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 第 243 页/共 334 页
《中兴艺文志》:政和中,廖刚曾祖母与祖母享年最高,皆及见五世孙,刚作堂,名世采,以奉之,士大夫为作诗。
※《滁阳庆历集》十卷《後集》十卷
陈氏曰:朝散郎滁人徐徽仲元集。断自庆历以来。曾肇子开,绍圣中谪守,为之序。其後集则吴<至至>、张康朝、王彦恭所续。宣和四年,唐恪钦叟序之。末及绍兴,盖又後人续入之尔。
※《吴兴诗》一卷
陈氏曰:熙宁中知湖州孙氏集,而不著名。以其时考之,孙觉莘老也。
※《吴兴分类诗集》三十卷
陈氏曰:川倪祖义子由编。大抵以孙氏所集大略而增广之,且并及近时诸公之作。然亦病於太详。祖义,齐斋之子,少俊该洽,仕未达,年五十以死。
※《会稽掇英集》二十卷《续集》四十五卷
陈氏曰:熙宁中,郡守孔延之、程师孟相继纂集。其《续集》,则嘉定中汪纲俾郡人丁燧为之。
※《润州类集》十卷
陈氏曰:监润州仓曹曾文彦和纂。始东汉,终南唐。
※《京口诗集》十卷《续》二卷
陈氏曰:镇江教授熊克集开宝以来诗文。本二十卷,止刻其诗。又得二卷,自南唐而上曾所遗者,补八十馀篇。
※《永嘉集》三卷《嘉禾诗》一卷
陈氏曰:并不知集者。
※《天台集》二卷《别编》一卷《续集》三卷
陈氏曰:初,李庚子长集本朝人诗为二卷,未行,太守李兼孟达得之,又得郡士林师箴所集前代之作,为赋二、诗二百乃以本朝人诗为《续集》,而并刻焉。《别师》箴之子表民所补也。
※《栝苍集》三卷《後集》五卷《别集》四卷
陈氏曰:郡人吴飞英、陈百朋相继纂辑。
※《钓台新集》六卷《续集》十卷
陈氏曰:郡人王集。续者,郡守谢得舆子上也。
※《长乐集》十四卷
陈氏曰:福建提刑吴兴俞尚集,宣和三年序。
※《清漳集》三十卷
陈氏曰:通判漳州赵不敌编。
※《扬州诗集》二卷
陈氏曰:教授马希孟编。元丰四年,秦观作序。
少游序略曰:鲜于公领州事之二年,命教授马君采诸家之集而次之,又搜访於境内简编碑板亡缺之馀,凡得古律诗洎箴赋合二百二篇,勒为三卷,号《扬州集》。按《禹贡》:“淮海惟扬州。”则江湖之间尽其地。自汉以来,既置刺史,於是称扬州者,往往指其刺史所治而巳。汉以来,刺史无常治,或历阳、寿春、曲阿、合肥、建业,而江左复以会稽为东扬州。自隋以後,始治广陵。此集之作,自魏文帝诗而下,在当时虽非扬州,而实今之广陵者,皆取之。其非广陵,而当时为扬州者,皆不复取云。
※《宣城集》三卷
陈氏曰:知宣州安平刘泾。元符三年序。
※《南州集》十卷
陈氏曰:太平州教授林桷子长集。
※《南纪集》五卷《後集》三卷
陈氏曰:知汉阳军千霆、教授施士衡编。其《後集》则教授巩丰也。
※《湘江集》三卷
陈氏曰:不知何人集。湘江者,韶州曲江别名。
※《长岳集》一卷
陈氏曰:不知集者。其首则御制记文也。
※《桃花源集》二卷《又》二卷
陈氏曰:绍圣丙子四明田孳序。淳熙庚子,县令赵彦重编,合为一卷。下卷则淳熙以後所续。
※《庾楼纪述》三卷《琵琶亭诗》一卷《东阳纪咏》四卷
陈氏曰:俱不知集者。
※《盘洲编》二卷
陈氏曰:洪丞相适兄弟子侄所赋园池诗也。
※《琼野录》一卷
