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县乡土志 - 第 10 页/共 18 页
第四段上栅上村 六九六 无
第五段上栅下村 五九五 无
第六段上下北山 六六四 无
第七段新围 四五○ 无
第八段官塘 一二七三 无
第九段埔仔 二二九 无
第十段下栅墟 三二三 无
第十一段那洲 七四五 无
第十二段会同 一六五 无
第十三段鸡陌 三七二 无
第十四段茭塘 一六二 无
第十五段淇澳 七九二 无
以上第六区合共 正户九千二百九十五户 附户二十六户
第七区第一段前山 一二八四 一二一
第二段白石 七八七 四一
第三段柠檬涌 三五九 三
第四段吉大 五二○ 一五
第五段香洲埠 原阙未详
第六段山场 七○四 四四
第七段华梓口 三三○ 无
第八段翠微 九九九 八六
第九段上涌 六六六 二三
第十段南澳 七○一 四
第十一段里外界涌 一一八○ 一四
第十二段南屏 八二六 一二六
第十三段双石 二五一 二
第十四段北南 六八三 四七
第十五段湾仔 三沙 五五六 二七
第十六段横琴 二八二 无
以上第七区合共 正户一万零一百二十九户 附户五百五十三户
第八区第一段斗门各村 七八八 四
第二段南门各小村 九五八 三
第三段小濠冲各小村 一六八○ 一○
第四段大濠冲各小村 一四八九 五
第五段马山各小村 一七九一 三三
第六段南同各小村 一一六五 六
第七段荔山虎山各小村 一四七三 一○
第八段乾雾各小村 二四四七 六○
第九段东澳各小村 五四五 三
第十段坭湾各小村 五九五 五
第十一段龙坛各小村 四九四 三
第十二段大赤坎各小村 一一四三 七
第十三段小赤坎各小村 一○九四 二四
第十四段凤山各村 四九四 六
第十五段汉溪各村 一三九九 三七
第十六段南水三灶 三四七六 六
第十七段白蕉乡 八○四 七
第十八段大托 一五一七 二
以上第八区合共 正户二万三千三百五十二户 附户二百三十九户
第九区第一段小黄圃 一二二五
第二段西新地 六○ 无
第三段北嘴 八四 无
第四段大伞 九○ 无
第五段三枕 七一 无
第六段大黄圃 二八二六 一五
第七段南镇墟 六一九 无
第八段对圃 新基 二五○二 无
第九段新沙 九八六 三
第十段鳗子洲 九三八 三
第十一段浮墟 六三八 无
第十二段沙栏 九○○ 三
第十三段浪网 二九八 无
第十四段中沙 三四九 无
第十五段南头 八○七 无
第十六段屯饭 一○三 无
第十七段三角 五○七 无
第十八段乌珠 二一○ 无
第十九段潭洲 一七八○ 无
第二十段四沙 二二八三 无
第廿一段大岗 六一五 无
第廿二段黄角 三二九九 无
第廿三段横档 三二七 无
以上第九区合共 正户二万一千五百一十七户 附户二十五户
连上第一区至第九区,共二百四十七段,合共正户一十七万九千九百一十一户,附户四千九百六十四户,此最近调查之确数也。
香山乡土志七
氏族
邑城仁厚坊黄族,其先江西筠州人。始祖元,西台御史,宪昭以直谏安置广州,卒于途。子从简留家南海,从东莞伯何真起兵,官至宣慰司副使。四世温德繇,广州右卫徙隶香山守御,卒葬东郭大北山。子泗,遂家香山。泗次子长乐县知县。畿,徙家会城。承宣里今双门底。八世至文谷公佐,生三子,分三房,国初长房一支迁回香山,二支、三支仍居会城,由宪昭至今传二十一世。
泗三子珩,居香山,别为一支。由宪昭至今传二十一世,族丁仅百余,然邑城数诗书世胄未能或之先也。
黄梁都南门乡赵族,始祖怿夫,江西鄱阳人。宋端平元年任本县令,有惠政,卒于官。子时鏦淳祐十年进士,宋末避乱至此,子孙寓籍焉。三世祖平冈迁居大赤坎为一支。明永乐初,六世祖光太再迁大沥岐。景泰时,七世祖晴峰始择居南门,分四大房。现一十七传,丁口三千五百余。
得能都张家边黄族,始祖阳,始兴人,任前山寨守备,明嘉靖时剿寇阵亡。次子万福葬其衣冠于老户头山,遂迁居此。
良都员峰曾族,始祖昌垣,原籍顺德,本朝始徙居员峰。
榄都麦族,隋上柱国铁杖之后。其十六世孙必达自南雄保昌迁邑之黄旗角。十九世元俊,元至治间又迁小榄,至今传二十三四代。
得都库涌陈族,始祖文龙。子天觉,宋绍兴八年试宏词科,赐进士第,家文顺乡仁山下。建城后徙库涌,子姓复分支陵冈暨隆都水塘头、冈背。现二十八传,合四乡丁口约三千余。
谨案乡贤列传,苍梧太守陈临子孙蕃盛,播于岭徼,而鄂州通判梁杞传称,海曲族望陈梁二家。天觉为开县之贤,文顺前属东莞,即今县城,徙库涌者长子彦也。陈族支派最多,俗有米碎陈,箩糠糖李之谣。天觉裔孙颐录谱略云:原籍珠玑巷,疑有误。
良都沙涌马族,始迁祖曰驿、曰驳,其曾祖端公宋南渡令新会,家于会城金紫街。子持国、孙晞骥俱郡守乡贤。驿、驳奉所生母林氏徙沙涌。五传至宋侍郎南宝,饷军殉国。元军欲屠潮居里,族众徙匿,明兴始复故土,侨寓张家边塘,遂家焉。现二十八传,三乡丁口约二千余。
仁都麻洲徐族,入粤始祖祖光,原籍江西赣州府瑞金县,元季宦游广州。至闰甫徙香山。越三世伯良,都察院都事,祀乡贤。五世曰观,未冠成进士,历仕刑部郎,壮岁归隐大石之阳。曰常,知玉山县,有循声。曰统、曰桢,皆岁荐,里人颜其闾曰:南州,即徐屋街。子孙蕃衍,析居员峰、三灶等处。现二十一传,南州派约一千二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