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新谭 - 第 23 页/共 23 页
陈君又于沿江一带,运动尤剧。与刘敬庵朱松坪时功璧等,从事日知会,设机部于武昌督署后高升巷。陈君秘纠军学同志,大开演说革命会于黄鹤楼。潜遗其弟家鼐散《民报》《洞庭波》《汉帜》诸革命报于鄂军界,冀以激动军心,急收实行之效。时余鲲常汝川宁坤多人,暗与伊弟结焉,又与杨恢成亚龙郑先声郭连城马福益等联合长江会党,以助其势。陈君任沿江七省机关部之视察,招纳会员至千余人,而东南革命之潮益澎涨矣。
陈姚葬后,同志激昂,战云四布。陈君乘机与禹烈士密议火长沙抚署,以大义召天下。事泄,禹烈士成仁。清抚捕陈君急,乃以官服间道走江西萍乡出亡。清廷诏沿江大吏捕罗不获,迁怒其家。其父被累,以邑绅杨翌如等救获免。而满大吏端方铁良瑞澄等,恨陈君尤甚。会同沿江海大吏,悬重赏购。清廷大下捕革党令,于是萍乡醴陵之役,长沙覃振之狱,曹武之狱,宁调元之狱,武汉胡瑛朱子龙刘敬庵之狱,秋瑾杭州之役,杨恢扬州之役,及毓筠南京之狱,述庆借赵声熊成基东南之组织,迭扑起。全国恐怖,人心愈愤。直接间接,靡役不有陈之党友关系。至是而陈氏创著《洞庭波》主事沪上,倡葬岳麓运动长江之风云遍全球矣。
陈君于内地实验革命,知非军界同情不为功。当其事败返东,益注重于此。寓桑原城西二馆时,同盟会陆军中人,如李烈钧黄郛王天培仇亮曾昭文华世中何瑞峰刘召棠及他重要同志,常于日曜聚陈君寓商进行。因联络留东振武联队测量宪兵,士官中有思想者众,且尝于陈寓价军人加入同盟会焉。起义时建牙诸督师,半系当日与陈君往来者。其弟家鼐从戎武昌久,陈君尝遥与函商机宜,秘密运动。先是陈君自丙午夏携陈姚榇过鄂,与刘朱二烈友及日知会诸君,运动军界去后。未几长沙败耗至,刘朱密电陈君,谓鄂疆吏索君亟,由湘逃出长江时,弗道鄂。君遂有绕道萍醴,由江西遁沪之行。而张彪制军严,瑞澄至,防益厉,稍露形迹者不能容。陈君遂示其弟外示腐败,而内密加联络。故家鼐居鄂军九年,张瑞不觉其即被拿案之陈君弟也。而刘朱败后之武汉党人,渐与陈君通消息,隐隐欲动焉。
陈君又虑中国壤地辽阔,革命难于普及。丁戊间赴山东青岛沿海一带,组织同盟会机关部,而陈干刘冠三景定成陶成章商震诸志士与焉。迨武昌起义,山东响应尤速。商震司令关外,陈干开阃徐州,勋阀卓著,所部多山东当日运动旧部。结果之良,盖可思矣。综计中国大革命失败者十七次,而陈君与其事者数次,被捕而脱险者十数次,如长沙禹烈士宅之役,邵阳中学之役,江西樟树镇水险之役,南昌九江被侦之役,上海小东门道捕之役,南京秦淮河被围之役,山东海岸之役,《洞庭波》之狱,《汉帜》之狱,莫不亲履危险,百折不回。其立志坚卓,任事勇敢,有如此者。
乙丙丁戌间,满侦骑四出。同志侧足,同盟会中勇而敢死者,聚陈君所居荒井寓商敌对。陈君遂创一小团曰“血党”,事最密,虽老同盟亦无多知者,专以暗诛侦奴为事。陈君比邀同盟会旧同志,乔宜斋仇亮王延祉杜羲杨树楷华世中何子奇等发起之,旋价郑先声陈墨峰唐声海等数十猛士加入焉。时端方遣捕杨烈士恢之,刘祝三至东易名金寿山,计在诱陈。陈遣血党唐声海至日本警署,以刘犯烟禁告密囚毙之。捕郑烈士先声之朱孟廉者,端方先使至东诱陈君及刘君揆一吴昆者也。陈察其奸,乃下诛奸状于血党。未几,朱遁郑被朱诱捕,旋血党中人以反间计诛之。徐锡麟剌恩铭之役,血党中人陈墨峰烈士之功为多,遂同以身殉。晋秦燕鲁北方诸大革党,陈君无不结识者。