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 第 302 页/共 334 页

◎日日晕 建隆元年讫开宝末,凡冠气七,珥百,抱气七,承气六,赤黄气三,黄白气三,青气二,缨一,晕一百五十六,半晕四十五,重晕五十九,重半晕七,交晕一十八,背气二百三十一,细气七,戟气三。 太平兴国元年讫至道末,凡冠气一十八,戴气三,抱气一十三,珥七十七,承气三,赤黄气八,气一,青气二,晕五十九,半晕二十二,重晕一十二,交晕三,背气四十四,细气三,戟气一,直气一十五。 咸平元年讫乾兴末,凡重轮二四,彗一,五色辉气一,冠气二百六十六,珥四十一,戴气一百九十七,抱气五十七,承气一百八十四,直气七十七,光气黄气九,赤黄气四,紫气五,色黄交气二,赤黄绿碧气二,青赤气二十一,黄白气一,黑气二,白气五,缨三,戟气一,细气二,背气二百九十九,晕一千二百三十一,半晕六百五十三,重晕二十七,交晕一十三。 天圣元年讫嘉末,凡日黄耀有光一,辉气一十九,龙凤庆二,五色八,紫黄五,赤黄一,紫一,黄二,青黄紫晕一晕八百五十五,周晕二十六,重晕一十六,交晕五,连环晕一,珥八百四十七,冠气一百四十,戴气二百五十六,承气一百,重承气一,抱气一十八,负气一,背气一百七,格气二,直气五,白虹贯日四,白气如绳贯晕并日一。 治平元年讫四年,凡五色八,辉气一,晕一百二十八,周晕三,重晕十二,交晕二,珥八十九,冠气一十一,戴气三十九,承气五,背气二十三,白虹贯日一,白虹贯珥一。治平四年讫元丰末,凡日晕一千三百五十六,周晕二百七十七,重晕七十四,交晕四十九,连环晕一,珥八百八十二,冠气四十二,戴气二百七十一,承气五十,抱气二,背气二百四十六,直气二,戟气一,缨气五,气一,白虹贯日九,贯珥三,五色二十六。 元丰八年三月五日讫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晕五百二十八,周晕二百五十七,重晕六十八,交晕六十七,五色气晕一,珥五百五十六,冠气六十一,戴气一百五十二,承气三十三,背气一百七十四,直气三,戟气四,缨气一,格气五,白虹贯日一十六,贯珥一,五色五十二。 元符三年正月讫靖康二年四月,凡日晕九,晕戴三,半晕一,晕珥背一,半晕重背一,晕缨一,珥背三,珥十三,晕珥七,冠气七,晕背四,戴气六,承气二,抱气四,背气一十四,五色气晕一,直气四,环晕戴气三,戟气一,履气二,半晕履一,半晕再重一,五色二。 高宗建炎三年春,白虹贯日。占:“近臣为乱,或诸侯叛。”三年五月庚子,日生两珥。占:“主民寿考。” 四年二月辛亥,白虹贯日。於是金虏始退,群盗大起。十一月癸卯,日生背气。 绍兴元年正月壬戌,日生背气。二月丙辰,日晕周匝。 二年四月壬申,日生戴气。占:“人君德至於天,则有戴气。”戴者,德也,推戴福之象。次月之戊寅复然。於是宗子伯琮,始育於宫中,闰四月丙申,日生背气。占:“背叛乖逆,邪谋不成。”於是孔彦舟叛降刘豫。 三年二月乙卯,日生戴气。丙申,生抱气。占:“戴者推戴,福之象,君德至於天则有之。”抱者抱扶向就之状,主邻国臣庶来降,亦有子孙之喜,臣下忠诚以附其上。 四年正月壬子,日生承气。占:“臣承君也,人主有喜。”二月赵鼎参知政事。三月辛未,日有抱气,色黄润泽。占:“天子有喜。”有和亲来降者,不战而降,军罢。六月壬辰,日晕於井,占:“秦分,有忧。” 五年正月庚申,日生戴气。占:“国有喜。”是岁建资善堂,皇子建节封公。 六年十一月丙申,日生两珥。 七年三月辛丑,氛气翳日。 八年二月辛巳,白虹贯日。占:“诸侯有叛,或岁中有丧。”次年,皇后邢氏崩於五国城。 二十一年四月壬申,日生晕。占:“臣专政。”又云“边兵动,虏主死。”时秦桧在相位。 二十七年二月壬寅,白虹贯日。六月壬寅,日有直气。三十年四月戊辰,日生晕周匝。占:“边兵动,虏主死,或多风。”其应在次年。 孝宗隆兴二年六月甲子,日有戟气,长斜倚日傍占“戈戟相伤之象。”七月己亥,日有直气。 乾道元年六月丁未,日生格气。占:“格,斗之象。” 二年二月庚辰,日左生气,直气一条。 三年三月丁巳,日下晕,外生赤黄色承气一条。四月辛卯,日生赤黄晕周匝,五月戊戌,日赤晕周匝,在毕。占:“边兵动。”甲辰,日下晕,外生青黄色承气。君臣相承,有喜之象。 晁熙八年三月丙申,日晕周匝,占:“丙申日晕,臣不贤。”日在昴。胡、赵之君亡。 十三年五月己卯,日晕周匝。 十五年六月丙申,日生背气。三月壬寅,日半晕再重。占:“国民蕃息,岁大和。” 光宗绍熙元年六月甲申,日生晕周匝。 二年二月壬寅,日生戴气。三月辛未,日生晕周匝。四月癸未,日生戴气。七月庚申,日上晕外生背气。 四年二月癸亥,日晕周匝。占:“臣专政。”日躔奎宿,其下有兵,大人凶。十一月辛巳,日晕外背气。五年四月乙卯,日晕周匝。丙午,日上晕外生背气。 宁宗庆元元年正月丙辰,白虹贯日。占:“百殃之本,众乱之基,有兵。”又曰:“近臣为乱。”於是胄用事,时政以变,兵祸始矣。二月辛巳,日有背气。四月己未,日生格气。占:“格斗之象。” 