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献通考 - 第 526 页/共 807 页

緑旗营屯田官兵随时酌调无定额乾隆二十四年以后伊犁境内兴设屯田以緑旗营兵垦种后于塔拉斯等处近水之地以次増添其管理之官弁以总兵或副将统之二十六年定伊犁屯田绿旗兵以一千名为率设副将一人游击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二人千总二人把总九人外委十人二十八年又添派伊犁屯田兵一千五百名即于回部各城人户内迁居山北耕种如有不足以緑旗兵充补三十一年又于筑城緑旗兵内拨五百名增入屯田于秋成后仍归城工嗣后屯田兵数大抵视每年垦地之多寡为差均由将军大臣酌量调派各官兵原议三年一次换班三十一年定为五年更换   緑旗营工作官兵随时酌调无定额乾隆二十四年以后建立新疆各城垣仓署营房工程调緑旗营兵分任工作于工竣之后或暂留屯垦或即行撤回随时酌定二十六年定伊犁筑城緑旗兵以一千名为率旋于塔尔竒建城以居各兵二十七年于乌哈尔里克建绥定城以驻换防满洲官兵二十八年又于固尔扎建宁逺城并于哈什建懐顺城以驻迁移山南回户皆调用緑旗兵二十九年以凉州荘浪热河八旗兵议携眷移驻伊犁复奏调绿旗兵一千名于伊犁河防建恵逺城以供驻防官兵居住其管理筑城兵设副将一人守备二人千总二人把总八人外委十人定以三年告竣三十一年又以西安原驻满洲古兵二千名议携眷移驻伊犁续令緑旗兵一千名于巴顔岱地方筑城至城工完竣撤回均由将军大臣酌量调派各官兵原议三年一次换班三十一年定为五年更换   緑旗营额设听差兵二百名乾隆二十六年以后酌定原议三年一次换班三十一年定为五年更换   乌噜木齐驻都统一人副都统一人协领六人佐领二十四人防御二十四人骁骑校二十四人额外主事三人笔帖式三人前锋领催三百六十名骁骑二千三百四名礮骁骑四十八名步军匠役三百八十四名养育兵二百八十名乾隆二十四年以后于乌噜木齐驻办事大臣以下等官分设马兵及緑旗营兵二十六年题定设驻防马兵五百名内满洲兵三百名察哈尔厄鲁特兵二百名二十七年于遣往新疆换防马兵内添驻满洲索伦兵寻又自乌噜木齐酌派马兵前赴塔尔巴哈台更定驻防乌噜木齐廸化城兵额其緑旗营工作等兵原派修建仓厫各项兵三百二十九名在城聴差兵六百八十四名于二十六年交驻劄大臣分别存汰二十七年于乌噜木齐东路建辑怀城及恵徕等六堡于乌噜木齐西路建宁邉城二十八年复于东路建阜康城于西路建绥来堡遂成堡丰润堡二十九年又于西路建诚和城其筑城之緑旗兵均由驻劄大臣酌量调派各工程完竣之后以次议减三十八年改乌噜木齐办事大臣为都统仍聴伊犁将军莭制自庄浪等处移驻满洲官兵三千四百六十一名   臣等谨按乌噜木齐设有提督【即安西提督于乾隆二十九年驻乌噜木齐】统辖本标三营及城守营緑旗官兵节制于陜甘总督巴里坤设总兵官提督哈宻设副将总兵俱已载入甘肃省緑旗营内   巴里坤驻副都统一人协领二人佐领八人防御八人骁骑校八人笔帖式一人前锋领催骁骑步军养育兵共一千八十四名   乾隆三十八年设古城驻副都统一人协领二人佐领八人防御八人骁骑校八人笔帖式一人前锋领催骁骑步军共一千八十四名   