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56 页/共 479 页
赤柳涧在镇西南三百三十里,与肃州卫分界处。《通典》:赤柳涧,在肃州东南二百里。○赤泉,在废氐池县北。晋义熙二年,秃发亻辱檀伐沮渠蒙逊。蒙逊婴城固守,亻辱檀至赤泉而还。又穷泉,在卫东南。晋义熙六年,秃发亻辱檀伐沮渠蒙逊,战于穷泉,大败而还。
○均石戍在镇东。晋时为张掖西郡分界处。义熙三年,南凉秃发亻辱檀自姑臧伐沮渠蒙逊。蒙逊与战于均石,大破之,遂克西郡,是也。
人祖山口在镇东北四十五里。又镇西南七十里有大小磁窑山,又西南有甘浚山口,俱戍守处。○通远山口,在镇南八十里。又南十里为顺七口。又十里为宣政、阳化、和宁诸口。又十里为大慕化、小慕化及洪水等山口。诸口皆通祁连山,设兵戍守。
沙河堡在镇西八十里。又西有甘浚、高台二堡。又小满堡,在沙河堡南。又东南有黑城堡。已上五堡,属甘州左卫,有官军戍守。
长乐堡在镇西北。又卫南有大满、顺化二堡。西北有平源堡。俱属右卫官军戍守。○镇平堡,在镇东南。又镇南有小慕化堡。西有抚夷堡。西北有平川、胭脂共五堡。向俱属甘州中卫,官兵戍守。
柳树堡在镇西北。又镇东南有古城、洪水、东乐三堡。向俱属甘州前卫,官兵戍守。《志》云:古城堡在镇东南四十里。又东四十里为东乐城。又东五十里,即山丹卫云。
板桥堡在镇西北二百里。向属甘州后卫,官兵戍守。嘉靖末,寇尝犯此。督臣王崇古等议移兵于高台所,以便声援,是也。又张钦堡,在镇西南。嘉靖初,官军败土鲁番于此。
巩笔驿在镇西南。唐开元十五年,回纥部酋护输,袭杀河西节度使王君鋑于此。○仁寿驿,在镇东南十里。又西城驿,在镇西四十里。又西四十里,即沙河堡。又西四十里,即抚夷驿。又西四十里,则高台千户所也。
肃州卫镇西五百十里。西至废瓜州五百二十里,北至废亦集乃路五百里,西南至赤斤蒙古卫界五百里。
汉以前为月氏国地,后为匈奴所据。武帝太初元年,开置酒泉郡刘句曰: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因以为名。后汉及魏晋因之。西凉李迁都于此。后魏亦为酒泉郡刘句曰:后魏初,置酒泉军。太和中,改为郡。《通典》亦曰:后魏有酒泉郡。今魏收《志》不载也。隋初,郡废,始置肃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张掖郡。唐复置肃州。天宝初,亦曰酒泉郡。宋没于西夏。元为肃州路。明初,改为肃州卫。今亦设肃州卫。
卫迫临边徼,通道羌戎,河山环带,称为要会《边略》:甘肃边自金城至嘉峪,长一千六百余里,西控西域,南迫羌界,北当要冲。而肃州地居绝塞,孤悬天末,尤为控扼之要。明洪武五年,冯胜下河西,虽直抵玉门,而嘉峪以外皆为羁縻地。嘉靖中,割弃哈密,嘉峪益为极边矣。夫弃敦煌而事酒泉,则玉门以外,声势遥隔,此蕃戎所以生心,边备所以日棘也。有远驭之略者,其亦取鉴于汉、唐之成算哉?