二年五月己丑,日生背气。嘉泰元年六月辛卯,日晕周匝。嘉定六年四月己卯,日生赤黄晕周匝,躔在胃宿。占:“后族盛。”日晕胃宿,则仓库之官凶,或不登。 七年二月壬申,日生赤黄晕,外生青赤黄承气,後晕周匝。占:“日有承气,臣承君也。” 十一年二月丙辰,白虹贯日。十七年六月辛卯,日有背气。 ●卷二百八十五 象纬考八 ○月食月变(月 月晕) 《中兴天文志》或曰:日月犹水火也。火外光,水含景,故月之光生於日之所照,其魄生於日之不照也。故当日则光盈,照之全也,自是而阙,以日光之映其有不全,乃至於晦,愈相近而不之照故也。尝观诸水,日之所照,每借以为光,仰而映於屋梁,若一有掩焉,则向之光於屋梁者不复见也。月之借於日犹是。故夫月之光也,以日之光有照焉。则月之食也,亦其日之光有掩焉耳。人之於月,独见其光与食,岂知有借於日哉?太史迁曰:“月食,常也;日食,不臧也。”是以《春秋》书日之食,不书月食,月食固无可书也。然尝试以前说推之於月之食,以知日之行於地中,其亦有食焉。不然,则日光之全,月与相望,其何食之有?月食所关岂细哉!夫日月者,象君臣也。咎繇称:“元首明,股肱良;元首丛脞,股肱惰。”股肱良惰之分关於君德,月有光食顾不然乎?於是月食而书亦可也。《汤诰》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古之畏天戒者,不以移於股肱。呜呼!书月食其亦足以戒乎。 又曰:孟康曰:“星入月,而星见於月中,是为星食月;月掩星,而星灭不见,是为月食星。”《隋 天文志》曰:“月食五星,岁以饥,荧惑以乱,填星以杀,太白以强国战,辰以女乱。”孝宣本始四年七月甲辰,辰星在翼,月犯之。地节元年正月戊午,月食荧惑,荧惑在角、亢。成帝建始四年十一月,月食填星。阳朔元年七月,月犯心。此其证也。 汉高祖七年,月晕,围参、毕七重。占曰:“毕、昴,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国也。昴为匈奴,参为赵,毕为边兵。”是岁,高皇帝自将兵击匈奴,至平城为冒顿单于所围,七日乃解。 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戊午,晨漏未尽三刻,有两月重见。京房《易传》曰:“‘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师古曰:“《小畜》上九爻辞也。几音钜依反。”)。’言君弱而妇︹,为阴所乘,则月并出。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仄慝(孟康曰:“者,月行疾在日前,故早见。仄慝者,行迟在日後,当没而更见。”师古曰:“音吐了反。”),仄慝则侯王其肃,则侯王其舒。“刘向以为者疾也,君舒缓则臣骄慢,故日行迟而月行疾也。仄慝者不进之意,君肃急则臣恐惧,故日行疾而月行迟,不敢迫近君也。不舒不急,以正失之者,食朔日。刘歆以为舒者侯王展意颛事,臣下促急,故月行疾也。肃者王侯缩肉不任事(服虔曰:“肉音忸怩之忸。”郑氏曰:“不任事之貌也。”师古曰:“肉音女六反。”),臣下弛纵故月行迟也(师古曰:“弛,放也,音式尔反。”)。当春秋时,侯王率多缩肉不任事,故食二日仄慝者十八,食晦日者一,此其效也。考之汉家,食晦者三十六,终亡二日仄慝者,歆说信矣。此皆谓日月乱行者也。 哀帝时,李寻上疏言:月者,众阴之长,销息见伏,百里为品,千里立表,万里连纪(品,同也,言百里内度数同也。千里则当立表度其景,万里则继其本所起纪其宿度也),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朔晦正终始,弦为绳墨,望成君德,春夏南,秋冬北。者,月数以春夏与日同道(孟康曰:“房有四星,其有三道。春夏南行,南头第一星里道也。秋冬北行,北头第一星里道也。与日同道者,谓中央道也。此三道者,日月五星之所由也。”),过轩辕上后受气(轩辕南大星为后),入太微帝廷扬光,犯上将近臣,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仗矣。屋大柱小,可为寒心。唯陛下亲求贤士,无︹所恶,以崇社稷,尊强本朝。 光武建武八年三月庚子夜,月晕五重,紫微青黄似虹,有黑气如,月星不见,丙夜乃解。中元元年十一月甲辰,月中星齿往来出入。 桓帝永寿三年十二月壬戌,月食非其时。延熹八年正月辛巳,月蚀非其时。 献帝兴平二年十二月,月在太微端门中,重晕二珥,两白气广八九寸,贯月东西南北。 魏文帝黄初四年十一月,月晕北斗。占曰:“有大丧,赦天下。”七年五月,帝崩,明年即位,大赦天下。 晋怀帝永嘉五年三月壬申丙夜,月食,既;丁夜,又食,既。占曰:“月食尽,大人忧。”又曰:“其国贵人死。” 海西公太和四年闰月乙亥,月晕轸,复有白晕贯月北,晕斗柄三星。占曰:“王者恶之。”六年,桓温废帝。 安帝隆安五年三月甲子,月生齿。占曰:“月生齿,天子有贼臣,群下自相残。”