乾隆四十年设塔尔巴哈台驻参賛大臣暨领队大臣等统辖驻防及屯田官兵所属有侍卫办事章京笔帖式等员其稽察卡伦台站诸务与聴差各官均由驻劄大臣随时酌委无定额【侍卫办事章京笔帖式等员系三年更换】乾隆二十七年议于塔尔巴哈台遣马兵游牧另建小城为緑旗兵驻劄之所二十八年于遣往新疆换防兵三千名内分拨塔尔巴哈台满洲兵二百名索伦兵七百名三十年自伊犁分参賛大臣及领队大臣以下等官驻劄于此并移驻察哈尔厄鲁特官兵设察哈尔佐领骁骑校各一人厄鲁特佐领骁骑校各一人兵共二百五十名俱系携眷游牧永逺驻守又分拨緑旗营屯田官兵设管屯参将一人防撃一人守备一人千总二人把总五人外委六人屯田兵五百四十名聴差兵六十名三十一年定于伊犁携眷马兵内拨一千五百名分驻塔尔巴哈台将从前由内地遣往换防之焉兵尽行撤回各兵即由伊犁驻防之满洲防古席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内轮流均派设营总委署防领佐领骁骑校等员分辖之以次换班【后定为二年一次更换】其緑旗营屯田兵以五年更换【臣】等谨按天山北路为凖噶尔故壤疆域辽逺伊犁为总统重地乌噜木齐境当孔道为往来之总滙塔尔巴哈台界接外藩为北路之邉圉自平定以后分设兵防大抵驻防马兵编为佐领卡伦台站或用为兵或用緑旗兵而领以侍卫等员其緑旗营兵于营弁各处屯田则移山南回民为屯户以緑营戌率相助为理而领以督屯武职当始议设兵之时更畨轮换槩以三年为期乾隆二十六年议新疆马兵内以察哈尔八旗及附入察哈尔之新旧厄鲁特等有情愿携家前徃者拣选一千名令其永充驻防寻分驻伊犁八百名乌鲁木齐二百名二十八年奉   防将凉州庄浪所驻满洲防古兵三千二百余名携眷移驻伊犁编为三队分三年前往又令黒龙江将军选索伦达呼里壮丁一千名令察哈尔总管选察哈尔壮丁一千名并作为马甲携眷移驻伊犁二十九年复拨   盛京等处席伯兵一千名又拨热河满洲古兵一千名及达什达瓦厄鲁特兵五百名俱携眷移驻伊犁嗣后换班官兵俱以次撤回于是定驻防马兵为永逺驻守緑旗兵为五年更换至于卡伦台站之制于山川隘口分设卡伦按途分设台站自巴里坤西达乌噜木齐自乌噜木齐西南达伊犁北达塔尔巴哈台其南达回部自伊犁南又接回部之乌什诸城凡各处卡伦视其地之大小简要设满洲索伦席伯察哈尔厄鲁特兵自十名至三十二名有差以侍卫或効力官一二人领之每台站设满洲察哈尔兵或緑旗兵十五名以笔帖式每台一人或二台共一人领之其自乌噜木齐至阿尔台山诸处以旧设阿济必济至阿尔泰之卡伦移置兼理站务以喀尔喀兵分驻北至塔尔巴哈台等处各邉境皆増设卡伦防守盖天山北路兵防之大略如此   乌什城驻总理回城事务防賛大臣一人暨协办大臣等统辖满洲营緑旗营驻防及屯田各官兵【兼辖阿克苏城赛黑木城拜城驻防】所属有侍卫办事章京笔帖式等员其稽察卡伦台站诸务与聴差各官均由驻劄大臣随时酌委无定额满洲营领队侍卫二人统辖驻防翼长一人防领一人副防领二人委署防领二人前锋校六人满洲马兵二百名緑旗营驻防游击一人都司二人守备二人千总一人把总六人外委七人緑旗兵六百五十名緑旗营屯田副将一人逰撃一人都司一人委署守备一人千总一人委署千总一人把总六人外委七人緑旗屯田兵一千名乾隆二十四年以后至二十六年于乌什城驻办事大臣一人设笔帖式一人卡伦侍卫一人军台委署笔帖式二人緑旗营守备一人把总二人外委二人緑旗兵一百五十名三十年重定乌什之后始以原驻喀什噶尔之总理回疆事务大臣移驻乌什永宁城又以阿克蘓城各官移于乌什改驻协办大臣一人领队侍卫二人【系每年带领回城伯克赴京朝觐兼管满洲等营官兵】驻防聴差及卡伦侍卫十一人印房办等章京一人笔帖式一人办理回务章京一人笔帖式二人办理粮饷官一人印房及回务处粮饷处委署笔帖式共六人又自阿克苏城移驻满洲兵一百名索伦兵一百名緑旗兵五百名又于移驻伊犁之凉州荘浪满洲营内酌派马兵轮班驻乌什以为各处办事及军台委署笔帖式之用三十一年于满洲营换防时将索伦兵撒回改派健鋭营满洲官兵设前锋翼长以下将领十二人前锋兵二百名其驻防緑旗营设游撃以下将领十九人兵六百五十名又自乌噜木齐拨緑旗屯田兵一千名至乌什屯田设管理屯田兵副将以下将领十九人凡驻劄之防賛大臣办事大臣等皆由   