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 第 5 页/共 74 页

开成元年五月。中书门下奏。臣等累奉德音。令与皇太子于甲族选妃家。今商量于两都及侧近精择甲族。可以选尚者。敕冢嗣元良。家国之庆。人伦之始。在娶元妃。虽吉事尚更于待年。而嘉偶宜深于善教。至于先定。冀选义方。属在德门。遂成好合。在东京委裴度。西京委宰臣。各申旨谕。两月内送中书门下。开成三年十月。庄恪太子薨。太常礼院奏皇太子薨。礼仪至重。诸祠祭除天地社稷之外。并合权停。其天地社稷祭日。悬而不乐。虞祭已后。却依例程。从之。   追谥太子 懿德太子重润。中宗长子。本名重照。惠庄太子撝。睿宗第二子。惠文太子范。睿宗第四子。惠宣太子业。睿宗第五子。靖恭太子琬。元宗第六子。恭懿太子。萧宗第十二子。昭靖太子邈。代宗第三子。文敬太子謜。德宗之子。本顺宗子。上爱念之。养为子。怀懿太子凑。穆宗第六子。悼怀太子普。敬宗长子。靖怀太子汉。宣宗第二子。会昌六年封王。大中六年薨。追谥靖怀。   杂录 懿德太子生于东宫内殿。高宗甚悦。及满月。大赦。改元永淳。是岁立为皇太孙。开府置官属。及中宗迁于房州。其府废。圣历初。中宗为皇太子。封为邵王。大足元年。为人所构。与其妹永泰郡主之夫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则天命杖杀之。年十八。重润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既死非其罪。大为当时所惜。中宗即位。追赠皇太子。谥曰懿德。陪葬干陵。仍为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为冥婚。与之合葬。 惠庄太子撝。初生。则天尝以示僧万回。万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之精。养之宜兄弟。则天甚悦。始令列于兄弟之次。 惠文太子范。好学尚书。雅爱文章之士。无贵贱皆尽礼接待。与阎朝隐。刘廷琦。张谔。郑繇。篇题唱和。又多聚书画古迹。为时所称。上禁约王公。不令与外人交结。驸马都尉裴虚己。坐与范游燕。兼私挟谶纬之书。配徙岭外。万年尉刘廷琦。太祝张谔。皆坐黜。雅称风格秀整。时士庶冀有所成功。忽然殂谢。远近失望焉。   皇太孙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诞皇太孙。宴宫寮于宏教门。太宗幸东宫。自殿北门入。谓宫臣曰。顷来生业稍可。非乏酒食。而唐突公等宴会。朕有甲观之庆。故就卿为乐耳。谓太子曰。尔国之储贰。府藏是同。金玉绮罗。不足为赐。但先圣典籍。可为鉴诫耳。因赐尚书毛诗孝经各一部。太子太傅萧瑀曰。今所赐书。请陈其要旨。申明义趣。可为深诫者。皆委曲言之。上大悦。以为师傅得人。永淳元年三月十五日。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将置府寮。上召吏部侍郎裴敬寻。郎中王方庆。问今立太孙。前代故事如何。方庆进曰。臣按周礼有嫡孙。汉魏以来。皇太子在。亦不立太孙。但封王耳。晋太康元年。立愍怀太子第二子临淮王臧为皇太孙。永宁元年。立愍怀太子第三子襄阳王尚为皇太孙。官属即转为太孙官属。齐永明十年。立文惠太子长子南郡王昭业为皇太孙。使居东宫。今皇太子在而立太孙。旁求载籍。未有前例。上曰。自我作古可乎。对曰。可。三王不袭礼。五帝不沿乐。苟不失上下之序。亏政理之道。亦何事而不可。诗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孙可以为王父尸。以其昭穆同也。今陛下肇建皇孙。创斯盛典。所以彰子孙千载之盛。福祚灵长之应也。上悦。使方庆详求典故。官属员品。乃奏太孙府置师傅。及文学祭酒。及左右长史。东西曹掾。主簿管记司录以下六曹从事等官。各加王府一级。上后颇以为疑。竟不补授而止也。宪宗皇帝六七岁时。德宗抱置膝上。谓曰。汝是何人。在吾怀中。对曰。第二天子也。上大惊喜。由是重之。 唐会要卷五   诸王 旧制。亲王食封八百户。有至一千户。公主三百户。长公主加三百户。有至六百户。高宗朝。以沛英豫三王。及太平公主。武后所生。食封逾于常制。垂拱中。太平至一千二百户。圣历初。皇嗣封为相王。太平公主皆三千户。长安中。寿春王兄弟五人。各三百户。神龙初。相王太平公主同至五千户。卫王三千户。温王二千户。成王七百户。寿春等王皆七百户。嗣雍王衡阳临淄巴陵中山王五百户。安乐公主二千户。长宁一千五百户。宣城宜城宣安各一千户。相王女为县主者。各三百户。卫王升储位。相王加至七千户。安乐三千户。长宁二千五百户。宣城以下二千户。长宁安乐皆以七千户为限。虽水旱亦不破损。免以正租庸充数。唐隆中。嗣雍王寿春王封为亲王。各加至一千户。开元中。宁王五千五百户。