桓元纂位之徵也。义熙九年十二月辛卯朔,月犹见东方,是谓之仄慝,则侯王其肃。是时刘裕辅政,威刑自己,仄慝之应云。十一年十一月乙未,月入舆鬼见而晕。占曰:“王忧,财宝出。”一曰:“月晕,有赦。”月掩犯五纬。 梁武帝太清二年五月,两月相承如钩,见於西方。占曰:“其国乱,必见於亡国。” 简文帝大宝元年正月丙寅,月昼光於东方。占曰:“月昼光,有隐谋,国雄逃。”又云:“月昼明,奸邪并作,擅君之朝。”其後景纂弑。 西魏文帝大统十四年正月朔,两月并见。 周武帝天和五年正月乙巳,月在氐,晕,有白虹长丈所贯之,而有两珥连接,规北斗第四星。占曰:“兵大起,大战,将军死於野。”是冬,齐师寇边。明年,诏齐公宪率师御之。自龙门渡河,攻拔其新筑五城。兵大起,大战之应也。建德五年十月己未、庚申,月连晕,规昴、毕、五车及参。占曰:“兵起,争地。”又曰:“王自将兵,天下大赦。”宣政元年正月丙子,月食昴。占曰:“有白衣之会。”又曰:“匈奴侵边。”其月,突厥寇幽州,杀掠吏人。五月,帝北伐。六月,帝疾甚,还京,次阳而崩。 隋炀帝大业九年正月二十七旦,两月并见。 唐太宗贞观初,突厥有三月并出。 高宗仪凤二年正月甲子朔,月见西方,是谓。则侯王其舒。 武太后时,月过望不亏者二。 元宗天宝三载正月庚戌,月有红气如垂带。 肃宗至德元载建子月癸巳乙夜,月掩昴而晕,色白,有气自北贯之。昴,胡也。白气,兵丧。建辰月丙戌,月有黄白冠,连晕,围东井、五诸侯、两河及舆鬼。东井,京师分也。 代宗大历十年九月戊申,月晕荧惑、毕、昴、参,东及五车,晕中有黑气,乍合乍散。十二月丙子,月出东方,上有十馀道如疋练,贯五车及毕、觜、Δ、参、东井、舆鬼、柳、轩辕,中夜散去。占曰:“女主凶。”白气为兵丧,五车主库兵,轩辕为後宫,其宿则晋分及京师也。 宪宗元和十一年已未旦,日巳出,有虹贯月於营室。 文宗开成四年闰正月甲申朔、乙酉,月在营室,正偃魄质成,早也。占为臣下专恣之象。五年正月戊寅朔、甲申,月昏而中,未弦而中,早也。占曰同上。 昭宗景福二年十一月,有白气如环,贯月,穿北斗,连太微。天复二年十二月甲辰夜,月有三晕,里白、中赤黄、外绿。天三年二月丙申,月晕荧惑。 梁太祖开平四年十二月庚午,月食。 唐庄宗同光三年三月戊申,月食。九月甲辰,月食。 明宗天成三年十二月乙卯,月食。四年六月癸丑,月食,既。十二月庚戌,月食,既。 晋高祖天福二年七月丙寅,月食。五年十一月丁丑,月食。 出帝开运元年三月戊子,月食。九月乙酉,月食昴。 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十二月乙未,月食。 宋太祖乾德六年十一月庚寅。开宝二年十月戊子。三年四月乙酉。五年八月壬寅。七年八月庚寅,验天不食。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六月甲辰,既。十一月壬寅、三年十月丙寅,阴不见。五年八月乙卯,既。九年正月丙寅、雍熙二年七月戊午,验天不食。四年五月丁丑、端拱二年三月丁酉,当食氐八度,既,验天不食。晁化元年三月庚寅。二年八月壬午,既。三年正月癸卯、八月丙子,阴不见。五年六月乙未,食九分。占云:“后妃臣下灾。”明年,孝章皇后崩。十二月癸巳,既。占曰:“大臣灾。”明年春,同知枢密院事刘昌言罢,夏,宰相吕蒙正、参知政事苏易简罢。至道元年六月己丑,阴不见。十二月丁亥。二年十月辛亥。 真宗咸平元年十月庚子。二年九月乙未。三年二月壬戌,八月庚申。四年八月甲寅。五年正月辛亥,七月戊申。六年正月甲辰,七月壬寅。占:“羌夷有兵。”明年,契丹大举寇边。景德元年十一月乙丑。二年五月壬戌,十月庚寅。三年十一月癸丑。四年五月辛亥,阴不见。九月戊寅,验天不食。大中祥符元年九月癸酉。二年九月丁卯,验天不食。翼日上命辰也。三年闰二月甲子。五年正月甲申,阴翳不见;七月庚辰,十二月丁丑。八年十月辛卯。九年四月己丑,阴不见。天禧元年四月壬午,十月庚辰。三年二月壬寅。四年八月癸巳。 仁宗天圣二年五月壬寅,月当食不见。四年五月戊午。庆历二年六月丁亥,食六分,既,而入浊,不见复。五年四月庚子,晓漏初食。九月戊戌,食六分,欲复,入不见。六年九月壬辰食三分。皇二年七月庚子。四年十一月丙辰,食未复而尽。占曰:“后妃臣下灾。”後二年,贵妃张氏薨。先是预诏日官,以唐《戊寅》、《麟德》、《大衍》、《五纪》、《正元》、《观象》、《宣明》、《崇真》及皇朝《应天》、《乾元》、《仪天》、《崇天历》,算此月太阴食分及辰刻分野。五年十月辛亥,食。至和二年九月庚午,食。三年八月甲子,食,既。占曰:“后宫宜崇德以致福。”嘉二年二月壬戌,食三分复;八月戊午。三年闰十二月辛巳,食。四年六月戊寅,食几尽。十二月乙亥,食,既。占曰:“月阴类后妃大臣之位,食则修刑及兵。今食既,宜恤刑以除咎。若三日有雨雪,则不占。”来年,二月赦天下,太子少傅王举正卒。五年十二月已巳、七年十月己丑皆食。八年十月癸未,食,既,卯初七刻食甚,已而入浊不见。 英宗治平元年四月庚辰,食。 