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县乡土志 - 第 12 页/共 18 页
仁都邑城毛族,始迁祖金,原籍浙江余姚县。洪武初随常遇春分守耒阳,后从军入粤,以征贺县功授香山百户,因家焉。现二十一传,聚族邑城,支分东乡濠头、西乡田头、寮后等处,丁口约七百余。别派如谷都神前、马边埔两乡,合千人;城东柏桠亦有数十。应龙、国斌父子先后从戎阵殁,以难荫其后人,至乡贤诸暨令可珍,子安仁令、天翀皆守御所百户。裔两族俱以忠义显,天翀台湾之役为尤著焉。
淇澳锺族,从征台湾,功授左都督,固原协镇,宝家也。其先由南雄珠玑徙邑之良都,再迁淇澳。丁口现约千余。别派如榄都锺家巷、谷都西山、邑城西市俱至自新会,丁口合数百人。
四字都濠涌严族,始迁祖汉臣,宋末由南雄珠玑播迁至邑之东郊,定居濠涌。现二十六传,丁口共一千三百余,
四字都南塘简族,始迁祖古峰,亦由珠玑徙居南便塘。现二十六传,族丁五百余人。
四字都陈族,凡三乡,曰莆山、曰茶园东、茶园西。其始祖宗公,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徙邑城。至元顺帝间,裔孙志和迁莆山,玄保迁茶园,现二十一传,丁口共二千余,其留居邑城及小隐亦数百人。别派如石岐、嵩县令、书布衣斗文家,氏族最古。麻洲、沙冈、柏桠、员峰亦分数派,得都张家边、窈窕族至自新会石头乡,析居外界涌等处,丁约千余。隆都新露亦至自新会。小黄圃族阀尤盛,近由蓢尾、上巷、白庙分支,丁口合二千有奇云。
隆都亨里乡汤族,始迁祖佛保,至自新会河村,于明景泰间徙居邑西之亨里。现传十九代,丁口共三百余。
四都神涌乡周族,相传始祖疆,唐秘书郎外迁郡守,由陕宦粤,留居莞邑杏花村,即今城东良朋里也;建城后分居神涌等处。明洪武甲子,御史尚文始领解额第进士,任龙岩丞。其孙慈坚居城南,与郑子纲、容悌与、杨余荫称麻洲四贤。现神涌一派已四十二传,丁口约七百余。城东南关塘埔、齐东等处合数百人。
吾邑氏族,南宋以前多无可考,即族望如陈梁二姓,按其谱牒或隶东莞,或属南番,先代仍未及详,亦氏族中一大憾事也。周姓徙自长安,距李唐至今千年,旧族莲峰之下曰杏花村,古迹相传,可补志乘之缺。
隆都龙头环周族,其祖子高,于元末由东莞黄塘从戎,隶东莞伯何真麾下;明太祖定鼎南京,散军屯田,子高充屯长,移驻小榄高沙,嗣遭海贼扰乱,迁居龙头环。现计十九传,丁口约一千有奇。
榄都小榄梁族,厥祖宏益,由南雄珠玑巷迁古冈州,又迁小榄。分二族,一松隐祖族现十余世,人口约六百有奇;一毓灵祖族现十七世,人口约五百有奇。
榄都小榄张族,始迁祖曰梦兰、曰岱峰,由番禺石井迁小榄,同隶卫所军籍。现传十八世,人口八百余。其余或由新会迁居,或由海洲迁居,支派不一,共计约一千五百余人。
恭都北山乡杨族,始祖泗儒,宋嘉熙元年丁酉,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分两支,现传二十四代,丁口一千七百余。一为素略户,一为先义户,同聚处乡中。
恭都南屏容族,始祖六二,宋嘉定间自新会迁来。六二生光祖,光祖生八子,遂分八房。由光祖至今传二十三代,丁口共二千二百余。
恭都南屏林族,始祖胜和,明洪武十九年自黄梁都乾雾村迁来。现传十九代,丁口八百五十余。
恭都南屏张族,始祖万八,宋咸淳十年自南雄保昌县珠玑巷沙水乡迁来。分二支。现传二十四代,丁口一千二百二十余。
恭都南屏郑族,始祖辉山,乾隆初由古鹤乡迁南屏,分三支。现传六代,丁口百余。
