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府志乾隆本 - 第 370 页/共 388 页
源潭 天顺中雪峰寺僧。雪峰有二十四景,源潭咏《雪峰》云:“瑶台冻合深迷路,玉树花开半杂松。”《蓝田庄》云:“松迳月斜巢鹤唳,石门云湿雨龙还。”《无字碑》云:“剥落旧闻惟藓迹,模糊新样是蜗蜒。”《万松关》云:“琥珀气浮成翠霭,黄金花落混香泥。”《梯云岭》云:“云开鸟道层层险,路入松门步步通。”《醮月池》云:“弄珠神女乘空去,临镜嫦娥倒影看。”闽中诗僧,此为上乘。[HT6SS]《笔精》
法阐 闽县人,邓定之兄,鼓山白云寺诗僧。《闽书》
无可 诗僧也。有“云收千嶂雨,湖展半江天”之句,世人诵之。《闽书》
善缘 长乐人,姓许,住连江山庵。有书生读书庵中,会灯节,生到庵,曰:“花灯何寂寞?”缘曰:“热闹必须苏杭,请同居士一玩。”生斥其诞,缘令静对合眼,顷刻间如梦,遍阅西湖诸名胜,从此敬信之。嘉靖间自焚,是日有乡人自郡归,至北岭,遇善缘,以锡杖挑僧鞋一只,因曰:“烦将此鞋回敝庵,交某手。”乡人回诣其庵,僧众方候火化,大异之。《长乐县志》
真升 福清人,俗姓陈。八岁茹素,祝发于囦关,年五十不谙文字。归省母,构寺双金山。初建时,乡人患无材木,升曰:“无虑”。越数日水涨,有大木数百顺流而下,直入港口,遂建寺曰东金。居数年坐化。先一日,命徒剪发爪,嘱曰:“闭我四十八日,发爪长则龛以祀我。”至期开视,颜色如生,发爪渐长,乃龛以祀,蜕不朽败。及国朝寺废,移祀于郡南台沧霞洲。乾隆十一年复回本寺,其蜕犹存。《福清县志》
曹源 讳海溋,江氏子。年十七落发为僧,既而遍参诸方,乃倾心于博山,无异和尚贻以偈曰:“宝林香水人先辨,知是西方分派来。更问最初流出意,祖庭深处不须猜。”源遂嗣之,结庵于长箕岭万松中,未几,示寂本山。《福清县志》
隆琦 福清人。参金粟费隐和尚,大彻宗旨,继黄蘗法席,住狮子岩。下有侧石如舟,游者以不平为憾,琦持咒默祝:“此石若平,禅道大行。”次早石果自平。著有《语录》十卷、《灵涛集》一册。《福清县志》
老
汉
何氏兄弟九人 武帝时,父为淮南王客。九人知王必败,遂窜入闽,隐居炼丹,人称九仙。九仙初生,目俱盲,独长者一眼,朗然如日,为诸仙前导。及游莆,遇胡道人,饮龙津庙井水,各眼尽开。嗣从福清石竺山,从莆九漈湖,各乘一鲤仙去,四方乞灵多奇验。[HT6SS]《左编》
介 琰 汉时人。尝隐方山按方山今属闽县。师白羊公杜泌,受元一无为之道,能变化隐形。尝往东海,过秣陵,吴主孙权礼之,为起静室,日遣人问起居,琰不受饷遗。吴主欲学其术,琰以吴主多内御,不传,吴主怒,缚琰,着甲兵引弩射之,弩发,惟绳索存,不知琰之所之。《左编》
董 奉 字公异,侯官人。吴先主时,有为侯官长者见奉,逾十余年再见奉,颜貌如旧日,问:“君殆得道耶?何转少也?”奉曰:“偶然耳?”交州刺史士燮病死三日,奉与药三丸,内燮口中,须臾手足俱动,颜色渐回,逾四日能语。起谢奉,供奉楼中,一日三设,惟噉枣脯。来时如飞鸟下空,人不之觉。如是年余,辞去。燮泣留,问所须,奉曰:“要一棺耳。”燮即为治棺,至明日中时,奉死,殡埋七日,有人从容曰:“董公嘱谢士君,好自爱。”燮启殡发棺,惟存一帛,一面画人形,一面丹书作符。后居庐山,为人治病,重者种杏五株,轻者一株,数年得十余万株,百禽群鸟游戏其下。杏大熟,于林中作二仓,买杏者一器谷换一器杏,置谷少而取杏多者,群虎出吼,踉跄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数多少。或有偷者,虎到其家,啮偷至死,家人知,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赈救贫乏,供给行旅,岁二万余斛。令有女为邪魅,投奉治之,即召得一白鼍斩之,女病愈。令请纳女为奉妻,久无儿息,乃乞一女养以侍妻。一日,奉身入云。妻女住宅卖杏取给,有欺之者,虎还逐之。奉凡在人间三百余年。《闽书》