仇亮至晋益加联络,遂合吴禄贞有石家庄之大举,事泄,吴剌而仇南图。血党中乔宜斋以留英学生归,孙中山价法国大革命友人,遍游东南十数大省,以外宾鼓吹中国革命,乔君任舌人。陈君所建长江各机关,多所接洽。此行影响四方,尤大且远。东京神田启智译社者,湖南留东革命同志机关,而克强所常往来者也。陈君与血党王延祉及同盟会员柳聘农居之。陈与王尝于同盟会物色血党人物,遴择甚严。萍醴之役,陈君与邓恢宇郑先声等请于中山,以金遣血党杨树楷归应。事败联长江会党返东。杜羲青年而好侠,陈君为满廷大索天下。自丙午由湘出亡,十年未至北京。羲乃与陈友李烈钧商震景定成及,华何等尝于国内有所计划,遥告陈君羲,又尝约马杰首领与陈君会焉。
中山之返国也,政务上多所擘赞,偕赴武昌议大政。陈君又于沪宁间,组织政团,辅赞宋教仁筹立南京新政府,谋牵制清廷兵力。遂冒寒率死士杜羲等赴大连奉天一带,组织胡子队,力备南征。部署已定,以和局成,遂罢。旋与张继往返沪宁调和南北,融化党见,以谋统一之局。中山又以陈君为首创上海同盟会之旧人,特委其与于右任姚勇忱黄郛褚民谊等,重新组织光复后之沪同盟会。是为陈君手建沪同盟会之第三回也。陈君极力组合,部伍再整。适中山邀同赴鄂,陈君遂托姚等坚任其事,即前国民沪党交通部是也。
迨共和告成,政府成立。决计归养,寸职不居。黄克强宋钝初电湘都督及特别临时省议会,举为参议院议员。于时风雨飘摇,上下惶惑。陆君决大疑,定大计,议论锋出,不苛举细故。所争皆卓荦大政,临时不挠,国基渐固,其被举总理中央共和纪念会也。招徕蒙藏大活佛,导以五族共和之义,各喇嘛洗心倾向,深得其力。而共和之思想,愈以深灌入人心者。以此张方惨杀之案起,天下汹惧有功者人人自栗,几有拥兵自卫之势。大局将裂,岌岌堪虞。自中山入京,群疑涣释。自陈君提出十大罪,查办黎副总统,政府为之失色。而起义诸首领,始信监制政府,吾国有人,猜疑顿释,南北翕然矣。
先是陈君随中山赴鄂,副总统招宴数次,互表政见,意气隆洽。及张方案出,陈君毅然诘难,声震全国。其不顾私交,急公好义如此。查办案卒未再提者,一以黎公镇服东南,令政硕望,可望恢复议员本如日月之大公,毫无成见。一以中山夙与陈君善,坚嘱暂止是案,皆为国计。而大局隐赖维持,固彰彰在入耳目也。陈君十年来,尝任同盟会鼓吹部部长,及文事部长职,著述腾达中外。若手创之《汉帜》、《洞庭波》(陈出亡后宁调元以与陈共事《洞庭波》入狱)诸书,及各革命杂志日报之文,莫不飞扬跋扈,异论息喙。《汉帜》者,七年前鼓吹革命最有力之杂志,陈君首与同志最初发明国旗以名书。今五色旗所本也,输入内地军界甚多,影响尤速。出数期,清廷大震,通饬各疆吏严缉陈君,而书被禁焉。且著有政治专书数卷,诗四卷,文六卷,均待梓以行于世。陈君久以文名著,海内外革党各文报咸倚重之。所作甚富,鼓吹最力,旋以文字效力已著,专注实行。后克强嘱作文《天讨》,太炎请作文《民报》,易本义陈恺梁由瓜哇三宝垅招办报,田桐由南洋延主笔《中兴报》《汉文报》,商震蒋卫平由吉林招主《长春日报》,景定成由京请作《国风日报》,王用宾杜羲由晋请往理《晋阳公报》,于右任由申屡招主笔《民吁》、《民立》。
