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 - 第 49 页/共 398 页

求定朔望加时及夜半晨昏入转   置经朔弦望入转日及分,以定朔弦望加减差加减之,为定朔弦望加时入转。以定朔弦望日下分减之,为夜半入转。以晨分加之,为晨转。昏分加之,为昏转。   求夜半月度   置定朔弦望日下分,以其入转日转定度乘之,万约为加时转度,以减加时定积度,余为夜半定积度,依前加而命之,各得夜半月离宿度及分秒。   求晨昏月度   置其日晨昏分,以夜半入转日转定度乘之,万约为晨昏转度。各加夜半定积度。为晨昏定积度。加命如前,各得晨昏月离宿度及分秒。   累计相距日数转定度,为转积度,与定朔弦望晨昏宿次前后相距度相减,余以相减日数除之,为日差。距度多为加,距度少为减。以加减每日转定度,以累加定朔弦望晨昏月度,加命,即每日晨昏月离白道宿次。朔后用昏,望后用晨,朔望晨昏俱用。 卷三十七 志第四   ○历四   △授时历经下步中星第五   大都北极,出地四十度太强。   冬至,去极一百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七十三秒。   夏至,去极六十七度四十一分一十三秒。   冬至昼,夏至夜,三千八百一十五分九十二秒。   夏至昼,冬至夜,六千一百八十四分八秒。   昏明,二百五十分。   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去极度及半昼夜分求每日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去极度   置所求日晨前夜半黄道积度,满半岁周,去之,在象限已下,为初限。已上,复减半岁周,余为入末限。满积度,去之,余以其段内外差乘之,百约之,所得,用减内外度,为出入赤道内外度。内减外加象琅,即所求去极度及分秒。   求每日半昼夜及日出入晨昏分   置所求入初末限,满积度,去之,余以昼夜差乘之。百约之,所得,加减其段半昼夜分,为所求日半昼夜分。前多后少为减。前少后多为加。以半夜分便为日出分,用减日周,余为日入分,以昏明分减日出分,余为晨分。加日入分,为昏分。   求昼夜刻及日出入辰刻   置半夜分,倍之,百约,为夜刻。以减百刻,余为昼刻。以日出入分依发敛求之,即得所求辰刻。   求更点率   置晨分,倍之,五约,为更率,又五约更率,为点率。   求更点所在辰刻   置所求更点数,以更点率乘之,加其日昏分,依发敛求之,即得所求辰刻。   求距中度及更差度   置半日周,以其日晨分减之,余为距中分。以三百六十六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乘之,如日周而一,所得,为距中度。用减一百八十三度一十二分八十七秒半,倍之,五除,为更差度及分。   求昏明五更中星   置距中度,以其日午中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昏中星所临宿次,命为初更中星。以更差度累加之,满赤道宿次去之,为逐更及晓中星宿度及分秒。其九服所在昼夜刻分及中星诸卒、并准随处北极出地度数推之。已上诸率,与晷漏所推自相符契。   求九服所在漏刻   各于所在以仪试验,或下水漏,以定其处冬至或夏至夜刻,与五十刻相次,余为至差刻。置所求日黄道,去赤道内外度及分,以至差刻乘之,进一位,如二百三十九而一,所得内减外加五十刻,即所求夜刻,以减百刻,余为昼刻。其日出入辰刻及更点等率。依术求之。   步交会第六   交终分,二十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二分二十四秒。   交终,二十七日二千一百二十二分二十四秒。   交中,十三日六千六十一分一十二秒。   交差,二日三千一百八十三分六十九秒。   交望,十四日七千六百五十二分九十六秒半。   交应,二十六万一百八十七分八十六秒。   交终,三百六十三度七十九分三十四秒。   交中,一百八十一度八十九分六十七秒。   正文,三百五十七度六十四分。   中交,一百八十八度五分。   日食阳历限,六度。 定法,六十。   阴历限,八度。 定法,八十。   月食限,十三度五分。 定法,八十七。   推天正经朔入交   置中积,加交应,减闰余,满交终分,去之,不尽,以日周约之为日,不满为分秒,即天正经朔入交泛日及分秒。上考者中,积内加所求闰余,减交应,满交终,去之,不尽,以减文终,余如上。   求次朔望入交   置天正经朔入交泛日及分秒,以交望累加之,满交终日,去之,即为次朔望入交泛日及分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