岐王薛王各五千户。申王四千户。邠王一千八百户。皇妹为公主一千户。咸宜公主加至一千户。其后皇子封王者二千户。皇女为公主者五百户。又诸皇女为公主者例加一千户。其封自开元以后。约以三千户为限。初。贞观中。高宗为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高宗朝。睿宗为殷豫王。虽长成。亦以则天最少子。不令出阁。嗣圣纂大位。圣历初。封为相王。始出阁。中宗时。以谯王重福失爱。出迁外藩。卫王重俊为太子。又与成王千里等起兵。将诛韦后。故温王重茂虽年十六七。竟亦居宫中。先天之后。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后。以年渐长成。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为大宅。分院居之。名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于夹城中起居。每日家令进膳。又引词学工书之士入教。谓之侍读。十王谓庆忠棣鄂荣光仪颍永延盛济等。以十举全数。其后寿信义陈丰恒凉七王。又就封。入内宅。开元二十五年。鄂光得罪。忠王继大统。天宝中。庆棣又殁。惟荣仪十四王居内。而府幕列于外坊。岁时通名起居而已。外诸孙长成。又于十宅外置百孙院。每岁幸华清宫。侧亦有十王宅百孙院,十王宫人每院四百余人。百孙院三四十人。又于宫中置维城库。以给诸王月俸。诸孙纳妃嫁女。亦就十宅中。太子不居于东宫。但居于乘舆所幸之别院。太子之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则同亲王公主。于崇仁里之礼院。 高祖二十王。卫王元霸。追谥怀。巢王元吉。建成同谋。伏法。谥刺。楚王智云。追谥哀。荆王元景。与房遗爱同谋。伏法。汉王元昌。承干同谋。伏法。酆王元亨。周王元方。徐王元礼。韩王元嘉。事具杂录。彭王元则。谥曰思。郑王元懿谥曰惠。霍王元轨。事具杂录。虢王元凤。谥曰庄。道王元庆。谥曰孝。事具杂录。邓王元裕。谥曰康。事具杂录。鲁王灵夔。舒王元名。邱神绩所陷。死非其罪。事具杂录。江王元祥。谥曰安。事具杂录。密王元晓。谥曰贞。滕王元婴。事具杂录。 太宗十二王。楚王宽。吴王恪。事具杂录。濮王泰。谥曰恭。事具杂录。齐王佑。庶人。蜀王愔。庶人。谥曰悼。事具杂录。蒋王恽。为人诬告。惶恐自杀。事具杂录。越王贞。事具杂录。纪王慎。事具杂录。江王嚣。谥曰殇。赵王福。曹王明。庶人贤通谋。徙于黔州。而自杀。代王简。 高宗三王。原王孝。谥曰悼。泽王上金。周兴诬告。恐惧自杀。许王素节。事具杂录。 中宗一王。谯王重福。谋反。伏法。 睿宗一王。随王隆悌。 元宗十九王。棣王琰。鄂王瑶。得罪自杀。光王琚。为人诬告。死非其罪。夏王一。事具杂录。仪王璲。颍王。怀王敏。谥曰哀。永王璘。事具杂录。寿王瑁。事具杂录。延王玢。盛王琦。济王环。信王。义王玭。陈王珪。丰王珙。言不逊。赐死。恒王瑱。事具杂录。凉王璇。汴王璥。谥曰哀。 肃宗十一王。越王系。事具杂录。西平王佖。追封卫王。彭王仅。兖王僩。泾王●。灵昌王荣。襄王。杞王倕。召王偲。定王侗。淮阳王僖。追封宋王。 代宗十八王。均王遐。追封。睦王述。丹王逾。恩王连。韩王迥。简王遘。益王乃。隋王迅。荆王选。追封。蜀王Y。忻王造。韶王暹。嘉王运。端王遇。循王遹。恭王通。原王逵。雅王逸。 德宗九王。舒王谊。本名谟。系昭靖太子之子。德宗怜之。命为子。通王谌。虔王谅。肃王详。事具杂录。资王谦。云王諲。追封代王。昭王诫。钦王谔。珍王諴。 顺宗二十二王。郯王经。均王纬。溆王纵。莒王纾。密王绸。郇王综。邵王约。宋王结。集王缃。冀王絿。和王绮。衡王绚。钦王绩。会王纁。福王绾。珍王缮。抚王纮。岳王绲。袁王绅。桂王纶。翼王绰。蕲王缉。 宪宗十七王。沣王恽。深王悰。洋王忻。绛王悟。建王恪。鄜王憬。琼王悦。沔王恂。婺王怿。茂王愔。淄王协。衡王憺。澶王。棣王惴。彭王惕。信王。荣王。 穆宗一王。安王溶。 敬宗四王。梁王休复。襄王执中。纪王言扬。陈王成美。开成四年十月。立为皇太子。求行册礼。寻降为陈王。 文宗一王。蒋王宗俭。 武宗四王。益王岘。兖王岐。德王峄。昌王嵯。 宣宗十一王。雍王汉。雅王泾。卫王灌。夔王滋。庆王沂。濮王泽。鄂王润。怀王洽。昭王汭。康王汶。广王澭。 懿宗六王。魏王佾。凉王健。蜀王佶。威王侃。吉王保。睦王倚。 僖宗二王。建王震。益王升。 昭宗十五王。棣王祤。虔王禊。沂王禋。遂王祎。景王秘。祁王祺。雅王禛。琼王祥。端王祯。丰王祁。和王福。登王禧。嘉王祜。颍王禔。蔡王佑。   杂录 韩王元嘉。少好学。聚书至万卷。皆文句详定。秘府所不及。又爱碑文古迹。多得异本。闺门修整。有类寒素。与其弟灵夔相友爱。兄弟集见。如布衣之礼。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唯霍王元轨。