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六种 - 第 4 页/共 21 页
〔四〕 「宣元」原作「宣化」,据孔本书钞卷六四改。
〔五〕 孔本书钞卷五三「社稷」上有「掌」字。又此引还见于艺文类聚(以下简称类聚)卷四九,与孙辑引同,孙氏脱注。
〔六〕 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主殿宫」上均有「宦寺」二字,据补。
〔七〕 孔本书钞卷五六引作「光禄、太中」,与下文「谏议大夫」连读。
〔八〕 「凡」字据类聚卷四九引补。
〔九〕 「本宫」,类聚卷四九、初学记卷一二、太平御览(以下简称御览)卷二三0俱引作「本官」。殿本续汉百官志亦同。黄山校补曰:「官本『宫』作『官』,是。今按:外人谓无官位者,考本官所遣,当封棨传为信也。」孙案非,且脱注初学记、御览两出处。
〔一0〕类聚卷四九、初学记卷一二、御览卷二三0「两字」上均有「官」字。按续汉志作「宫名」,此处既指外人,则「宫名」亦当作「官名」。据此可知上述类书所引,「官」下当脱「名」字,而孙辑则全脱矣。
〔一一〕「符」原作「箸」,据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改。
〔一二〕初学记卷一二「复」下有「识」字,「齿符」下尚有「识其物色」四字。
〔一三〕据孔本书钞卷五八补「中」字。此引又见类聚卷四八,亦作「给事中」。孙辑脱注。
〔一四〕书钞卷五八、类聚卷四八、初学记卷一二「常侍」下均有「
从」字,据补。
〔一五〕此引见于文选范蔚宗宦者传论注,不出于文选后汉二十八将论注。
〔一六〕影宋本御览卷二二五正作「得举非法」,孙氏所据本误。
〔一七〕孔本书钞卷六五引作「言太子如珪玉」。
〔一八〕点校本续汉百官志补注「椅」作「漆」。按刘昭注下引毛诗传、陆玑草木疏皆以释「椅」,未言及「漆」。汲本、殿本、集解本亦均作「椅」。据此则作「漆」恐非。
〔一九〕「太初」原作「太元」,据孔本书钞卷七六引改。又汉书百官公卿表亦作「太初」。
〔二0〕孔本书钞卷七六「皆」上有「职」字。
〔二一〕孔本书钞卷七六「并」下有「属」字。
〔二二〕孔本书钞卷七六正有「都」字,孙氏所据本误。
〔二三〕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岁」下均有「举」字,据补。
〔二四〕「青齐」原作「青州」,据影宋本御览卷一五七改。
〔二五〕据影宋本御览卷一五七删补。
〔二六〕御览卷二四一其下尚引「备盗贼也」四字。
〔二七〕孔本书钞卷六三「一人」上有「郡各」二字。
〔二八〕书钞卷六三两次引及此条,孙辑脱注。
〔二九〕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之事」均作「之时」,据改。
〔三0〕类聚卷五一「通侯」下有「是」字。
〔三一〕诸本续汉舆服志补注「鸾」下均有「鸟」字,据补。
〔三二〕文选求通亲亲表注「京师」作「京兆」,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注又作「京城」。
〔三三〕影宋本御览卷一八八两「桶」字均引作「桷」,孙氏所据本误。
〔三四〕据御览卷一八八补「梲」字。
〔三五〕据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及御览卷五九三引删「书」字。
汉官旧仪二卷补遗一卷
汉官旧仪提要
臣等谨按:汉议郎东海卫宏敬仲作汉旧仪四篇,以载西京杂事,见于范书本传。隋唐经籍、艺文志:汉旧仪四卷,宋史艺文志三卷,俱着于录。马端临经籍考卷目与宋志同,而别题作汉官旧仪。陈振孙书录解题遂以其有汉官之目,疑非卫宏本书,或又以为胡广所作。后亦佚,不复传世,所见者独前后汉书注及唐、宋诸书所引而已。今永乐大典所载此本,亦题汉官旧仪,不着撰人名氏。其闲述西京旧事,典章仪式甚备,且与诸书所引汉旧仪之文参校,无弗同者,自属卫宏本书。其称汉官旧仪者,或后人因其所载官制为多,妄加之耳。至汉书注中,颇有称「胡广曰」者,与汉旧仪互引其文,亦绝不相合。惟广传载广着诗、赋、铭、颂及解诂二十二篇,而史注所引,别有汉官解诂之名,盖即广所作,而旧仪之当出卫宏手,益无疑也。此本旧时失于雠正,首尾序次错糅,文字至脱误不可乙。今据史文核勘,且旁征旧书,参析同异,疏于各句下方。其原有注者,略仿刘昭注续汉志例,通为大书,称本注以别之,厘为上下二卷。又前后汉纪志注及唐宋类书内,所引佚文颇多。盖此书递更显晦,已非完本,谨为搜择甄录,别为补遗一卷,附于其后,以略还宋志篇目之旧云。干隆三十八年四月恭校上。