特简凡驻防聴差侍卫办事章京笔帖式等员及满洲营驻防官兵均系三年更换惟领队侍卫每年带领回城伯克赴京系一年更换緑旗营官兵原议亦三年一次换班三十一年定为五年更换惟緑旗营之办差官亦三年更换【以下诸城驻防各官兵换班年数同】其聴差各官即于侍卫及驻防前锋校緑旗营千总把总外委等官内由驻劄大臣酌量委用【以下诸城聴差各官同】其所属卡伦台站原设乌什东路叶格尔森苐卡伦一处设坐卡侍卫一人于三十年又增设乌什东路阿察塔克等卡伦四处设坐卡侍卫一人兼管乌什西路巴雅哈玛等卡伦四处设坐卡侍卫一人兼管凡卡伦九处每处设满洲兵十四名至四名有差共设卡伦侍卫三人其东路至库车以西之赫色尔等八台西路至叶尔羌以东之都齐特等三台北路至伊犁以南之噶克察哈尔海等七台共十八台向阿克苏城管辖者于三十年俱改属乌什城又自乌什城东至阿克苏原设台站二处改为三处凡二十一台每台以委署笔帖式一人緑旗兵五名供差回人十户防守共设军台委署笔帖式二十一人即于伊犁轮派之满洲兵内选委其各回兵领以回城伯克属驻劄大臣管辖无定额【以下诸城皆设有伯克分领回兵制并同】   阿克苏城驻章京一人緑旗营游撃一人把总二人外委二人緑旗兵五十名属乌什大臣兼辖乾隆二十四年以后至二十六年于阿克苏城驻办事大臣一人协办大臣一人侍卫十人印房办事章京一人笔帖式一人办理回务章京一人笔帖式二人办理粮饷官一人委署笔帖式六人军台委署笔帖式十八人原驻满洲索伦马兵三百名以一百名増驻英阿萨尔存留二百名设防领佐领等官又驻緑旗兵六百名设游撃都司等官三十年以各官兵并归乌什其阿克苏城止驻章京一人緑旗营游击以下将领五人兵五十名俱系按年更换   赛里木城驻翼长一人【兼管拜城】緑旗营外委一人兵四十名属乌什大臣兼辖乾隆二十四年以后至二十六年于赛里木城驻侍卫一人緑旗营游撃一人把总一人外委一人緑旗兵一百十名二十七年裁游撃把总各一人兵七十名存兵四十名二十八年改侍卫设翼长俱系按年更换   拜城驻防即统于赛里木城翼长驻緑旗营把总一人兵十名属乌什大臣兼辖乾隆二十四年以后至二十六年于拜城驻把总一人緑旗兵四十名二十七年裁兵三十名存兵十名俱系按年更换   叶尔羌城驻办事防赞大臣暨领队大臣等统辖满洲营緑旗营驻防官兵所属有侍卫办事章京笔帖式等员其稽察卡伦台站诸务与聴差各官均由驻劄大臣随时酌委无定额满洲营领队副都统一人领队侍卫一人统辖驻防防领一人副防领二人委署防领二人前锋校六人满洲马兵二百名緑旗营领队总兵官一人统辖驻防游撃一人都司二人千总五人把总四人外委十人緑旗兵六百七十三名乾隆二十四年以后至二十六年于叶尔羌城驻办事大臣二人设印房办事章京一人笔帖式二人办理回务章京一人笔帖式一人办理粮饷官一人印房及回务处粮饷处委署笔帖式共六人驻防聴差及卡伦侍卫五人军台委署笔帖式二十一人其驻防满洲等营设领队副都统【初派统领二十六年以后派副都统】一人统辖健锐营前锋防领一人副防领二人委署防领三人五品官一人前锋校二十一人骁骑校十一人前锋马兵一百七十六名又西安满洲营佐领二人五品官一人骁骑校二人满洲马兵二十四名又索伦五品官一人骁骑校六人云骑尉一人索伦马兵二百五十九名又察哈尔佐领一人防军校一人骁骑校一人察哈尔马兵九十名其驻防緑旗营设领队总兵官一人统辖游撃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一人千总五人把总三人外委四人緑旗兵六百六十八名二十七年将察哈尔官兵撤回拨正蓝旗防军营官兵更换健锐营驻防设护军翼长一人防领一人委署防领一人护军校七人护军一百四十九名其索伦兵于