徐登 闽中人也。本女子,化为丈夫,善为巫术。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时遭兵乱,疾疫大起,二人遇于乌伤溪水之上,遂结言约,共以其术疗病,各相谓曰:“今既同志,且可各试所能。”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二人相视而笑,共行其道焉。登年长,炳师事之。贵尚清俭,礼神唯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但行禁架,所疗皆除。后登物故。《闽书》
梁
王 霸 自齐时,父增渡江入闽,善黄老术。霸幼习之,每登怡山,经宿乃反。年三十,游武夷,积十六年始还。旧居山南,凿井,有白龟吐泉,炼药既成,点瓦砾为金。是年闽中斗米千钱,乃鬻金运米食贫者。后以余药服之,旬日如醉,于所居皂荚树下蝉蜕而去。唐贞元中,观察使即其宅建冲虚宫祀之。《闽都记》
唐 五代
任 放 天宝中修炼于福州大鹏山,后上升,因名升山。有洗药池、升仙台遗址,今犹存。万历《府志》:按真诰作任敦,晋大康中人,未知孰是。
黄太和 侯官人。好导引术,年三十余,弃家入鼓山。大顺初,趺坐蹴鳌桥,黄璞游山见之,问其家世,则璞五世祖也。璞悲泣请还家,不听,明日率家人往谒,不复见。《闽书》
章寿者 永福人。幼牧羊于垆峰,遇王、谢二仙而得道。常斩蛇于延平后峰,白日升天。峰旁石壁刻有:“章仙峰”三字。《闽书》
杨真人 闽清人。尝修真于玉台山,后上升。乡人筑台祀之。《闽清县志》
刘尊礼 福清人。生于武宗会昌元年。生平正直不苟,待人无欺。养真修炼,逢异人,授以方术。至天祐十八年五月五日午时,于五周岩升天,至今传之。《福清县志》
林炫光 邵武人。朱梁时,尝炼丹于石竺山。后舍宅为仙井寺,入灵宝观,烧丹成,骑白虎白日上升。观后有伏虎岩,溪中石滩上有丹井,遇旱不涸,井畔有半瓢迹。《福清县志》
虞 皋 罗源人。常鬻黄精于市。龙启间,为道士陈守元所辱,故人木当敏因背之去。寻入仙茆山罗喜洞,当敏尾之,望见洞中玉堂金阙,丽人被珠襦者百数。皋至,皆却行前迎,建翠于孔盖。当敏大骇,顿首谢罪。皋目送之,有顷,宴客堂上,盛设食饮,畀当敏以仆妾之餐,坐之堂下,然亦非人世所有滋味。居十日,当敏辞归,皋及宾客送之,至洞门客吹尺八,击玉磬,皋和而歌曰:“朝为雄兮暮为雌,天地终尽兮人生几时?”歌毕,忽然俱去。当敏归,城郭人民尽非昔日。盖洪武之十二年矣。《静志居诗话》
宋
彭 耜 字季益,闽县人。早有文誉,得太乙刀圭火符之术,隐居凤邱山之鹤林,与妻潘蕊珠烹炼九鼎,后俱尸解。诏封鹤林真人。《闽都记》
张 圣 永福盘谷农家子,采薪鬻钅且柄为业,人称张钅且柄。状貌丑陋,口能容拳。一日入山,遇仙人对奕,受以苦桃,心知其仙,冀有所遇,忍苦啖且及半,舌若螯不可忍,弃其余。归因绝粒,食草木实,言人未来事。素不知书,忽作大字,口占颂偈立成,众又号圣者。邑造高盖石桥,富室挥金相先,咸曰:“圣者作大功德,何可无颂语?”圣者笑曰:“石桥半,出通判;石桥全,出状元。”及萧国梁大魁,乃生于桥成之日。桥方半时,实生通判吴时。后住安国寺,有少妇随众往谒圣者,求其履,裂其底,乃以佛经为衬纸,其神异类如此。自遇异人后,绝烟火五十余年,始化去。《闽书》
蔡 道 永福人。乡人于水得樟木,欲雕长眉老佛,适道者至,自言精于雕刻,遂携木登楼,去梯,寂然无声。乡人登楼,不见道者,惟木像在;遂送方广岩中,至今犹存。《永福县志》
陈 通 长乐人。与弟灵皆有道术,能驱雷雨,除祟。宣和中,召至京,符咒辄验,徽宗悦之,俱封王爵。没后,人多祀之。《闽书》
张与玉 福清人,号霜崖。尝遇异人,私以秘诀炼伏火丹。从黄宗师授雷法,得飞神御气之妙,岁旱,祷求立应。《左编》
白玉蟾 闽清人,字白叟,原姓葛,名长庚。七岁能文,应童子科,主司试赋《织机》诗,咏曰:“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作一疋,日月双梭天外飞。”后隐武夷山,事陈翠虚,学太乙刀圭之妙、九鼎金丹之书、长生久视之道、紫霄风霆之文、飞升隐显之术。九年得道,博洽儒书,为诗文操笔立就,草书若龙蛇飞动,尤精篆隶,善画梅竹,而不轻作。自写其容数笔,工画者不能及,自赞云:“神府雷霆吏,琼山白玉蟾。本来真面目,水墨写霜缣。”著有《白真人文集》。《左编》
