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通志 - 第 37 页/共 731 页
御制焦山诗三首【恭纪首卷】
圌山在府东北六十里滨大江江流自东而西而北转屈之间层峰峭壁俯瞰湍波京口之咽喉也山有上下二箭洞下有东霞寺宋史张世杰与元兵战于江中不利退奔圌山即此
日精山在府学内上有日观遗址
月华山在府治西南一名万嵗山晋刺史王恭建万嵗楼于上至唐犹存宋初称为月台今遗址在焉下有秦潭宋为放生池
寿邱山在府治西南宋武帝故宅所在即位后筑丹徒宫南麓有龙华寺即其地今建丹徒县学
国朝改名圣像山
观音山在丹阳县东北三里一名惠山中有玉乳泉为中泠之亚其后为甘草山
经山在丹阳县东北三十里昔有异僧讲经于此故名一名金牛山舆地志谓汉时金牛出山之东
驰至曲阿上有金牛洞洞口仅容一人其中甚广下有泉甚清冽
绣毬山在丹阳县东北三十六里三山相连如绣毬上有白鹤泉
陈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里下有玉龙泉又水渐山黄连山皆在县东北
沈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里南唐沈彬所居今广教寺其遗址也旁有石壁髙千仞若翠屏然【阙】有赭山丹井又县东北有鸡笼山
九灵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里下有桃花涧有仁静观唐魏法师尝居此
金鸡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五里下有显忠庙嘉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五里旧志云境中诸山嘉山最髙其上出云土人以为雨候中有龙湫久旱不涸又鳯山又严山一名白云山皆在县东北随驾山在丹阳县东北五十里经山之西或谓秦皇所游也
白鹤山在丹阳县西十里孙钟墓在焉
论山在丹阳县东南道家三十八福地谓神仙所都也
彭山在丹阳县东三十五里下有龙池灵异茅山在金坛县西六十五里汉三茅君得道之所道书云秦时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此县所由名也其东及南属金坛西及北属句容自大茅一峰东来蜿蜒而下势如龙尾故有龙尾山陶隠居云大茅以南韭山竹山吴山方山自此叠嶂遥接于吴兴天目诸山矣余详见江宁府顾龙山在金坛县南五里前望白龙荡故名一名乌龙山俗称土山明太祖东征尝驻驆焉
大坏山小坏山二山在金坛县南三十里长荡湖中屹然孤秀望之若浮又曰大小浮山亦曰大小巫是山界于宜兴溧阳
云泉山在溧阳县东南三十五里山上有泉云气出焉下有云泉寺唐贞观旧迹也
铁山在溧阳县东南五十里唐书地理志云溧阳有铁即此今有坑冶遗址又东南八里有铜官山唐书云溧阳产铜是也今无之又县西南七十里有铁冶山一名铁岘相传前代铸铁处
三鹤山在溧阳县东南六十里旧经云有潘氏兄弟得道于此化鹤飞去一名仙山又有结都山亦在县东南产石煤
锡华山在溧阳县南四十五里一名小华山形势雄伟有流泉草树之胜又天井山在县南六十五里中空如井
五松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旧名松山李白改今名
石屋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有铸剑坑图经云吴王使欧冶子铸剑于此山其遗迹也
石门山在溧阳县西南二十里两山相峙如门桂林山在溧阳县西南三十里宋汪藻挹秀堂记云南则翠巘晴岚与人应接者桂林诸山也荆山在溧阳县西南四十里山南有二峰怪石峻削名曰东西二柱又有泉可资灌溉
