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县志康熙本 - 第 24 页/共 25 页
(校注:吴祖馨、郑应周二人名后缺“字”字,今校补。)
孝 义
国 朝
郑邦珍 字闽毓。辍书服贾,洗腆娱亲。亲殁庐墓,躬畚种树。风雨助灵,山石效用。逮年九十,孺慕不衰。邑令洪天开,详宪给匾,周之孙。后三十年,学博李基益,从其孙龙征其遗事,赠以诗,所谓“寝门温清无逾咱,墓下锹锄不倩人。为善于乡家裕后,褒纶自国俗还淳”是也。
孔昆猷 遇寇请代父死,母盲负以出人。居丧不御内,完弟婚娶。经吕令坊之,给匾旌奖详宪。
郑学张 字志九。事亲问视不懈,居丧毁形,葬则庐墓,年逾六十,哀慕不衰。经危令君旌庐,欲详上宪,学张固辞以“子道当然,尚恐未尽”。邑绅士谓:“不欲以亲故得名,志九其古人无愧矣。”
丘正颂 字泰音,庠生。亲殁永慕,惠爱亲族。捐私田,代祖遗上杭浮粮。徐令印祖称其“孝义”。
王四教 贡生。
郑祖彝 字思彩。十岁丧父,哀恸特至,擗(校注:原文“躃”,校改为“擗”。)踊如礼。其事母,备极孝养,殁而思慕不衰。又能为人排难解纷,绝无所取。防厅胡摄县有“性行端方”之奖。长子星烂,食饩府庠。
黄一梧 号正阳,策麟祖。孝友性成,秉正不阿,事亲色养,兼至耄年葬父,孺慕不忘,常庐墓侧。
赖元昭 号协和,考授州同,知作对之父。持身孝友,好义乐施。乡里推为“善士”,邑侯选为嘉宾。
赖正贵 号履和,邑庠生作圣、大学生作梅之父。幼年失怙,终身犹慕,性刚而行醇,质直而好义。寿年(校注:原文为“元”,校改为“年”。)八十三。公举乡饮。
乡 善
国 朝
廖敬德 字集禧。性颖悟,通群籍。医卜堪舆兼擅,而敦孝友、懿行足型。冀亨祖。
(校注:廖敬德、王世恩、赖元璘、黄启中、赖登仕等五人,依例在名后增“字”字。)
王世恩 字宠吾。屡举乡宾,乐善好施。溪南锦丰渡往来不病于措厉,皆其首倡捐资之力。
赖元璘 字冲和。生平孝友雍睦,恤贫乏,修桥道,为乡饮宾。
黄启中 字义纲。性正而行醇,为宗族准绳、乡里型范。寿八十七。子策麟,学博李君基益课文,置第一,赠以言有云:“未得交厥考,衡文识令子,善积庆自余,健翮博风起。”
赖登仕 字华吾。敦伦蹈义,乡党共称。
赖玉麟 字端兒,冠带宾。幼颖悟,博学能诗,为人公恕,喜行方便,乡里推重。际可父。
廖兆瓒 字思壁。乡饮宾。孝友恭慎,行药济人。邑举人黄策麟诗有云:“荣于萱草华常棣,调乃香泉及米砂。”学博李基益则曰:“雅量最能销鄙吝,良方岂但药愚庸?”
