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 - 第 379 页/共 713 页

神主祔享于 太庙。 【仪具升祔下】 祭毕、太常卿于 神主前跪奏请 太宗文皇帝神主还几筵。奏讫、导引官导 皇帝捧 神主、由 庙左门出、至门外、安奉于 御輦。仪卫繖扇导从如来仪。 皇帝陞輅、后随、至午门外。仪卫止。 皇帝至思善门、降輅、释祭服、易衰服、随 御輦至几筵殿前。内侍于輦前跪奏、请 神主降輦升座。内侍奉 铭旌、由中门出。执事官陞捧 梓宫。内执事持翣左右蔽 梓宫降殿。内侍官于 梓宫前跪奏、请 梓宫陞龙輴。执事官奉登龙輴、讫。以綵帷饰 梓宫。执翣仍列左右。内侍擎繖扇侍卫如仪。列旧所御仪仗于前。 謚册宝舆、 神帛舆、 真亭、 铭旌、以次而行。内导引官导 皇帝由殿左门出、 后妃、 皇太子、 亲王、及宫眷后随、 【后妃宫眷哭於幃中】 至 午门内、设遣奠如祖奠仪。内侍于 梓宫前跪奏、请 灵驾进发。司礼监官率仪卫 謚册宝舆等前行。 皇帝、 后妃、 皇太子、 亲王以下、皆哭尽哀。内侍于 皇帝前跪奏、请还宫。内侍导引 皇帝还宫。 后妃以下俱还宫。 【隆庆初 皇子同还】 执事官舁 梓宫由中门出、至午门外。礼官跪奏请 梓宫陞大昇舆。执事官奉 梓宫陞舆、讫。 【隆庆初、即午门内内侍官跪奏、请 梓宫陞大昇舆、安置讫、始行遣奠礼】 礼官跪奏、请 灵驾进发。司礼监、礼部、锦衣卫整视葬仪、以次前行。 皇太子、 亲王以下、哭送 【天顺八年、弘治十八年、俱 亲王护丧行礼。隆庆初、遣駙马都尉。沿途至 陵往返、俱遣官行礼】 灵驾出、至端门外、行辞 祖礼。 【后改為朝 祖】 执事官预设褥位于 太庙中香案前。 【太常寺设香烛】 梓宫至端门外、礼官跪奏、请辞 祖。导引官导 皇太子易常服、诣 神帛舆前跪。礼官奉 神帛授 皇太子、 皇太子捧 神帛由 庙街左门入、 【隆庆初、 梓宫至端门外少驻。导引官导遣官易浅淡色服、请 神帛舆前跪、太常寺官跪于遣官之左、奏请 世宗肃皇帝朝 祖。太常寺官兴。遣官俯伏、兴、诣舆、捧 神帛、由 庙街左门入】 至 太庙褥位、跪置 神帛于褥、兴。 皇太子正立于 神帛后。赞礼赞跪。 皇太子跪。礼官跪于 皇太子之左、奏 太宗文皇帝謁辞。礼官兴。赞礼赞俯伏、兴。 皇太子俯伏、兴。赞五拜三叩头礼毕。 皇太子跪捧 神帛兴、仍由 庙左门出、至舆前、以 神帛授礼官、礼官跪受 神帛、安奉舆中、讫。 【隆庆初、遣官自奉安讫、太常寺官跪奏、请 灵驾进发】 跪奏请 灵驾进发。 皇太子仍丧服、 【遣官易衰服】 及 亲王以下随行。 梓宫由承天门大明中门出。 皇太子、 亲王以下、俱由左门出、步送至德胜门外、骑送至 陵。 【隆庆初、遣官及各衙门分定送葬官、俱步送至德胜门外、骑送至 天寿山红门外、仍步送至 陵。是日俱免辞、还仍朝见】 在途并至 陵、俱朝夕奠哭临 诸王皇亲駙马公侯伯、及文武百官、军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妇、以序沿途设次致祭。 【皇亲命妇、及文武官三品以上命妇、共祭一坛于顺天府前。公侯伯、及文武官员耆老人等、共祭一坛于土城外。禪师僧道、共祭一坛于清河。 皇亲及駙马、共祭一坛于沙河】 祭毕、文武官不係 山陵执事及分送者、并命妇耆老、悉还。 大昇舆行、沿途每程预设校尉舁送、选委内官同锦衣卫官、专一提督、务在起止有节、行步安徐。沿途宿顿之处、预先搭盖席殿、仍量搭席房以贮仪仗等物。至 陵、执事官先陈龙輴于 献殿门外、候 大昇舆至、礼官诣 大昇舆前、跪奏、请 灵驾降舆升龙輴、诣献殿。执事官奉 梓宫陞龙輴、由中门入、 皇太子、 亲王、俱由左门入、 【遣官亦由左门入】 诣 献殿安奉讫。 謚册宝等舆、仍陈于前。行安神礼。执事官陈醴饌如常仪。设 皇太子拜位于 梓宫前。内侍导 皇太子诣拜位。赞四拜、兴。赞跪、奠酒、读祝、俯伏、兴。赞四拜。举哀、兴。哀止。赞礼毕。 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 【百官俱于 献殿前。鸿臚官传赞同】 遣官祀 后土、并 天寿山。 【各陈设酒饌。赞再拜、兴、酹酒、读祝、再拜、兴、礼毕。洪熙以后、俱同日别遣官祭 各陵、仪同前。但前后各四拜】 俟掩 玄宫时至、设迁奠。执事官陈醴饌如常仪。设 皇太子拜位于 梓宫前。内侍导 皇太子诣拜位。赞四拜、兴。赞跪、奠帛、奠酒、读祝、讫。俯伏、兴。赞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瘞。 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 【百官俱于献殿前。鸿臚官传赞同】 退。将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