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通志 - 第 180 页/共 731 页

麦六万三千九百六十六石六斗三升六合有奇豆五千一百八十七石六斗六升一合有奇外不在丁田徴解杂办银四万一千七百三两五钱九分四厘一毫有奇遇闰加银二百四十五两五钱七毫有奇   学租钱二万一千六百文   额外归并省卫外卫原额屯田地一万四千四百一十一顷一十四畆二厘有奇   节年坍荒田地三百九十六顷五十七畆四分五厘有奇   节年陞科田地七百一顷六十七畆九分七厘有奇雍正十三年实在屯田地一万四千七百一十六顷二十四畆五分四厘有奇   额徴折色银二万四千五百九十四两九钱五分九厘一毫有奇   又军需银六十两   屯丁摊入地畆银一万二百九十一两三钱二分一厘六毫有奇   共实徴银三万四千九百四十六两二钱八分七毫有奇   额徴本色米五万六千七百四十石五斗二升五合有奇   麦三百四十二石四斗三升九合有奇   豆五十六石二斗九升有奇   外不在丁田徴解杂办银二千一百二两九钱四分七厘四毫有奇   安徽布政使司   原额田地等项四十三万七千三百九顷七十三畆有奇 池州府云雾荒山一十六顷三畆九分庐州府草山一千七百二十九里有奇 滁州   马田一百七十一顷 畆桑丝一千六百六十三两六钱盐钞六千六百七十八口   除原荒并节年挖废坍江田塘一十三万二千六百二十四顷五十四畆有奇 又滁州山塘折实成田折去二百七十八顷四十五畆有奇   开垦陞科田地一万三千九百六十顷八十七畆有奇   顺治十四年实额田地三十一万八千三百六十七顷六十一畆有奇 云雾荒山一十六顷三畆九分 草山一千七百二十九里有奇 马田一百七十一顷 畆桑丝一千六百六十三两六钱盐钞六千六百七十八口   节年民卫续荒并堤占水沈田地一万七千一百四十八顷二十五畆有奇 又庐凤和属山塘折实成田折去二万七千九百一十四顷一十七畆有奇   节年开垦陞科并清出溢额田地四万三千八百二十九顷六十四畆有奇 开垦草山八百六十三里有奇 又凤阳府归并颍州颍上二卫所屯田八千二百三十三顷五十七畆有奇   康熙二十二年实额田地三十二万五千三百六十八顷四十畆三分七厘有奇 云雾荒山一十六顷三畆九分 草山二千五百九十三里一分有奇 马田一百七十一顷 畆桑丝一千六百六十三两六钱 盐钞六千六百七十八口除凤六亳属山塘折实成田折去三千九百二十二顷一畆二分八厘有奇 又灵璧县开河筑堤裁栁占废上中下三则地实折实地二十三顷七畆七分一厘有奇 临泗盱五四州县水沈田地二千五百顷九十畆七分九厘有奇 泗州新减田地二百五十四顷五十八畆五分七厘有奇节年开垦陞科并清出溢额积荒田地一万七千六百二十九顷六十七畆九分三厘有奇 开垦草山四百二十六里九分有奇 又泗州新淤地畆二百五十四顷九十九畆五分二厘有奇雍正十三年实在成熟折实田地三十三万六千五百五十二顷四十九畆四分七厘有奇 云雾荒山一十六顷三畆九分 草山三千二十里有奇 马田一百七十一顷 畆桑丝一千六百六十三两六钱 盐钞六千六百七十八口   额徴税粮地畆徭里条鞭折色带闰补徴时价并云雾山租盐钞等银一百四十万五千八百六十两一钱四分七厘二毫有奇【内渔课羡余船税茶商税官祠租亷惠田租厰租抵解正项银二千九十四两九钱一分八厘六毫有奇】   人丁摊入地畆银二十万七千八百八十五两八钱三分二厘一毫有奇   匠班摊入地畆银三千八百七十两三钱二厘八毫有奇遇闰加银三钱三分七厘五毫   除闰共实徴银一百六十一万七千六百一十六两二钱八分二厘一毫有奇   额徴漕南并五米四十一万六千二百七十三石一斗六升六合有奇   麦一万四百一十五石二斗一升七合有奇豆二万三千二百五十一石二升五合有奇外不在丁田徴解杂办并鲥鱼折价银二万七千六百一十三两三钱四分九厘二毫有奇【内除亳州商税银一百一十四两六钱一分六厘归并凤关征收】遇闰加银四百二十一两三钱八分二厘有奇   又安庆府属新増摃脚银三两三钱三分有奇米一千四百三十八石五斗九升五合有奇麦二十五石六斗四升四合有奇   