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 第 57 页/共 77 页
《集千家注杜诗》二十卷
元高楚芳编。 元刻本,页廿二行,行廿二字。 明嘉靖汪壬刻。 嘉靖丙申明易山人刻。 又嘉靖丙申玉几山人刻,二十卷,附《文》二卷。字大,无须溪评点。 万历中许氏刻本,附《文》二卷。汲古阁有本,亦附《文》二卷。 环玉山房《刘须溪评杜诗》二十二卷。 又附虞、赵《七五言笺》各一卷,为二十四卷,似元刻本,然诗犹逸其半,何也?
《杜工部全集》六十六卷
明刘世教分体编校 ,其《凡例》系合李杜二集,姚士麟《序》则只书《杜诗》,盖又析以单行。世教字少彝。万历庚子举北闱,授闽中令。见《天禄目》。
《草堂诗笺》五十卷
宋建安蔡梦弼注。 《四库》未录。
《草堂诗笺》五十卷
宋鲁訔撰。 季沧苇《书目》有此书二十本。近湘潭袁芳瑛得宋刻残本,自二十三卷至五十卷系汲古毛表所藏,闻其后获前半,宋残本合之以全。
《钱牧斋注杜诗》二十卷
钱曾编。 刻本。
《杜诗详注》二十五卷《附编》二卷
国朝仇兆鳌撰。 康熙二十二年刻。 道光间坊刻,劣。
《王右丞集注》二十八卷《附录》二卷
唐王维撰。 国朝赵殿成笺注。 乾隆元年赵氏刻。抱经云,其校正远胜旧本。有翻刻本。 汪氏有宋刻十卷本,徐、李有钤记。 明正德中仿宋十卷本,无注。半页十行,行十八字。 黄丕烈有宋麻沙十卷本。 昭文张氏有何义门校本十卷。 《天禄书目》有影宋刻本《王摩诘集》十卷,琴川毛氏所钞。 明顾起经《类笺王右丞诗集》十卷,《文集》四卷,前载《序例》、《表敕》、《列传》、《世系图》、《目录》,末载《书画评》一卷,《唐诸家同咏集》一卷,《唐诸家赠题集》一卷,《右丞年谱》一卷,《外编》一卷。 《四库》入《存目》。 《天禄书目》亦载其本,云其开局氏里,后标“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望授锓,三十五年六月朔完局”。每卷末俱记刻书之月及校阅姓氏,可谓郑重经营者矣。 明套板本七卷,与《孟浩然集》合刻。 明东壁图书府本,乃黄氏刻《十二家诗集》本,明《十二家诗集》本凡三四刻。 汪立名刻《王孟韦柳集》本十二卷。 明奇字斋本。 弘治甲子吕夔刻六卷本。 嘉靖二十四年顾佃子刻本。
《高常侍集》十卷
唐高适撰。 影宋钞本校各本多《碑文》数篇。 明正德中刻本,页二十行,行十八字。校《四库》所据汲古影印精钞,多《绝句》一首。与王、岑二家合刻。 明上陵校刻本。
《岑嘉州诗集》十卷
唐岑参撰。 昭文张氏有明初刻本,云较他明刻为善。 明正德庚辰谢元良刻本八卷。 又许自昌本,与孟浩然合刻本。 阮氏进呈本亦八卷。参,南阳人,为文本曾孙。天宝三载,赵岳榜第二人及第。累官右补阙起居郎,出为虢州长史及嘉州刺史。杜鸿渐表荐安西幕府,拜职方郎中兼侍御史。详《唐才子传》。其集《唐志》至《通考》及焦氏《经籍志》并云十卷,是编与杜确《序》合。然如《瀛奎律髓》所载《同崔十三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作》,为此本所逸,则非唐人旧册矣。
《孟浩然集》四卷
唐孟浩然撰。 明刻本有四卷、三卷、二卷、不分卷本。 汲古阁刻三卷。 许自昌本。 康熙间天都汪立名刻本二卷,与王、韦、柳刻 。 黄丕烈有宋本三卷。
《常建诗》三卷
唐常建撰。 明嘉靖丁未,余文周仿宋刻《唐十子诗》,自常建至鱼玄机十人,共十卷本。 汲古阁刻本。
《储光羲诗》六卷
唐储光羲撰。 明活字本五卷,与刘随州、钱考功合本。
《次山集》十二卷
