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 第 243 页/共 354 页
储秀宫○十四年建
奉先殿○康熙六年建
端门○八年重建
太和殿
乾清宫○是年迎
坤宁宫吻安
交泰殿金顶○十八年重建
奉先殿○二十一年建
咸安宫○二十二年建
文华殿○是年建
啓祥宫
长春宫
咸福宫○二十五年建
延禧宫
永和宫
景阳宫○二十七年建
宁寿宫○三十四年重建
太和殿○三十六年重建
东暖殿
西暖殿
承干宫
永寿宫○乾隆元年改雍和门曰熙和门○十六年改
咸安宫为
寿安宫
一监修
宫殿顺治十二年覆准凡建造
宫殿所司先期具工程上请
勅下工部会同科道估计以防侵冒○又定修造宫殿竪柱上梁合龙悬匾均请
旨遣大臣祭告需用花红戸工二部支给迎吻遣官
一人祭吻于琉璃窰并遣官四人于
正阳门
大清门
午门
太和门祭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及科道官排班迎吻各
坛庙等工迎吻及祭经由之门均如之○是年重建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令八旗满洲防古汉军每佐领下出工匠一名夫四名管押各匠夫满洲每旗差管工官一人骁骑校一人每防领差领催一名防古汉军每旗差骁骑校一人每叅领差领催一名由部委满司官四人汉军司官二人汉司官二人笔帖式五人○又题准增委内务府官一人同部委司官笔帖式及内监通事等协同管理○又题准五城匠役各委司坊官一人察管其直隶山东山西解到匠役顺天府委佐贰官一人协同本部监督官稽察○康熙十年题准
内廷应用匠夫物料据内务府印文照数给发其紫禁城
皇城内一应工程由部确估具题修理如不及千两由部酌定修理开明物料及需用钱粮行文内务府委官会部监修○十八年
谕修建宫殿工程紧要每处应差官五人监造工部官员不敷差遣于五部各取贤能官五人及少卿科员开列引见钦此○雍正九年奉
旨修理
紫禁城等工
钦防王大臣督率内务府工部官员监造○乾隆二年
修
奉先殿○五年覆准修造
宫殿及
紫禁城
皇城其工料银百两以上管工官将兴工日期知防科道开工后将所用物料匠夫数目十日一开单移送陜西道御史不时赴工亲勘工完总册报部细册移送陜西道会同工部察验如物料丈尺不符科道会部题叅科道亦不得徇名失实倘兴工之日身不亲到工完之后又不据实详察由部会同都察院叅奏再工程销算或有不能依限完结縁由照例呈明展限由部移会科道察覈○八年奉
旨南面皇城并长安左右门上蒿草蔓生瓦片亦有脱损者着委官每年拔草苫补一次其东西北三面皇城着五年苫补一次○十一年奏准一切工程惟
午门以内
乾清门以外
殿宇并
紫禁城
皇城内外城垣有应修之处令各该处察勘报部其应急修者会同估计修理稍缓者于伏雨后确估覈修如工程过多一时难竣于冬季备料春融兴工工完报部题销○十八年奏准
皇城墙垣观瞻所系自应修葺完固向来虽间有随时苫补之处因阅年久远西南二面尚不甚至剥落东北二面损裂甚多若不加修补将来坍塌益滋糜费应逐段勘估分别修整再永定左安右安等门城墙亦多鹻损虽与城垣根基尚属无碍但见有鹻入三四进者恐渐至坍塌则费用益多应一幷勘估随委官详勘
皇城四面内外拆裂者二千三百二十三丈三尺剥落者一千三百二十三丈七尺如按寻常修造其应行拆砌者已至三分之二葺补段落仅止三分之一约覈工料银二十七万六千九百余两但葺补之处终属新旧参差未能一式坚整犹恐数年后又将有坍塌之虞是应全行拆造约估工料银三十一万六千余两请于冬令备料分限四五年次第兴修所需钱粮陆续由戸部支领工竣据实覈销至永定左安右安等门城墙竢
皇城工竣再行奏明办理
一工成
恩赉顺治三年
太和殿告成在事满汉官员各加职衔在工人员各赏朝衣皮裘鞾帽银币有差○十年以
慈宁宫告成照例叙赏有差○十三年以
乾清宫
坤宁宫告成在事满汉官员各加职衔○康熙九年重修
太和殿
乾清宫告成满汉各官分别在工久暂赏给鞍马蟒段表里匠役赏给银布有差○三十七年重建
太和殿告成照九年例官员匠役赏给有差○雍正十年修理
紫禁城工竣监造王大臣官员纪录有差○乾隆三年重修
奉先殿告成在工王大小官员加级纪录各有差匠役
由内务府工部量加赏给
坛庙
一规制
圜丘在正阳门外制圆南向三成上成面径五丈九尺高九尺二成面径九丈高八尺一寸三成面径十有二丈高八尺一寸每成面甎用一九七五阳数周围防版及柱皆青色琉璃四出陛各九级白石为之内壝周九十七丈七尺五寸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五分四面皆三门楔阈皆制以石朱扉有櫺门外各石柱二绿色琉璃燔柴鑪一瘗坎一外壝方二百四丈八尺五寸高九尺一寸厚二尺七寸门制如前【高用周尺余用今尺下同】
皇穹宇在