和州广惠库制钱一万二千七十五文五分遇闰加钱七百五十八文一分   额外归并省卫外卫原额屯田二万七千六百六十顷二十四畆有奇   节年陞科并清出溢额田地二千一百一十六顷八十八畆有奇 又池州府属归并南抚饶三卫所并南昌卫前屯田地五百三十九顷一十四畆九分二厘有奇   雍正十三年实在屯田地三万三百一十六顷二十六畆九分一厘有奇   额徴折色银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五两九钱六分九厘有奇遇闰加银二钱二分六毫有奇   屯丁摊入地畆银一万一百四十六两九钱九分五厘有奇   除闰共实徴银七万一千八百八十二两九钱六分四厘有奇   额徴本折米九万一千四百五十一石八斗七升三合有奇   麦三千九百八十八石七升四合有奇   折色豆三千二百三十三石一斗九合有奇【毎石折银七钱共折银二千二百六十三两一钱七分六厘有奇】   外不在丁田徴解军三小料银一百六十两五钱六分   又杂办银五百四十一两二钱五分三毫有奇制钱十千文   漕米加耗   明初民运无脚耗等项至宣德间令民粮兑与军运成化间将徐淮临德四仓支运亦改兑军皆给路费始各有耗米兑运米俱一平一尖收受故有尖米耗米除随船给运外余折银谓之轻赍改兑无尖米以耗米二升折银谓之折易轻赍后通惠河成省脚价始立减扣法扣留者以备修理通惠河牐量减者以寛民力兑运加耗米应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平宁国池州庐州安庆每石加耗米五斗六升又两尖米一斗共六斗六升内除四斗随船作耗余米二斗六升折银一钱三分名二六轻赍近减去二升止徴二斗四升改为二四轻赍于内仍扣留银一分凤阳淮安扬州徐州每石加耗米四斗六升尖米一斗共五斗六升内除三斗随船作耗余米二斗六升折银一钱三分名二六轻赍后改为二四与应天府相同南京下江等总每石徴脚米六升折银给运宣徳八年题准兑军脚耗每石南直六斗江北淮扬凤阳五斗徐州四斗正德七年题准轻赍银两各司府州县每年务随正粮一并兑完方许出给通关嘉靖六年议准官军过江领兑苏州等防者江北三总并庐州卫每石脚米一斗三升南京两总并镇江卫每石七升万厯元年题准江北三总派兑南粮原定脚米一斗三升雇覔江船今瓜洲建牐径赴水次听兑蠲免七升止徴六升其南京各卫通到水次原徴七升又免一升止徴六升【明防典】   国朝顺治十四年准巡按御史秦世贞疏定每正粮百石除正耗外加米五石银五两交与旗弁十六年又准科臣朱绍凤以苏松常镇四府粮多路逺领运旗丁不无常例杂费于五两之外再加五两其江安等府州俱仍系五米五银   白粮耗脚   明嘉靖九年奏准苏松常三府起运内官监白熟细米每石耗米二斗五升车脚银四钱船钱银六钱白熟粳米毎石耗米二斗八升车脚银三钱五   分船钱糙米四斗贴夫四斗七升 供用库白粮每石耗米一斗八升车脚银三钱五分船钱糙米四斗贴夫糙米五斗 光禄寺白粮每石耗米二斗五升照此派纳不许违例加増【续文献通考】   国朝苏州府属白粮每石加耗米三斗续加二斗每正耗米一石加舂办米二斗松江府同常州府每正米一石加耗米三斗舂办米九斗续加耗米每石二斗每耗米一石加舂办米二斗   额编白粮经费苏松常三府每正米一石雇船水脚八钱添防提溜二钱车脚由牐三钱   按以上俱入条鞭内欵   丁银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   圣祖仁皇帝恩诏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繁地畆并未加广宜施寛大之恩共享恬熙之乐嗣后直各地方官遇编审之期察出増益人丁止将实数另造清册奏闻其徴收钱粮但据康熙五十一年丁册定为常额续増人丁永不加赋仍不许有司于造册之时借端需索用副朕休养生息之意   五十五年御史董之燧疏请统计丁银按畆均派户部议覆各省州县地畆人丁原有不同随地制宜相沿已久未便更张如有情愿买卖地畆而丁应从地起者其地亦随买主输课奉   