抑其次焉。元嘉子黄公譔。少以文才称。诸王子之中。与琅邪王冲。为一时之秀。 霍王元轨。初为蜀王。徙封吴王。太宗尝问群臣曰。朕子弟孰贤。侍中魏征对曰。臣愚昧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上曰。朕亦器之。卿以为前代谁比。征曰。经学文雅。亦汉之闲平也。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妻征女焉。又尝从太宗游猎。遇群兽。命元轨射之。矢不虚发。太宗抚背曰。汝武艺过人。恨今无所施焉。当天下未定。我得汝岂不安乎。高祖崩。去职。毁瘠过礼。自后。常布衣。示有终身之戚焉。每至忌辰。辄数日不食。后改封霍王。为绛州刺史。迁徐州。元轨前后为刺史。唯闭阁读书。吏事责成于长史司马。谨慎自守。与物无忤。不忘接士。在徐州。唯与处士刘元平为布衣之交。人或问元平王之所长。答曰。无。问者怪而复问之。元平曰。夫人有短。所以见其长。至于霍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哉。为定州刺史。有突厥来寇。元轨令开门偃旗。虏疑有伏。惧而宵遁。州人李嘉运。与贼连谋。事泄。高宗令收按其党。元轨以强寇在境。人心不安。唯杀嘉运。余无所及。因自劾违制。上览表大悦。谓使者曰。朕亦悔之。向无王。则失定州矣。有王文操者。遇贼。二子凤贤。以身蔽捍。文操获全。二子皆死。县司抑而不申。元轨察之。遣使吊祭。表其事。诏并赠朝散大夫。令加旌表。其礼贤爱善如此。后因入朝。屡上表陈时政得失。多有匡益。高宗甚尊重之。及在外藩。朝廷每有大事。或密制问焉。高宗崩。与侍中刘齐贤等知山陵事。齐贤服其谙练。谓人曰。非我辈所及。元轨尝使国令征封。令白请依诸国赋。贸易取利。元轨曰。汝为国令。当正吾失。反说吾以利耶。拒而不纳。 道王元庆。历赵豫滑徐沁卫州刺史。皆以政闻。事母甚谨。及母薨。请躬修坟墓。优诏不许。 邓王元裕。好学。善谈名理。与典签卢照邻为布衣之交。 舒王元名。高祖在大安宫时。太宗晨夕使尚宫起居。送珍馔。元名保傅等谓元名曰。尚宫有品秩高者。见宜拜之。元名曰。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为。太宗闻而壮之。曰。此真我弟也。封王之后。历数郡刺史。元名性高洁。罕问家人产业。朝夕矜庄。门庭清肃。尝诫其子豫章王亶等曰。藩王所乏。不虑无钱财官职。但勉行善事。忠孝持身。此吾志也。及亶为江州刺史。以善政闻。高宗手敕褒美元名。以赏其义方之训。高宗每欲授元名大州刺史。固辞曰。忝预藩戚。岂以州郡户口。为仕进之资。辞情恳到。故在石州向二十年。赏玩林泉。有尘外之意。垂拱中。转青州。又拜郑州。州境邻接都畿。诸王及帝戚莅官者。或不检摄家人。为百姓所苦。及元名到。大革其弊。 江王元祥。贪鄙多聚金宝。营求无厌。为民吏所患。时滕王元婴。蒋王恽。虢王凤。亦以贪暴。有授得其府官者。以比岭南恶处。为之语曰。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滕王元婴。为金州刺史。颇骄纵。动作无度。高宗与书诫之曰。王地在宗枝。寄深盘石。幼闻诗礼。夙奉义训。实冀孜孜无怠。渐以成德。岂谓不遵轨辙。踰越典章。且城池作固。以备不虞。关锁闭开。须有常准。鸠合散乐。并集府寮。严关夜开。非复一度。遏密之悲。尚缠比屋。王以此情事。何遽纷纭。又巡省百姓。本观风问俗。遂乃驱率老幼。借狗求罝。志从禽之娱。忽黎元之重。时妨农要。屡出畋游。以弹弹人。将为笑乐。取适之方。亦应多绪。何必此事。方得娱欢。晋灵虐主。未可取则。赵孝文趋走小人。张四又倡优贱隶。王亲与博戏。极为轻脱。一府官寮。何所瞻望。凝寒方甚。以雪埋人。虐物既深。何以为乐。家人奴仆。侮弄官人。至于此事。弥不可长。朕以骨肉至亲。不欲致王于法。今与王下上考。以愧王心。人之有过。贵在能改。国有宪章。私恩难再。兴言及此。惭叹盈怀。 吴王恪授安州都督。及将赴职。太宗以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藩屏。勉思乔梓之道。善侔闲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恪有文武才。太宗尝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太宗以魏王泰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舁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后司马苏勖以自古名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劝泰请撰括地志。