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544 页/共 1125 页

庆元元年十月二十一日,诏:「朝廷方下广籴之令,如州县辄敢遏籴,许人户越诉。监司不为受理及失觉察,仰御史台弹劾施行。」从吏部郎中兼权右司张涛之请么。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四一 \附\量 衡 (附)量衡 【宋会要】 太祖建隆元年八月,有司请造新量衡以颁天下,从之。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七月十一日,诏:「权衡之许,厥有常制,出纳之吭,谓之有司。傥求羡余,必恣掊克。苟视成而不戒,岂为天下守豹之道焉!应左藏库及诸库所受诸州上供均输金银、丝绵及他物原书天头注云:「绵一作帛。」,监临官当谨视秤者,无得欺而多取,俾上计吏受其弊。自今敢有欺度量而取余羡,其秤者及守藏吏皆斩,监临官亦重致其罪。」先是,诸州吏护送官物于京师,藏吏卒垂钩为奸,故外州吏多负官物至于破产不能偿,太宗知其事,故下诏禁之下诏:原作「诏下」,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一乙。。 淳化三年三月癸卯原书天头注云:「一本无癸卯二字。」,诏曰:「《书》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国经而立民极么。国家底慎豹赋,较量耗登,即府库之充盈,须权衡之平允。如闻秬黍之制,或差毫厘,垂钩为奸,害及黎献。宜令详定秤法,着为通规。」既而监内藏库崇仪使刘蒙正、刘承珪言:「太府寺旧铜式自一钱至一十斤,凡五十一,轻重无准。外府岁受黄金,必自毫厘计之,式自钱始式:原作「或」,原书天头注云:「或一作式。」又《宋会要》食货六九之一、《宋史》卷六八《律历志》均作「式」,据改。,别伤于重。」遂寻究本末,别制法物。至景德中,承珪重功参定,而权衡之制益为精备。其法盖取《汉志》子谷秬黍为则,广十黍以为寸,从其大乐之尺之:原无,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二、《宋史》卷六八《律历志》补。。秬黍,黑黍么;乐尺,自黄锺之管而生么。谓以秬黍中者为分寸、轻重之制么。就成二术,二术,谓以尺、黍而求厘、絫。咤度尺而求厘,度者,尺、丈之总名,为咤乐尺之源,起于黍而成于寸,析寸为分析:原作「折」,据《宋史》卷六八《律历志》改,后同,不复出校。,析分为厘,析厘为毫,析毫为丝,析丝为忽,则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自积黍而 取絫,从积黍而取絫,则十絫为铢《宋史》卷六八《律历志》此句前多「则十黍为絫」五字。,二十四铢为两。絫、铢皆铜为之。以絫、厘造一钱半及一两等二秤原书天头注云:「絫厘一作未厘絫。」,各悬三毫,以星准之。等一钱半者,以取一秤之法。其衡合乐尺一尺二寸,重一钱,锤重六分,盘重五分。初毫星准半钱,至稍总一钱半,析成十五分,分列十厘;第一毫等半钱,当五十厘。一十五斤秤等五斤么。中毫至稍一钱,析成十分,分列十厘分:原无,据《宋史》卷六八《律历志》补。。末毫至稍半钱,析成五分,分列十厘分:原无,据《宋史》卷六八《律历志》补。,等一两者,亦为一秤之则。其衡合乐尺一尺四寸,重一钱半,锤重六钱,盘重四钱。初毫至稍,布二十四铢,铢下别出一星,星等五絫;每铢之下复出一星,等五絫,则四十八星等二百四十絫,计二千四百絫为一两一两:《宋史》卷六八《律历志》作「十两」,当是。。