神宗治平四年二月甲午,月食,丑之四刻,亏见西方,在翼十有五度,至六刻食甚,及八分︹,至酉地入浊不见。主飞虫多死,北夷有兵。熙宁元年七月乙酉,月食,丑之五刻,在危十度,亏见东北方,食及二分半入浊不见,食甚及复。主齐分,有丧,大臣忧。二年闰十一月丁未,月食,亥之一刻,亏见东方,起东北,至子之初刻,食甚,及八分弱,在井度中,至三刻复。主五不登。三年五月乙巳,月当食,阴雨不见。四年五月己亥,月食,戌之一刻,亏见东南方,出浊未圆六分,在东井度中,至五刻复。主大臣黜,或宫中宜崇福。十一月丙申,月食,卯之二刻,亏见西方,起东南,至六刻,食甚,及四分半弱,在东井一度少,至明入浊,不见复。占同上。六年三月戊午,月食,亥之一刻,亏见东南,六刻,食甚,及七分弱,子之四刻复。九月乙卯,月食,丑之四刻,亏见东北方,至寅之一刻,食甚,及六分,涉巳退未圆三分入浊,不见,复。七年九月己酉,月食,丑之一刻,亏见正东方,至六刻,食既,在娄二度弱,至明刻,不见复。九年正月壬申,月食,阴不见。十年正月丙寅,月食,子之三刻,亏见东南方,至七刻,食甚,及七,分在张度中,至丑三刻复。主后有忧,周地,贵人卒死及大战拔城。七月癸亥,月食,阴不见。元丰元年正月庚申,月食,有障之,至丑五刻,见西南方正东,食及四分半,寅初食既。晓刻映,不见复。主籴贵,周分,贵人死。六月戊午,月食,戌之一刻,见正东方,食及七分半,至二刻,食既,在虚度中,至亥三刻半复。主後宫忧,大臣有咎,齐分有丧。二年六月壬子,月食,阴不见。三年十月甲戌,月食,既,因阴不见。四年四月辛未,月食,既,自戌之二刻出浊巳食甚,月体东退生光,一分正西,九分在尾度中,至六刻复。主后妃灾。十月辛巳,食於昏,出浊,食及七分,在毕度中,至二刻复。主有赦令,边臣有咎,赵分有兵,胡人有疫。五年十月癸亥,月食,自酉之二刻亏,见东北方,至七刻食甚,及三分在昴七度,太弱,戌之三刻复。主边兵起,或女主忧。六年八月丁亥,月食,验之不食。七年二月乙酉,月食,八月辛巳,月食,皆阴不见。八年八月丙子,月食,戌之三刻亏初,至七刻蚀既,子之一刻复。 哲宗元元年十二月戊戌,月蚀,阴不见。三年六月庚寅,月蚀,亥之五刻亏初,至子六刻食既,丑四刻复,在斗度中,吴分。主吴兵起,大臣有忧。十二月丁亥,月食,阴不见。四年五月甲申,月食,初阴不见,至丑初刻,食巳九分,在斗度中,吴分,至六刻复。主大臣忧,有小兵。五年五月戊寅,月食,阴不辨亏蚀。六年四月癸卯,月食,阴不辨亏蚀。七年三月戊戌,月食,亥初一刻亏初,至七刻食既,子七刻复食甚,在氐度中。主大臣有忧,十日内有风雨则解灾。八年九月己丑,月食,阴不见。绍圣三年七月癸卯,月食,阴不见亏蚀。四年正月庚子,月食,阴不见。初亏至酉七刻巳食三分,戌一刻食及四分,後复有障之。主贵臣後宫有忧,周分民饥。五年五月壬戌,月当食而不食。元符二年五月丙辰,月食,子之三刻至丑二刻食既,寅二刻复,在箕度中。主御者或掌乐人当黜,又为风。十月甲寅,月食,亥之四刻亏初,至子四刻食既,丑四刻复,在参度中。主兵官当黜。三年十月戊申,月食四分。 徽宗崇宁二年二月甲子,月食既主贵人当之。八月辛酉,月食既。主西方兵起。三年二月己未,月食三分。主贵人当之。八月丙辰,月食四分。主西方兵起。四年十二月戊寅,月食七分七。主王者宫室不安。五年六月乙亥,月食九分。主旱。十二月壬申,月食既。主有女丧。大观三年十月丙戌,月食五分。主有女丧。四年四月甲申,月食既。九月庚辰,月食既。政和元年三月戊寅,月食五分。九月甲戌,月食六分。三年六月丁酉,月食十分。七月甲午,月食八分。主其下君忧或兵起。四年正月辛卯,月食,主贱人当之。六年十一月乙巳,月食七分。七年十一月己亥,月食。八年五月丙申,月食九分。主旱。宣和二年三月丙辰,月食三分。主人主当之。六年正月癸亥,月食六分。主贱人当之。十二月戊午,月食,既。主有女丧。 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壬午望,食於轸。 绍兴元年八月己卯望,当食,阴蔽之。二年二月十四日丙子,月体如食。太史言:“是谓月未当阙而阙。”七月十六日甲戌,食之,既,在室。 三年七月戊辰望,食於危。 四年十二月庚寅望,食於井。五年十一月乙酉望,食於井,既。 六年五月十四日辛巳,食於南斗。十一月己卯望、八年三月辛丑望、九月丁酉望,月皆食,<今>不见。 九年九月壬辰望,食於胃,既。 十二年七月丙午望,当食,<今>不见。 十三年六月庚子望,食於虚,既。十二月戊戌望,当食,<今>蔽之不见。 十四年六月甲午望,食於,食于女。 十五年五月己未望,当食,<今>不见。十六年四月甲寅望,食於尾。 二十一年二月丙辰望,当食,<今>蔽不见。二十五年五月壬戌望,月食,候之至酉,以山色遮映不见亏分。 二十七年九月丁丑望,食。史失宿次。 三十年正月甲午望。月当食,阴云蔽之。 孝宗隆兴二年五月己亥望、乾道元年四月甲午望,月当食,<今>不见。四年二月望,食於轸。 五年二月辛丑望、六年十一月丁酉望、八年六月壬子望、晁熙元年四月壬申望,皆当食,<今>不见。 二年四月丙寅望,食於房,既。