唐元结撰。 明正德刻本,《附录》一卷。 明湛若水校本十卷。 淮南黄又刻十二卷。
《颜鲁公集》十五卷《补遗》一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
唐颜真卿撰。 聚珍本。 闽覆本。 明嘉靖二年无锡安氏刻。 万历中平原令刘思诚刻。 万历中颜允祚刻。 《乾坤正气》本。 国初颜氏刻。 嘉庆中颜氏重刻安本。 孙渊如刻本,精。 道光间,黄本骥蒐葺定本三十卷,甚备而刻甚劣。有仿宋钞,较明刻多《碑文》数篇。
《宗玄集》三卷《附录》一卷《玄纲论》一卷《内丹九章经》一卷
唐吴筠撰。 宋刻大字本。 汲古阁刻。 《道藏八种》本。 路氏有钞本。
《杼山集》十卷
唐释皎然撰。 汲古阁刻。 昭文张氏有旧抄本,题《昼上人集》,即钱遵王家物。
《刘随州集》十一卷
唐刘长卿撰。 明弘治戊午余姚韩明校刻。 明弘治耿申李士修刻。 明活字本,十卷。 明韦祀谟刻,八卷。 康熙中,席氏刻《唐百家诗》本十卷,《补》一卷。 宋刻《刘文房集》残本,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一字。存五至十,凡六卷。在黄荛圃家。
《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 明吴汝纪仿宋与《陶集》合刻本,八卷。 明淩濛朱墨印陶韦合集本。 明户部郎华云刻于九江,改题《韦江州集》。 下邳余怀本。 小字翻宋板本。 席氏刻本多《拾遗》一卷。 项氏玉烟堂刻本,佳。 又单印本五卷。 又天都汪氏刻二卷。 《天禄目》有元板《韦苏州集》十卷,谓模印精好,与宋椠不相远。当是王钦臣所定,而沈明远重刻于元初。《天禄后目》有宋刻巾箱本《韦苏州集》一部。 大字宋刻一部。 弘治丙辰杨一清《跋》,陇州刘屺刻本。
《毘陵集》二十卷
唐独孤及撰。 赵怀玉刻本。 席氏刻只诗三卷。
《萧茂挺文集》一卷
唐萧颖士撰。 路氏有钞本。此本前有曹溶名字二印。
《李遐叔文集》四卷
唐李华撰。 路氏有钞本。
《钱仲文集》十卷
唐钱起撰。 嘉靖间罗龙渊刻本七卷。 明活字本题《钱考功集》。 席氏刻本。
《华阳集》三卷附《顾非熊诗》一卷
唐顾况撰。 明顾氏刻。 席刻共五卷。
《翰苑集》二十二卷
唐陆贽撰。 明宣德三年刻。 天顺元年刻。 弘治十五年刻廿四卷。 明陆全忠刻。 明大本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六安徐必进校刻。 陈仁锡刻。 万历丁未二十七世孙基忠刻。 雍正元年年羹尧刻。 近年广东重刻。 钱大昕有宋刻,即钱遵王云“惜《宣公诗文集》十五卷亡矣”。 乾隆戊子,山右张佩芳注本廿四卷。 一大字本半页十行,行十七字,佳。元至大辛亥刻黑口本,二十二卷,页廿二行,行十九字,题《陆宣公集》。板心题“翰苑十卷”,“奏十二卷”,见昭文张氏《志》。 《天禄书目》有元板《陆宣公集》十卷,云即单行之《翰苑集》,为元刻善本。 又有明翻宋板廿二卷。 嘉庆戊寅春晖堂刻。 道光甲申,三十七世孙刻于宜宾本,劣。
《注陆宣公奏议》十五卷
宋郎晔注。 前有绍兴二年《进书表》,题衔称“迪功郎绍兴府嵊县主簿臣晔”,不著姓。案《清波杂志》曰:“煇友人郎晦之尝注《三苏文》及《陆宣公奏议》投进。”知其为郎晔。《表》后云:“绍熙二年八月初七日进呈。”昭文张氏有元刻,卷后有“至正甲午仲夏翠岩精舍重刻”木记。阮氏影元本进呈。 嘉靖乙卯汪氏刻《奏议》十五卷,有注笺,大字廿行,行廿字。亦合刻《制诰》十卷,无注。
《权文公集》十卷
唐权德与撰。 宋刻本。 明嘉靖中刘大谟刻本十卷。 席氏刻仅诗。