中毫至稍五钱,布十二铢,铢列五星,星等二絫,布十二铢为五钱之数,则一铢等十絫,都等一百二十絫为半两。末毫至稍六铢至:原无,据《宋史》卷六八《律历志》补。,铢列十星,星等一絫。每星等一絫,都等六十絫为二钱半。以御书真、草、行三体淳化钱,较定实重二铢四絫为一钱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为一秤之则。其法:初以积黍为准,然后以分而推忽,为定数之端,故自忽、丝、毫、厘、黍、絫、铢,各定一钱之则。谓皆定一钱之则,然后制取等秤么。忽万为分,以一万忽为一分之则之:原无,据《宋史》卷六八《律历志》补。,以十万忽定为一钱之则。忽者,吐丝为忽;分者,始微而着,言可分别么。丝则千,一千丝为一分,一万丝定为一钱之则。毫则伯,一百毫为一分,以一千毫定为一钱之则。毫者,毫毛么。自忽、丝、毫,三者皆断骥尾为之。厘则十,一十厘为一分,以一百厘定为一钱之则。厘者,戁牛尾毛么,曳赤金成丝以为之。转以十倍倍之,则为一钱。转以十倍,谓自一万忽至十万忽之类定为则么。黍以二千四百枚为两,一龠容千二百黍为十二铢,则以二千四百黍定为一两之则。两者,两龠为两么。絫以二百四十,谓以二百四十絫定为一两之则。铢以二十四,转相咤成,十絫为铢,则以二百四十絫定成二 十四铢,为一两之则。铢者,言殊异么。遂成其秤。秤合黍数,则一钱半者,计三百六十黍之重。列为五分,则每分计二十四黍。又每分析为一十厘,则每厘计二黍十分黍之四,以十厘分二十四黍,则每厘先得二黍,余四黍都分成四十分,则一厘又得四分,是每厘得二黍十分黍之四。每四毫一丝六忽有差为一黍,则厘、黍之数极矣。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每(分)百黍为铢,十黍为絫,二铢四絫为钱,二絫四黍为分。一絫二黍重五厘,六黍重二厘五毫,三黍重一厘二毫五丝,则黍、丝之数成矣。其则,用铜而镂文,以识其轻重。新法既成,诏以新式留禁中,取太府旧秤四十太:原作「大」,据《宋史》卷六八《律历志》改。、旧式六十,以新式较之,乃见旧式所谓一斤而轻者有十,谓五斤而重者有一。式既若是,权衡可知矣。又比用大秤如百斤,皆垂钩于枯,植镮于衡,环或偃仆,手或抑按,则轻重之际,殊为辽绝。至是,更铸新式,悉由黍、絫而齐其斤、石,不可得而增损么。又令每用大秤,为显以丝绳为显:《宋史》卷六八《律历志》作「必悬」。,既置其物,则却立以视,不可得而抑按。复铸铜式,以御书淳化三体钱二千四百暝新式三十有三、铜牌二十授于太府。又置新式于内府、外府,复颁于四方四方:《宋史》卷六八《律历志》作「四方大都」。,凡有十有一副。诏三司使重较定,以御书淳化三体钱二千四百磨,令与开元通宝钱轻重等付有司。先是,守藏吏受天下岁输金币,而太府权衡旧式失准,得咤之为奸,故诸道主者坐逋负而破产者甚众。又守藏更代,有校计争讼,动必数载。至是新制既定,奸 弊无所措,中外以为便。 真宗景德二年八月,诏刘承珪所定权衡法附编敕,而不颁下。 四年五月,刘承珪言:「先监内藏库日,受纳诸道州府军监上供金银,凡系秤盘,例皆少剩,盖由定秤差异,是致有害公私。尝以奏闻,寻令校量秤则,自端拱元年起首,至淳化三年功毕。遂诏别铸法物,付太府寺颁行。其复位秤法,皆上稞睿谟,兼参以古法,显有依据,永息弊欺。切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今请知制诰赵安仁撰成序一首,缮写以闻,乞降付所司,以备检阅。」从之。 大中祥符二年五月,三司请下太府寺造一斤及五斤秤便市肆使用,从之。 六年四月,刘承珪言:「先奉诏旨,以天下权衡之法不一,今详定及刊石为记,请令所司检会诸道有铜锅法物州郡并在京库务,各赐石记一本。」