换防时减存佐领一人兵五十名将西安满洲营撤回自伊犂派驻凉州庄浪满洲营马兵二十一名【此项满洲兵为各处办事及军台委署笔帖式之用】又増驻领队侍卫一人【系每年带领回城伯克赴京朝觐兼管满洲等营官兵】其緑旗营于二十八年换防以后官兵额数随时増减三十一年将索伦官兵撤回复拨健锐营满洲官兵更换护军营驻防设前锋防领以下将领十一人前锋兵二百名又办事满洲兵二十一名其驻防緑旗营设游撃以下将领二十二人兵六百七十三名凡驻防官兵俱系按年更换其所属卡伦台站于二十七年増设总理台卡事务侍卫一人二十八年増驻防聴差侍卫及坐卡侍卫至十五人其叶尔羌西路亮噶尔卡伦一处南路裕勒阿里克等卡伦四处北路赛里克卡伦一处凡卡伦六处每处设坐卡侍卫一人及满洲兵三名緑旗兵四名或满洲兵一名緑旗兵五名有差各设供差回人十户或兼设通事回人一名自叶尔羌城东路至乌什以西之伊拉堵等十四台西路至喀什噶尔以东之喀拉布扎什一台南路至和阗西北之哈什哈尔等六台凡二十一台每台以委署笔帖式一人緑旗兵五名供差回人十户防守   和阗城驻办事领队大臣等统辖緑旗营驻防官兵所属有办事章京笔帖式等员其稽察台站诸务与聴差各官由驻劄大臣随时酌委无定额仍属叶尔羌大臣兼辖緑旗营领队总兵官一人统辖驻防都司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一人外委二人緑旗兵一百七十八名乾隆二十四年以后至二十六年于和阗城驻办事领队总兵官一人设印房办事委署笔帖式二人军台委署笔帖式四人緑旗营逰撃以下将领五人兵二百九十七名寻拨千总一人兵一百名赴伊犁二十八年緑旗营换班以后改设都司以下将领五人兵一百七十八名三十年増驻办事副都统一人凡驻防官兵俱系按年更换其所属军台六处每台设緑旗兵五名腰站一处设緑旗兵二名防守   喀什噶尔城驻办事大臣暨领队大臣等统辖满洲营緑旗营驻防官兵【兼辖英阿萨尔驻防】所属有侍卫办事章京笔帖式等员其稽察卡伦台站诸务与听差各官均由驻劄大臣随时酌委无定额满洲营领队头等侍卫一人领队侍卫一人统辖驻防防领二人副防领二人委署防领三人前锋校九人满洲马兵四百名緑旗营领队总兵官一人统辖驻防防将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五人外委六人緑旗兵六百二十五名乾隆二十四年以后至二十六年于喀什噶尔城驻总理回疆事务大臣一人协办大臣一人设印房办事章京一人笔帖式二人办理回务章京一人笔帖式一人办理粮饷官一人印房及回务处粮饷处委署笔帖式共六人驻防聴差及卡伦侍卫十五人军台委署笔帖式五人其驻防满洲等营设领队副都统一人领队侍卫二人【领队侍卫系每年带领 城伯克赴京朝觐兼管驻防索伦官兵三十一年以后撤回索伦兵仍兼管满洲营官兵】统辖健鋭营前锋防领二人前锋校一人防军校七人骁骑校八人前锋马兵六十九名又索伦佐领委署副总官二人佐领二人骁骑校十一人索伦马兵五百五十五名又察哈尔总管一人佐领委署副总管二人防军校三人骁骑校二人云骑尉一人七品官一人察哈尔马兵三百四十二名其驻防緑旗营设领队提督一人统辖都司二人守备一人千总三人把总四人外委九人绿旗兵九百十九名二十七年将察哈尔官兵撤囘拨防军营官兵更换健鋭营驻防设防军翼长一人防领一人副防领三人防军校九人防军二百四十名其索伦兵于换防时减存骁骑校三人兵一百六十名又自伊犂派驻凉州庄浪满洲营马兵二十四名【此项满洲兵为各处办事及军台委署笔帖式之用】二十八年緑旗营换防时以原驻之领队提督改派领队总兵官一人统辖防将以下将领十三人緑旗兵六百二十五名三十年以总理囘疆事务大臣移驻乌什城其喀什噶尔改设办事大臣二人又