九月癸亥望、三年三月庚申望、 五年二月己卯望,皆当食,<今>不见。六年正月甲戌望,食於翼,既。 八年十一月丁亥望,食於井。 九年十一月辛巳望,食於井。 十年五月己卯望,食於箕。 十二年三月戊戌望,食於亢。九月乙未望、十三年三月壬辰望,皆当食,<今>不见。八月丙寅,食於奎既十四年八月甲申望、十六年十二月辛丑望、光宗绍熙元年乙未望、二年六月壬辰望、三年四月乙巳望、五年九月癸卯望,皆当食,<今>不见。 庆元二年八月壬戌望,食於壁。 三年七月己未望,食於翼,既。 四年七月庚戌望,食於危。六年五月庚午望、宁宗嘉泰二年五月已未望、 三年三月癸未望、 开禧元年三月壬申望、闰八月己巳望,皆当食,阴不见。 三年正月壬辰望,食於张。七月戊子望,食於危。 嘉定元年二月丙戌望,当食,既,雨不见。十二月庚辰望,食於星。 二年六月丁丑望,食於女。 三年十一月庚戌望,食於参,五年十月戊子望,食于昴,七年二月庚午望,食于角。八月丁未,食於奎。 八年八月辛丑望,食於壁。 九年二月己亥望、闰七月乙未望,皆当食,阴不见。 十年十二月戊午望,食於柳。 十一年六月乙卯望,食於牛。十二月壬子,食於井。十二年五月庚戌望,当食,既,<今>不见。十一月丙午望,食於井。十三年五月甲辰望,食,<今>不见。 十四年十月丙寅望,食於胃。 十五年三月癸卯望,食於氐,<今>不见。 十六年三月丁巳望,当食,<今>不见。 ◎月月晕 建隆元年讫开宝未,凡珥一十九,气一十三,晕二十九,重晕一,半晕一十四,交晕二,纽气二。 太平兴国元年讫至道末,凡冠气一,珥六,气五,赤气二,抱气一,晕八,半晕二,背气一。 咸平元年讫乾兴末,凡重轮三,珥一百二十,冠气十一,气二,承气八,抱气三,戴气九,赤黄气十七,五色气十一,赤青气二,黄红气一,晕三百九十四,五色重晕二十,背气一。 天禧四年四月乙酉,西南方雨月重见。占:“大臣争权,有诛。”又曰:“有大水。”其年秋,宰相寇准以罪贬,滑州河决,京师大雨,坏庐舍。 天圣元年讫嘉末,月凡扬光一,光芒气一,红光气一,五色晕气一,晕二百五十七,周晕三十三,交晕四,连环晕一,珥七十三,冠气五,戴气一十三,承气五,背气一,白虹贯月一,黄虹贯月二。 治平元年讫四年,五色气一,五色晕气一,晕五十一,珥一十五,冠气一,戴气四,背气三。 治平四年讫元丰末,凡月五色气十一,五色晕气六,晕四百六十三,周晕二百四十七,交晕二,珥一百三十四,冠气七,戴气五十,承气五,背气一十,白虹贯月五,贯珥一。 元丰八年三月五日至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凡月五色晕气九,晕八十九,周晕三百五十一,重晕一,交晕三,珥一百三,冠气十,戴气二十七,背气八,白虹贯月二,贯珥一。 元符三年正月讫靖康二年四月,凡月晕珥二,五色晕五,珥二,晕冠一,交晕一,白虹贯月一,五色晕一。 建炎四年十月己卯,月生五色晕。占:“人主有後宫喜。”次年,张婕妤、吴才人进封。绍兴二年二月丙子,月未当阙而阙,体如蚀,色赤黄。占:“大臣黜。”又曰:“臣下不奉法,侵夺主势。”於是张浚专制於蜀,始议召归。 四年六月壬午,月晕而珥。占:“期六十日兵起。”十一月壬申,月色无光。 五年正月戊午,月晕於东井。占:“有胡兵。”一曰“夷狄求和”。 嘉泰三年七月壬午,白虹如半晕穿贯月中。占曰:“白虹贯月,大兵将起,军战於野。” 凡日傍一珥军喜,二珥民寿,三珥后喜,四珥立侯王及子孙喜。戴者推德,抱者国降,承者臣承君喜,冠者封建,晕珥为忿争,半晕缨得地,直为自立,交为大战,背为背叛,戟为兵斗,贯刺君恶,若在月则应后妃,五色为庆太平之应,见则国有庆。 容斋洪氏《随笔》曰:历家论日月食,自汉初以来,始定日食,不在朔则在晦,否则二日,然甚少。月食则有十四、十五、十六之差,盖置望参错也。天体有二交道,曰交初,曰交中。交初者,星家以为罗,交中者,计都也。隐谙不可见,於是为入交法以来之,然不过能求朔望耳。若馀日入交,则书所不载。由汉及唐二十八家,暨本朝十一历,皆然。姑以庆元丁巳岁五次月食考之,三月望为入交中,七月为交初,唯十月二十日、二十一日连两夜,乃以二更尽月食之既,才两刻复明,十一月十八夜复如之。按此三食,皆是交中。十月二十夜月在张五度,而计都在翼二度,次夜月在张十七度,计都未动,相距才四度耳。十一月十八夜,月在星五度,计都在张十九度,相距二十度。十二月十七夜五更,月在星二度,入交阳末,卯初四刻交甚,食六分半,八刻退交。十八夜四更,月在张六度,入交中阴初,至寅四刻交甚,食九分,卯五刻退交。其验如此。予窃又有疑焉:太阴一月一周天,必两值交道,今年遂至八食,一一如星官历翁之说,仍不拘月望,则玉川子之诗不胜作矣,当更求其旨趣云。顷见太史局官刘孝荣言:“月本无光,受日为明,望夜正与日对,故一轮光满。或月行有迟疾先後,日光所不照处则为食。朔旦之日,日月同宫,如月在日上,掩太阳而过,则日光为所遮,故为日食。非此二日,则无薄蚀之理。”其说亦通。 