廖明济 字喜云。量力施济,公正不阿,尝云:“扪心无惭,雷可其眠。”常分私田谷,均给弟侄。
赖日升 字弘旭。居家孝友,性颖悟,通诗文,为人淳朴。
江兆凤 好义乐施,捐金置田于新寨渡,募舟子以便往来。又施大埔县虎头、安乐二渡。【载《埔志》。】
赖用錞 字参颖。质行能诗。于城南隅辟圃凿池,栽花酿酒,与文人韵士往来觞詠。
(校注:赖用錞、张鼎炜二人之字“字参颖”、“字调九”,依例调至名之后。)
王森盛 积书遗后,人称厚德。
张鼎炜 字调九,礼部儒士,乡饮大宾。寿八十八。
郑维有 乡饮宾。
郑思兴 乡饮宾。
徐思达 字伟予,乡饮宾。
吴维章 号不野。读书自守,宽厚爱人。常作箴教子云:“人须变急为缓,变激烈为和平。即遇不情不理,亦当以情恕理遣。若发之暴、言之过,为识者所轻,能无悔乎?”又以联垂训云:“和气春无限,平心福自然。”又云:“富贵不须图,但一堂之上,父慈子孝,兄则友,弟则恭,便是绵绵富贵;家声何以大,唯四序之中,日征月迈,夕而唯,朝而诵,庶几振振家声。”人传以为格言。
吴锦堂 字茂琳。好义乐施。亲族贫者,为完其婚嫁。每遇险年,出谷赈贷,不责其偿。
黄鼎中 字弘五,孝友醇谨,敦族戚,重交游,有义侠风。邑侯徐延为上宾。
黄玉珍 号南峰。行谊端方,乐善好施。经县详宪,给匾旌奖。
张可接 字选学。乡饮介宾。爱备一本,谊笃同气,人无闲言。
吴基昌 字淑球。乡饮正宾。勤谨持家,诗书训子,正直儒雅,厚德可风。邑侯吴给匾旌奖。
张兆足 乡饮介宾。
张应权 乡饮介宾。齿德孝敬,友恭睦里,训义兼全,议旌载志。
吴焕日 字灿周。乡饮介宾。急公好义,慷慨济人,人莫能及。
节 烈
国 朝
张端上妻吴氏 戊子年,盗起,夫为叛甲谢有元所害。氏匍匐伸冤,夫仇卒雪。孀居苦节,仅抱一子,纺织传经。乡里群推“冰节”。
郑仲敏妻赖氏 年十九,夫卒。遗孤龙孕仅五月。氏矢节茹荼,纺织以养舅姑,教子读书入泮。乙卯城陷,避居村落,痛孤被难,悲愤而卒。生员赖绍宗妻张氏从夫殉难,即其母也。母烈女节,并堪不朽。邑令吴表其庐曰:“巾帼完人。”
孔如承妻郑氏 年二十守节,立孙继嗣。知县岳钟淑详宪旌奖,匾云:“苦节懿行,均可嘉尚。”今八十有六矣。邑人咸称为“阃则”云。
林登缙妻张氏 年十八,夫病革,怜其少,嘱勿守。氏泣曰:“称未亡人尚耻,况事二姓乎?”夫死,姑防之。密伺隙,竟投环以践前约。学博李基益诗云:“莫听乌啼夜,同归马鬣封。难无孤可立,易在死相从。挺烈如臣节,推贤号女宗。北山林木茂,雪里见贞松。”氏及夫家为太平里北山。
王赓臣妻简氏 年十九,夫贾而客死。榇归,氏大恸委地,起而捧香炉号曰:“魄归闾,神归室矣,妾亦与夫同归地下耳。”遂沐浴更(校注:原文为“经”,校改为“更”。)衣,入室自经。学博李基益诗云:“闻道丧归日,手持唯一炉。忍将舟自矢,况与燕同孤。面隔无由见,魂游尚可呼。百年何处共,举案向黄垆。”
节妇戴氏,系郑谦益之妻;丘氏,系郑淑吉(校注:原文“淑吉”之前校补“郑”字。)之妻;邓氏,系郑八一之妻 溪南里溪四九甲民籍。三代孀居,同心守志,姑媳抚孤,遗腹一孙郑生伯。署县赵给匾“操凛松筠”旌奖。
赖逢峻妻熊氏 乙卯城陷,慷慨赴河。越七日,尸浮水面,形骸不变。经二十余年,县令吴匾奖曰“宁赴清流”,称其“既端范于平时,尤完贞于处变。能舍生以取义,葬鱼腹而甘心”。
赖汉英妻郑氏 夫死,氏年方二十有六。事翁姑尽孝,教子光日、华日,食饩有声。邑令吴匾额奖曰“尽节全伦”。
丘与长继配吴氏 (校注:原文“丘与长”后校补“继配”二字。) 幼就学,名淑祥,通翰墨。乙卯城陷,自缢。前志丙戌之难,“丘氏三烈”,与长前妻吴暨二女也。吴氏继之,人谓“三烈可四”。