从之。 神宗熙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诏以太府寺所管秤归文思院。 哲宗绍圣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言:「辄增损衡量若私造卖者,各杖一百,徇于市三日。许人告,每人赏钱有差。令转运司所在置局制造,送所在商税务鬻卖。」 陛下度律均锺,更造雅乐,施之天下,为万世法。至于礼器尚仍旧制,未闻有所改作。礼乐,有国之大本,而其末起于度数,度数得,则权量正,法度一,而民不疑。今礼乐异制,不相取法,非所以一民么。臣等欲乞明诏有司,取新定乐律之 徽宗大蹑四年二月九日,议礼局札子:「臣等伏 度审校礼器,有不合者悉行改正,以副制作之意。」诏:「律度量衡,先王之制不相袭,而历代亦不同,今以身为度,起律作乐,则于礼制。宜依所奏。」 四月二十四日,朝奉郎、试给事中蔡薿奏:「臣闻虞舜五载一巡守,则必同律度量衡;成王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然则度量权衡之致谨者,圣人所以行四方之政么。恭惟陛下与神为谋,以身为度,咤帝指之尺,以起锺律之制,奏之郊庙,八音克谐,而天之和应矣。臣尚愿颁指尺于天下,以同五度五量五权之法。区区之愚,以今日所用度之长短,知量之多寡,权之轻重,非将有所增损么,特咤仍其旧,悉使考协于新尺之度数,而定为永法,备成一代之典,昭示无穷。乞诏有司讨论施行。」诏依,令议礼局讨论,申尚书省。 开封尹李孝捻等奏:「契勘度量权衡,出于一体,旧条以积絫为数,修立成文,今来大晟乐尺系以帝指为数。昨已奉圣旨,颁行天下,其量权衡虽据大晟府称,皆出于度,缘至今未曾颁用,本所欲拟旧条修立。即度量权衡不出于一,欲依乐尺修立。又缘既未颁行,未敢立法。欲乞详酌先将量权衡之式颁之天下,仍降付本所,以凭遵依,修立成条。」诏量权衡以大晟府尺为度,余依奏。 九月十三日,工部尚书兼详定重修敕令、权开封尹李孝捻奏:「看详度量权衡出于一体,内度虽已得旨,颁大晟新尺行用,缘依政和元年四月十二日 :应干长短广狭之数,并无增损,其诸条内尺寸,止合依上条,用大晟新尺纽定。谓如帛长四十二尺、阔二尺五分为疋,以新尺计长四十二尺七寸五分、阔二尺一寸三分五厘之五为疋,即是一尺四分一厘三分厘之二为一尺。又如天武等杖五尺八分,以新尺计一尺四分一厘三分厘之二之类。如得允当,欲作申明随 行下,即不销逐条展计外,有度量权衡,今候颁到新式,续具修定。」从之。 三年十月二十一日,提举荆湖北路常平张动奏:「窃见诸路皆于会府作院制造等秤,给付州县出卖,往往轻重不等。欲望责在诸路漕臣常切检察,须管依法式制造,无令有轻重之异。奉圣旨:令尚书省措置。勘会民间所用升秤等尺,依条系诸路转运司于所在州置务制造原书天头注云:「系一作后。」,送诸路出卖,除留功料之直外,以五分上供,余给本司。并近降朝旨,依尺制造新尺颁降,诸路依样造新尺出卖。其旧尺更不行用,及、秤、升等子,亦有朝旨,令文思院依新尺样制,并依见行法式制造在京并府界诸县合出卖之数,所有外路只降样前去,仍令多数制造出卖。访闻所属并不遵依条令及所承朝旨广行制造出卖,其余官司往往未曾依新样制换易,及民间见用、升、秤、尺等子,多是私造私用,与旧官造法物混杂行使,无以分别。并自颁降新法样制后来,未闻有出卖之数,不唯于度量权衡样制不一,兼于合收出卖价钱暗有亏失。欲令文思院、诸路转运司各自今来指挥到日,立便约度,依元降朝旨合造、升、秤等 尺数目,限一季广行制造,除官司应用之数自合给换外,依条分送所属出卖,应副民间使用。应旧有、升、秤、尺等,并限半年尽数首纳,不得隐留。