《权载之集》五十卷
嘉庆十一年,大兴朱文正公珪,以家藏秘本付刻。
《韩集举正》十卷《外集举正》一卷
宋方崧卿撰。 宋淳熙己酉刻本。 路氏有钞本。
《原本韩文考异》十卷
宋朱子撰。 康熙戊子,李文贞公光地以吕晚村家藏宋本重刻。 李氏目有宋刻本。
《新刻诂训唐昌黎先生文集》十五卷
宋韩醇诂训。《正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前载李汉《序》。 《天禄书目》云,是书前后无《序》、《跋》,惟卷一标“临邛韩醇”。醇,《宋史》无《传》。按《五百家注昌黎集》列诸儒名氏,云醇字仲诏。又《训诂柳集》,亦出醇手。书后有“作于孝宗淳熙丙申”,称“世所传昌黎文公文,虽屡经名儒手,余昔校以《家集》,其舛误尚多,用为之训诂”云云,则醇为愈裔可知,其家在临邛,当即蜀中所刻。宋叶梦得以蜀本在建本之上,观此书,字精纸洁,刻印俱佳,梦得所言,洵不诬也。只此本《四库》未收。
《别本韩文考异》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
宋朱子原本,王伯大重编。 宋刻《别本韩文考异》,黑口,每页廿六行,行廿三字。题“晦菴朱先生考异,留耕王先生音释。”《目录》一卷,题“李汉编”。集前有朱文公《序》,宝庆三年王伯大《序》。校《凡例》末有《题识》,谓“今本宅所刻,系将南剑州官本为据,并将音释附正。”元刻本,页十八行,行大字十九。 嘉靖中安正书堂刻本,劣。 万历中高安朱吾弼刻。 《天禄书目》有宋绍定癸巳大字刻本,又有小字麻沙本,又中字本。其小字当即黑口本也。《别本考异》亦有麻沙坊刻小字本,又有大字本,并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集传》一卷。而铁樵谓元刻本《文集》二十卷,《外集》不分卷数。位西又谓路小洲有宋刻二十卷,《外集》、《集传》 、《遗书》一卷,不知完否?按二家所记,当系一板,漫分宋元《目》,今未见其本。 清江某氏亦有宋大字本。 昭文张氏有元刻本。 明宁国刻无注《韩集》、《柳集》本,先刻于游居敬,以嘉靖十六年重刻者,新会莫如士以嘉靖三十五年校刊 。 又永怀堂刻本亦无注。 席氏《百家唐诗》有《昌黎诗》十卷,《外集》、《遗诗》一卷,《柳河东诗》三卷。
《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宋魏仲举编。 乾隆中江西仿宋刻。 陈杏江给谏家有宋本,亦止《正集》四十卷。 《五百注昌黎集》,朱彝尊谓此书有宋椠在长洲文氏,后归李日华。《正集》之外,尚有《外集》十卷,《别集》一卷,附《论语笔解》十卷。 《天禄书目》此书宋板二部,《目录》后有木记云:“庆元六祀孟春 ,建安魏仲举刻于家塾。”前载《引用书目》二卷 ,标曰《韩柳先生文集》,《引用书目》乃与《柳集》同撰刻,故合为一《目》。一本补韩柳改为“昌黎”,非也。其一部《正集》外有《外集》十卷,《韩文类谱》七卷,评论、训诂、音释、诸儒名氏一卷。其一部亦有《外集》十卷,又有《别集》一卷,《论语笔解》十卷,《昌黎先生序传碑记》一卷,《看韩文纲目》一卷。详渤《序》。《昌黎文集》贤《序》五篇,其引《书目》及名氏亦同前部。 《四库》著录依内府藏本,何以《外集》、《别集》、《类谱》、《纲目》诸件不入录?亦失检也。
《东雅堂韩昌黎集注》四十卷《外集》十卷
宋廖莹中撰。 明万历中徐氏刻。 苏局新复刻。 世彩堂《韩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丰顺丁禹生藏。宋刻初印,纸洁墨精,字体在欧虞之间,首位完善。本上海郁泰峰宜稼堂物,当为海内集部之冠。