○酒泉废县今卫治。汉福禄县地。《通典》曰:县有古长城,汉遮罗障也。隋初,废酒泉郡,置酒泉县,为肃州治。炀帝初,州县俱省。义宁元年,复置酒泉县。唐武德二年,仍为肃州治。后没于吐蕃。今卫城周八里有奇,门三。
福禄城卫东南五十里。汉县,为酒泉郡治。魏、晋因之。隋亦为福禄县,初属肃州。大业初,属张掖郡。唐改属酒泉郡。刘句曰:唐福禄县、汉乐涫县地也。武德二年,于乐涫故城置福禄县。
乐涫城在卫东二百五十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晋仍属酒泉郡。前凉张氏分乐涫属建康郡。隆安初,沮渠蒙逊起兵临松。其从兄男成亦聚众数千屯乐涫,进攻建康,推太守段业为凉州牧,是也。义熙初,西凉李以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乐涫。后周废乐涫入福禄县。
玉门城在卫西二百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阚る曰: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因名。晋仍属酒泉郡。《五代志》:后魏尝置玉门郡于此。西魏大统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叛。瓜州民张保据州城应之。晋昌民吕兴亦据郡应保。宇文泰遣史宁至凉州,保遣州主簿令孤整将兵救仲和。整行及玉门,还击保,先克晋昌,进击瓜州。保奔吐谷浑。所谓玉门,即此城也。《唐志》:河西节度使统玉门军,在酒泉郡西二百里,即汉故县城矣。宋白曰:县石门周匝山间,径二十里,众流北入延兴海。唐开元十五年,吐蕃陷瓜州,进攻玉门军。五代晋天福三年,高居诲使于阗记,自肃州西渡金河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亦即玉门城矣。
绥弥城在卫西。汉县,属酒泉郡。后汉改曰安弥。魏、晋因之。晋太元十年,吕光自西域还,凉州刺史梁熙遣其子胤等拒之于酒泉。光遣将彭晃等与胤战于安弥,破擒之。或讹为安珍县。义熙二年,沮渠蒙逊袭李于酒泉,至安珍。即安弥也。后魏。废。○延寿城,在卫西南。后汉置县,属酒泉郡。晋因之,后废。又も马城,在卫西。晋置县,属酒泉郡。后废。
会水城在卫东北。汉县,属酒泉郡。阚る曰:众水所会,故曰会水。又县有偃水障,为北部都尉治。东部障,为东部都尉治。后汉因之。晋仍属酒泉郡。后废。
乾齐城在卫西北。乾,音干。汉县,属酒泉郡。有西部障,西部都尉治。后汉因之。晋改属敦煌郡。后废。○沙头城,在卫西二百五十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晋惠帝分属晋昌郡。隆安四年,北凉酒泉太守王德叛,称沙州刺史。段业使沮渠蒙逊讨之。德奔晋昌。蒙逊追破之于沙头,是也。
会稽城在玉门故城西。汉沙头县地。晋惠帝元康五年,分置会稽县,属晋昌郡。西凉李因置会稽郡。后魏因之。《五代志》:会稽郡在汉玉门县界。后周废郡,并会稽、新乡、延兴三县地为会稽县。隋开皇中,改为玉门县,以汉玉门县并入焉,属瓜州。唐亦为玉门县,属肃州。贞观中,县废。《通典》:苻坚徙江淮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西凉武昭王遂以南人置会稽郡,中州人置广夏郡。广夏城,今见沙州卫。
凉宁城在卫东北,后凉所置郡也。晋隆安五年,沮渠蒙逊所部酒泉、凉宁二郡,叛降于西凉。魏收《志》:凉宁郡,领园池、贡泽二县。西魏废。○威远城,在卫北。《唐志》:肃州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又曲尤城,在卫西。卫北又有胭脂城,盖西夏时所置。
威虏城在卫北百二十里。又有天仓墩、毛目等城,皆近塞,接亦集乃城。《志》云:卫东北有白烟墩等城堡,俱嘉靖间筑。又白城子,在卫东北百二十里。《元志》:在黑水河西。《五边考》:嘉靖末,嘉峪关属部落日羔剌等族,因哈密失守,徙居肃州之白城山。即白城子矣。