又《夷坚志》:绍兴三十二年正月,予被命接伴北使,次于台,天文官荆大声随行,见向西边大星去月三寸许,指示予曰:“此木星也,或食月,或为月所食,少刻便可决。”予质其义,曰:“月体自若,而星居月上,此为星食月;月遇之而星隐不见,此为月食星。”既而仰视高空,失星所在,俄出於月东,问其兆应如何?唯唯不肯说。至四月半,予报聘,挟荆行,荆出一书,大抵皆星气占验。其一曰:“月星相食,当有易主事。”时已窃闻将有尧禅舜之举矣。予按景《乾象新书》引《晋书》“月蚀岁星,野有逐相”。又引《天文总论》曰:“主杀戮将相王侯之象,或其分有兵丧。”其说浅矣。五月十六日五更初,过临淮境,瞻月外有环晕五重,附近者紫红色,白者次之,青者又次之,黄者又次之,最外深红,各相去一丈,分寸不差,忒其圆如规。马上视起敬。荆驰至旁。附耳曰:“是为月重轮,前史所纪,多不过两三重,而今五数,但太阴极盛,恐非太阳之利耳。”将晓乃没。未一月而高宗逊位。乾道二年六月,北极前星之左有小星,大声谓予:“向者不记有此星,若本无而今有,惧为东宫祸三年。”又指轩辕星之侧客星曰:“非中宫福。”已而皆然。八月中,蒙宣对便殿,孝宗圣意悲哽,迈辄奏大声之说,以为上穹默定久矣,乞少宽宸抱。上固素谙星象,惨然曰:“朕亦见之。”时大声浮湛廛市,遂遭逢,今以春官大夫判太史局。 ●卷二百八十六 象纬考九 ○孛彗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孛,彗也。既见而移入北斗,非常所有,故书之)。《左传》:周内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後三年,宋弑昭公,五年,齐弑懿公,七年,晋弑灵公。史服但言事徵而不论其占,固非末学所得详言)。”《公羊传》:孛者何?彗星也(状如彗)。其言入於北斗何(据大辰不言入,又不言孛名)?北斗有中也(中者魁中)。何以书?记异也(孛者邪乱之气,彗者扫旧布新之象)。《梁传》:孛之为言犹也。其曰入北斗,斗有环域也(据孛於大辰及东方皆不言入,此言入者,明斗有规郭以其魁中也。刘向曰,北斗贵星,人君之象也。彗星乱臣之类,言邪乱之臣将弑君)。 昭公十年冬,有星孛於大辰(大辰,房、心、尾也)。《传》曰:“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汉(夏之八月辰星见,在天汉西,今孛星出辰西,光芒东及天汉。夏,户雅反,下文同。见,贤遍反)。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申须鲁大夫。彗,似跪反,又息遂反)。天事恒象(天道恒以象类告示之)。今除於火,火出必布焉。诸侯其有火灾乎(今火向伏,故知当须火出乃布散为灾。向,许亮反,又作乡)!’梓慎曰:‘往年吾见之,是其徵也(徵,始有形象而著也)。火出而见(前年火出时。见,贤遍反,下及注同)。今兹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随火没也)。其居火也久矣(历二年)。其与不然乎(言必然也。与,如字,又音预)?火出,於夏为三月(谓昏见),於商为四月,於周为五月。夏数得天(得天正),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虚也(大辰,大火,宋分野)。陈,太之虚也(太居陈,木火所自出)。郑,祝融之虚也(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皆火房也(房,舍也)。星孛及汉,汉,水祥也(天汉,水也)。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邱(卫,今濮阳县,昔帝颛顼居之,其城内有颛顼冢。濮音卜)。其星为大水(卫,星营室,营室水也),水火之牡也(牡,雄也。牡,茂后反),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水火所以合也(丙午火,壬子水,水火合而相薄,水少而火多,故水不胜火。薄,本又作搏,音博)。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尚未知今孛星当复随火星具伏不?故言若。复,扶又反)。不过其见之月(火在周之五月)。’”《公羊传》:“其言如大辰何(据北斗言入於大辰,非常名)?在大辰也,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谓心)。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伐谓参伐也。大火与伐,天所以示民时早晚,天下所以取正。故谓之大辰时也),北辰亦为大辰(北辰,北极,天之中也,常居其所,迷惑不知东西者,须是北辰以别心、伐所在,故加亦。亦者,两相须之意也)。”二十六年,齐有彗星(出齐之分野,不书鲁不见彗),齐侯使禳之,晏子曰:“无益也,取诬焉(诬,欺也)。