如出限,许人告首,除犯人依条断罪外,每名支赏钱二十贯。仍先具措置施行次第申尚书省。」诏并依。 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文思院下界奏:「契勘本院见奉行圣旨指挥,别置秤一作,除已申请到乞收造秤、行人和雇制造等画一遵依施行外,今续条具到下项:一、契勘新法秤见依朝旨,限一季广行制造降样,付诸路转运司及商税院出卖。今来即未有行使期限,欲乞在京及外路并自政和五年正月一日奉行。一、契勘铁锅法物,并合改造颁降在京官司及天下州军,今来万数浩大,即难以齐写造较定应副。今欲乞先次料造物法一百副,除在京紧切给纳库务逐急制造交付外,其余官司及诸路州军并许令将见在旧法物赴院送纳,请换兑支新法物行使。所有今来先造一百副合用铜数,于本院 帐,管取般铜,并无见在,委是见阙,乞下户部计置应付。一、契勘新造秤,朝旨降样付诸路转运司制造出卖,所有造到秤合用团条火印,亦合降给。今欲写造火印三百副逐旋颁降,付诸路转运司。」从之。 五年二月三日,少府监言:「文思院下界造新降权衡度量,今承朝旨,权住制造。窃虑合且依旧样制造,送商税院出卖,候降到许造新 样,即行住罢。又奉诏,限一月制造皇太子出合合用秤及赐食院制造秤。续承降到大晟新法秤制造,颁降间,承尚书省札子,权衡度量权住制造,即无却行制造太府寺秤之文,是致造作前项紧急生活应付未得。乞下院且依太府寺法制造。」诏并权依旧制造,余依。 宣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尚书省言:「左司员外郎阎孝悦奏:『臣闻嘉量之制,具在方册,而愚民无知,趋利冒禁,奸弊百出,自为高下,至于割移规模,增功装具,害法蠹民,莫此为甚。欲望圣慈明诏上方铸铜为式,颁之天下,以正私伪,庶使童子适市,莫之敢欺,以比隆二帝三王之盛,岂不韪与!』尚书省措置参酌拟修下条:诸增减、升、秤、尺等,若私造私用及贩卖者,各杖一百;增减私造,仍五百里编管;私用及贩卖,并令众三日以上。许人告,巡察人知而不紏,杖八十。告获升秤等尺私用及贩卖钱二十贯,增减若私造钱五十贯。」从之。 十月二十九日,诏户部支钱五百贯,令文思院依临安府秤务造成省样升秤尺等子,依条出卖,其钱循还作本。仍先次制造样制法则颁降诸路,漕司依式制造,分给州县货易行使。其民间见行使私置升秤尺等子,候官中出卖日,并行禁止。如或违犯,并依条施行。」 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原书「二十二年」前有「绍兴」二字又涂去。按此当为绍兴年间事,不当涂去。,右承议郎、利州西路安抚使司主管书写机宜文字吴援言:「商贾细民私置秤,州县虽 有着令,然私相传用原书天头注云:「传一作转。」,习以为常,至有百里之间,轻重多寡不同。望下有司申严法令,置造刊铸字号,量立价钱,许人请买。非官给者,重行责罚。」从之。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四一 诸郡进贡 诸郡进贡 【宋会要】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闰七月二十八日,有司上诸州所贡闰年图。故事:每三年一次,令天下贡地图与版籍,皆上尚书省皆:原作「偕」,据《长编》卷一八改。。国初以闰为限,所以周知地理之险易,户口之众寡焉。至是,吴、晋悉平,奉图求献者州郡几于四首首:当作「百」。按《长编》卷一八李涛注云:「《实录》于此下即云:『时吴、晋悉平,奉图来贡者,州郡凡四百卷。』此大误么。按《地理志》,乃雍熙中事,今削去。《会要》亦同《实录》。」。 