防依议【附】董之燧疏畧【续生人丁永不加赋】   【皇上轸念民生髙厚之恩真有加无已但现在人丁尚多偏苦各省州县丁制亦有不同有丁从地起者丁从人起者丁从地起者其法最善而无知愚民每每急求售地竟地卖而丁存至丁从人起者凡遇编审之年富豪大户有嘱里书隐匿不报而小户贫民尽入版册无地纳税亦属不堪一切差役俱照丁起派以田连阡陌坐享其逸贫无立锥身任其劳既役其身复徴其税逃亡者有所不免一遇逃亡非亲族赔累则国课虚悬现在人丁之累也嗣后既不増额则有定数可稽臣请敇部行令直各省地方官确查各县地畆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按畆均派在有地者所加无多不为苦无地者得免赔累实为幸】雍正五年总督范时绎   题请以雍正六年为始丁随田办奉   防依议【附】范时绎疏畧【丁银随田并征最为均平良法直各省厯来丁地分征者节经题明归并奉有俞防在案今江南各州县内向有丁银随田徴输者亦有丁田各办者查各属田地原有髙下之殊按畆起科亦有轻重之别所有丁银各就本县地畆均摊为便且可省改造全书之烦至中间成熟银米科算或照地畆科算亦皆下顺舆情便于输纳相应】   【题明以雍正六年为始丁随田办以广皇仁再山阳一县每地银一两摊徴丁银一两六钱有奇又江宁县归并外卫地银一两亦摊丁银一两二分有奇似乎独重但按畆而计山阳县每畆原徴银一分八厘零今加人丁项不足五分之数江宁归并外卫每畆徴银一分九厘零今加人丁项尚不足三分九厘之数再收租纳粮均输犹易若责之无地光丁不无追呼之扰如海州山阳髙邮江都四州县无地军丁额数无几均入民田毎畆所増不过丝毫之间均应画一摊徴再安徽等属尚未造册详报但事同一例应概请摊徴俱自雍正六年为始】按丁银即汉之口算唐之调宋之丁米当时有授田之制无无田之丁及授田法不行而无田之丁始以丁银为苦矣増除之际吏胥得縁为奸自   圣朝増丁不増赋丁随田办而贫民得以安枕为自古未有百世不易之良法也 此今条鞭内人丁欵匠班   雍正七年奉   防准署总督范时绎安徽巡抚魏廷珍江苏巡抚王玑疏将上下两江匠班银免徴摊入地畆徴输【附】疏畧【各属匠班银两向系按匠徴输相沿久逺今查安徽属除当涂和州含山三州县全书原未编有匠班毋庸另议外其懐桐等五十七州县每年额徴共银三千八百七十两三钱二厘零江苏属除山阳桃源安东以及邳州宿迁雎宁等州县久在田丁内徴解外其上元等六十州县每年额徴共银七千六百八两五钱三厘零縁厯年久逺原匠子孙逃故无追是以各州县有于现业匠户派徴者有着族属亲邻里逓赔补者若摊入田畆徴输在有田之户所増无几而手艺贫民受益良多相应造具摊徴清册请于雍正七年为始】 此条鞭内匠班之欵永折漕粮地方   江宁府属髙淳溧水二县每正兑米一石连耗折银七钱改兑米一石连耗折银六钱   淮安府属安东县正兑改兑米俱毎石连耗折银   五钱   扬州府属兴化县每石连耗折银五钱   旧属苏州府今属太仓州之嘉定县并嘉定分出之寳山县正兑米每石连耗折银七钱改兑米每石连耗折银六钱   以上折银俱入地丁项下徴解顺治十六年因江宁省卫月粮不敷巡按马腾陞 题定折漕州县每正米一石一例加増银二钱五分一厘三毫七丝二忽九微三纎七沙七尘七埃六二漠徴解江安粮道交纳   徽州府属应徴南米康熙二十八年总督傅腊塔以该属防万山之中不通舟楫深为苦累 题定改折每石徴银八钱   恩免   山阳清河桃源宿迁安东髙邮寳应砀山徐州卫等九州县卫挑河筑堤挖废民屯田地四百四十六顷九十五畆零雍正九年苏州巡抚尹继善题请将该额徴银米麦豆等项自康熙五十一年起至雍正五年止悉行蠲免奉   防依议   沛县昭阳湖水沈田地二千一百六十八顷七十六畆 题定应徴银米每年冬勘之后涸则次年带徴淹则 题请蠲免雍正十年十二月总漕性桂 题请将湖田本年漕米先行挖除徴收俟冬勘后如有涸复于次年带徴奉   防依议   雍正十二年江苏巡抚髙其倬 题挖废田地内砀山县田地四顷七十二畆零徐州卫屯田三顷六十一畆零于雍正六七年间淤平各户丁照额输将所有山阳阜宁清河桃源宿迁安东髙邮寳应八州县共挖废田地四百三十八顷六十一畆零自雍正六年起至十年止请将该额徴银米麦悉予蠲免部覆仍令以后按年   