总纂官编修臣纪昀
郎中臣陆锡熊
纂修官编修臣陈昌图
汉官旧仪卷上
汉卫宏撰
皇帝起居仪宫司马内,按:元帝纪「初元五年宫司马中」注:应劭曰:「宫司马中者,宫内门也。」据此则此「内」字与「中」字义同。百官案籍出入,营卫周庐,昼夜谁何。殿外门署属卫尉,殿内郎署属光禄勋,黄门、钩盾署属少府。辇动则左右侍帷幄者称警,车驾则卫官填街,骑士塞路。出殿则传跸,止人清道,〔一〕建五旗,丞相、九卿执兵奉引。乘舆冠高山冠,飞羽之缨,按:晋书舆服志引此文作汉官仪,又「飞羽」作「飞翮」。〔二〕帻耳赤,丹纨里,按:续汉书舆服志刘昭补注引此文「里」下有「衣」字。带七尺斩蛇剑,履虎尾絇履,诸王归国称从。
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皇帝行玺,凡封按:此句有脱字,应云「凡封命用之」。之玺,按:此句应云「皇帝之玺」。赐诸侯王书;信玺,按:此句应云「皇帝信玺」。发兵;其征大臣,以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以于子之玺;事天地鬼神,以天子信玺。〔三〕按:此条「皇帝行玺」下各句,并有脱字。续汉书舆服志注所引亦同。惟隋书礼仪志称「皇帝行玺,封命诸侯及三公用之;皇帝之玺,与诸侯及三公书用之;皇帝信玺,发诸夏兵用之。」文义完备,谨参校以正其缺。又汉书霍光传「皇帝信玺、行玺」,孟康注:「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亦可考见汉时藏玺之制,并附着之,以补此文所未备。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按:续汉书舆服志注引此文无「布」字。〔四〕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按:此句疑有脱字。皇帝带绶,黄地六采,按:「六采」旧作「赤采」,似误。又考宋书礼志引汉制:「皇帝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亦与此互异。今据续汉书舆服志注校正。不佩玺。按:续汉书志注引此文,「玺」下重一「玺」字。以金银縢组,侍中组负以从。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五〕奉玺书使者乘驰传。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行千里为程。
太官尚食,用黄金扣器。〔六〕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银扣器。
中官、小儿官及门户四尚、中黄门持兵,三百人侍宿。按:汉书百官公卿表、百官志皆不载小儿官及门户四尚官名。
冗从吏仆射,按:续汉书百官志:「中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六百石。」此句首疑脱「中黄门」三字,「吏」字疑亦衍文。出则骑从夹乘舆,车居则宿卫,直守省中门户。○本注曰:省中,禁中也。成帝外家王禁贵重,朝中为讳禁,故曰省。
中常侍,宦者,秩千石。得出入卧内禁中诸宫。
侍中,无员。或列侯、将军、卫尉、光禄、(将)大夫、〔七〕郎为之,得举非法,白请及出省户休沐,往来过直事。
御史,员四十五人,皆六百石。其十五人衣绛,给事殿中为侍御史。宿庐(左右)〔在石〕渠门外。〔八〕二人尚玺,四人持书给事,二人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续汉书百官志「治书侍御史二人」,此文「持」字疑当作「治」。侍〔
前〕,〔九〕中丞一人领。按:汉书表志:汉改御史大夫为司空,别留中丞,为御史台率。而侍中乃列侯以下入侍禁中者所加官名,并无侍中丞之官。「侍」字疑衍文。余三十人留寺,按:寺,御史署也,在司马门内。前汉书萧望之传注作「三十人留守」者,非。理百官也。〔一0〕
给事中,无常员,位次侍中、常侍。
尚书四人,为四曹。侍曹尚书,按:前汉书师古注引此文,「侍」上有「常」字,与续汉书志合。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庶民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初置尚书,员五人,有三公曹,主断狱。
