南有此军居腹心要害之地。一旦有事。可以无腹背受敌首尾损决之虞。此微意之所在也。臣学识庸愚。受  恩深重。既有所见。不敢不罄竭以言。是否有当。伏候  圣裁。   水师宜兼练陆战疏光绪五年  光禄寺少卿刘钖鸿 伏惟我 朝练兵之法。陆营綦详。水师则操舟张帆鸣角发而外。未及夫枪械之击刺。诚以船得力。水战即可策胜也。然或悍贼趋至。直逼师船。大无可复施。水手又不习技击。则不得不弃船而去。咸丰四五年间。臣从军两粤。往往目其弊。且师船平时抛泊无事。日习于洋烟娼赌。以长骄惰。临敌亦多不可用。臣今阅历外洋。知师船水手。必当兼练火枪刀牌跳跃击刺之技。而不可专恃大也。盖师船练此。其利有四。水手临阵。各以刀牌。或小洋枪随身。则贼船抢近。不至束手无策。利一。船战即偶不利。犹可拢船傍岸。为陆阵以护之。不至竟弃而逃。利二。贼巢在水陆之交者。水师登岸剿捕。即可兼充陆军。毋庸水陆两营夹辅而行。致误于彼此相待。利三。水师操演技艺。日劳其身。可免安逸太过。以生他事。利四。此固可补阅之阙略。为今日江海捕务所宜亟讲者。应请  旨饬下各省之有水师者。无论何项师船。一律兼习陆战。以期得用。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训示。   湘军志营制篇水师  王闿运 初欲立水师。湘中不知战船形制。依古法作筏载。将以截流。又欲为艨艟大舰。皆不能旋运。曾国藩令仿竞渡舟。设短桡长桨。如蚿之足。又得广东船式。作快蟹长龙三版三等船。未几水师总兵自登州至。主作大船。一战而败。语在水军篇。其后水军益利。所至克捷。虽被伤死。船余一二人。犹足胜寇。然后知水军万全过陆军。而用法益得严。初议避。依近代兵书法。张鱼网湿絮。牛皮藤牌。铅丸辄洞中之。又编竹如细鳞。施絮革人发密覆之。铅丸来势益猛。及战而杨载福彭玉麟等。倡勇敢。悉屏盾盖。当冲而进。于是失势。而士气益勇。故凡言畏者。怯将也。不待接战。败军而废之矣。曾国藩以惧教士。以慎行军。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杨岳斌鲍超以无惧为勇。以戒慎为怯。自将则胜。用将则败。论语曰临事而惧。帅之言也。记曰我战则克。将之言也。为将者功名成。富贵得。则知惧矣。知惧必败。水师为甚。彼不胜其惧故也。接流争先。小舟为强。船有三等。无三版不行。船置一哨官。制其进退。百船虽退。一船可进。其辎重则有公船。暴风掀波。三版必摧。则保于大舟。大舟不可战也。快蟹长龙。以备指挥。败则弃之。而以三版归。此江湖水师之恒也。战于海中。岛夷之利耳。中国无故而与争于海。非所闻也。水军虽亦有刀盾枪矛。无所用精。桨柁手。指臂相使。凡三版。桨十人。柁一人。头篙一人。手二人。置船首尾。旋而发之。一发。舟一顿。则进愈疾矣。亦或置腰为观美。临敌无所用之。长龙。桨十六人。木虏四人。余如三版之数。快蟹。桨二十八人。木虏八人。舱长一人。头柁各一人。手六人。凡快蟹长龙船。各一三版。船八而为一营。营官领之。盖三百八十八人而成营。