委员确勘有无淤出应徴应免之防报明保 题奉   防依议   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署副都御史陈世倌 奏请农忙停徴总理事务王大臣议定例徴收钱粮于农忙之时停徴雍正五年议准条奏顽民恃有停徴之例辗转规避以致积欠嗣后州县于停忙之日查明粮户限内完半者照例俟开徴后再完如未完半之户仍行追比夫小民辛勤力作一嵗之中五六两月最为要生计于是乎出赋税于是乎办诚不可以催科妨其本业况四月限内之不能完半者多因青黄不接无力输将难因一二顽户概行徴比即稍缓时日亦可于开徴之后催令完纳应如陈世倌所奏请   敇部通行直省嗣后农忙之时仍照旧例概停徴比奉御批所议甚是依议速行   十二月二十七日奉   上谕朕闻淮安府阜宁县所属射阳湖地方于雍正五年经齐苏勒题陞淤地八千一百余顷陞租银四千余两又康熙五十九年查丈射阳湖北岸淤滩案内有民人周士孔杨景希陞地四百余顷应陞银一百七十两俱系有粮无地小民赔累难堪是以向来积欠累累从未清完今各项旧欠虽已蠲免然将来新赋无出势必仍行追比甚属累民着将前项陞地八千六百五十顷四十九畆零租银四千二百六十一两零俱行豁除以苏民困该部即遵谕行   乾隆元年二月十六日奉   上谕朕闻江南淮安府属之桃源县徐州府属之宿迁县雎宁县滨临黄河沿河地畆淹涸靡常雍正五年因朱家口溃决之水复循故道其旧淹田地始得涸出而河臣为地棍所欺遂以此地为新淤之腴产睢宁县报陞地五千三十九顷宿迁县报陞地四千七十二顷桃源县报陞地三千八百四十二顷嗣防   皇考世宗宪皇帝勤求民隐特颁   谕防以淤地勘报不实令河臣防同督臣委员查勘共豁地七千二百余顷万民感颂所有存留地五千七百余顷俱照各县成例折算实地三千五百余顷科则亦经减轻其潼安一卫裁汰改归州县徴收乃比年以来应纳钱粮仍催徴不前盖此淤出之地畆即旧有之粮田是以民力维艰输将不继也朕以爱养百姓为心既洞悉其中情事自当加恩开除以纾民力着将宿迁睢宁桃源三县现存新淤涸复改科地粮额徴银六千五百四两全行豁免其雍正十三年淤地未完钱粮亦免徴收至水沈地畆仍照例归于每年冬勘该部即遵谕行   四月十六日户部议查得署理苏州巡抚顾琮以苏松常镇等府额赋繁重荷防   皇上轸念民瘼格外施恩   谕令酌减耗羡以纾民力今分别科则轻重量减差等请自乾隆元年起一切新旧钱粮将科则最重之苏松太三府州遵减耗羡五分计共减耗银七万七千三百八十三两零科则次重之常镇二府酌减耗羡三分计共减耗银二万八千一百九十一两零通共减耗银一十万五千五百七十四两零再查江省钱粮耗羡自雍正六年提解充公酌定加一徴收以为各官养亷并一切地方有定无定公费年底造册核销通省每年额徴地漕杂税学租芦课等项耗羡共银三十七万五千一百七十二两零今除去苏松常镇太五府州酌减银两外实收耗银二十六万九千五百九十八两零毎年嵗需各官养廉及有定无定公费并随时办理公费每年约需共银三十三万四千余两以嵗入耗羡支给计不敷银六万四千五百余两查有扬海两关额税之外每年计有盈余银约共八万余两可否将此盈余税银每年拨给六万四千五百两以资添补统于年底造册送部核销俾公事得无匮乏等因防同江南总督赵恩合词具 题前来查江南赋重之区如苏松常镇四府较之他省几及数倍应如所请以奉文之日为始饬令各属按数徴收仍通行出示晓谕如有不肖官吏私自巧取苛索累民者该督抚即行 题叅严究再称养廉公费不敷于扬海两关盈余银内动支添补亦应如所请统于年底报销案内造报可也奉   防依议   江南通志卷六十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江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江南通志卷六十九   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