天道不讠舀,不贰其命(讠舀,疑也),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 哀公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於东方(平旦众星皆没而孛乃见。故不言所在之次)。《公羊》,孛者何?彗星也。其言於东方何(据北斗言星名也)?见於旦也(旦者,日方出,时宿不复见,故言东方知为旦。) 贞定王二年,彗星见。 先公曰:《史 表》称彗星见於秦。愚按春秋终鲁哀公之十四年,而麟获於鲁。《左传》终於鲁哀公之二十六年,明年而彗见於秦,天人之理,何其昭昭也。秦人亡二周,灭六国,包举宇内,并吞八荒,废井田,开阡陌,扫除先王之典籍,彗之为祸烈矣!表彗见,以为传鉴补遗之首书。 考王八年,彗星见。 赧王十年,彗星见。 十二年,彗星见。 十九年,彗星见。 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十六日。 九年,彗见或竟天。四月见西方又见北方,从斗以南,八十日。 十三年正月,彗星见东方。三十三年,明星出西方(徐广曰:“皇甫谧云彗星也。”)。 《汉 天文志》: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竟天。後秦遂以兵兼六国,外攘夷狄,死人如麻。 汉高帝三年七月,有星孛於大角,旬馀乃入。刘向以为是时项羽为楚王,伯诸侯,而汉巳定三秦,项羽相距荥阳,天下归心於汉,楚将灭,故彗除王位也。一曰羽亢秦卒,烧宫室,弑义帝,乱王位,故彗加之也。 文帝後七年,有星孛於西方,其本直尾、箕,末指虚、危,长丈馀,及天汉,十六日不见。刘向以为,尾,宋地,今楚彭城也。箕为燕,又为吴、越、齐。宿在汉中,负海之国,水泽地也。是时景帝新立,信用晁错,将诛正诸侯,其象先见。後三年,七国反,皆诛灭云。 孝景二年,彗星出西南。其三年,吴楚七国反。 中三年三月丁酉,彗星见西北,其色白,长丈,在觜Δ,且去益小,十五日不见。占曰:“必有破国乱君,伏死其辜。觜Δ,梁也。”其年梁王得罪。 孝武建元三年二月,有星孛於注、张,历太微,干紫宫,至於天汉。《春秋》“星孛於北斗,齐、宋、鲁晋之君皆将死乱。”今星孛历五宿,其後济东、胶西、江都王,皆坐法削黜自杀,淮南、衡山反,诛。 三年四月,有星孛於天纪,至织女。占曰:“织女有女变,天纪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动,其後陈皇后废。 六年六月,有星孛於北方。刘向以为明年淮南王安有邪谋,而陈皇后骄恣,其後废后王诛。八月长星出於东方,长终天,三十日去。占曰:“是为蚩尤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其後兵诛四夷,连数十年。 元狩四年四月,长星又出西北,是时伐胡尤甚。 班固曰:建元六年,蚩尤之旗见,其长竟天。後遂命将出征,略取河南,建置朔方。其春戾太子生。自是之後,师行三十年,所诛屠夷灭死者不可胜数。及巫蛊事起,京师流血,僵尸数万,太子子父俱败。故太子生长於兵,与之终始,何独一嬖臣哉(刘奉世曰,按《武纪》建元六年长星见,更元光。至元朔元年春,戾太子始生,赞殊为乖误)! 元封元年五月有,星孛於东井,又孛於三台。其後江充作乱,京师纷然。此明东井、三台为秦地,效也。 元封中,星孛於河戍。占曰:“南戍为越门,北戍为胡门。”其後汉兵击拔朝鲜,以为乐浪、元菟郡。朝鲜在海中,越之象也;居北方,胡之域也。太初中,星孛於招摇。《星传》曰:“客星守招摇,蛮夷有乱,民死君。”其後汉兵击大宛,斩其王。招摇,远夷之分也。 宣帝地节元年正月,有星孛於西方,去太白二丈所。刘向以为太白为大将,彗孛加之,扫灭之象也。明年,大将军霍光薨,後二年家夷灭。 元帝初元五年,彗星出西北,赤黄色,长八尺所,後数日长丈馀,东北指,在参分。後二岁馀,西羌反。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有星孛於营室,青白色,长六七丈,广尺馀。刘向、谷永以为後宫怀妊之象。彗星加之,将有害怀妊,绝继嗣者。一曰後宫将受害也。其後赵皇后立妹为昭仪,害两皇子,上遂无嗣,赵后姊妹,卒皆伏诛。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於东井,践五诸侯(孟康曰:“五诸侯,星名。”),出河戍北,率行轩辕、太微,後日六度有馀,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犯次妃、长秋、斗、填,螽炎再贯紫宫中,大火当後,达天河,除於妃后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服虔曰:“谓行迟。”),炎入市中,旬而後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谷永对曰:“上古以来,大乱之极,所希有也。