黄天谷 闽清人。尝访徐、葛二仙于度仙桥,后即于此仙去。《闽书》
张 淡 三山人。初至武夷,隐其姓名,一日登天柱峰半洞,坐化石上,旁有蟾蜍,因呼张金蟾,其蜕至今犹存。《左编》
元
义 高 姓陈,长乐人。有道术,世祖召赐金帛。晋王北征,命从行,欲试其术。时六月,令高祈雪,高执皂旗麾之,须臾,六花飞洒军中。后赐归,端坐而化。正德《府志》
周颐真 字养元,福清人。至元中徙永嘉,遇西蜀异人,授以隐书,及壬遁反闭之秘。岁旱请祷,每出雷电于袖中。有讦其左道者,捕之,真立桥侧,捕者不能见。自号“山雷子”,有《洞浮老人集》。正德《府志》
项此舟 修道于仙亭山,能行雷法,知人生死。有薛姑者请往其家,项曰:“我衲衣方洗未干。”薛请益虔,项乃仰天言曰:“借我一道日光晒衲衣。”顷刻,日出一衲处,其衣果干,日亦复没。时往来于东山崇真道院,临终,雷雨骤至,立化。《闽书》
明
陈铿韶 字尚声,闽县人。年二十余丧妻,遂散家资,求学长生术。时至鼓山绝顶,默坐竟日,久乃能辟谷。其父以为病狂也,拘系焉。数日见其不食,乃复舍之。铿韶遂往游大茅、武当诸名山,途遇乡人,间有识之者,辄不与言。数年复归,以药囊遗母。乡士大夫或慕之,迎致他馆,亦不与言。后莫知所之,母启视囊,悉干桑叶也。《闽书》
宋九公 栖隐龟溪岩穴中。学法闾山,乐道修真,白日升天,后人名其峰曰飞仙岩。今岩上足迹、灵刀迹犹存。《闽大记》
卷之七十二
艺 文
艺文一类,准时代编列书目。郡自隋以前,其书多佚,唐、宋后彬彬郁郁,著作之林矣。爰荟萃散缺,将储经传之潭奥,而承学之士,获守忠紬检于不坠者,于是焉睹之。遂循《新唐书》,分甲、乙、丙、丁,经、史、子、集为四库,郑夹漈所谓阅编目胜于读全书矣。倘有石室琅函,神山秘笈,犹当增四库,为十二库也。志艺文。
甲部经类,凡十一,曰《易》类、《书》类、《诗》类、《三礼》类、《大学》、《中庸》、附《礼记》《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孟子》类、总经类、小学类。乙部史类,凡六,曰杂史类杂传纪、史、论、年谱附地理类、政刑类、食货类、仪注类、簿录类。丙部子类,凡九,曰儒家类、杂家类、兵家类、说家类、天文类、医家类、艺术类、释家类、道家类。丁部集类,凡六,曰别集、总集类、解诗类诗话附。词赋类、行役类、妇女类。又流寓诸贤著述附记于后不分经、史、子、集。
甲部经
易 类
宋
陈 襄《易讲义》一卷。
周希孟《易义》一卷。
刘 藻《易解》五卷。
刘 彝《周易注》。卷亡。凡卷亡及卷数未详者,均准此,不著。
黄祖舜《易说》一卷。
邵 整《六十四卦图说》。
林 栗《周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卷。
黄颜荣《易说》。
陈舜申《易鉴》三卷。
刘 翔《易解》六卷。
黄 榦《系辞传解》一卷。
林亦之《易讲》。
潘 植《观象元契图》。
潘 柄《易解》二卷。
林希逸《易讲义》四卷。
林万顷《易解》三卷。
陈德一《易经发微》三卷。
郑文遹《易学启蒙》三卷、《易学或问》二卷。
叶子仪《易元神契》一卷。
高 昙《易说》三卷。
元
郭 隚《易说》。
明
林 志《周易集说》三卷。
徐 木昂《周易通解》八卷、《易经理解》十二卷。
王梦麟《北山读易记》十卷。
李士文《易明心》。
陈 址《易经摘说》。
郑善夫《易说》一卷。
马 森《周易说义》十二卷。
陈 第《伏羲图赞》。
郑守道《易说意》五卷、《易太极图说》一卷。
王大觉《易解》。
王 宇《周易占林》四卷。
徐 火勃《易旁通》一卷。
翁兴贤《易经理解》十二卷。
曹学佺《周易通论》六卷。
黄文焕《易绎》。
林先春《易象参》。
国 朝
曾大升《大易启蒙》。
叶矫然《易史》。
蒋 垣《周易臆解》。
书 类
宋
刘 彝《洪范解》六卷。
林之奇《尚书集解》五十八卷。
黄 榦《尚书说》十二卷。
刘 励《禹贡解》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