陈君方有事于沿江沿海之实地号召,未兼应也。去岁与京内外报馆同志八十余家,创办新闻团,陈君被各报票选为团长,海内舆论渐归一致。常与东西各国新闻记者及名流往来,发挥政见,化除国际误解。广联国民外交,极有影响。于承认问题,此其落落大者也。当同盟会之在东京也,其时宋教仁、张继、汪情卫、胡汉民、陈天华、田桐、景定成、黄侃、汪东、景耀月、汤增壁、雷昭性等,方挟文字鼓吹革命,标徽树帜。陈君相与角逐驰骤,争盟文坛。海内外知名,罔敢睥睨。由是订交逾密,而孙黄以获诸君子赞助,内部益坚实不可摇撼。党势渐扩,宋陈分途回国。宋君奔走台湾奉天大连,陈君同时有胶州青岛山东沿海一带之联合。临行相约为拊背扼吭,直捣燕京大计。
寻各以事败,相率返东。宋至陈寓桑原馆把酒献欷。时白逾桓入狱,宋与吴昆脱归,陈君与陈干被德人与清吏察觉而败也。武汉起义前数月,陈君数秘函教仁于沪上,筹画进行。及南京新政府成立,教仁草创法度,经纬万端。招陈君往来上海松崎洋行南京龙公馆之间,建国大猷,与有谋焉。前宋陈二君返湘,游岳麓吊烈士,赋诗联句,相与痛哭,湘人士咸为感动。宋君一夕,邀旧同志吴景鸿盛,时曹武等十余人至陈君寓,仿范张之登堂拜亲,是夕剧界开宋陈欢迎会。宋君亲侍陈尊人观剧,备极欢谈。以革命被累,而多年离散之父子朋友,娱聚一堂。宋君因一再至陈尊人处,留联纪念之。旋宋君赴武汉寄诗相慰劳,两次电促至汉沪同行入都,商议大政。其意气拳拳于陈君尤挚,盖陈君十年来文字言语之倡导,政治思想之表见,始民族民权,而终民生社会。与宋张田吴白诸旧人,道同而志合。居游之际,皆有神契,所谓死生交也。陈君为人刚毅,与人交,表里无异。重然诺,开心腹相示。学术政见,有不合,立与抗争,事后坦然无芥蒂。人以是乐与交游。湖南革命震一时,而周麟亦革命健者也。陈君昔以政见偶与争论,后于克强席间一见交欢,遂为刎颈交。其心迹磊落光明类如此。陈君辄于革命余闲,政治公暇,乐偕海内外名流骚客,玩游山水,赋诗寄兴。恒与八指头陀大僧人,及他名僧,结方外缘。其志趣旷达,超越尘俗,常慨慕汉诸葛、晋谢安、美卢斯福、日伊藤之风焉。
综计陈君奔走革命十余年,所交游而共患难者,皆当世旧党人。生者如孙中山、黄克强、宋教仁、汪精卫、张继、景定成、李烈钧、吴敬恒、蔡元培、胡汉民、陈其美、于右任、马君武、陈陶怡、黄郛、白逾桓、田桐、吴昆、陈干、商震、曾昭文、高天梅、刘冠三、杜羲、蒋翊武、覃振、柳亚卢、宁调元及述庆等,死者如陈天华、禹之谟、杨笃生、陶成章、姚宏业、秋瑾、陈墨峰、刘家运、朱子龙、林时爽、陈与{焱木}、马福益、郑先声、杨恢等。凡湘省麓山烈墓数十人,粤省黄花岗七十二人,大半与陈君共生死,共患难,剖肝胆以相见者也。陈君亡命中,尝望长沙不能归,思亲泣下。于大革命后始省亲回朝,家四壁立。十年久别之老亲,见陈几不识。湘人士开会欢迎,累月不绝。
陈君莅会,必畅发政治社会主义,舆情大洽。时偕在湘者李怀霜赠陈君诗,有“今日湘湖千斛酒,家家争醉自由神”句,宋教仁与陈君游麓山联句,吊烈友兼赠陈君云:“陈龙豪气今犹在,百尺楼头一汉元。”文豪政杰,重聚故乡,称盛事云。此次被举为众议院议员,赴国会召集。湘省水师数队,欢送至汉。即丙午事败,清将杨明远奉檄捕陈之旧营,其将领则早易人矣。一时湘父老传为佳话。到京时各省重要同人,纷纷函电,商询大政计划,共研组织政府方法。斯人复出,立法得人。张民权,振民气,使吾民出黑暗而睹光明,民国有攸赖乎。
述庆曰:予述陈君革命大事记,读偕宋教仁游岳麓联句吊烈士作,及历年革命诸诗文,为之慨然流涕。往者已矣,来者尤当出其革命时代,旋转乾坤之力。振刷涤荡,急起直追,跻吾民于大同康乐之域。能事始毕,顾徘徊审顾,坐失时机,将陷民国于危亡之地,泉下诸先烈其不瞑目矣。读陈君革命大事记,或者其有悲感愤励之心乎!