端拱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潭州上言:「于湘阴县长乐江九乳滩下锺制作精妙,上有古篆八十三字,人不之识,画图以进。」 真宗景德元年六月十五日,诏川陕、广南、福建诸州,自今承天节三千里内仍旧入贡,其外止具表以闻。 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四日,命知[制]诰周起、合门祗候侍其旭编排东封路进奉。先是朝陵,沿路士庶贡物,俟有司给赐,颇至谷滞,及是,命起等主之。 八月五日,诏天下及蕃国以东封,遣使贡方物,知尽辇赴泰山,重成劳费。今三司除充庭贡之外,并于东京进纳,止使人赍表泰山陪位。 仁宗天圣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诏河南府每年进牡丹花、樱桃,自今止于系官园内有处采取供进。从枢密直学士李及之奏请。 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书门下言:「御史台(母)[每]遇郊社,于常朝文武百官料钱内等第分减,充进奉马价钱。郊禋毕,回赐元进人又多差出,难为勘会。今后欲令于骐骥院借马充进。」从之。 景佑元年四月二十三日,知江宁府李若谷言: 干坼节常年进奉银一千两、绢一千疋,伏缘当府不产银,只是配买,累岁灾伤,人民贫困。已将省库见管土产细绢二千疋上进,候丰稔,依旧买银进奉。」诏:「今后买银并依市价,不得亏损人民。」 六月十六日,起居舍人、知谏院郭劝言:「江淮发运使刘承颜进轮扇、浴器,乞宣示百官毁掷,诞布中外,不得以此进献。」帝曰:「扇车给还,浴器元不进献。谏官、御史章疏更体访审寔。」 (宝历)[庆历]四年五月十五日,抚州上金溪县战坪所得生金山,重三百二十四两。帝初令送左藏库,而二司言瑞物,宜留禁中,乃藏于龙图阁瑞物库。 皇佑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帝谓宰臣曰:「臣僚谢恩进马,纳直四十千,清贫可悯。宜自今与减半价,永为定制。」庞籍曰:「臣子进献君父,不当计高下之直,圣恩悯察,天下幸甚。」 皇佑五年五月八日,中书门下言:「自来诸路转运司进羡余钱物入助三司,多是将要用钱数充进,后却致本路阙用,即于民间无名刻剥,或将税物估高价,逼勒折纳见钱以充支费。致民力困匮,深可哀悯。」诏逐路转运司,今后如本路钱数的是有余,或咤转易所得,委不侵亏,烦扰吏民,方得供进。如违,重行责降。 神宗熙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诏左右街僧道录每遇大礼毕,(倒)[例]皆贡银称贺,令客省引进讫,实时当官给付元进奉人。 十一月二十六日,诏诸路州军今后庆贺进贡金银物帛,并止具表件析物数 以闻,贡物候上供纲运同附上京。 徽宗政和六年四月二十三日,诏:「自今不许监司、守臣以供奉进献为名,贡花株果木、海错什物等,其见计置下缗钱物色,指挥到日,拨归元来去处。若辄存留钱物,并当以自盗论,令御史台觉察闻奏。」 孝宗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三日,登极赦:「应诸路帅臣、监司、郡守,许依例进贡推恩。」 十一月四日,户部侍郎向伯奋等言:「准已降旨,将来圣节,诸路监司州军令进金银钱绢等,缘天申节已行进奉,权与蠲免。今夔州等路有发到进奉物,及以后诸路州军起到数,乞下左藏库交纳,理作来年进奉。」从之。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四一 诏令入贡 诏令入贡 【宋会要】 徽宗政和七年八月十六日,诏:「黎人么为琼管边患,(令)[今]其入贡,颇有慕义之心。