遂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等。就府修撰。数岁方毕。及上表之日。诏令付秘阁。赐泰物万段。德言等赐物有差。贞观十六年四月。诏泰移居武德殿。泰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魏征上疏谏曰。陛下爱魏王。宜使知定分。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武德殿近储后焉。上陵下替。不可以训。太宗曰。我几错误。遂遣泰归本第。十七年五月。上亲谒太庙。以谢承干之过。魏王泰以罪降爵为东莱郡王。太宗因谓侍臣曰。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伺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于是列宫寮等。各以大义责之。流降有差。初。承干既废。魏王泰因入侍奉。太宗面许。立为太子。翌日。谓侍臣曰。泰昨入见。自投我怀中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是更生之日。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固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褚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持国执权。为天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晋王者乎。陛下比者立承干为太子。复宠魏王。爱之踰嫡。嫡庶不分。所以至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全矣。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因起入内。是日。太宗御两仪殿。群臣尽出。诏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元龄。兵部尚书李绩。谏议大夫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聊。因自投于床。引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舅许汝也。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于是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告立晋王为太子。群臣皆蹈舞称庆。诏幽泰于北苑。 蜀王愔累授襄州刺史。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尝非理殴系所部县令。又畋猎无度。数为非法。太宗怒曰。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以成方圆之器。至于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乃削封邑及国官之半。贬为虢州刺史。后复加实封满千户。愔在州。数游猎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典军杨道整叩马谏。愔曳而捶之。后为御史大夫李干佑所劾。高宗谓荆王元景曰。先朝栉风沐雨。平定四方。远近肃清。车书混一。上天降祸。奄弃万邦。朕纂承洪业。惧如驭朽。与王共戚同忧。为国为家。蜀王畋猎无度。侵扰黎庶。县令无故被罚。阿谀即喜。忤旨便瞋。如此居官。何以共理。历观古来诸王。若能动遵礼度。则流庆子孙。违越朝章。则诛不旋踵。愔为法司所劾。朕实耻之。帝又引杨道整劳勉之。拜为匡道府折冲都尉。赐绢五十疋。贬愔为黄州刺史。 蒋王恽自安州都督除梁州。恽在安州。多造器用玩具。及将行。有车四百两。州县不堪其劳。越王贞累授相州刺史。善骑射。涉文史。兼有吏干。但信谗言。官寮有正直者。多被贬退。又纵诸僮竖。侵暴部民。由是皆伏其才而鄙其行。则天临朝。加太子太傅。除蔡州刺史。则天称制。贞与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霍王元轨等。密有匡复之志。垂拱三年七月。遂各起兵赴神都。则天命左豹韬卫大将军曲崇裕等。率兵十万讨之。其众大溃。贞等首并枭阙下。贞将起兵。与寿州刺史驸马都尉赵瑰书曰。伫总义兵。来入贵境。瑰甚喜。复许率兵相应。瑰妻常乐公主。高祖第七女。和思皇后之母也。谓其使者曰。为我报王。与其进不与其退尔。诸王若是男儿。不应至许时尚未举动。