《明蒋之翘辑注韩柳集》各五十二卷
《天禄书目》明板《韩柳合集》,《韩集》二十卷,《外集》一卷,《集传》一卷,《补遗》一卷又诸序例;《柳集》二十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附录》一卷及诸《序》。以板式观,似从宋本模书。 又《韩柳全集》,《韩集》四十卷,《外集》十卷,《补遗》一卷;《柳集》二十六卷。亦仿宋椠,板式与前部约略同。分卷各不相谋者,盖唐宋人文集,经后人校刻者,每有更定。以集部之书,固不必如经、史、子篇目,各沿奉为圭臬也。 又《昌黎先生集》,卷数与各全本同。其《凡例》、《集传》及各卷中皆有原刻姓氏木记,而尽为割去,补以别纸。盖此书模印极精,而书贾逞其伪计,而校刻苦心之人,多转不传矣。 又《柳文》四十三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附录》一卷。此书与刘禹锡编之四十五卷卷数不合,而卷一标题下漫署禹锡之名,且系以别纸补入,字画与全书迥殊。 嘉庆间,宁国县学博,吴门沈钦韩小宛有《韩集补注》,未刻。
《顾嗣立昌黎诗注》十一卷《年谱》一卷
秀野草堂刻。 道光十六年吴重刻 。 膺德堂重刻。 方世举《昌黎诗编年笺注》。 雅雨堂刻本。 黄钺用顾本增注证讹,其子中民校刻本。
《韩集点勘》四卷
国朝陈景云撰。 《文道十书》本。 苏局新刻本。
《诂训柳先生文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新编外集》一卷
唐柳宗元撰。 苏城汪氏有残宋本。 《祠堂书目》有残宋本。 明刻本。 《天禄书目》宋板《训诂柳先生文集》与前《韩集》板式相同。王咨《序》称:“仲韶先注《韩集》,学者争传,而斯文加密,非仲韶发之,孰窥其隐?”是醇先注《韩集》板行,复注《柳集》付刻,合而并传。故《柳集》后有记而《韩集》后无记也。 《后序》末有《识语》云:“云间莫氏城南精舍藏书”,系莫是龙书。 南宋大字无注本《柳集》,半页十八行,行十八字。孝宗而上,宋讳并缺笔。末有乾道改元,吴兴叶程刻书《跋》。盖程官永州,刻之郡库庠者也。卷端有曹楝亭藏书印,惜仅存《外集》一卷,诗文凡四十三首,各本编已入《正集》三十二,入《外集》者仅八首。又溢出《送元暠师诗》、《上宰相启》、《上裴桂州状》三首,诸本正、外《集》皆不载。今行本柳氏《外集》多出二卷,唯晁氏《读书志》载《柳集》三十卷,《外集》一卷。案晁氏与程约同时,或所载即此永州本也。绳孙附记。
《增广注释音辩柳集》四十三卷
宋刻本题《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四十三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附录》一卷。黑口,页二十六行,行二十三字。盖与《韩文考异》黑口同刻。 《天禄后目》又宋刻小字本四部,元刻本二部。 张氏《志》有元延祐间刻本,述古堂旧藏。 姚若有元刻本,题京本,著《唐柳先生集》。张氏元本题与宋刻同。 《天禄书目》《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元刻本三部,其一云:“是书亦翻刻宋本,字画犹存其概,而纸质墨香大不相侔矣。”其二云:“是刻板式虽仿原书,而刻印之工又出其下。”其三云:“此本较第二部又逊。三书非一板,何开雕者多,而草草从事耶?”