陈氏曰:学士洪迈园池记述题咏。其曰“琼野”者,从维扬得琼花,植之而生,遂以名圃。
※《清晖阁诗》一卷
陈氏曰:史正志创阁於金陵,僚属皆赋诗。
※《会稽纪咏》六卷
陈氏曰:汪纲仲举帅越,多所修创。严陵洪每事为一绝,赓者四人,曰张氵、王永、程震龙、冯大章。又有诸葛兴为古诗二十篇。
※《萧秋诗集》一卷
陈氏曰:玉山徐文卿斯远作《萧秋诗》四言九章,章四句。赵蕃昌甫而下,和者十三人,绍熙辛亥也。赵汝谈履常亦与焉。後三十三年,嘉定癸未,乃序而刻之。文卿晚第进士,未注官而死。有诗见《江湖集》。
※《唐山集》一卷《後集》三卷
陈氏曰:卞圜宋编。唐山者,临安昌化县也。
※《後典丽赋》四十卷
陈氏曰:金华唐仲友与政编。仲友以词赋称於时。此集自唐末以及本朝盛时,名公所作皆在焉,止於绍兴间。有王戊集《典丽赋》九十三卷,故此名《後典丽赋》。王氏集未见。
※《指南赋笺》五十五卷《指南赋经》八卷
陈氏曰:皆书坊编集时文。止於绍熙以前。
※《指南论》十六卷 又本前、後二集四十六卷
陈氏曰:淳熙以前时文。
※《擢犀策》一百九十六卷《擢象策》一百六十八卷
陈氏曰:《擢犀》者,元、宣、政以及建、绍初年时文也,《擢象》,则绍兴末。大抵科举场屋之文,愈降愈下,後生亦不复知前辈之旧作,姑存之以观世事。
※《文章正宗》二十卷
陈氏曰:参知政事真德秀希元撰。自序:“正宗”云者,以後世文词之多变,欲学者识其源流之正也。自昔集录文章,若杜预、挚虞诸家,往往湮没不传,今行於世者,惟梁《昭明文选》、姚铉《文粹》而已。挚今视之,二书所录,果得源流之正乎?故今所集,以明义理、切世用为主。其体本乎古而指近乎经者,然後取焉;否则,辞虽工亦不录。其目凡四:曰《辞命》、曰《议论》、曰《叙事》、曰《诗赋》。去取甚严。
序《辞命》曰:《书》之诸篇,圣人笔之於经,不当与後世文辞同录,独取《春秋》内外传所载周天子谕告诸侯之辞,列国往来应对之辞,下至两汉诏册而止。盖魏、晋以降,文辞猥下,无复深淳温厚之指,至偶俪之作与,而去古益远矣。学者欲知王言之体,当以《书》之《诰》、《誓》、《命》为之主,而参之以此篇,则所谓“正宗”者,庶可识矣。
序《议论》曰:《六经》、《语》、《孟》,圣贤大训,不当与後之作者同录。而独取《春秋》内外传所载谏争论说之辞,先汉以後诸臣所上书、疏、封事之属,以为议论之首。他所纂述,或发明义理,或敷析治道,或褒贬人物,以次而列焉。
序《叙事》曰:今於《书》之诸篇,与史之纪传,皆不复录。独取《左氏》、《史》、《汉》叙事之可喜者,与後世记、序、传、志之典则简严者,以为作文之式。若夫有志於史笔者,自当深求《春秋》大义,而参之迁、固诸书,非此所能该也。
序《诗歌》曰:朱文公尝言,“古今之诗凡三变:盖自《书传》所记,虞、夏以来,下及汉、魏,自为一等。自晋、宋颜、谢以後,下及唐初,自为一等。自沈、宋以後,定著律诗,下及今日,又为一等。然自唐初以前,其为诗者固有高下,而法犹未变;至律诗出,而後诗之古法始为大变矣。故尝欲抄取经史诸书所载韵语,下及《文选》古诗,以尽乎郭景纯、陶渊明之作,自为一编,而附於《三百篇》、《楚辞》之後,以为诗之根本准则。