我尝见耆老云。隋文帝将篡夺周室。尉迟迥是周室外甥。犹能起兵相州。天下响应。况尔诸王。并国家懿亲。宗社是托。岂不学尉迟迥。感恩效节。舍生取义耶。夫为臣子若救国难。则为忠。不救为逆。诸王必须以匡救为急。不可虚生浪死。取笑于后代。及贞等败。瑰与公主皆死。贞长子冲。好文学。善骑射。历密济博三州刺史。皆有能名。与父贞相次举兵。七日而败。神龙初。侍中敬晖等。以冲父子翼戴皇家。义存社稷。请复其官爵。武三思令昭容上官氏代中宗下手诏不许。开元四年。诏追复爵土。令备礼改葬。太常请谥曰敬。诏从之。五年。又下诏封贞侄孙琳为嗣越王。以奉其祀。仍为立碑。至开成四年六月。其裔孙女道士元贞。护先代数丧归葬。时论称之。因降敕曰。越王事迹。国史着明。枉陷非辜。寻已昭雪。其孙珍子。他事配流。数代漂蓬。不还京国。元贞弱女。孝节卓然。启护四丧。绵历万里。况是近族。必可加恩。行路犹或嗟称。朝廷固须恤助。委宗正寺京兆府与访越王坟报知。如不是陪陵。任祔茔卜葬。其事仍令京兆府接厝。必使备礼葬毕。元贞如愿往京城。便配咸宜观安置。 纪王慎为襄州刺史。以善政闻。玺书劳勉。百姓为之立碑。慎少好学。长于文史。与越王贞齐名。时人号为纪越。许王素节。六岁封雍王。寻授雍州牧。素节能诵古诗赋五百余言。受业于学士徐齐聃。精勤不倦。高宗甚爱之。则天立为皇后。每被谗嫉。出为申州刺史。干封初。诏曰。素节既患旧疾。宜不须入朝。而素节实无疾。自以久乖朝觐。遂着忠孝论以见意。时王府仓曹张柬之。因使潜封此论以进。则天见之不悦。诬以赃贿。降封鄱阳郡王。仍于袁州安置。累进封为许王。除舒州刺史。天授中。与泽王上金。同被诬告。追赴都。临发州。闻遭丧哭者。谓左右曰。病死何由可得。更何须哭。行至都城南。被缢死。 夏悼王一。母贞顺皇后。为惠妃时生。钟爱无敌。故名为一。孩孺而薨。时驾在东都。葬于城南龙门东岑。欲宫中举目见之。 永王璘数岁失母。肃宗收养。夜自抱眠之。及元宗幸蜀。诏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等道采访使。江陵郡大都督。璘至江陵。召募将土数万人。恣情补署。江淮租赋。破用巨亿。以薛镠李台卿蔡垧为谋主。因有异志。肃宗闻之。诏令归觐于蜀。璘不从命。遂擅领舟师东下。甲仗五千人。趋广陵。以季广琛为将。璘生宫中。不更人事。其子襄城王。又勇而有力。既握兵权。为左右眩惑。遂谋狂乱。璘虽有窥江左之心。未露其事。吴郡采访使李希言。乃平牒璘。大署其名。璘遂激怒。牒报曰。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地尊侯王。礼绝寮佐。而简书来往。应有常仪。今乃平牒抗威。落笔署字。汉仪隳紊。一至于斯。乃使浑惟明取希言。季广琛趣广陵。采访李成式希言等。各以兵拒之。先是。肃宗以璘不受命。使内官啖廷瑶等招讨之。后兵败。将南投岭外。为江西采访使皇甫侁下防御兵所擒。因中流矢而死。 寿王瑁母武惠妃。频产夏王怀王。及上僊公主。皆襁褓不育。瑁之初生。让帝妃元氏。请于邸中收养。妃自乳之。名为己子。十余年在宁邸。故封建晚于诸王。邸中常呼为十八郎。及让帝薨。瑁请制服。以报乳养之恩。元宗从之。 恒王瑱性好道。常服道衣。天宝末。从驾幸蜀。不复衣道衣矣。 越王系本名儋。干元二年七月。为天下兵马元帅。后与张皇后构异谋得罪。 肃王详。德宗第五子。建中三年薨。性聪慧。上尤怜之。追念无已。诏如西域法造塔安置。礼仪使判官司门郎中李岩上疏曰。坟墓之义。经典有常。自古至今。无闻异制。层砖起塔。始于天竺。名曰浮图。行之中华。窃恐非礼。况肃王天属。名位尊崇。丧葬之仪。存乎简册。举而不法。垂训非轻。伏请准令造坟,庶遵典礼。从之。 唐会要卷六   公主 凡公主封有以国名者。鄎国代国霍国是也。有以郡名者。平阳宣阳东阳是也。有以美名者。太平安乐长宁是也。惟元宗之女。皆以美名名之。 高祖十九女。长沙。降冯少师。襄阳。降窦诞。平阳。降柴绍。高密。降长孙孝政。后降段纶。长广。降赵慈景。后降杨师道。长沙。始封万春。降豆卢怀让。房陵。降窦奉节。后降贺兰僧伽。九江。降执失思力。庐江。降乔师望。南昌。降苏勖。安平。降杨思敬。淮南。降封道言。贞定。降崔恭礼。衡阳。降阿史那社尔。丹阳。降薛万彻。临海。降裴师律。馆陶。降崔宣庆。安定。降温挺。后降郑敬元。长乐。降赵瑰。 太宗二十一女。襄城。降萧锐。后降姜简。汝南。早薨。南平。降王敬直。后降刘元意。遂安。降窦逵。后降王大礼。长乐。降长孙冲。豫江。降唐义识。巴陵。降柴令武。普安。降史仁表。东阳。降高履行。临川。降周道务。清河。降程怀亮。兰陵。降窦怀悊。晋安。降韦思安。后降杨仁辂。安康。降独孤谋。新兴。降长孙曦。城阳。降杜荷。后降薛瓘。高阳。降房遗爱。金山。早薨。晋阳。早薨。常山。早薨。新城。降长孙诠。后降韦正矩。 高宗三女。义阳。降欢毅。高安。降王勖。镇国太平。降薛绍。后降武攸暨。中宗八女。新都。降武延晖。宜城。降裴●。定安。降王同皎。后降韦濯。三降崔铣。