《济美堂柳河东先生文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附录》二卷《龙城录》二卷《集传》一卷
宋韩醇音注。 明嘉靖中,东吴郭云鹏重刻宋本。世以配东雅《韩集》,盖亦本世彩堂刻也。 天启壬戌柳氏重刻。 《四库》未收。
《五百家注音辩柳先生文集》二十一卷《外集》二卷《新编外集》一卷《龙城录》二卷《附录》八卷
宋魏仲举编。 《四库》依内府宋残本,其《正集》二十二至四十五尚缺。所谓《附录》八卷者,盖原止二卷,并及《纲目》、名氏、《年谱》、《传碑》等数之也。 《天禄书目》《新钞五百家注唐柳先生文集》,魏仲举集注。《正集》二十一卷,《附录》二卷,《外集》二卷,《新编外集》一卷,《龙城录》二卷。前载《看柳文纲目》一卷,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一卷,评论、诂训、诸儒名氏一卷。后附《柳先生序传碑记》一卷。文集《后序》五篇。宗元《正集》四十五卷。此书自十二卷以下皆缺,书贾将“目录终”三字移补二十一卷后,故无魏仲举木记,然板式字体与《韩集》同,实为宋本。且《正集》尚存其半,而《外集》诸种卷帙完好,亦足珍也。
《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唐刘禹锡撰。 路小洲有宋刻本三十卷,又有钞本《外集》十卷。 《正集》三十卷,明初刻本,题《中山集》。 汲古阁有宋刻《外集》影宋。 雍正元年赵骏刻。 《中山诗集》九卷。 宋刻残本《刘梦得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存一至四。藏黄荛圃家。 《天禄书目》有影宋钞《刘宾客外集》十卷,与陈氏《书录》合。《天禄后目》又有元刻《外集》十卷。
《吕衡州集》十卷
唐吕温撰。 道光丁亥秦氏仿宋刻,与骆宾王、李观二家合称《三唐人集》。席刻三卷。 《粤雅堂丛书》本。 昭文张氏有旧钞本《吕叔和文集》五卷,康熙时钞本。
《张司业集》八卷
唐张籍撰。 席氏刻本,多《拾遗》、《附录》。明万历中,和州张尚儒与张孝祥《于湖集》合刻本。 据《直斋书录》,张氏本名《木铎集》,十二卷。
《皇甫持正集》六卷
唐皇甫湜撰。 汲古阁刻。 朱修伯曰,汲古刻讹谬甚多,曾见钱遵王钞本。《思旧录》云,吴馡刻持正及可之二集,未见,不知佳否。 昭文张氏有以丛书堂旧钞本校毛本。
《李文公集》十八卷
唐李翱撰。 明景泰乙亥,河东邢让刻本。 成化乙未刻,何宜《序》,汲古阁刻。 嘉靖二年酆都黄景夔刻,题曰《李文》。 今徐养元刻,劣。
《歌阳行周集》十卷
唐欧阳詹撰。 明正德中慎独斋刻。 万历中刻。 闽刻八卷。 国初刻本。 乾隆癸酉欧阳氏刻本八卷。 昭文张氏有何义门校本。
《李元宾文编》三卷《外编》二卷
唐李观撰。 天圣元年陆希声《序》。 嘉庆戊寅,秦氏仿宋刻六卷。 粤雅堂刻六卷。 昭文张氏有曹倦圃旧钞本。
《孟东野集》十卷
唐孟郊撰。 明嘉靖丙申,秦禾重刻宋景定壬戌国材本于武康。 汲古阁刻本。 康氏刻本。 闽氏套板本。 宋刻小字本《孟东野诗集》一卷,半页十一行,行十六字。黄丕烈藏北宋椠。 汪氏有宋刻残本。
《长江集》十卷
唐贾岛撰。 汲古阁刻。 席氏刻,又明刻。 何义门评校本。抱经云:“明海虞冯钝吟有评校本,何义门得之,称善其字句远出俗本上。” 昭文张氏有钱履之藏精钞本。 遵义杜蕴堂有宋刻本《长江集》十卷。
《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
唐李贺撰。 明仿宋刻本。 凌濛初校刻本。 黄陶菴评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