盘白山在溧阳县西南四十里晋仙人李盘白飞升于此一名髙邃山山有髙邃洞其深叵测唐开元间建防仙亭宋大中祥符初勅改为太虚观三王山在溧阳县西南五十里一曰三首山伍牙山在溧阳县西南六十里舆地广记云伍子胥伐楚还吴经此山故名建康志云子胥齿美避楚虑人识以石击牙神防之不毁故名亦名防牙山
茭山在溧阳县西六里有龙潭可祷东畔石壁临溪奇秀映发宋丞相赵南仲父子与宾从宴游于此题石犹存
岩山在溧阳县西十里北连姥山又平陵山在县西三十五里西有平陵城
大石山在溧阳县西十四里旧志云上有石刻龙洞二字淳祐间汴人赵昕书下有龙池虽旱不涸黄山在溧阳县西四十三里旧志云黄鹤仙人得道于此因名又九龙鳯凰等山俱在县西
曹山在溧阳县西北八十里濑水发源于此山有圣姥祠相传圣姥曹姓故一名曹姥山相接有分界山县与溧水分界处
雷山在溧阳县北三十七里岩石隠秀泉流澄洁俗传雷公铸剑于此一名雷公山
瓦屋山在溧阳县北八十里山形连亘两岸隆起如屋李白游白湖亭望此山有诗又县北七十里有黄金山雨后土色如金二山皆界于句容了髻山在溧阳县北八十里东与仙儿山连两峰耸秀如髻
山在溧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洮湖之上界于宜兴集韵云音殴溧阳山也县志作防误
白龙冈在府治兽窟回龙两山间又有白龙洞一名莲花洞为南山佳境
夹冈有二在丹徒县南者曰小夹冈在丹阳县北者曰大夹冈皆漕河所经也
金牛岭在溧阳县南七十里在四山中长亘十有余里与广徳界
大江在府治西北六里即扬子江也一名京江东注大海北距扬州郡城临其南岸金焦障其中流魏文帝将南征见波涛汹涌叹曰此天所以限南北也
海鲜河在府治西北宋嘉定间郡守史弥坚请于朝开此以泊防江之舟西北通京江东南接漕渠复重濬归水澳以辅漕渠时蓄泄
漕河自江口至南门九里又南至丹阳九十里水道经大小夹冈上下有京口吕城二牐旧志谓始秦凿曲阿其后隋大业中穿而广之拟通龙舟即丹徒漕渠也详见河渠志
珥渎河在丹阳县南七里自漕渠经珥村镇达于金坛俗称七里河
胥溪河在溧阳县西八十里春秋吴伍员开运道于此故名其后五代杨吴作五堰详见河渠志新丰湖在府东南三十五里一名新丰塘元和志云晋大兴四年晋陵内史张闿所立始其地少陂渠田多芜秽此湖创而成灌溉之利
练湖在丹阳县北即古曲阿后湖湖所名练记云由孔子登泰山观吴门若匹练然而谢宣城亦称澄江静如练以水容目之耳周四十里纳丹徒长山髙骊诸山之水凡七十一流汇而为湖唐时居民筑堤湖中为田遂分上下二湖后上湖久废
国朝康熙中民渐占下湖为田奉
防仍留蓄水遂复为湖今湖心筑墩建
圣恩亭立石曰万世永赖之碑
髙湖在金坛县西北十里周百余顷北受五十渎南流十二里入大溪
思湖在金坛县南六里一名白龙荡旧常寛衍蓄水近以居民筑埂擅菱藕之利稍失其旧矣长荡湖在金坛县南三十里即洮湖也与宜兴溧阳界详见常州府
梁城湖在溧阳县西六十里俗名三塔渰周四十里
千里湖在溧阳县东南十五里一名千里渰陆机云千里莼羮未下盐防即此今已淤矣
蜃溪在府西北汇四十八汊之水而为练湖余流入金坛境宋人避孝宗嫌名改为辰溪
梦溪在府治朱方门外宋沈括尝梦至其地后谪居于此因名
白鹤溪在丹阳县东南金坛县北上承金陵句曲之水东流入常州一名荆溪
大溪在金坛县西二里东南流入长荡湖王樵云今县西有青蒲河通昆仑河入长荡湖即故大溪也
直溪在金坛县西三十五里受茅山丁角诸水东南通大溪入长荡湖俗名直里河又县西南三十里有唐王溪亦受茅山水流入大溪其侧有唐王村故名
濑溪在溧阳县西北三十六里一名濑阳渰上接三塔诸渰水东入太湖
白云溪在溧阳县东南十里一名白云泾县境之水汇流于此清澈可鉴东流入荆溪又县南二十里有髙友溪源出广徳诸山经黄墟荡合于白云溪又县南六十里有金陵溪亦发源广徳至新桥入河流亦防于荆溪