圜丘后制圆八柱旋转重檐上安金顶基周十有三丈七寸高九尺防版高三尺六寸东西南三出陛各十有四级左右庑各五间一出陛皆七级殿庑阑槛均青色琉璃围垣周五十六丈六尺八寸高丈有八寸门三南向坛外壝门外东北为
神库五间南向
神防五间井亭一六角闲以朱櫺均西向垣一重间一南向祭器库乐器库椶荐库各三门西向垣一重间一南向宰牲亭三门南向井亭一六角闲以朱櫺西向垣一重门一南向坛内垣东西南皆方正北为圆形设四门东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广利北曰成贞皆三门广利门南角门一昭亨门外东西石牌坊各一成贞门西大门一左右门各一为
车驾诣坛宿
斋宫出入之门
祈年殿【旧名大享殿乾隆十六年改今名】在
圜丘北制圆南向外柱十有二内柱十有二中龙井柱四圆顶三层上覆青色中黄色下绿色琉璃上安金顶殿基三成衞以白石阑版南北各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上二成各九级三成各十级东西两庑二重前各九间后各七间均覆绿琉璃前为
祈年门【旧为大享门乾隆十六年改今名】五间亦覆绿琉璃崇基石阑前后三出陛各十有一级门东南绿色琉璃燔柴鑪一瘗坎一南向内壝方一百九十丈七尺二寸东西南甎门三各三门北琉璃门三座后为
皇干殿南向五间上覆青琉璃下衞石阑五出陛各九级东甎门外廊房七十二间联檐通脊北为
神库五间南向左右
神防各五间东西向井亭一六角闲以朱櫺西向垣一重门一东为宰牲亭五间南向井亭一六角闲以朱櫺西向垣一重门一均南向
斋宫在成贞门外西北东向正殿五间崇基石阑三出陛正面十有三级左右各十有五级陛前设斋戒铜人石亭一时辰牌石亭一后殿五间左右配殿各三间内宫墙方一百二十三丈九尺九寸中三门左右各一门宫门前跨三石梁左右各一梁钟楼一座回廊一百六十三间外宫墙方一百九十八丈二尺二寸宫门石梁均与内围同
祈年殿内垣南接
圜丘东西环转至北为圆形东西北坛门各三间西门南角门一坛内垣共周千二百八十六丈一尺五寸髙丈一尺趾厚九尺顶厚七尺坛门七座每座三间
神乐署【旧名神乐观乾隆二十年改今名】东向正中凝禧殿五间【旧名太和殿康熙十二年改今名】崇基三出陛各六级左右歩廊各二间后显佑殿七间左右各三间殿后袍服库二十三间典礼署奉祀堂南北各三间左右门各三间左门东通赞房恪恭堂各三间正伦堂候公堂各五间南转穆佾所三间右门东掌乐房协律堂各三间教师房伶伦堂各五间北转昭佾所三间前后均联檐通脊正门三间三出陛各四级围墙东西四十四丈四尺南北二十丈七尺二寸
牺牲所南向大门三间内花门一座正房十有一间中三间奉
牺牲之神左右牧夫房各二间牛房各二间后屋十有六间内满汉所牧房各三间所军房一间贮草房五间草夫房四间东边两重四十八间内贮料房二间贮草房三间牛房十有五间羊房五间鹿房二十间房三间西边一重十有五间内库房一间泡料房磨房各二间豕房五间牛房五间鹿槛牛枋均分列屋之左右西北隅官厅三间东向井一北门一间围墙东西五十二丈南北五十二丈五尺坛外垣前方后圆周千九百八十七丈五尺髙一丈一尺五寸趾厚八尺顶厚六尺西向门一三门角门一
方泽在安定门外制方泽周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濶六尺祭日贮水水深以过龙口为度泽中方坛北向二成上成方六丈髙六尺二成方十丈六尺髙六尺二成坛面均用黄色琉璃合六八隂数外环砌白石每成四出陛各八级二成南左右设五岳五鎭五山北左右设四海四渎各石座分刻山形水形均东西向水形座周围凿池贮水以祭内壝方二十七丈二尺髙六尺厚二尺壝正北三门石柱六东西南各一门石柱二楔阈皆制以石朱扉有櫺壝北门外西北隅瘗坎一东西门外南北瘗坎各二外壝方四十二丈髙八尺厚二尺四寸门制如前
皇只室在
方泽后五间北向脊瓦均绿色琉璃围垣正方周四十
四丈八尺髙丈一尺正门一间
神库乐器库各五间均北向
神防祭器库各五间东西向井亭一东向四面闲以朱櫺垣一重门一北向宰牲亭三间北向井亭一东向四面闲以朱櫺垣一重门一北向西北为
斋宫东向正殿七门崇基石阑五出陛中九级左右各七级南北一出陛各七级左右配殿各七间侍直房南北各七间宫墙周百有十丈二尺正门一左右门各一均东向西北钟楼一祠祭署三间在内垣西门外东向左右各三间垣一重门一坛内垣周五百四十九丈四尺北门三间东西南门各一间东西角门各二间坛外垣周七百六十五丈西坛门三间西北角门一自坛外垣西门南北夹墙各七十一丈二尺直西为广厚街【旧名泰折雍正二年改今名】牌坊坊前界以朱栅长二十六丈
太庙在
阙左南向围垣一重琉璃甎门三间左右门各一防门五间崇基石阑中三间前后均三出陛中九级左右七级门内外列防百有二十左右门各三间前后均一出陛各五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