金塔寺城卫东北六十里,亦曰金佛堡。嘉靖七年,迁哈密种于此。其相近者,又有魏城及魏里城。又钵和寺,亦在卫北。嘉靖中,以钵和寺境外闲地,给哈密种人寄住,是也。
○崆峒山在卫东南六十里。《括地志》:古西戎地。司马迁谓黄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指此山也。《九州要记》:近崆峒山顶有魏太祖埒。魏太祖,拓跋也。○嘉峪山,在卫西六十里。山之西麓,即嘉峪关。一名玉石山,一名璧玉山。《穆天子传》:天子巡黑水,至璧玉之山。即此。
昆仑山在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南与甘州山连。其巅峻极,经夏积雪不消,俗呼雪山。《志》云:山有昆仑之体,因以为名。或曰,即《禹贡》之西戎昆仑也。周穆王西巡,至仑丘,见西王母于此。汉平帝时,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遂得西王母石室云。或谓之小昆仑。○九龙山,在卫南二百里。《通典》:酒泉县有九龙山,是也。又有独登山,《志》云:在废玉门县北。有盐出岩石上,美于海盐。其相近者,又有神雨山。
西候山在卫西北塞外。汉本始元年,分道伐匈奴。赵充国出酒泉塞千八百余里,至西候山,是也。亦作候山。○黑山,在卫北。屹立沙漠中,黑水经其下,为北面之形胜。
○讨来河在卫北百里。源出雪山,东流三百里,入于镇夷所之黑河。○沙河,在卫东四十里。源亦出雪山。又清水河,在卫北四十里,下流俱会于讨来河。
黑水在卫西北十五里。自沙漠中南流,经黑山下,又南合于白水。《通典》:即《禹贡》之黑水也。出张掖郡西北境之鸡山,南流至敦煌郡,经三危山云。○白水,在卫西南二十里。源出卫北山谷中,黑水流合焉。又有红水,在卫东南三十里。源亦出卫南山谷中,西流会于白水,入西宁镇之西海。
金河在卫西。《高居诲使于阗记》:从甘州而西,始涉沙碛。又西北行五百里,至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云。唐人有金河戍。
呼蚕水在卫东,亦名福禄水。《汉志》注: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羌谷水,即张掖河也。《寰宇记》:呼蚕水,一名潜水。○榆树泉,在嘉峪关外。嘉靖中,边臣杨博请建墩台于榆树泉,以厚边防,是也。
○嘉峪关在卫西嘉峪山下。山之西,即关口。明初,收河西地,西抵玉门,北至沙漠,而仍以嘉峪为中外巨防。弘治七年,闭嘉峪关,绝西域贡。八年,甘肃巡抚许进等出嘉峪关,入哈密。土鲁番遁走。正德十六年,土鲁番大掠嘉峪附近诸裔。自嘉靖以后,土鲁番侵扰益甚,嘉峪之防日急。隆庆以后,势始衰息。石关儿口,在嘉峪东。又东有新山口,去卫北八、九十里。
文殊山口在卫西南三十五里。又西南二十余里有硫黄山口。卫东南又相近有寒水石山口、红山口、观音山口,俱卫卒戍守。
土隗口在卫北塞外。宋大中祥符二年,契丹伐回鹘,破肃州。先是,契丹将萧图玉伐回鹘,入甘州。至是,复破肃州,尽俘其民,修土隗口故城以实之。
永宁堡在卫东。又卫南有永安、永清等堡。卫东南有永定盐池等堡。《志》云:盐池堡,在卫东百三十里。亦曰盐池驿,接镇夷千户所。○临水堡,在卫东四十里。亦曰临水驿。又东四十里为河清堡。亦曰河清驿。成化中,罕东番贼尝犯此。又老鹳窠堡,在卫西。嘉靖七年,土鲁番尝犯此。
土儿坝在卫西境。又西为沙子坝。正德中,土鲁番入寇,官军败绩于此。又仙人坝,亦在卫西境,番族所居也。○守乐烽,在卫西南三百四十里。宋白曰:唐肃州与瓜州分界处。
马庙在卫东。晋义熙六年,沮渠蒙逊伐西凉,败其世子歆于马庙。盖祭马祖之处,因名。
山丹卫镇东南百八十里。东至永昌卫百九十里,南至番界二百七十里。
汉张掖郡地。东汉末,属西郡。晋因之。后魏仍属西郡。西魏郡废,县属甘州。大业初,仍属张掖郡。唐属甘州。宋为西夏所据,置甘肃军于此。元为山丹州。明初,改置山丹卫。今亦设山丹卫。
卫密迩张掖,联属诸城,南隔番戎,北控沙漠。甘肃有事,卫其肘腋地也。哽咽为虞,可无意外之防哉!