△跋前年光复时间,予由沪旋里。适南京第九镇兵退至丹阳,风声鹤唳,地方之秩序扰乱。予四处宣言虏军如何腐败,如何野蛮,革军如何精锐,如何文明,负固小丑,不日定当扑灭。人心恐怖中,闻予是言,而略为镇定。其实由镇江至苏州,均毫无防备,危险异常也。逾三日镇江与丹阳同时光复,城市粘有镇江都督林之通告。父老纷纷问予曰:“此都督林者果何人?人果何如?”予曰:“此即驻镇某军林颂亭先生也。予郡得此人而坐镇,百万生命财产,可以担保无虞矣。”斯时我镇属人人脑筋中,皆印有林先生之姓字,没齿不能忘。乃未几而先生去镇江归隐于珂里,未几而先生抵北京暴卒于旅邸。呜呼痛哉!曾几何时,开国伟人,仅如昙花之一现。搔首问天,何遽夺我元勋之速而且惨也?此后国利民福,尚有希望耶?予方拟搜辑先生之事实,以作我镇人之纪念。适晤泣群君,出其所编《林颂亭先生遗著》一册。纟番而读之,虽吉光片羽,而先生之价值已不可一世已。爰拉杂而书数言于其后。民国二年夏初曲阿贺群上识。
◎为民恳让赔款书
呜呼!吾民国承满清衰弱之余,国债累累,众生愦愦。忧时之士,无不扼腕痛心。前年共和先进国之美国,因悯我华民生计维艰,愿让弃庚子赔款,全球称颂。今春有伍廷芳、陈国权、王文典诸先生,发起华民讨论会,请求各债权国,允让庚子赔款之举。斯可谓补救民国之根本大问题也。当此世界主义、人道主义昌盛之时代,吾知邻邦必能以美国之德为德,允我所请,不我拒也。兹得其宣言书,采录如下。
中华国民,对于邻邦感情,至近时乃愈富。邻邦字华之念,亦于斯而益挚。此诚地球万国,兢尚人道,扶携进化之始期也。吾华民幸而届此盛会,宜如何惕励祗竞,以副诸邻邦。殷殷扶携之雅谊,此为我四万万华民所不容或忽者焉。虽然庚子野行之遗罪未消,际兹多难之秋,又无财力以了清赔款。俾得早日谢去恶纪念,吾曹华民,益将何以对彼债权各国乎?言念及此,尝窃追恨清季诸王大臣载勋载清毓贤徐桐等,妄酿滔天大祸。开罚于邻邦,而又贻害于齐民也。前清庚子之岁,诸王大臣,好自作怪,唆成拳匪之乱,无故攻打公使馆,杀戮外国民,以致邻邦震怒,联军深入,京津为之动荡。赖各邻邦雅念华民无疚,不忍无罪受刑。又因少数为祸首之诸王大臣惩儆计,于是订定赔款四百五十兆两,每岁摊偿一千五百万两,构成和局。在邻邦字华之意,固已厚矣。然自华民方面思之,当时反抗拳乱甚力,且有因谏争而舍却生命者。卒因谏争失效,酿兹奇祸,筑成高大债台。而负担债务之仔肩,悉付齐民。按期输将,迄未清了,是华民不啻无罪而受罚也。罚己以益邻,义有所安,况系赎罪之资,讵曰不宜,但推原致罚之案由,非发生于邻邦之公意,又非华民之罪过,纯属少数诸王大臣愚妄之结果。此则吾华民之得以表白于各债权国者也。盖国家以人民为主体,前清专制时代,人民幽居闷葫芦之中,无从与政界通声气。政界人物,实不足以为人民之代表。少数诸王大臣,又不足以为政体上之代表。代表肇祸,人民无从救正,亦一无可奈何之事也。而为国家主体之华民,至民国始得稍露其头角。少数权贵,既肇奇祸于前,而为主体的全体华民,出而向各邻邦认罪,礼之正也。