察其驰骋骤步,芒炎或长或短,所历奸犯(师古曰:”奸音干。“),内为後宫女妾之害,外为诸夏叛逆之祸。”刘向亦曰:“三代之亡,摄提易方。秦、项之灭,星孛大角。”是岁,赵昭仪害两皇子。後五年,成帝崩,昭仪自杀。哀帝即位,赵氏皆免官爵,徙辽西。哀帝亡嗣。平帝即位,王莽用事,追废成帝赵皇后、哀帝傅皇后,皆自杀。外家丁、傅皆免官爵,徙合浦,归故郡。平帝无嗣,莽遂篡国。 哀帝建平二年二月,彗星出牵牛七十馀日。《传》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彗而出之,改更之象也。其出久者,为其事大也。”其六月甲子,夏贺良等建言当改元易号,增漏刻。诏书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八月丁巳,悉复蠲除之,贺良及党与皆伏诛流放。其後卒有王莽篡国之祸。 王莽地皇三年十一月,有星孛於张,东南行五日不见。孛星者,恶气所生,为乱兵。或谓之彗星,所以除秽而布新也。张为周地,星孛於张,东南行,即轸、翼之分。轸、翼为楚,是周、楚地将有兵乱。後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破南阳。更始为天子,都雒阳,西入长安。光武兴河北,复都雒阳,居周,地除秽布新之象。 光武建武十五年正月丁未,彗星见昴(炎长三丈。韩杨占曰:“在昴,大国起兵也。”),稍西北行入营室,犯离宫(韩杨占曰:“彗出营室、东壁之,为兵起也。”)。三月乙未,至东壁灭,见四十九日。彗星为兵入除秽,昴为边兵,彗星出之为有兵。至十一月,定襄都尉阴承反,太守随诛之。卢芳从匈奴入居高柳,至十六年十月降,上玺绶。一曰昴星为狱事。是时大司徒欧阳歙以事系狱,逾岁死。营室,天子之常宫。离宫,妃后之所居。彗星入营室,犯离宫,是除宫室也。是时郭皇后巳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宫之象。 三十年闰月甲午,水星在东井二十度,生白气,东南指,炎长五尺,为彗,东北行至紫宫西藩上。五月甲子不见,凡见三十一日。水常以夏至放於东井。闰月在四月,尚未当见而见,是赢而进也。东井为水衡,水出之为大水。是岁五月及明年,郡国大水,坏城郭,伤禾稼,杀人民。白气为丧,有炎作彗,彗所以除秽。紫宫,天子之宫,彗加其藩,除宫之象(《荆州星经》曰:“彗在东井,国大人死。七十日主当之,五十日相当之,三十日兵将当之。”)。後三年,光武帝崩。 孝明帝永平三年六月丁卯,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稍北行至亢南,百三十五日去。天船为水,彗出为大水。是岁,伊、雒水溢,到津城门,坏伊桥;郡七县三十二皆大水。 八年六月,长星出柳、张三十七度,犯轩辕,刺天船,陵太微,气至上阶,凡见五十六日去。柳,周地。是岁多雨水,郡十四伤稼。 十八年六月己未,彗星出张,长三尺,转在郎将,南入太微,皆属张。张为周地东都。太微,天子廷,彗星犯之,为兵丧。其八月,帝崩。 孝章建初元年八月庚寅,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稍行入牵牛三度,积四十日稍灭。十二月戊寅,彗星出娄三度,长八九尺,稍入紫宫中,百六日灭。为大人忌。後四年,明德皇后崩。 孝安永初三年十二月,彗星起天苑南,东北指,长六七尺,色苍白。天苑为外军,彗星出其南为外兵,其後任尚、马贤等击羌降之。 孝顺永建六年,彗星出於斗、牵牛,灭於虚、危。虚、危为齐,牵牛吴、越。故海贼浮於会稽,山贼捷於济南。 六年三月丁巳,彗星见东方,长六七尺,色青白,西南指营室及坟墓星(《郄萌占》曰:“彗星出而中营室,天下乱,易政,以五色占其吉凶。”)。丁丑,彗星在奎一度,长六尺,癸未昏见(《河图》曰:“彗星出贯奎,库兵悉出,祸在强侯、外夷,胡应逆首诛也。”)西北历昴、毕,甲申在东井,遂历舆鬼、柳、七星、张,光炎及三台,至轩辕中灭(《古今注》曰:“五月庚寅,太白昼见。十一月甲午,太白昼见。”)。营室者天子常宫。坟墓主死。彗星起而在坟墓、营室,不出五年,天下有大丧。後四年,孝顺帝崩。昴为边兵,又为赵。羌,周马父子後遂为寇。又刘文劫清河相射,欲立王蒜为天子,不听,杀,王闭门距文,官兵捕诛文,蒜以恶人所劫,废为尉氏侯,又徙为犍阳都乡侯,薨,国绝。历东井、舆鬼为秦,皆羌所攻钞。炎及三台,为三公。是时太尉杜乔及故太尉李固为梁冀所陷入,坐文书死。及至注、张为周,灭於轩辕中为後宫。其後懿献后以忧死,梁氏被诛,是其应也。 孝桓建和元年八月乙丑,彗星芒长五尺,见天市中,东南指,色黄白,九月戊辰不见。时梁冀骄乱。 延熹四年五月辛酉,客星在营室,稍顺行,生芒长五尺所,至心一度,转为彗。占为大丧。後四年,邓氏以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