其船人或稍增。要本兹制。作营之法。相距欲疏。小船依洲。大舟横流。要避暴风。无令相撞。军皆守船。尤禁登岸。其后长江水师章程。编于方略。大略准此。其帆桅篙橹桨。随时修制。不可一限。三版露载无篷版。各施夹帐覆船。军士又私造长龙。编为公船。以食以居。故军容唯水师为壮。而应对便辟。多逸少劳。亦始于水师云。   湖口石钟山楚军昭忠祠记咸丰八年    彭玉麟 道光三十年。粤西奸民洪秀全杨秀清畜发构乱。陷州县以十数。窟穴丛山中。大军进剿。积岁弗能定。咸丰二年。闯粤境。闲道犯长沙。解围后。由益阳湘阴掠民船万计。乘风过洞庭。陷岳州。屠武昌。三年正月。掠九江。残安庆。入金陵。据为伪都。六月。由湖口泝彭蠡。犯江西行省。江忠烈公忠源以楚军坚守得全。终以无水师。故不能大创贼。兵部侍郎曾公以亲丧在籍。有  诏起复。治乡兵。念贼扰长江。非舟师莫能制其死命。遂建三省会剿议。治战舰于衡州。时承平久。人不知兵。水师尤刱举。相顾眙。曾公精思诣微。尺寸皆有度。拔今福建提督杨公载福于伍中。令典水军。玉麟亦承其乏。属武昌再陷。  廷旨趋行。遂以四年正月发衡州。二月抵长沙。则逆舟数千。已溯流至铜官渚。逼近省门。曾公遣将复寍乡。贼遁。会岳州陆军败。贼间道扑湘潭。掳商舶万余。将泝湘江通两粤。长沙危在旦夕。四月朔。玉麟会杨公褚运使汝航夏运同銮以舟师援湘潭。鏖战五昼夜。尽焚贼舟。忠武公提督塔齐布以陆军夹击。复湘潭。曾公加饬戎政。七月。誓师水陆东下。连战皆捷。塔忠武斩伪丞相曾天养。闰月。复岳州。褚夏二公死绥。罗忠节公泽南来会军。水师追及嘉鱼。次金口。八月。攻武昌汉阳。下之。九月。攻黄州蕲州。十月。大破田家镇。铁锁之横江者七。鼓火镕液之。燔贼舟万有数千。忠武忠节踣贼半壁山。浮尸蔽江。十一月。舟师次九江。陆军克兴国大治。北渡。剜黄梅。鏺广济。撇蕲水。进蹴九江。玉麟遂率前锋。直捣下游之石钟山。石钟者。当彭蠡口。西江鐍键。贼必争者也。先是江西战船数百沦于贼。贼用是塞湖口拒我。连垒山巅。为浮梁铁锁。视田镇加密。隔岸梅家洲矗伪城。环巨数百。水涸。弗利仰攻。介士多死伤。我军愤甚。遂以十二月中旬。轻舠猛进。燔逆舟之在湖者。自大孤山至南康都昌。当者辄尽。会水益涸。贼悉锐守两岸。铁戗断中流。师弗克归。各巨舰及辎重之泊外江者。继为贼焚。九江营亦被袭。于是外江与内湖如限绝域矣。五年正月。湖广总督兵溃武昌。汉阳复陷。曾公留塔忠武罗忠节围九江。而命玉麟驶援鄂。至则与巡抚胡公林翼相依倚。搤沌口。蔽湖湘。曾公入章门。加治水师。饶广告陷。檄罗忠节自九江移剿。复弋阳及广信。六月。克义寍。塔忠武卒于九江军。别遣将规湖口。萧节愍公捷三率内湖水师夹击石钟山。以外江无援。不克。七月。节愍中死。罗忠节赴援武昌。壁洪山。鄂祸差解。而伪翼王石达开由通城倏入义寍。躏江西境。连陷瑞临袁吉抚建各郡。与粤东贼由茶陵入江者合。势益张。十一月。曾公调九江军剿瑞临。檄玉麟绕道来江统水师。时道梗。易服为贾人。重趼千余里。十二月。达曾公营。六年二月。陆师溃于樟树镇。兵之在下游者。悉援省垣。