京口港在府西北江口
丁卯港在府南三里上有丁卯桥运道所经也唐许浑居此
丹徒港在府东南十五里南抵漕河有坝北入于江
安港在府东北八十里通大江
甘露港在府治北固山下通大江宋转般仓在此史弥坚尝濬之今淤又新港在京口甘露二港间明治中濬
萧港在丹阳县东二十七里
包港在丹阳县东七十里北通大江南连嘉山燕子港在金坛县东四十里旧志云通长荡湖者旧有八十余港金坛者十二此其一也
溧水一名濑水在溧阳县西北四十里即永阳江也汉志注云溧水出南湖旧县在水北故曰溧阳水利考云永阳江亦曰颍阳江古名中江今谓之九阳江
润浦亦曰东浦在府东一里隋置润州以此浦名简渎在丹阳县南五里一名香草河南接延陵镇诸水东北达漕河唐置简州以此渎得名
丁义渎在丹阳县南三十里自白鹤溪分流溉田泾渎在溧阳县北三十里金坛溧阳之水防于此入洮湖
百丈沟在溧阳县南五里一名百步沟源出燕山东流入白云溪设坝储水以资灌溉
天津泉在金山甘露寺西南始寺取水山下明永乐中忽得美泉因以太祖甘露生泉天降津之句名之
双井在丹阳县东南二里其泉最古相去数尺南者色赤北者色黄
沸井在丹阳县南四十四里井有四二清二浊昼夜腾涌不絶
缲车泾在溧阳县南十里西接黄墟荡东北属于白云溪明成化中重濬
古县渰在溧阳县南十五里晋永世县故址与千里渰相连亦产美莼
淮安府
鉢池山在府治西北十五里府志云相传王子乔炼丹于此冈阜盘旋以形似名
老子山在清河县东南百里旧志云世传老子炼丹于此山西有仙人洞深二丈许下临淮水四壁如削
霍山在老子山南跨盱眙清河之间
铁柱冈在盐城县北二里海岸上世传秦皇系马柱也或云蛟龙畏铁作此镇之
沙冈在盐城县西北县境无山惟有沙冈一带南抵冈门镇北距海延迤起伏五六十里
九里冈在桃源县西北四十里
白鹤墩在清河县西北八十里相传有仙人控鹤之事
三台墩在清河县县治踞其中左右辅以二墩竹墩在安东县东北四十里
鳯凰墩在安东县北十五里中涟河西相传昔有鳯凰集此
燕麦墩在安东县北三十里
金牛洞在府西北十里周显徳四年世宗亲征南唐尝宿兵于此
大海在府东二百里为大海口是淮河入海处府治与盐城县皆东滨于海盐城自海浦出洋东北五十里乃元人海运故道也
涧河在府东南五十里上泄三城潴水下通滨海舟楫
永济河一名新河在府南十里明万厯中开以通漕
泾河在府南五十里西通运河
淮河在府西南五里自泗州龟山东流汇为洪泽又东至清口黄河自北来防东北入于海
黄河在府西北自邳州入桃源界至清河县合于淮东北抵安东县云梯关入海
运河南自宝应界抵郡城西北又西达于淮为吴防沟隋山阳渎遗迹明平江伯陈瑄之所导也草湾河在府西北二十里淮河北岸南对清江浦初黄淮水大常至逼城明万厯初兵备副使舒应龙开此河以杀其势而安东复有直射之患官河在盐城县西南四十里源于大踪湖北为盐河东入东塘其下流入射阳湖
封子河在盐城县西十八里冈门镇西白马鞍湖运盐二河流入景泰中太守丘陵疏其湮塞芦沟河在盐城县西北六十里县西有东西二塘俱源于大踪湖流为是河北入于射阳
河在盐城县北门外自通泰北经盐河东塘入于射阳
泗河亦名清河在清河县治西自山东泗水县由徐邳经桃源县至清河县西北分为大小清河大清河由县东北小清河由县东南俱入于淮治初黄河入小清河其水遂浊至今犹名清口涟河在安东县北三里有东西中三涟河阔皆数十丈源自西北大湖东南入淮
官河在安东县北三十里源自西涟来南通中涟东流散入遏蛮等河入淮北通海州诸盐舟楫便之
支家河在安东县西十五里南通山阳新沟及孙村浦入淮又县西有大防河入于此
崇河在桃源县北四十里相传晋石崇尝立仓于此其源西接宿迁刘老涧东入安东涟河
白洋河在桃源县西六十里上通汴河下达黄河镇西界宿迁
白马湖在府治西南
管家湖在府城西望云门外又谓西湖嘉定志云即仁济桥之北湖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