孔其钺妻李氏 其钺,庠士。丙戌之乱,李与夫冒烈焰负祖姑以出。年三十而寡,抚孤成立。年九十,尚康强。
赖日亨妻黎氏 康熙三十九年,邑侯吴匾奖“操坚泽远”,奖语:“柏舟自矢,孝慈性成。中年丧夫,抚育幼子。冰霜为质,金石同心。芳型可表,理宜优旌。”
廖文祖妻吴氏 法名志兴。敕赠孝子在邦之女,与新贵知县利见同胞。内侄即丁卯乡进士、现选大尹廷芝也。毓秀名门,曰嫔巨族,贤淑性成。不幸夫逝子捐,凛凛劲节自持,置舍于邑北山麓,奉佛讽经,修真净土。不祝发而谈禅,另辟一局完懿德,脱苦海以登岸。透微三因悟圆明。行取邑侯吴举人、教谕李,俱以匾额奖焉。其所住舍,颜之曰“入语堂”,勒竖石碑以垂不朽,亦足以志其梗概云。学博丹霞李基益铭曰:“仕何但百里,直道难枉非,以腰之伸而知止耶。年亦己八旬,刚德克就,岂必舌之柔而廼存耶。升天为尾箕之跨,入地合干莫之化,示驼饮之形者,艾芝山之下耶。于斯焉,藏傲吏之真,以垂裕于后之人。”
丘垅志
列 葬
孝子郑邦珍墓 在古镇坪湖畔上,形如蟠龙。进士萧熙桢《铭》曰:“平原茫茫,湖水泱泱,形如太极,包函万象。异时丰碑,螭首首贲。于冥遐日,帝念汝孝,子之必昌。”
乡饮大宾丘 桢墓 号怀川,葬古镇坪,亥山巳向。举人赖明选铭曰:“古镇洋洋,若封若堂。郁葱所萃,丘公攸藏。按牒披迹,日令闻望。利济弘嘉,为宾典光。义方诒谷,式繁且臧。蛰绳罔艾,松柏偕苍。” 配王孺人墓 葬金丰里三层岭天德甲乡,大座人形,己山亥向。邑举人林钟桂《铭》曰:“天德之甲,淑气翩翩。厥形惟肖,如人斯虔。有翼其塚,望之俨然。是为王孺人之吉兆,而发祥衍庆,若瓜瓞之绵绵。”
碑 记(校注:“碑记”条目原无,依例校补。)
阙侯去思碑记
【汀漳道】 郁之章 【嘉善人】
《汉史 传》:“循吏其为政,人人殊至;其仁心为质,与民休息。”度几德让君子之遗风,未始不同趋而合辙也。其所传六人,以文翁为之冠,由其崇尚儒雅,兴起文教,埓于邹鲁。夫以孝宣,综核名实,赵京兆以精锐应之,宜若专一时矣。而玺书褒异,增秩赐金,乃在颖川、渤海。彼其重农桑,兴礼义。若欲缓收其效,而民之思之也,顾不后于京兆。则吏治之所重,概可知矣。自久任之法,不行循资按格,三易星霜,则秩满当代矣,被召当迁矣。甚者设施未竟,坐论去焉。此吏治所以难也。至于民之于吏也,当其秩满被召,相与讴吟而颂祷之;于其心劳政拙,罢官而去,则过而忘焉。有能思于去后,且去十余年而思之如一日者,非德让之君子,未易得此于民也。往余备兵漳南,幸清伏莽,一以助宣文德为事。甲午宾兴,阙侯以葩经领乡荐,撤闱来谒。丰神峻峙,不妄言笑,其才华学识,真足赤帜宇内。暨余采风属郡,侯之长君魁,翩翩年少,复冠永庠。余以是觇侯之家学,宗今纬古,出其经术,以霖雨苍生,殆未有艾也。岁丙午,来宰武塘。武塘故岩邑,今每以挂误去。盖东南催科号繁剧,而吾邑为最。侯受事逋赋三万有奇,逋于里甲者十之一。为补苴以偿之,那于官吏者十之九。则不惮劳勚,厘剔澄清,力请抚军题豁。甫两载,侯以高尚拂衣。然侵渔中饱,从兹弊绝风清。甚矣,侯之大有造于武塘也。侯性检束,外和而内刚,绝苞苴,杜请谒。其爱民也煦煦如冬日,咸依为慈母。若其发奸摘伏,虽宿胥狡卒悉屏息,重足惊神明焉。以故境内帖然,无柝鸣犬吠。又负人伦鉴,衡材精确。其试士所录,皆艺林翘楚。比年以来,科名鼎盛,皆所鉴拔士也。其蔚兴文教,方之文翁,何多让焉?侯居官不炫浮名,怀抱宏伟,未殚厥施。罢官后,侨居萧寺,日与门下士啜茗论文。相勖以敦本尚实,无几微怨尤之色,其雅量有过人者。归里十有余年,都人士思侯之德,谋伐石以记之。会长君谒选,南还武塘,贞珉适告成,相与摩挲其下,都人士见长见侯焉。吾邑昔有贤令汪侯,去官久,为筑留衣表之。阅数百年,复以事汪侯者事侯,可以见侯入人之深。而三代之直,不尽泯于人心也。侯名翼公,甲午乡进士,福建永定人。
