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 - 第 649 页/共 713 页
竹扫帚 芒苗苕帚
石竹篾 稍柴
三十分取三
稯毛 蒿柴
豆楷 蜀秸秆
三十分取二
石灰 石炭
杉木 砖瓦
黄籐 白籐
软竹篾 黄杨木
三十分取一
茅草 稻草
蔂草 茭草
榖草 杂草
杂柴
三十分取五
芦苇
三十分取十五
芦苇柴
凡通州等五处抽分竹木局。成化六年、令每处差主事、给事中、御史各一员、按季更换。每月初六日、各造册、与本局官同復
命
○七年、令每处止差御史一员
○弘治四年奏准、庞村、北新安、磨石口三厂、於卢沟抽分局官二员内、每季轮差一员管理
○嘉靖元年奏准、通州抽分竹木局、凡商贩黄松等木、曾经真定府九一抽取。有印信执照者、止用九一抽分、通前合為二八。其未经真定抽分者、仍用二八抽取
○六年、裁革白河抽分竹木局。官吏军人、拨回原卫所差操。例该抽分竹木柴炭砖瓦等项、行令广积抽分竹木局带管。仍听直隶巡按监察御史督察
○十年题准、卢沟抽分竹木局、堆积木植朽坏。每年终、本部委官查盘、变卖银两解部、作正支销
○又奏准、今后煤炸、已经卢沟桥抽分、给有小票、未曾过限者、通积等局不许重徵
○十四年题准、煤炸每三十分、抽取三分
○二十四年题准、煤炸免抽分
○隆庆四年题准、通州等抽分五局、除商贩竹木板枋等项、照旧抽分外。其驮运木炭柴草、俱免抽税
○五年题准、裁革通州等各局官吏巡军。通州局原设大使一员、攒典二名、内革一名。巡军三十名、内革六名。卢沟桥原设大使副使各一员、内革副使。攒典二名、内革一名。巡军三十二名、内革十二名。通积局原设副使一员、巡军十四名。内革六名。广积白河二局官吏巡军、俱革、令通积局官吏兼管
○又题准、裁革通积局原设三厂攒典三名、巡军、每厂四名、内革二名
凡真定抽分。正统元年、设本府税课司、带管木植、三十分抽四分。编号印记、从滹沱河、运至通州抽分竹木局交收。其后本府坐委通判一员、监督税课司官吏抽分。每年终、内官监差官印烙起解
○成化四年、内官监奏准、每年差太监一员、往真定府、会同本府委官、抽印木植、造办家火
○正德十三年题准、真定委本府佐贰宫抽分。内臣著回京、再不必差
○嘉靖十一年、以各工木植缺用。内官监奏准、仍差官抽印、不许生事害民
○二十二年、差内臣於真定滹沱河、督同该府税课司官、抽印木植、运赴张家湾料砖厂。内官监委官验收
○四十五年题准、真定府选佐贰官一员、协同抽分厂太监抽分。止抽松杉等木。其餘杂木荆条竹篮等项、及穷乡下邑、不得纵令下人、妄行抽税
○又题准、真定抽分木植、抚按官严行该府同知、会同该监、亲自查核抽验。逐日记数明白。年终、儘见在木数、以三千根解监外。餘木尽数起解本部山臺二厂、以备工用
○隆庆二年议准、真定抽分厂、免差内官。以后每岁首、发一印信号簿、与抚按官。令真定府掌印官、委同知、逐日将抽到各木登记、随时变卖银两贮库。候冰合之日呈缴。听本部酌量题请、行府查发
○万历二年题准、真定抽分就便专委易州山厂主事带管。每年水发之时、商木輳集、督同该府同知、照例抽分。所抽木植、照时估变卖价银贮库。候冰合、通行解部、送节慎库收贮、以备该监木植之费。如遇各边紧急添造、奏请动支。不许别项那借
○三年、内官监奏准、真定抽分厂、仍差内官抽印
凡杭州、荆州、太平抽分三厂。成化七年设。每岁、本部都水司、差官各一员管理。凡竹木等物、每十分抽一分。选中上等、按季送清江、卫河、二提举司造船。次等、年终运至通州、送器皿厂造器皿。餘卖银听用。后以竹木解运不便、各折抽价银。建昌连二杉板、每副抽银五两。清江连二杉板、每副抽银三两。连二松木板、每副抽银八钱。杂板、每副抽银四钱。真杉平板、每片抽银三钱。瓦杉板、每片抽分二钱。荆竹、每根抽银三釐。筀竹、每根抽银二釐。(上□下毫)竹、每根抽银一釐。白竹、每把抽银五釐。梳柸、每箍抽银四分。桃花洞短杉板、每片抽银三钱。背阴板、每片抽银二钱。南竹、每根抽银五釐。该送清江卫河二提举司者、径与支领。该送器皿厂、并原该卖银者、解部、召商
买料、转发该厂、及贮库听用 【后题差、请□、月报、解课等项、俱都水司掌行。杭州主事、兼管造船、太平抽分、改隶南京工部】
凡保定抽分。天顺间设。唐县委官一员、前去倒马关、会同抽分木植。三十分抽六分。本部差卖银、发唐县、官库、收贮听用
凡兰州抽分。成化十七年设。本州卫掌印官会同、将河桥上岸捉获木植、每十分抽二分。过河桥捉获者、尽数入官。俱送本处官厂、收贮公用凡各处抽分。宣德九年、令蔚州、及美峪、九宫口、五福山、龙门关等处山场、除成材大木、不许採取。其小木及椽枋之类、听人採取货卖。经过抽分去处、每十根抽三根
○正统二年奏准、大通关、并广利闸、遇有军民人等、告拆船隻、相料明白无碍逐隻放过闸口、至本局河下、照数拆收、不许私拆