又於其下,二等之中,择其近於古者各为一编,以为之羽翼舆卫,其不合者则悉去之,不使其接於胸次,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语言意思,则其为诗,不期於高远而自高远矣。”今惟虞、夏二歌与三百五篇不录外,自馀皆以文公之言为准,而拔其尤者,列之此篇。律诗虽工亦不得与。若箴铭、颂赞、郊庙乐歌、琴操,皆诗之属,间亦采摘一二,以附其间。至於词赋,则有文公集注《楚辞》、《後语》,今亦不录。或曰此编以明义理为主,後世之诗其有之乎?曰三百五篇之诗,其正言义理者无几,而讽咏之间,悠然得其性情之正,即所谓义理也。後世之作,虽未可同日而语,然其间寄兴高远,读之使人忘宠辱,去鄙吝,然有自得之趣,而於君亲臣子大义,亦时有发焉,其为性情心术之助,反有过於他文者,盖不必颛言性命,而後为关於义理也。读者以是求之,斯过半矣。
後村刘氏曰:《文章正宗》,初蒙西山先生以诗歌一门属余编类,且约以世教民彝为主,如仙释、闺情、宫怨之类,皆勿取。予取汉武帝《秋风辞》,西山曰:“文中子亦以此词为悔心之萌,岂其然乎?”意不欲收,其严如此。然所谓“携佳人兮不能忘”之语,盖指公卿扈从者,似非为後宫设。凡余所取,而西山去之者太半,又增入陶诗甚多,如三谢之类多不收。
△右总集
※《文心雕龙》十卷
晁氏曰:晋刘勰撰。评自古文章得失,别其体制,凡五十篇,各系之以赞云。余尝题其後曰:“世之词人,刻意文藻,读书多灭裂,杜牧之以龙星为真龙,王摩诘以去病为卫青,昔人讥之,然亦不足怪,盖诗赋或率尔之作故也。今勰著书垂世,自谓尝梦执丹漆器,随仲尼南行,其自负亦不浅矣。观其《论说篇》,‘《论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三论,後人追题’。是殊不知《书》有‘论道经邦’之言也,其疏略殊过於王、杜矣。”
陈氏曰:勰後为沙门,名慧地。
※《文章缘起》一卷
陈氏曰:梁太常卿乐安任彦撰。但取秦、汉以来,不及《六经》。
※《诗品》三卷
陈氏曰:梁记室参军颍川锺嵘仲伟撰。以古今作者为三品而评之,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六十九人。
※《金针诗格》三卷
晁氏曰:唐白居易撰。居易自谓与刘禹锡、元稹皆以诗知名,撮诗之体要为一格。病得针而愈,诗亦犹是也,故曰《金针集》。
※《诗格》一卷
陈氏曰:称魏文帝,而所述诗或在沈约後,其为假明矣。
※《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
陈氏曰:唐王昌龄撰。
※《评诗格》一卷
陈氏曰:唐李峤撰。峤在昌龄之前,而引昌龄《诗格》八病,亦未然也。
※《二南密旨》一篇
陈氏曰:唐贾岛撰。凡十五门,恐亦依。
※《文苑诗格》一卷
陈氏曰:称白氏,尤非也。
※《诗式》五卷《诗议》一卷
陈氏曰:唐僧皎然撰。以十九字括诗之体。
※《风骚指格》一卷
陈氏曰:唐僧齐已撰。
※《诗格》一卷
陈氏曰:沙门神撰。
※《处囊诀》一卷
陈氏曰:金华僧保暹撰。
※《流类手鉴》一卷
陈氏曰:僧虚中撰。
※《诗评》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