续增卷之十终
附录:
永定县旧志,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建县至民国34年(1945年)的468年中,总共修纂8次,其中:明代3次、清代4次、民国1次。
一、明成化甲辰《永定县志》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知县王环主修,教谕谢弼秉笔,全书4卷,为建县以来纂修的第一部县志,今只存谢弼序文。
二、明嘉靖己未《永定县志》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县许文献主修,今存许文献和进士张僖、举人孔庭诏序文。
三、明万历《永定县志》
明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何守成为主续修,教谕李应选和邑人卢国臣、赖一相、郑仁密、卢赞、郭书等同修。全书12卷,分地理、食货、公署、学校、兵制、秩官、选举、人物、宫室、邮典、杂录、文翰等12纲70目。今存何守成序文。
四、清康熙壬子《永定县志》
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潘翊清主修,熊兴麟、吴祖馨部裁,萧熙桢、黄日焕、阙振、吴宾雪、孔煌猷等27人同修,陈钧奏执笔。全书10卷,分10纲84目。今存熊兴麟、萧熙桢序文。
五、清康熙丁丑《永定县志》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知县赵良生主修,教谕李基益执笔,邑人熊兴麟、萧熙桢、卢化、熊昭应、吴利见等37人同修。全书10卷,分封城、营建、学校、赋税、秩官、选举、兵制、丘垅、艺文、人物等10纲90目。木刻本由北京图书馆收藏。本县存有复印本。
六、清乾隆乙亥《永定县志》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吴炜主修,邑翰林王见川总纂,卢致生、胡占梅、郑模、卢欣松、吴峄上等同修。全书8纲38目。木刻本由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本县存有复印本。
七、清道光庚寅《永定县志》
清道光十年(1830年)知县方履篯主修,邑翰林巫宜福总纂,教谕马栻和、邑人廖审几、马攸德、巫廷弼、沈亨、赖廷燮等分纂。全书分图、表、志、传4纲32目,木刻本由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本县存有复印本。
八、民国甲申《永定县志》
民国30年(1941年),县长徐元龙创修,继任县长项际科续修。张超南领衔总纂,林上楠副总纂实主其事。陈佐廷、郑宗海、黄文光、陈迪光、吴天然、阙仰西、林振梁分纂。全书37卷,其中:志23卷、传11卷、文征、杂录、尚义、题名各1卷。1984年由永定县志办公室进行标点、分段,本县存有原本。
旧志校点选载
《永定县志》序
明 谢弼(教谕)
余叨领永定教事,县新成而为之志者,所以记载一邑之事,盖肇于钦差提调学校佥宪任公之檄,成于邑令王侯环之点画也。书凡四卷,首纪县治之建置,次纪邑居之制作——诸君子之功:若都宪高公明,始谋而邑之也;方伯陈公渤,宪长刘公城协谋以营之也;邑令王侯环莅治以成之也。功在生民,人所共睹。他如纪山川、古迹,则可见一邑之胜概;纪土贡、财赋,则可见一邑之物产;若学校,若科贡,若词翰,纪焉,则又可见一邑之文献也。于戏!永定本溪南草莽之圩,险衅之地,闽之绝域耳。今县治一建,居民如是其庶富,宫室如是其庄严,物产如是其蕃殖,衣冠礼乐如是其丕变,五六年来王化渐被,翕然与诸大邑同风,是固我皇明治化一统之盛也。然诸君子图治保安之功,亦自有不可泯者。故辑而志其事,使与邑相为悠久云。