长宁。降杨慎交。后降苏彦伯。永寿。降韦鐬。永泰。降武延基。安乐。降武崇训。后降武延秀。成安。降韦捷。 睿宗十一女。寿昌。降崔真。安兴。早薨。荆山。降薛伯阳。淮阳。降王承庆。代国。降郑万钧。凉国。降薛伯阳。后降温义。蔡国。降王守一。后降裴巽。鄎国。降薛敬。后降郑孝义。金仙。入道。玉真。入道。霍国。降裴虚己。 元宗三十女。永穆。降王繇。常芬。降张去奢。孝昌。早薨。唐昌。降薛锈。灵昌。早薨。常山。降薛谭。后降窦泽。万安。入道。上仙。早薨。怀思。早薨。高都。降崔惠童。新昌。降萧衡。临晋。降郭潜曜。建平。降豆卢建。后降杨说。封卫国。真阳。降源清。后降苏震。信成。降独孤明。寿春。降吴澄江。后入道。封楚国。普康。早薨。昌乐。降窦锷。永宁。降裴齐邱。平昌。降温西华。后降杨徽。封宋国。兴信。降裴。后降裴颖。三降杨敷。封齐国。咸直。降阳洄。后降崔嵩。宜春。早薨。广宁。降程昌胤。后降苏克贞。万春。降杨朏。太华。降杨踦。寿光。降郭液。乐城。降薛履谦。新平。降裴。后降姜庆初。寿安。降苏发。 肃宗七女。长乐。降豆卢谌。改封宿国。宁国。降郑巽。后降回纥可汗。三降薛康衡。封萧国。和政。降柳潭。大宁。降裴清。封郯国。宜宁。降郑沛。封纪国。永和。降王诠。延光。降裴徽。后降萧升。封郜国。 代宗十八女。灵仙。早薨。真定。早薨。永清。降裴仿。升平。降郭暧。封虢国。华阳。入道。玉清。早薨。嘉丰。降高怡。长林。降沈明。太和。早薨。嘉诚。降田绪。初封武清。赠赵国。谥庄懿。玉虚。早薨。普宁。降吴士广。晋阳。降裴液。义清。降柳杲。寿昌。降窦克良。新都。降王赞。后降田华。西平。早薨。章宁。早薨。 德宗十一女。唐安。降韦宥。早薨。赠韩国。谥贞穆。义阳。降王士平。赠魏国。谥宪穆。义章。降张茂宗。寻薨。赠郑国。谥庄穆。临贞。降薛钊。永阳。降崔諲。普宁。早薨。文安。入道。咸安。降回纥武义成功可汗。赠燕国。谥襄穆。义川。早薨。宜都。降柳昱。晋平。早薨。 顺宗十一女。汉阳。降郭鏦。普安。降郑何。赠梁国。谥恭靖。东阳。降崔杞。西河。降沈翚。云阳。降刘士泾。襄阳。降张克礼。浔阳。入道。临汝。早薨。阳安。降王承系。平恩。早薨。邵阳。早薨。 宪宗十九女。普宁。降于季友。改封永昌。赠梁国。谥惠康。永嘉。入道。衡阳。早薨。汾阳。降韦让。赠郑国。谥温仪。宣城。降沈。岐阳。降杜琮。赠晋国。谥庄淑。陈留。降裴模。真宁。降薛翊。南康。降沈汾。普康。早薨。临真。降卫洙。真源。降杜中立。永顺。降刘宏景。安平。降刘异。寿安。降王元逵。本琛王女。永安。入道。义宁。早薨。定安。初封太和。降回鹘崇德可汗。贵乡。早薨。 穆宗八女。义丰。降韦处仁。淮阳。降柳正元。延安。降窦澣。金堂。降郭仲恭。初封晋陵。清源。早薨。饶阳。降郭仲词。义昌。入道。安康。入道。 敬宗三女。永兴。天长。宁国。 文宗四女。兴唐。西平。朗宁。光化。 武宗七女。昌乐。寿春。永清。延庆。静乐。乐温。长宁。 宣宗十一女。万寿。降郑颢。永福。西华。降严祁。赠齐国。谥恭怀。广德。降于琮。义和。饶安。盛唐。平原。唐阳。许昌。丰阳。 懿宗八女。同昌。降韦保衡。封卫国。谥文懿。安化。普康。昌元。昌宁。金华。仁寿。永寿。 僖宗二女。唐兴。永平。 昭宗十一女。新安。平原。降李继侃。信都。益昌。唐兴。德清。太康。永明。新兴。普安。乐平。   杂录 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义兵起。公主于鄠县庄。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略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间使以闻。使者至。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会于渭北。与其驸马柴绍。各置幕府。营中号为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及薨。追谥曰昭。 太宗长女襄城公主。出降中书令萧瑀子锐。公主雅有礼度。太宗每令诸公主。凡厥所为。皆视其楷则。又令所司别为营第。公主辞曰。妇事舅姑。如事父母。若居处不同。则定省多阙。再三固让。乃止。令于旧宅而改创焉。即荐福寺是也。 贞观五年。长乐公主出降。太宗以皇后所生。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秘书监魏征谏曰。不可。昔汉明帝欲封其子。云我子岂得与先帝子等乎。可半楚淮阳。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即是有所尊崇。或可情有浅深。无容礼有踰越。上然其言。长孙皇后遣使赉钱四十万。绢五百疋。诣征家赐之。 十一年。侍中王珪子敬直。尚南平公主。礼有妇见舅姑之仪。近代以来。公主出降。此礼皆废。珪曰。今主上钦明。