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404 页/共 974 页

五年营田天津津农不习水种率逡巡观望乃作    秧池于蓝田以倡导之浚旧渠引潮水灌漑滋培   秧苗蕃盛于是官民竞劝共营田三十余顷俱获   收获六年营田观察使黄世发自营五顷耕耨得   宜亩收至五六石刈获之际传集各围地户共观   之   贺家口围其西半即蓝田也东濒海河因桥建闸   周围筑埝围内开渠纵横贯注共营田三十八顷   九十二亩官民自营田九顷  静海县 今归天 津县    何家圈呉家嘴双港白塘口辛庄等围营田引用   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河按何家圈围地势平坦   土性滋润天然秔稻之乡前明抚臣汪应蛟相度   屯田以此为首围中有官庄围南有大人庄询据   老民当时屯田御史及屯田道厅等官驻札于此   故名雍正五年循照沟围旧迹开筑营田八十三   顷十六亩民间自营田二十三顷四十亩   吴家嘴围三面临河民间就沽道为园圃在津田   向称上产五年委员开筑于冯家口建闸引水并   设涵洞三座分渠灌漑营田二十七顷九十二亩   民间自营田十四顷四十一亩   双港围亦汪应蛟屯田旧地也循照故迹开筑东   与何家圈沟渠相通两围互为蓄泄营田三十八   顷二十五亩五分民间自营田三十八顷七十二   亩   白塘口围河形闸基皆汪应蛟屯田故迹以董太   仆应举于天启中修复之故遗制犹存委员开筑   即用闸基旧石添砌建造并设涵洞二座营田六   十四顷六十七亩民间自营田四顷七十二亩   辛庄围亦汪公屯田旧地也邨东西各有沽河一   道西河即屯田故渠东河则津人郑卫引水种稻   所开也地势平润强潮内涌徃徃波及田间本与   陆种不宜委员疏浚二河各置闸一座围内沟渠   交注引新泄故留沃去鹻最为适宜焉营田六十   一顷六十二亩民间自营田五十九亩  沧州 今归天 津县    葛沽[盘沽]二围营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   河按葛盘二沽畛域联接自汪公应蛟肇开水田   土人至今习知其利揷莳不絶亦能自制水车不   以升挽为苦所产稻米几与白玉塘齐名五年委   员分建围圩开渠置闸民地官荒营至五十九亩   民间自营田四顷九十一亩  兴国富国二场 今归天 津县    东西泥沽二围营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   河按泥沽距海口六十余里河至此愈深阔潮来   愈大亦汪应蛟旧屯地而董公应举令经歴赵鉴   等修复之河形宛在沟塍之迹犹歴歴也循照开   筑东西围各建进水闸一座泄水涵洞各二口营   田三十五顷二十七亩民间自营田六顷二十八   亩    按天津旧为卫治郊郭便参邻境改州之后疆    界未分故营田十围自蓝田贺家口而外隶静    海县者五隶沧州者二隶兴国富国二场者各    一至雍正九年设府改县更定幅[巾贠]诸围地亩    皆归隶天津县矣今仍营田府原册所开编次    用存其旧云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八     陵墓    直隶古冀州之域故帝王陵寝郡邑多有之我   朝型仁表义惇崇典礼每値大庆遣官致祭于古圣帝    贤王而凡陵原之在畿内者咸命有司岁时修葺着    在功令至明昌平诸陵尤加轸念 世祖章皇帝躬亲致祭又特致祭于庄烈愍帝 御制二篇彪炳宇内永禁樵采设守陵人戸给近地以赡之 圣祖仁皇帝屡申前禁严饬守护我  皇上圣徳光昭复求其后裔爵以通侯俾岁时展谒禋祀    勿朁大矣哉与成周庸建作宾之义先后同揆矣又    伏稽开国之初首旌前明死节之臣范景文等十有    九人而 世祖章皇帝亲祭明陵手持一巵命大臣拜奠于王承恩之    墓教孝作忠前史所未有也旧志以陵墓附古迹今   特表而出之自为一类用昭 圣代仁义风教之过越于前古焉  顺天府   辽   章宗陵 在三河县北五十五里   金   太祖陵 在房山县西北二十里云峰山下名曰睿    陵   太宗陵 在房山县云峰山下名曰恭陵   熈宗陵 在房山县峩眉谷名曰思陵   世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兴陵   章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道陵   宣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徳陵  本朝顺治初特设守陵五十戸每岁春秋致祭   明   成祖陵 在昌平州北二十里天寿山南名曰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