尚书令主赞奏封下书,按:续汉书百官志:「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文书众事。」仆射主闭封。〔一一〕丞二人,主报上书者,兼领财用火烛食厨。汉置中〔书〕官,〔一二〕领尚书事。中书谒者令一人。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官,以中书为中谒者令。
尚书郎四人:匈奴单于营部二郎主羌夷吏民,民曹一郎主天下户口垦田功作,谒者曹一郎主天下见钱贡献委输。按:晋书职官志:「汉置尚书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户口垦田,一人主财帛委输。」与此文少异。疑「二郎」当作「一郎」,「
匈奴单于」上脱「一郎主」三字。
中臣在省中皆白请,其宦者不白请。尚书郎宿留台,中官给青缣白绫被或锦被、帷帐、?褥、通中枕,太官供食,汤官供?饵果实,下天子一等。给尚书郎伯二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从直。伯送至止车门还,女侍史执香炉烧熏,从入台护衣。
黄门令领黄门谒者。骑吹曰冗从,仆射一人,领髦头。
左曹日上朝谒,秩二千石。
右曹日上朝谒,秩二千石。
黄门郎属黄门令,日暮入对青锁门拜,名曰夕郎。
五官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主五官郎中。
左、右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主谒者、常侍侍郎,以赀进。○本注曰:左主谒者,右主常侍侍郎。
五官属光禄勋,不得上朝谒。兼左、右曹诸吏,得上朝谒。
郎中令主郎中。按:汉书注「主郎内诸官」。左车将主左车郎,右车将主右车郎,左户将主左户郎,右户将主右户郎,按:汉书如淳注引汉仪注与此文同。秩皆比千石,独郎中令比二千石。按: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此文前后皆言光禄勋,独此条言郎中令,杜预所谓史驳文也。又续汉书百官志:「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此云「比二千石」,疑有误,或汉初未更官名时旧制耳。
黄门冗从持兵,无数,宣通内外。宦者署、尚书皆属少府。殿中诸署、五郎将属光禄勋。按:上文五官、左、右三中郎将。此言五郎将者,盖并虎贲、羽林二中郎将,为五也。宫司马、诸队都候领督盗贼,属执金吾。司马掖门殿门屯卫士,皆属卫尉。按:宋钱文子曰:「百官表中尉属官无卫司马、候、左右都候。此云属执金吾者,盖执金吾徼巡宫外,寔相表里,所谓联事也。中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
右中二千石、二千石四官,按:少府、光禄勋、执金吾、卫尉四官,续汉志皆中二千石。此云中二千石、二千石者,盖西汉时初制。奉宿卫,各领其属,断其狱。
期门骑者,陇西工射猎人及能用五兵材力三百人,行出会期门下,从射猎,无员,秩比郎从官,名曰期门骑。置仆射一人,秩六百石。〔
一三〕骑持五旗别外内。王莽更名虎贲郎,按:百官公卿表: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迁补吏署。
中郎将一人,施旄头,按:中郎将一人,谓羽林中郎将也。考汉百官公卿表:「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霍光传有「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盖以中郎将或骑都尉监羽林骑,故于本官上不冠以羽林之号。至后汉始置羽林中郎将,为定职耳。又东方朔传「羿为旄头」注引应劭曰:「旄头,今以羽林为之,发正上向而长衣绣衣,〔一四〕在乘舆车前。」据此则「施旄头」之文,当为羽林所职无疑也。属羽林,取三辅良家子,自给。按:宋钱文子补汉兵志引此文,「羽林」下有「从官七百人」五字,「自给」下有「鞍马」二字,盖旧本脱此七字。又汉书如淳注引汉仪注亦云「羽林从官七百人」。孤儿无数,按:钱文子补汉兵志引此文句,首有「诸」字。父死子代,皆武帝时从军死,子孤不能自活,养羽林,官比郎从官,从车驾,不得冠,置令一人,名曰羽林骑孤儿。
皇帝见诸侯王、列侯起,侍中称曰:「皇帝为诸侯王、列侯起!」起立,乃坐。太常赞曰:「谨谢行礼。」皇帝在道,丞相迎谒,谒者赞曰:「皇帝为丞相下舆。」立乃升车。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立乃坐。太常赞称:「敬谢行礼。」宴见,侍中、常侍赞,御史大夫见皇帝称「谨谢」,将军见皇帝称「谢」,中二千石见皇帝称「谢」,二千石见皇帝称「制曰可」,太守见皇帝称「