沿路券马请给,可令所部监司守臣功等给赐,所到州犒许,务令丰备。授衣月近,特赐钱五百贯,令置寒服。候到畿甸,先具数申尚书省,于榷货务支幞头帽子、公服腰带给赐。」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四一 历代土贡历代土贡:原置天头,今移于此。 历代土贡历代土贡:原置天头,今移于此。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诏:「广州岁贡藤,每斤去皴麤,中用者纔三两,大通冶岁输铁尚方铸兵器锻炼外,十纔得其四五。自今藤取其堪用者今:原无,据《太宗皇帝实录》卷二六补。,铁先铸成器,俾官工淬治之官工:原作「工官」,据《太宗皇帝实录》卷二六乙。,无使负重致远,以匮民力。」 淳化三年八月十九日,诏:「郓州岁贡阿胶郓:原作「晖」,按《元丰九域志》卷一,郓州贡阿胶,据改。,先是煎胶参用诸药,发民汲井,供用取水,一人所能荷者,输钱三十。自今勿复用此药,以州兵代民汲水。恣民取水,勿责其直。」 真宗大宗祥符五年九月二十八日,诏:「诸道州府自今土贡,并以官物充,如无,以省钱收市,不得配率。」 仁宗明道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侍御史知杂李纮言:「诸州岁贡鱼果,咤送遗 臣,谓之贡余,挟持遐远,[不]无搔扰,乞行禁止。」诏:「自今应供岁贡,委三司减节常数, 臣不得咤相饷遗。」 庆历七年九月八日,诏申旧制,止绝天下毋得以贡余为名馈遗,违者许人陈告。 皇佑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诸道岁贡茶果饭食诸物系灾伤州军,并 令止绝。 英宗治平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神宗即位未改元。诏化殿煎造果子,今后郊礼供进,其在京不产者,以别果瓜充代,更不下外州军煎造。 神宗熙宁元年十二月,尚书户部上诸道府土产贡物。开封府:麻黄五十斤,酸枣仁伍斗;河南府:峭粉八两;青州:仙纹绫一十五匹,枣一万五千颗;(蜜)[密]州:布二端,海蛤一匣子;齐州:阳起石一百两,白礓蚕二十三两;沂州:茯芩五斤,仙苓脾五斤;莱州:七孔决明五斤;潍州:综丝絁一十匹;淄州:防风三十斤,兖州:云母粉一斤,白羊石五两,黑羊石五两,茯苓七斤半,青礞石一斤,仙苓脾一斤,赤箭草七斤半;曹州:绢二十匹,葶苈子三升四合,濮州:驼纻布二匹,毛布二匹;襄州:大青茅蓝十五两,母獐皮五十张;邓州:绢一十匹,白菊花五十六斤;随州:绢三十匹;滑州:绢三十匹;蔡州: 虫、水蛭各二两;棣州:绢一十匹;德州:绢一十匹;广州:绢一十匹;恩州:绫三十匹;邢州:解玉砂一百斤;怀州:牛膝五十斤;洺州:絁子二匹;磁州:磁石五十斤,磁玉一十斤;永兴军:酸枣仁五斗,地骨皮一十斤;同州:绉纹靴材一副;华州:茯苓四十四斤;商州:麝香二十脐;宁州:庵合蒿子一十斤;干州: 实一十斤;仪州:弩弦麻皮三十斤;绛州:防风二十斤半,黄蜡二十斤半;忻州:解玉砂五十斤;泽州:白蜜五斗,石英二十五两;亳州:绢一十匹;黄州:纻布一十匹;越州:绫一十匹,茜绯纱一十匹, 