南康亦失。其别攻抚州者。相持数月不能下。当是时。烽火逼会城。官私埽地赤立。战士悬釜待炊。岌岌不终日。其卒能搘拄者。以水师分搤各要隘。贼饱掠终不能舟运。故官军得补救而徐以自全也。 六月。水师复南康。七月。湖南援军至瑞州。十一月。克袁州。罗忠节殁于鄂。赠总督李公续宾领其众。亦以是月偕巡抚胡公再克武昌。提督杨公帅舟师复汉阳黄州蕲州。抵浔阳。内外军相望。无由得合。李公寻攻九江。掘长濠困贼。十二月。曾公劳军九江。七年正月。命瑞州军效围九江法。二月。曾公复奉讳。疏请以杨公总理内外水师。而以玉麟协理。得  旨报可。两军虽洽一。然终悬绝江湖间。以石钟为之梗阂也。七月。水陆官军拔瑞州。进捣临江。楚师之围吉安者。亦屡战胜。惟九江死拒如故。玉麟商杨公以九江恃湖口为援。不拔石钟。九江终不可得。密约李公帅陆军从八里江潜济。出贼不意。撼其城。内外水师夹击。血战两昼夜。以九月九日破梅家洲伪城。燔石钟山贼巢。赭其崖。获贼战舰八十九。巨千二百有三。殪悍贼万余。攻克湖口。于是水师之三载阻绝者。内外皆合。玉麟率师循彭泽取小姑。进逼安庆。杨公则乘胜复望江东流建德。抵芜湖之荻港。破繁昌泥汊两伪城。贼几荡尽。计我水师阵亡亦不下数千人矣。十二月。水陆官军克临江。八年四月。水陆克九江。殄贼无遗种。旋收抚州建昌。石达开窜扰浙闽八月。吉安攻克。江境肃清。曾公奉 命援闽浙。军次湖口。玉麟以水师战亡诸将士。乞疏请  敕建昭忠祠。 命既下。爰与杨公集议。建祠石钟山。前楹祀萧节愍周贞愍褚运使夏运同副将成章鉴参将罗胜发游击黄国尧都司史久立易景照李洪盛谢新有陈友德郭德山守备黄开进白人虎等。而以弁勇三千余众。祔之后楹。于是玉麟缅述水师缘起。及分[合](含)之由。镵诸石以谂后人。当洪杨之初搧乱也。凭山为巢。虽悍。而其地僻且远。势甚涣。舟掠洞庭以来。挂颿指金陵。舳舻千里。大军十余万茇舍从之。弊弊然常出其后。故东南办贼。必恃水师。国家之制。闽粤设水师提督。皆以防海疆。内地如两湖三江。在事者多不措意。战船久窳不可考。临敌治水师。如倡绝学于举世不为之日。微曾公冥心孤往。合策以图之。天下事尚堪问哉。今自湘源以下。长江二千余里。官军分扼其吭。无一贼帆上驶。不可谓非水师之力。抑死事诸君子之力也。呜呼。 朝廷养士二百余年。司计所入。大半以供军饷。乃大乱几及十年。出死力以扞危疆。顾独在草泽寒微之贱士。诸君子趋死不顾利害。身殉至三千余人。综计全楚国殇。殆以数万计。竭数万众之死力。屡蹶屡奋。转战数千里。而大难迄犹未纾。死者而有知也。月黑风寒之夕。江波怒号。水石相激。毋亦有不平则鸣者。与所谓窾坎镗鞳噌吰如乐作者相应和也乎。是大可悲已。祠在山之椒。凡十数楹。别置田产。岁取所入。供香火修葺资。募僧主持之。牒江西行省当事者。存其牍以垂远。后有作者。览此军缘起分合之由。及死事诸人并力以夺兹山之艰且险。其亦念慎固封守之义。而勿以险要资敌也夫。   湖口县楚军水师昭忠祠记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