谢」。拜御史大夫为丞相,左、右、前、后将军赞,五官中郎将授印绶;拜左、右、前、后将军为御史大夫,中二千石赞,左、右中郎将授印绶;拜中二千石,中郎将赞,御史中丞授印绶;拜千石、六百石,御史中丞赞,侍御史授印绶。印绶盛以箧,箧绿绨表,白素里。尚书令史捧,西向,侍御史东向,取箧中印绶,授者却退,受印绶者手握持出,至尚书下,乃席之。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緺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緺绶,皆?纽。其断狱者印为章。
汉初置相国史,秩五百石。后罢,并为丞相史。
丞相府司直一人,秩二千石,职无不监。武帝初置,曰马直官,今省。按:「马直官」当作「司直官」。百官志本注曰:「世祖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省。」〔一五〕
列侯为丞相、相国,号君侯。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丞相车黑两轓,骑者衣绛,掾史见礼如师弟子,白录不拜朝,示不臣也。听事阁曰黄阁,无钟铃。掾有事当见者,主簿至曹请,不传召,掾见脱履,公立席后荅拜。百石属不得白事,当谢者西曹掾为通谢部。吏二千石初除,诣东曹掾拜部,谒者赞之。
丞相门无塾,门署用梗板,方圆三尺,不垩色,不郭邑,署曰丞相府。东门、西门长史物故,廷尉正、监守。
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西曹六人,其五人往来白事东厢为侍中,一人留府曰西曹,领百官奏事。长安给骑亭长七十人,六月一更仓头庐儿。出入大车驷马,前后大车、骈车,中二千石属官以次送从。
丞相、太尉、大将军史,秩四百石。按:汉书如淳注引汉仪注与此文同。
丞相、刺史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按:汉书平帝纪如淳注:「律,当乘传及发驾置传者,皆持尺五寸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乘传参封之。参,三也。有期会累封两端,端各两封,凡四封也。乘置驰传五封也,两端各二,中央一也。轺传两马再封之,一马一封也。」据此则前文所云「奉玺书使者乘驰传」,当驾五封矣。到所部,郡国各遣吏一人迎界上,得载别驾自言受命移郡国,与刺史从事尽界罢。行载从者一人,得从吏所察六条。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经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剧一科,各一人。诏选谏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仆射、郎中令,取明经。选廷尉正、监、平,案章取明律令。选能治剧长安、三辅令,取治剧。皆试守,小冠,满岁为真,以次迁,奉引则大冠。
武帝元狩六年,初置大司马。
丞相司置谏大夫,秩六百石。〔一六〕丞相少史,秩四百石,次三百石、百石。书令史斗食,缺,试中二十书佐高第补,因为骑史。武帝元狩六年,丞相吏员三百八十二人:史二十人,秩四百石;少史八十人,秩三百石;属百人,秩二百石;属史百六十二人,秩百石。皆从同秩补。以为有权衡之量,不可欺以轻重;有丈尺之度,不可欺以长短。官事至重,古法虽圣犹试,故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称才量能,不宜者还故官。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科曰学通行修,〔一七〕经中博士。三科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奸,勇足以决断,才任三辅令。按:艺文类聚引此文「辅」下有「剧」字。皆试以能,信然后官之。第一科补西曹南合祭酒,二科补议曹,三科补四辞八奏,四科补贼决。其以诏使案事御史为驾一封,行赦令驾二封,皆特自奏事,各以所职劾中二千石以下。选中二十书佐试补令史,令史皆斗食,迁补御史令史。其欲以秩留者,许之。岁举秀才一人,廉吏六人。
丞相典天下诛讨赐夺,吏劳职烦,故吏众。