○删丹废县即今卫治。汉县,属张掖郡。后汉末,改属西郡。晋因之。后魏曰山丹县,仍属西郡。西魏属甘州。大业初,复曰删丹县,仍属张掖郡。唐属甘州。西夏亦为删丹县。元曰山丹州。明初,改州为卫。今卫城周七里有奇。
日勒城在卫东南。汉县,属张掖郡。元凤三年,匈奴分三队入寇。日勒、屋兰、番和皆败去。《汉志》注:县有泽索谷,郡都尉治此。泽,音铎。后汉因之。献帝分置西郡,治日勒县。晋亦为西郡治。《志》云:自姑臧西北出张掖,其间有大岭。度岭而西,西郡当其要岭,谓删丹岭也。隆安二年,后凉段业据建康,使沮渠蒙逊攻克西郡。于是,晋昌、敦煌诸郡皆降。后魏改置永宁县,为西郡治。西魏郡废,又改县曰弱水。后周复省县入山丹。○金山废县,在卫东。后周置县,属甘州。寻省。
万岁城在卫东南。晋置县,属西郡。南凉秃发利鹿孤遣将袭沮渠蒙逊,至万岁、临松。此即万岁城也。后废。宋白曰:隋炀帝始并万岁县入删丹。○焉支城,亦在卫东南。后魏置县,属番和郡。因焉支山以名。隋并入番和县。番和,今见永昌卫。
宁寇城在卫北。《唐志》:渡张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初曰同城守捉,属删丹县。武后初,同罗、仆固等部叛。刘敬同讨破之于居延海,敕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即守捉城也。天宝二年,改为宁寇军。《通典》:张掖郡北界傍张掖河,屈曲过同城镇,至峡口烽,总三千七十八里。又宁寇军东北,即居延海云。胡氏曰:宁寇军,在凉州东北千余里。
○焉支山卫东南百二十里。旧《志》云:在番禾县界。汉元狩二年,霍去病击匈奴,过燕支山千余里。匈奴既失此山,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是也。隋大业五年,炀帝伐吐谷浑,还出张掖,至燕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皆谒于道左。唐哥舒翰尝建神祠于山麓。《西河旧事》云: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上有松柏五木,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山同。一名删丹山,亦曰删丹岭,又名丹岭。余见凉州卫洪池岭。
甘浚山卫西北三十里,连亘于甘州境内。中有三石洞,下有泉。又红寺山,在卫北二十里。其山土色多红。《志》云:卫城北三里有花门山。
葱谷在卫东。晋隆安初,沮渠蒙逊据金山。吕光遣子纂败之于葱谷。胡氏曰:葱谷,在删丹县境内。是也。
○南草湖在卫城南,周回九里。又西草湖,在城西十里,周回七里,与南草湖水皆可灌田。
红盐池在卫北五百里,池产红盐。又居延泽旁亦有池,产白盐,采之不竭。
○红寺山口卫北二十五里。《志》云:卫南百余里有静宁山、和宁山、无虞山、宁番山等四口。○石峡口,在卫东八十里。两峰相对,下有石井。今石峡口堡及石峡口驿,俱置于此。又东四十里,即永昌卫之水泉儿驿。
新河堡卫东四十里。正德中,边将张鹏等败寇于新河北山坡,即此。又东四十里,即石峡口堡也。○永兴堡,在卫东南。又东南有暖泉、大黄山等堡。卫西南又有洪水山、洪水店等堡。
靖安堡在卫西。成化中,寇尝犯此。官兵御却之。又宁远堡,在卫东二百里。本属永昌卫。隆庆中,改今属。卫境口堡,向俱设军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