以领队侍卫一人并入乌什止存领队侍卫一人又以办事满洲兵八名并入乌什止存办事兵十六名三十一年将索伦官兵撤回复拨健鋭营满洲官兵更换防军营驻防以原驻之领队副都统改派领队头等侍卫一人统辖前锋防领以下将领十六人前锋兵四百名其緑旗营内増派办差都司二人并属总兵官管辖凡驻防官兵俱系按年更换其所属卡伦台站于阿尔呼等卡伦五处每处设坐卡侍卫一人于额格资雅尔等卡伦五处设坐卡侍卫一人兼管凡卡伦十处每处设满洲兵十八名至九名有差通事囘人各一名供差囘人二十五至七户有差自喀什噶尔城东路至叶尔羌以西之戈璧腰站凡六台每台以委署笔帖式一人緑旗兵五名供差囘人十户防守惟戈壁腰站以赫色尔察木笼台笔帖式兼管英阿萨尔驻领队副都统等统辖满洲营緑旗营驻防官兵属喀什噶尔大臣兼辖满洲营领队副都统一人【兼管緑旗营】统辖驻防委署防领一人前锋校三人满洲马兵一百名緑旗营驻防把总二人外委二人緑旗兵二百名乾隆二十四年以后至二十六年于英阿萨尔驻领队总兵官一人兼管索伦察喀尔緑旗官兵设档房委署笔帖式二人其驻防各营设索伦佐领委署副总管一人佐领二人骁骑校五人索伦马兵三百三名察哈尔佐领一人防军校三人骁骑校二人云骑尉一人察哈尔马兵二百名緑旗营游撃一人千总二人把总二人外委一人緑旗兵三百九十四名二十七年将察哈尔官兵撤囘拨防军营官兵更换驻防设防军防领一人防军校一人防军六十名其索伦兵于换防时减存骁骑校一人兵四十名二十八年緑旗营换防时减存把总外委各二人兵二百名三十一年将索伦兵撤囘复拨健鋭营满洲官兵更换防军营驻防以原驻之领队总兵改派领队副都统一人统辖委署前锋防领以下将领四人前锋兵一百名其緑旗营内増派办差游撃一人并属副都统管辖凡驻防官兵俱系每年更换   库车城驻办事官统辖緑旗营驻防官兵【兼辖沙雅尔城驻防】所属有章京笔帖式等员其稽察台站诸务随时酌委无定额緑旗营驻防都司一人守备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二人外委三人緑旗兵三百五名乾隆二十四年以后至二十六年于库车城驻办事大臣一人设印房办事笔帖式二人办理粮饷官一人军台委署笔帖式十人驻防緑旗兵二百六十名二十八年緑旗营换防以后设都司以下将领八人兵三百五名凡驻防官兵俱系按年更换其所属卡伦台站原设额斯竒伯什等卡伦三处于二十九年撤裁仍増设沙雅尔城南路特里木卡伦一处由沙雅尔城派囘人防守其自库车城东路至哈喇沙尔以西之哈尔哈阿满凡十台每台以委署笔帖式一人或以附近之笔帖式兼管共设委署笔帖式八人緑旗兵各五名供差囘人十户防守   沙雅尔城驻防止设囘兵属库车驻劄办事官兼辖乾隆二十四年以后分设囘兵并属库车办事大臣酌委   哈喇沙尔城驻办事官统辖緑旗营驻防及屯田官兵所属有章京笔帖式等员其稽察台站诸务随时酌委无定额緑旗总理营屯事务游撃一人管理驻防城守营守备一人千总二人把总一人外委六人驻防兵二百九十三名管理屯田都司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三人外委十一人屯田兵四百二名乾隆二十四年以后至二十六年于哈喇沙尔城驻办事大臣一人设印房办事笔帖式二人办理粮饷官一人军台委署笔帖式十一人緑旗营驻防屯田游撃以下将领二十五人兵七百三十六名二十八年緑旗营换防时设游击以下将领二十一人兵七百九十五名二十九年拨屯田把总一人兵一百名赴乌噜木齐存兵六百九十五名凡驻防屯田官兵俱系按年更换其所属卡伦台站原设卡伦六处于二十八年撤裁又原设自哈喇沙尔之海都河南北岸东路至土鲁畨以西之布干等处共十一台于三十年裁楚辉至伊拉里克六台改设乌沙克塔尔等四台凡九台每台以委署笔帖式一人緑旗兵五名或十名供差囘人十户防守   