○成化五年、令京城九门、并通州等处抽分局厂、例不该抽之物、不许擅取
○又令、顺天、保定、河间等府、凡
皇亲、公主、并内外官员名下管庄佃户人等占守水陆关隘抽分、勒取财物、挟制把持害人者、都发边卫永远充军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五
柴炭
国初供应柴炭、悉於沿江芦洲、并龙江瓦屑二场取用。及永乐间定都北京、则於白羊口、黄花镇、红螺山等处採办。宣德四年、始设易州山厂、专官管理。景泰间、移於平山。又移於满城。天顺初、仍移於易州。其派办运纳、各有定例
凡山厂职官。旧设督理侍郎一员督理。其领运柴炭、设官甚多。嘉靖五年革。存同知一员。通判四员。都事经歷知事各一员。判官十员。县丞一员。主簿十一员
○八年、改设郎中一员管理。尽革同知等官
○四十四年、改主事管理
凡山厂岁办柴炭。天顺八年、坐派本厂四百三十餘万斤
○成化元年、增至六百五十餘万斤
○二年、又增至一千一百八十餘万斤
○三年、又增至一千七百四十餘万斤
○四年奏准、
内府各衙门柴炭、减省支用。止照三年例採办
○弘治九年奏准、每年派去本厂数目、但有过一千五百万之外。工部照例另行斟酌、奏请定夺
○嘉靖二年奏准、
上明并各宫合用柴炭、各二十万斤。照弘治间例、量派本厂、拨夫採运
各衙门年例柴炭
惜薪司每年供应各宫及内官内使人员
木柴二千四百五十六万二百九十四斤二两
本色柴一千八百一十二万斤 【内杨木长柴五万斤。顺柴一千八百七万斤。召商办纳】
折色柴六百四十四万二百九十四斤二
两 【正德十二年、加该司柴九百五万五千八百斤。十四年、又加二百一十万二千四百斤。十六年题准、二次新加柴、每一万斤。折银十七两。共该价银一万八千九百六十八两九钱四分。内官内使人等、每名每月该柴一百五十斤、折价银一钱五分。每年候司礼监查出实在的数、解送该司。其本折旧例、每名每年本色四箇月。有闰五箇月。折色八箇月。嘉靖九年题准、折色六箇月。定如今额。该银一万一千七百四十八两五钱。四十一年题准、如人数加多。於柴夫银内通融处给】
木炭、六百八万斤 【以隆庆元年為额。近年增添之数不在内】
长奘炭五十五万斤 【即红螺大炭。万历十三年、额外添十五万斤。候足用停止】
白炭五百四十三万斤 【即黑炭。工部原额五百四十二万斤。外后府二百万斤。共七百四三十万斤。后改十万斤為坚实白炭。工部七万斤。后府三万斤。后又以坚实炭价重、准於黑炭内、工部减二万八千斤、后府减一万二千斤、共减四万斤。以补坚实炭价。万历十年、令工部额外加二百一十万斤。后府额外加九十万斤。共加三百万斤。召商办纳】
坚实白炭十万斤 【工部七万斤。后府三万斤。召商办纳】
荆条二万斤 【召商办纳】
惜薪司年例柴炭、皆军三民七。民柴、工部坐派山东山西二省、及顺天保定真定三府。军柴、后军都督府派所属各卫。正德五年奏准、后府招商上纳顺柴簰筏、验实免税。十二年、令本年加添该司木柴、与先年类办之数、一体徵收夫价、解易州山厂买运。十四年、令惜薪司收买木柴、每一百斤、明加耗十五斤。其收放大秤、听工部依式造完、较勘相同、送司用使。不许任意更变、及换大锤、遗害官民。如违、行缉事衙门访拏究问。嘉靖八年、令工部收掌后府供应惜薪司柴炭银两
光禄寺每年供应
木柴一千二百八十五万三千斤 【嘉靖十三年、加至一千三百九十万八十二斤。二十一年、又加六十七万七千四百斤。二十四年、又加三十万斤。隆庆元年照旧】
闰、加一百七万一千八百斤
木柴一百一十三万九千斤 【嘉靖二十一年、加六十七万七千四百六十一斤八两。二十四年、又加三十万斤。隆庆元年照旧】
闰、加九万四千九百一十六斤
本寺供应木柴。嘉靖十三年议准、工部每年召商买办、赴臺基厂委官处纳完。取实收到部、行节慎库领价。仍令该寺严束厨役人等、务要撙节、不许浪费。隆庆三年题准、臺基厂供应光禄寺等衙门柴炭、每柴一万斤、原价一十六两、今定一十五两。炭一万斤、原价四十八两、今定四十五两。给商办纳。隆庆四年再减、每柴一万斤定价一十三两五钱。炭一万斤、定价四十四两。如遇腾贵、会估量增
礼仪房
木柴二百四十四万七千七百六十斤
木柴一十七万八千四百二十斤
银作局
木柴三十万斤 【嘉靖二十四年、加一十五万斤。隆庆元年照旧】
御用监
木柴二十万斤 木炭二十万斤
白炭一十万斤
御马监
木柴一百二十五万斤
织染局
木柴七十万斤 【嘉靖二十一年、加十万斤。隆庆元年照旧】
木炭三万斤
翰林院
木炭一万斤 【惜薪司送本色。如遇教习庶吉士、工部加办一万斤。折价银一百一两、送本院分给。其餘中书等官、行臺基厂解价。照该厂价银出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