动循法制。吾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所以成国家之美耳。遂与其妻就位而坐。令公主亲执笲。行盥馈之道。礼成而退。物议韪之。自是公主下降。有舅姑者皆备礼。自珪始也。 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晋王宜班于朝列。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晋王或暂出合。公主必送出虔化门。涕泪而别。至是公主言于太宗曰。兄今与百僚同列。将不得在内耶。言讫。哽噎不自胜。上为之流涕。 永徽元年正月。衡山公主欲出降长孙氏。议者以时既公除。合行吉礼。侍中于志宁上疏曰。伏见衡山公主出降。欲就今秋成礼。窃按礼记云。女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郑玄云。有故。谓遭丧也。固知须终三年。其有议者。准制公除之后。须并从吉。此汉文创制其仪。为天下百姓。至于公主。服是斩缞。使服随例除。无宜情随例改。心丧之内。方复成婚。非惟违于礼经。亦是人情不可。陛下方奖仁孝之日。敦崇名教之秋。此事行之若难。犹宜抑而守礼。况行之甚易。何容废而受讥。伏愿遵高宗之令轨。略孝文之权制。国家于法无亏。公主情礼得毕。则天下幸甚。于是待三年服阕。然后降。 咸亨二年五月十六日。城阳公主薨。公主初适杜荷。坐承干事诛。公主改适薛瓘。太宗使卜之。卜人曰。两火俱食。始则同荣。末亦双悴。若昼日行合之礼。则终吉。上将从之。马周谏曰。臣闻朝谒以朝。思相戒也。讲习以昼。思相成也。燕饮以昃。思相欢也。婚合以夜。思相亲也。是以上下有成。内外有亲。动息有时。吉凶有仪。先王之教。不可黩也。今陛下欲谋其始而乱其纪。不可为也。夫卜筮者所以决嫌疑。若黩礼乱常。先王所不用。上从其言。瓘后为房州刺史。公主随之。及薨。双柩齐引而还。 显庆三年九月十九日。诏古称厘降。唯属王姬。比闻县主适人。皆云出降。娶王女者。亦云尚主。滥假名器。深乖礼经。其县主出嫁。宜称适。娶王女者。称娶。仍改令文。 神龙二年闰正月一日。敕置公主设官属。镇国太平公主。仪比亲王。长宁安乐。唯不置长史。余并同亲王。宣城新都安定金城等公主。非皇后生。官员减半。其金城公主。以出降吐蕃。特宜置司马。至景龙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停公主府。依旧置邑司。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六日。敕公主置府。近有敕总停。其太平公主有崇保社稷功。其镇国太平公主府。即宜依旧。酸枣县尉袁楚客。奏记于中书令魏元忠曰。女有内。男有外。男女有别。刚柔分矣。中外斯隔。阴阳着矣。岂可相滥哉。然而幕府者。丈夫之职。非妇人之事。今公主开府建寮。崇置法官。秩若亲王。以女处男职。所谓长阴而抑阳也。而望阴阳不愆。风雨不爽。其可得乎。窃谓非致远之计。乖久安之策。书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此之谓也。君侯不正。谁正之哉。 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僧一行谏曰。高宗末年。唯有一女。所以殊其礼。又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上纳其言。 天宝七载。皇女道士万安公主出就金仙观安置。赐实封一千户。奴婢所司。准公主例给付。 干元三年正月十九日。永昌县主婿韦嗣道。宜付吏部与散官。自今以后。县主婿出身者。并准此为恒例。 建中元年九月。诏婚嫁函书。出于近代。既无经据。即可停之。时县主将嫁。既有吉日。所司供设已备矣。而襄王之幼女卒。上从妹也。命改用中旬。或奏曰。礼物已备。供帐已设。撤之倍劳。且殇服不足以废事。上曰。尔爱其费。我爱其礼。卒罢之。十二月。出嫁岳阳等十一县主。初。开元中。置礼会院于崇仁里。自兵兴以来。废而不修。公郡县主。不时降嫁。殆三十年。凡皇族子弟。皆散弃无位。或流落他县。上即位。始叙用枝属。以时婚嫁。公族老幼。莫不悲感。及县主将嫁。小大之物。必周其用。于是有司度人用一笼花。计钱七十万。上使损之。及三万。乃止。上曰。吾非有所爱。但不欲无益之费耳。各以其余钱赐之。以备他用。旧例。皇姬下嫁。舅姑反拜而妇不答。至是乃刊去慝礼。率由典训。 贞元二年二月。太常奏长林公主出降。准开元礼。合乘厌翟车。去年嘉诚公主出降。得驾部牒。造来多年。不堪乘驾。又得内侍省报。旧例相沿。乘金根车。其时便已行用。今缘礼会日逼。创造必不及。请准嘉诚公主例。乘金根车。敕宜依。自是公主出降。相承金根车。至今不改。至四年二月七日。太常卿董晋奏曰。今月八日正衙。册新都长公主。准开元礼。其日皇帝御正衙。