少数权贵肇祸,而嫁罪于全体华民,而全体华民,出而向各债权国,诉明衷曲,偿清赔款,亦分之宜也。但今日中华,财源困涸,艰窘万状。人民走险,或流而为盗贼,其影响波及于租界。国家不得已以借款还债,仍是挖肉补疮之图。际此艰危之悲运,华民纵能出头露面,思有以偿清赔款,其如愿宏而力不及何。不得已而向各债权国,恳让庚子赔款,冀轻负担,又情理上之所有事也。然内外人民,于感情上,虽无何种关碍,而于名义上,则各以国界为前提。人民既以国家名义为梗阻,故华民对于法理上,无要求邻邦解脱债权之理由。惟对于邻邦之道德上感情上,则势不得不请求邻邦之允让庚子赔款也。计中国庚子赔款,摊偿期限,凡三十有六载。自辛丑以至于今,所偿约抵四分之一。于邻邦之岁入,仅如毛发之益,而在中国观之,则分流浩大。穷困险象,因以成立,以致人民颠连流离,为请求人道者所不忍睹。美先进国也,最富于人道观念,悯华民之穷,让弃庚子赔款,殆已数载。英之文明,实与美并称,对于庚子赔款之弃取,正在提议之间。其字华之实效,于兹显著。其他文明诸国,对于华民之观感,谅具同情。让弃赔款之动机,想能由人道上如旭日朝升,灿烂而出。然而未敢必者,或由国家意见为之梗阻也。今者吾华民处于倒悬地位,邻邦所共知。不得已以万歉之心肠,向各债权国,而为人道上之请求。或亦哀我穷民,原谅而不此拒乎?赔款之肯护与否,听凭乎各债权国,国家道德上之处置。若果有效,华之福也,民之幸也,邻之德也。而地球人类竞求人道之纪念,害于是乎在,同人等,本此意念,不禁掬诚致敬,联情向各债权国恳让。今后继续的庚子赔款,敢敬告人群中之道德家,求同声之相应,冀赞助之。殷勤进行,手续当另详之。伍廷芳王文典陈国权等公启◎胡侠魂胡侠魂,皖人,为武昌起义军政府擢为汉口保安堂社长者也。生有大志,激昂慷慨之气,不可一世。与湖南余恨海极相得,而于革命思想,尤视若生命。凡同胞具有军人资格者,辄钦敬崇拜。而最厌恶官界人物,然尝入官,游江南,盖正欲置身其中,借可侦知其隐,此深心人所为,别有怀抱也。越半载卒舍去,于长江上下游设招待所,联络同志,资助之费,每岁以千百计。广州一役,死力战斗,奋厉无匹。当时炸弹发现之处益夥,其资本多出自侠魂。综其慨捐巨款,赞成天下志士,并制造狙击利器诸事,使出自富于资者所为,固轻举而无足怪。然侠魂仅中人产,官未久而隐于商,衣食粗砺,自奉极薄。而独罄其平昔薪俸之蓄积,贸易之赢余,倾筐倒箧,牺牲于平日热心诸义务。其不足者,又称贷而益之,艰巨困难,躬任不恤。其举甚豪,其用心尤良苦矣。孙逸仙嘉其志,尝赉以宝星,任以军需。侠魂亦益自勉,不敢少懈。惜广州之举未成,制造巨资虚掷,侠魂之英气为之一挫。时武昌起义军政府树立,黎都督任侠魂为保安社堂长。侠魂语人曰:“吾当本平昔推倒满清政府之雄心,奋成今日发扬汉族荣光之功烈也。”然侠魂则今后之成就,正未可量。侠魂勉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