恭都南屏张族,始祖清怀,明嘉靖时由石岐迁平岚,再移南屏。现传十五代,丁口三百余。
谨按:县治前有十二所公祠,考明洪武初定卫所之制,香山置守御千户所、百户所,其官多世袭,军士亦父子相继。祠盖是时千户、百户等子孙流寓本境。联各姓建此,以奉其先者也。有盛氏亦居其一云,余俟考。又县志职官表,千户有陈、钱、刘、王、何、李、林、田等姓,百户有周、桑、王、穆、马、李、蔡、张、毛、尚等姓。
又:榄都如梁、谭、周、张等姓亦明初卫所屯田官军流寓者,故称军籍云。
香山乡土志八
宗教
香山未立县以前,延福里人梁杞已以好学通经著声。宋仁宗世,自设县、立学校,士习翕然称盛,与他州相颉顽。逮明而黄双槐、粤、洲、泰泉三先生出,学风所被,俗鲜歧趋,有海滨邹鲁称。佛、道二教当盛于宋乾道中,县令范文林崇建寺观,时刘中行且有舍宅为寺之事。其后庵寺踵建,惟信徒居少数,于社会无甚影响。若基督教,则自万历九年意大里亚人利窦至澳门后,遂渐沾染中土,然邑境虽逼近澳门,通邑实无进教之人。乾隆时,彼族建唐人寺,其赴澳礼拜者间有外省人,以顺德紫坭人为多。据田志稿载县令张汝霖奏记。旋奉文封禁,故自有明三百年来,内地人民向无开堂传教者。咸、同以降,彼人援内地传教约章,各县均次第设立,而县城教堂前十余年始有之耳,其余各乡或有或无。兹据调查所及者著之,不详者阙焉。
榄都光绪二十二三年间,始有人来传天主教,今信徒约二百余人。耶苏教人甚少。
谷都墟仔乡、平岚乡各有教堂一所,信徒人数未详。
隆都现无教堂。
现调查得全邑耶苏教人约二千四百余名;天主教人最少,除榄都外,不过十数人而已。
香山乡土志九
实业
全邑士类制科未废以前,有司岁试,隶诸生籍者约四百余人。童试约二千余人,近年以入学堂肄业者计算,据光绪戊申年统计,全邑学堂只六十余所,学生约二千余人,其余私塾学徒亦称是云。
全邑农民约占泰半。东南一带沙田上腴,种稻者夥,西北一带则蚕业为盛。榄乡民数约十万,而业农者几三万人,余可类推。东南濒海诸乡,如恭常都属民亦有业渔者,然不及农业之盛也。
工业之素有名者,如东乡牛起湾、濠头、陵冈、窈窕诸村之夏布,南蓢乡之棉布,库充乡之铁犁前十年,谷都大布村亦有专铸此者,运售美属檀香山各埠作垦具,颇获利;后美禁华,工业遂不振焉。颇多输出。他若邑城之习艺所、小榄之工艺学堂、谷都大布村之机器织布厂、石岐上基之机器造米厂,尚占工业之一部分。此外,制铜灯、竹合者,邑城有数十家,销场亦狭。榄都竹合以登云桥下一肆为精,近此肆仅得一人能之,恐以后将无传人矣。其余旧有之业,如攻金、攻木、埏埴泥作,则仅资糊口而已。
商人则东南诸乡人多侨外营业,如谷都、恭都各乡,民以往南美洲者占多数。内地如石岐,商务本盛,近亦凋落逊前。澳门洋界以商务著名,近亦凋落,只赌场娼院占多数耳。虽设立商会,成效罕睹。惟香洲开埠,发达可期。小榄茧丝销场尚旺,差强人意耳。近得宣统元年本县申报户口职业分别统计表,录之于左。
官 绅
士
农
工
商
兵勇
书吏
差役
杂业
无业
乞丐
合计
文七品、武五品以上
生员以上
八二
六三○
二二七
约二十余万
约五万余
二八三○
九三二
九四
五○
无
二百余
五六
三七○五七○
按:此表全邑士类仅得二百二十七人,系据儒学查覆者其入学堂肄业诸生尚未列入,似宜入本门第一条调查人数,参观方见赅备。
香山乡土志十
地理 仁都 良都 隆都 得能都 四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