君侯月一行屯卫,骑不以车。卫士初至未入,君侯到都门外劳赐吏士。
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一八〕有常治所。按:汉志书太守、都尉之治,而刺史无有,故沈约、刘昭皆以为传车周流,无常治所。但刺史行部,必待秋分,则秋分以前当居何所耶?汉书朱博传:「博迁冀州刺史,敕告吏民: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师古曰:「治所,刺史所止理事处。」是刺史本有治所,汉志特略而不载耳,旧仪所云可取证也。奏事各有常会,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一九〕传食比二千石所传。刺史奏幽隐奇士,拜为三辅县令,比四百石。居后六卿,一切举试守令,取征事。○本注曰: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赃罪免,〔二0〕降秩为征事。
郡国守丞长史上计事竟,遣君侯出坐庭,上亲问百姓所疾苦。计室掾吏一人大音者读敕毕,〔二一〕遣敕曰:「诏书数下,禁吏无苛暴,丞长史归告二千石,凡民所疾苦,急去残贼,审择良吏,无任苛刻。治狱决讼,务得其中。明诏忧百姓困于衣食,二千石帅劝农桑,思称厚恩,有以赈赡之,无烦扰夺民时。公卿以下,务饬俭恪。今俗奢奓过制度,日以益甚,二千石务以身帅有以化之。〔二二〕民冗食者谨以法,养视疾病,致医药务活之。诏书无饰厨传增养食,至今未变,或更尤过度,甚不称。归告二千石,务省约如法。且案不改者,长吏以闻。守寺乡亭漏败,垣墙阤坏所治,无办护者,不称任,先自劾不应法。归告二千石勿听。」〔二三〕
惟神爵三年十月甲子,丞相受诏之官,按:百官公卿表:「神爵三年四月戊戌,御史大夫丙吉为丞相。」与此文月日不合。皇帝延登,亲诏之曰:「君其进,虚受朕言。朕郁于大道,获保宗庙,兢兢师师,夙夜思过失,不遑康宁,昼思百官未能绥。于戏丞相,其帅意无怠,以补朕阙。于戏群卿大夫,百官慎哉,不勖于职,厥有常刑,往悉乃心,和裕开贤,俾之反本乂民,广风一俗,靡讳朕躬。天下之众,受制于朕,丞相可不慎欤?于戏!君其诫之。」
丞相府官奴婢传漏以起居,不击鼓。官属吏不朝,旦白录而已。诸吏初除谒视事,问君侯应合奴名,白事以方尺板叩合,大呼奴名。君侯出入,诸吏不得见,见礼如师弟子状。掾史有过,君侯取录,推其录,三日白病去。
御史、卫尉寺在宫中,亦不鼓。
诏书下,朱钩施行。诏书下,有违法令,施行之不便,曹史白封还尚书,对不便状。
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入。即薨,移居第中,车驾往吊,赐棺、敛具,赠钱、葬地。葬日,公卿以下会送。
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白马,赐上尊十斛,按:艺文类聚引此文「尊」下有「酒」字。养牛一头,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上病。使者还,未白事,尚书以丞相不起病闻。丞相不胜任,使者奉策书,驾騩骆马,即时布衣,步出府,免为庶人。丞相有他过,使者奉策书,驾骓騩马,即时步出府,乘栈车牝马,归田里思过。日食,即日下赦曰制。诏御史,其赦天下自殊死以下。及吏不奉法,乘公就私,凌暴百姓,行权相放,治不平正,处官不良,细民不通,下失其职,俗不孝弟,不务于本,衣服无度,出入无时,众强胜寡,盗贼滋彰,丞相以闻。于是乃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后御史职与丞相参增吏员,凡三百四十一人,分为吏、少史、属,亦从同秩补,率取文法吏。
廷尉正、监、平物故,以御史高第补之。御史少史行事如御史,少史有所为,即少史属得守御史,行事如少史。少史秩比六百石。御史少史物故,以功次征丞相史守御史少史。所代到官视事,得留罢中二千石詹事、水衡都尉。
丞相史物故,调御史少史守丞相史,若御史少史。监祠寝园庙,调御史少史属守,不足,丞相少史属为倅,事已罢。
丞相、刺史、侍御史,皆称卿,不得言君。
御史中丞督司隶,司隶督司直,司直督二千石以下至黑绶。按:北堂书钞引汉旧仪作「司隶督丞相,丞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史督二千石」云云,与此文略异。又「御史中丞」上有「武帝时」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