秘色兹瓦器五十事;苏州:白墡一十秤;湖州:白编布二十匹;明州:干山药一百斤,鸟(贝式)虫骨二十斤;台州:天寿根三斤,甲香三斤,鲛鱼皮三十张;睦州:交木绢一十匹,布五匹,白蜜五十斤;宣州:黄连一十斤,歙州:白滑表纸一千张,大龙凤墨一百锭;信州:白蜜五十斤,用银瓶二只盛;虔州:白布一十匹;鼎州:布一十匹;益州:大花罗六匹,高纻布一十匹;眉州:麸金三两;蜀州:春罗四匹,嘉州:麸金三两;邛州:丝布二匹,黎州:红椒二十斤;简州:绵绸二十匹;梓州:白熟绫一十四匹;遂州:樗蒲绫一十匹;资州:麸金五两;普州:绢一十匹;昌州:绢一十匹;渠州:冒子木二大斤;洋州:隔织三匹,麝香五脐;阆州:凌一十匹;剑州:巴戟三斤;巴州:绵紬五匹,木药子一百颗;蓬州:综丝绫一十匹;龙州:附子一斤,侧子八两,羚羊角四具,乌头八两;集州:木药子一千颗,山 根一十两;达州:蓝紬五匹;施州:木药子二大斤;开州:车前子一斗二升,黄蜡一十斤;涪州:绢一十匹,紬五匹;渝州:绢一十匹;漳州:甲香五斤,鲛鱼皮二十张;连州:细布一十匹。 元丰三年二月十二日,详定朝会仪注所言:「唐尚书户部主贡物,大朝会则陈之。国朝旧仪,元正朝贺所陈贡物,仅存其名,盖有司之阙。谨谷按图志,推原州郡物产之所宜,轻重多寡,稍为条次。京东路。南京:绢二十匹;(充)[兖]州:花绫十匹,墨百斤,茯苓、云母、防风、紫石英各十斤;徐州:双丝、绫、紬、绢各 一十匹;曹州:绢十匹,葶历子三升;青州:绫二十匹;郓州:绢千匹,(蜜)[密]州:绢十匹,牛黄三两;齐州:绢十匹,绵百两,阳起石,防风各十斤;济州:阿胶三十两;沂州:紫石英、仙灵脾、茯苓各十斤,锺乳三十两;潍州:纹绫二十匹;登州:牛黄三两,金十两,石器十;莱州:牛黄三两,牡砺、海藻各十斤,石器十;单州:蛇床、防风各十五斤;濮州:绢十匹;淄州:绫十匹,防风、长理石各五斤;淮阳军:绢十匹。余十五路称是。」见元丰三年《九域志》。又言:「《夏书》冀州以帝都,入谷不贡异于余州不贡:疑当作「贡不」。。唐地理志:京兆、河南府皆有贡。今开封府虽不列于诸州,亦宜复土贡。」并从之,仍诏贡物应买者,给省钱,偶无者,听以他物代,并递夫传送。 徽宗崇宁三年二月四日,讲议司送到参详官林据札子:「近咤参考殿中六尚之制,见供奉所须之物多市于诸州,甚非所以奉至尊、彰洪业么。伏望睿断,特命有司尽讲天下土贡之法行之,以所在坊场钱充用,庶几名正实显,么而可行。」诏令诸路转运各据地土所出,具合贡名件闻奏。 政和三年三月七日,夔州路转运判官庞恭娉奏:「建置珍州岁贡细茶芽十斤,黄蜡二十斤。候本州岛起税了当,每遇天宁节及大礼,依例进奉银、绢。」梓州路转运司状:「建置纯、滋州并管下县城寨堡,所有逐州每年合发进贡[与]夔州路新建州郡事体一般。欲乞依夔州路转运司已得指挥施行。」从之。 七月十四日,户部奏:「宣德 郎、权勾当内香药库曾安强契勘:「本库受纳诸州土贡,欲乞依崇宁岁贡六尚供奉,令知、通躬亲监视选择,用袋入本匣臣名封印申发。本部今勘当,欲依本官所乞事理施行。」从之。 十月十七日,殿中省奏:「勘会诸路贡物,官司计置不依时,暴凉不如法,以致损坏。起发不依限者,已有《崇宁敕》各从杖一百断罪外,若系被差管押檐击之人起发在路,故违程限,或津般安放不谨,从来未有约束。本省今相度,欲乞诸州应差管押檐擎贡物之人,若沿路无故谷程,或津般安放不谨,致有损坏,罪轻者杖八十。」从之。 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寿州状:「检承《政和诸路岁贡六尚局格》:淮南路寿州拣蜂儿一百斤。缘本州岛自来不是出产去处,安丰一县土产不多。契勘本路庐、和、舒、无为军等州县各有土产地分,伏望将本州岛合贡数目同共承认供奉岁贡。」诏从之,仍减三五十斤三五十斤:疑当作「三十五斤」。。 高宗建炎四年六月十日,中书门下省言:「四川每年合赴内东门司及内藏库送纳进贡匹帛,累年不到。」诏令张浚催促,依年例送纳。如有已起在路及截留桩管数目,并仰津发赴行在送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