命使行册礼。陈乐悬。伏准贞元二年五月。册嘉诚公主。二年三月。册长林公主。皇帝并不御正殿。亦不设乐悬。遂为典故。又奏今月十日。新都长公主出嫁。行五礼。准旧例。并合前一日于光顺门行五礼。今奉敕。其日早于光顺门便行册礼。遂为故事。至十五年七月三日。有司奏。册公主仪注。伏准开元之仪。侍中合宣制。今仪注误以中书令宣制。则其日侍中阙行事之仪。中书令合受册。又合以册授与册使。今仪注误以中书侍郎授册使。则其日阙中书令授册之仪。内册案自东上阁出。诣横街北。合宣付中书门下。其侍中中书令其日并行事。今仪注误。独宣付中书令。则侍中无凭宣付。今欲改正。制曰。可。至二十一年四月七日。敕礼部。礼仪使奏。旧制例正衙命使。使出含元殿西廊侧门外。登辂车。从光范门入。诣光顺门进册。伏缘诸王及公主。并同日内册。其载册辂车。车数不足。今商量册使出宣政门。便自兴礼门出。各赴延英光顺门进册。既便于事。又合礼经。制曰。可。 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诸郡县主婿每停官后。郡主每季给钱七十千文。县主每季五十千文。如受官后。即停。其郡县主婿已亡殁者。依准此。仍令度支随季折给绫绢。 六年十一月。诏郡主婿检校四品京官者。户部月给俸钱三十千文。度支岁给禄米一百二十石。县主婿检校五品京官。给俸钱二十千文。禄米百石。其有出身及先任正官。并负才学政术。欲从上举选者。听之。如官已登朝。不用此制。又敕诸公主。每年各给封物七百段疋。此依旧例。春秋两限支给。诸郡主每季各赐钱一百贯文。诸县主每季各赐钱七十贯文。其郡县主婿见任前资正员外员官等。一依支给。 十一年十月。义阳公主出降秘书少监王士平。士平。武俊之子也。上慎重其事。先时令宰臣访于礼官。令参定见舅姑之仪礼。又武俊在镇。仍定公主遣使仪。 十四年。故怀泽县主婿检校右赞善大夫窦克构状言。臣顷以国亲。超受宠禄。及县主薨逝。臣官遂停。臣陪位出身未授检校官日。自有本官。伏乞宣付所司。许取前衔婺州司户参军。随例调选。诏许赴集。仍委所司比类前任正员官。依资注拟。自今以后。郡县主婿。除丁忧外。有曾任正员官。停检校官俸料后者。准此处分。其余先是兼试同正员等。不在选序者。停检校官俸料后。任便赴集有司。据检校官量降三资与正员官。元无官者。与解褐正员官。 十五年七月。敕驸马郡县主。如实无子。准式养男。并不得用母荫。 永贞元年正月。度支奏。故永昌公主薨。准贞元中义阳义章公主葬料。一切砖瓦等充给。上令度支都支三千万。于数内圆融造作。 元和三年三月。敕县主婿请授外官。如赴任。县主不得离京。自今以后。永为常例。 七年十一月。京兆尹元义方奏。永昌公主祠堂制度。敕宜减制。宰臣李吉甫奏。窃以祠堂之设。礼典无文。盖德宗皇帝恩出一时。事因习俗。当时人间。不无窃议。昔汉章帝欲为光武原陵。明帝显节陵。各起邑屋。东平王苍上疏。言其不可。东平王即光武之爱子。明帝之爱弟。贤王之心。岂惜费于父兄哉。诚以非礼之事。人君所当慎也。今者。依义阳公主欲起祠堂。恐不如量置墓户。以充守奉。翌日。上谓吉甫曰。昨日所奏罢祠堂。深惬朕心。朕初疑其费。缘未知故实。是以量减。及览所奏。方知无据。然朕不欲破二十户百姓。当拣官户谨信委之。十二月。诏曰。王者教化。本于婚姻。由亲以理疏。自内而刑外。故诗称好合。所以成子姓也。礼有待年。明其必及时也。恭惟累圣之后。子孙众多。教于公宫。已知妇顺。而从人之义重。择配之才难。以兹兢兢。久旷嘉礼。况时方无事。年及有行。宜加禄邑之荣。以俟御轮之吉。言念于此。惕然兴怀。思宏厚恩。用协敦叙。恩王等女六人。可并封县主,仍委中书门下。与宗正卿及吏部尚书侍郎计会诸亲之内。及常选之中。精求其人。副我诚意。时十六王宅诸王女。久不降嫁。德音初下。人感叹焉。 九年八月。岐阳公主出降杜悰。发左右神策兵三百赴光范门翼道。至其宅。京兆尹裴武充礼会使。 太和三年正月。敕浔阳平恩邵阳三公主。皆舍俗入道。宜令每年各赐封物七百段疋。仍准旧例。春秋两限支付。四年五月。敕出降县主妆粉钱。宜令所司。自今以后。从出降日支。 四年正月。敕驸马窦澣。公主衣服逾制。从夫之义。过有所归。宜罚两月赐钱。 开成二年十二月。敕驸马尝为公主行服三年。颇乖典法。自此准礼。夫妻服齐缞。杖。周。时岐阳公主既薨。驸马杜悰。因礼文不为重服。时论推美。故有是诏。 三年十二月。敕驸马都尉尚公主后。宜令守检校官二周。年满则量人材资序。改转正员官。仍为定例。 会昌五年七月。中书门下奏。伏见公主上表称妾李氏者。伏以臣妾之义。取其贱称。家人之礼。即宜区别。臣等商量公主上表。请如长公主之例。并云某邑公主第几女上表。郡县主亦望依此例称。从之。 大中四年二月。以起居郎驸马都尉郑颢尚万寿公主。其年诏曰。女人之德。雅合慎修。严奉舅姑。夙夜勤事。此妇之节也。先王制礼。贵贱同遵。既以下嫁臣寮。仪则须依古典。万寿公主妇礼。宜依士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