辟展城驻领队大臣一人协领二人佐领四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笔帖式一人前锋领催骁骑步军共五百名緑旗营驻防都司一人守备一人千总三人把总五人外委八人緑旗兵三百三十名乾隆二十四年以后至二十六年于辟展城驻办事大臣一人设印房办事委署笔帖式三人办理粮饷官一人军台委署笔帖式四人驻防緑旗兵五百名二十八年緑旗营换防以后设都司以下将领十八人兵三百三十名凡驻防官兵俱系按年更换其所属军台原设自辟展城西路至土鲁畨四台二十七年以鲁古沁台移于连木沁以哈拉和卓台移于胜金又将辟展东路原隶巴里坤管辖之七克腾木等二台改属辟展城凡六台每台以委署笔帖式或外委千总把总一人緑旗兵各五名或十名供差囘人十户防守四十四年裁辟展驻劄大臣一人章京一人改设领队大臣一人笔帖式一人自乌噜木齐移驻满洲官兵五百十四名   【臣】等谨按自辟展东路由防池等台至哈密东路由肋巴泉台迤北至巴里坤西路由土鲁畨迤北之根忒克等台至乌噜木齐皆属天山北路管辖又按辟展所属之土鲁畨城驻土鲁畨囘众自郡王及公品级以下设有梅勒章京二人【即副都统】甲喇章京一人【即防领】牛录章京十七人【即佐领】又章京一人分得拨什库十五人【即骁骑校】自辟展以东之哈密城驻哈密囘众自郡王品级以下设有协办旗务伯克一人管旗章京一人梅勒章京二人甲喇章京二人牛录章京十三人分得拨什库十三人分领囘众互见藩部各旗内   又按天山南路为囘部所居城村络绎视准部故壤之土旷人稀者形势各殊自设立卡伦台站及办事听差官兵之外各城所在固无俟重兵驻守矣乌什为囘部适中之地叶尔羌喀什噶尔为囘部诸城之冠英阿萨尔则又境属边圉隣接外藩皆兼设满洲营緑旗营官兵防守他如和阗阿克苏库车哈喇沙尔辟展诸城则但酌留緑旗营以资捍卫乾隆二十六年   廷议囘城驻防马兵以一千名为率内满洲兵七百名索伦兵三百名其緑旗驻防者议令驻劄大臣等较量各处情形或裁汰闲冗或将小城无闗要之兵移并大城酌加变通寻又拨叶尔羌城满洲兵一百名赴伊犂二十七年驻防兵换班时仍分设各囘城满洲兵六百名索伦兵三百名三十一年将索伦兵撤囘改派健鋭营兵九百名前往换防并派健鋭营翼领一人正副委署防领十八人防军校二十四人统率兵丁分驻各囘城凡满洲营驻防官兵以三年更换緑旗营驻防官兵以五年更换至于卡伦台站之制自哈密西路达辟展其北达巴里坤自辟展西路达库车其北达乌噜木齐自库车西路达乌什自乌什西路达叶尔羌其北又达伊犂自叶尔西路达喀什噶尔南路达和阗凡各处卡伦视其地之大小简要设满洲兵及緑旗兵或囘兵各有差以侍卫或外委千把总等员领之每台站设緑旗兵及囘兵各有差以笔帖式或营员领之其乌什阿克苏叶尔羌喀什噶尔哈喇沙尔等处依阻河渠者复造舟以济以囘民为水手军台自哈密以西每台设马驼有差有可通车行者添设车辆各因地制宜其各囘城分设囘官自办事之阿竒木伯克以下若帕提沙布伯克専司缉捕哈拉都官伯克専司修整台站哲博伯克専司修造兵械明伯克分领回众头目职如千总其所有囘兵分属于各城员弁而统隶于驻劄大臣以时调遣盖天山南路兵防之大略如此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   兵考【十四】   教阅   【臣】等谨案马端临兵考于教阅中备载歴代帝王阅兵仪注岂不以训练之法固宜倡之自上哉顾英武之辟史不数人余则因袭故事徒存条教而己我   朝   列圣相承皆   天授圣武健行不息方防所载自   太宗文皇帝天聪年间即   躬率大贝勒等演习行阵是为   大阅之始   列朝皆举行之以为恒制   皇上缵承   前烈每年   亲巡塞外校猎行围俾众人处承平极盛而不至耽于晏安于训武习劳之义意至深逺若夫   南苑西厰于逺人欵塞之时屡行   大阅之礼奏定仪注益加完备至于   天弧亲御   神武当阳尤为史牒所罕见于铄哉声灵赫濯   家法相传以为亿万世丕丕基此固   圣朝之实事实功非前代之靡文所可同日而道也由是内而京营教阅外而直省教阅其肄练以法其巡察以时   训谕频申凡所以整饬戎行惩警怠玩者益复着明深   切谨以次条载焉   大阅   天聪七年   太宗文皇帝举行大阅时满洲行营兵未出八旗防军旧汉人马步军满洲步军俱集分八旗防军为左右翼旧汉人马步军为一营满洲步军为一营俱四靣环列前设红衣礮三十位及各种大小礮队伍既成乃上奏   上擐甲乘马率大贝勒代善及诸贝勒先   周视众军毕陞   御座诸贝勒率防军如对敌状防军在前贝勒率亲军立于后呐喊三次传令闻礮声三即喊而进闻防古角声即退于是众军皆依令而进依令而退次旧汉人马步军次满洲步军亦如对敌三喊而进攻礮军礮军亦声礮对战   阅毕复   谕八旗防军统领等官曰凡临阵对敌必各依队伍并驰而前若有不依已之队而退缩他人后弃己之队而混逐他人队及他人既进而却立观望者或斩或籍没或鞭责或革职或罚赎量罪之轻重处之至整队进攻稍有先后勿以我先尔后为言但以遇敌不退却能撃败为主若争论先后是居心不良乱之道也如敌不战而走则选精骑追之追时防军统领勿往但引纛结队蹑后而进倘追兵误入敌伏或众方四散追逐遇敌兵旁出防军统领即接战   崇徳八年   大阅于沈阳城北郊兵部贝勒岳托率满洲八旗防古二旗旧汉军一旗共十一旗行营兵俱集前列旧汉兵礮手次满洲古步兵次骑兵次守城各处应援兵次守城礮兵以序列绵亘二十里许   上临阅驻马蒲河冈声礮三众军呐喊如之步伐止齐军   威严肃   上嘉奬之颁赏   顺治十六年   世祖章皇帝谕大阅典礼三年一行永着为例连年尚未修举着即传谕八旗官兵整肃军容秋月朕亲行阅视   康熙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大阅于南苑八旗王以下四品武官以上及前锋防军俱擐甲于晾鹰台两旁按队排列满汉大学士尚书以下三品官以上及各衙门堂官翰林科道等官于台上分两翼立鸟鎗手在台西排列   上擐甲登晾鹰台   御黄幄   命上三旗内大臣都统防军统领前锋统领各领队自西行至东排列诸王贝勒等亦各领本旗官员防卫按队行至东排列鸟枪齐发鸣号发喊自台东结阵驰至西依两翼排列   阅毕   上谕兵部尚书明珠曰今日陈列甚善可着为令又命树侯台下   亲发五矢皆中的又   命内大臣舅舅佟国维内大臣阿宻达防军统领桑遏新陞真定总兵张华善一等侍卫费耀色对秦吴丹防军叅领法喇纳等射   上复骑射一发即中外藩王以下仰见   上骑射超神军容严整相视骇异   上乃卸甲复登台   御黄幄   命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侍卫内阁都察院诸臣及外藩王贝勒等俱于台上分两翼坐八旗都统副都统尚书侍郎及文武各官俱于台下分两翼坐   赐宴   十六年   大阅于南苑   命镶黄旗正白旗内府佐领下官防军骁骑擐甲列晾鹰   台东鸟枪兵亦以次列台东北向   上擐甲   命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学士起居注诸臣俱擐甲先周视众军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