(摘自民国版《永定县志》)
重修《永定县志》序
明 许文献(知县)
凡邑相沿皆有志。而永定志肇于成化年间者,以永定县亦以是时肇之也。肇之者知县王公,教谕谢公实为之。凡开县始末,志载已详。所未载者,以时移物改,不能尽载之耳。自后八十余年,屡有欲修之者而不果。余于嘉靖乙卯承乏是邑,乃忘其固陋,因旧志而增辑焉,皆前人之遗意也。噫!余承数十年后而增辑之,其继余数十年后而复增辑之者,已不可得而知之矣!况继余数百年后而复增辑之,以传于无穷者,又可得而知之乎 于是不能无感云尔。
(摘自民国版《永定县志》)
修志名流姓氏考
凡县志之修,秉笔者多摘前志之短,以明新修之长。然前志非必果短,叙事有损益,文有繁简,时为之耳。杞宋无征,惜矣!如其有征,杞之籍,必朴略于宋之籍;宋之籍,必朴略于周之籍。何者忠质?文之递尚,其时异也耶。周文郁郁,孔子操觚,其遂循途守辙,绝无所拟议于其间哉!观其告颜子为邦可知已。
永志创于成化二十年甲辰知县王公环,秉笔者教谕谢弼也。书凡四卷。开邑之初,首勤纪载,知所重矣。今虽不可得见,读谢公所为序,规模盖可想已。
越七十六年,为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知县许公文献重修,既自为序。又邑人进士张僖、举人孔庭绍各为之序,皆言许公檄邑庠陈昊、张一渶为之,今亦不可得见。然就何公守成续修者观之,而许志可知也。盖何公续于万历三年乙亥,距嘉靖己未十有七年耳。序自云:取前人之纪载,与添入之事迹同条共贯,则大体固无改于其旧也。其书十二卷,以地理、食货、公署、学校、兵制、秩官、选举、人物、宫室、恤典、杂录、文翰为十二纲,为目凡七十。纲首各为引言,不无门类繁复之嫌;然词朴而事赅,于人物特严,于文翰特广。同修者教谕李应选,邑庠卢国臣、赖一相、郑仁密、卢赞、郭书,未知秉笔者有专司耶?抑诸人各随手记录耶?
又九十八年,至清国朝康熙十一年壬子,鼎革之后,兵火之余,典籍散亡。知县潘公翊清毅然重修。总裁者邑人前监察御史熊兴麟、举人吴祖馨,同修者进士萧熙桢、黄日焕,举人阙振、吴宾王、孔煌猷、卢化,贡士林文聚、郑士鸿、江奋龙、王日中、赖进箴、阮光周、陈上箴、吴祖芳、熊有翼,邑庠赖玠、郑孙绶、沈墀、黄甲殿、卢济泓、廖起龙、吴晋、吴利见、熊卜伟、郑世英,秉笔则岁贡陈钧奏也。为书十卷,以封域、营建、学校、赋役、秩官、选举、人物、兵制、邱垅、艺文为十纲,凡八十四目,视前志益细碎焉。删前志每纲之引首,而每目之后,或按、或论,各为十数语以缀之;又或合数目而共论之,骎骎乎有张饰之意。是故道里务欲广阔,而未免牴牾;山川务夸灵奇,而未免附会;人物务尽流品,而未免滥竽;文艺务备体制,而未免假冒;至于赋役,则但举大数;选举则多误年分。惟叙事属辞,去支就简,易俚为雅,差胜前志耳。
若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署县赵公良生续增。但自壬子后二十六年,秩官、选举、人物备附诸卷末而已。自序谓旧志赋役、艺文仅有其目,爰蒐辑增补,以成全书。今按志中户口、田产犹是万历之旧;岁征起存,犹是国初之额。康熙壬子以后,丁丑以前,加征、裁解、停止、酌复之款甚多,并无一语及之者,未见其蒐补也。艺文亦仅增赵公所自为及教谕李基益诗文数篇。前此何至仅有其目乎?意者邑遭康熙乙卯之变,赋役、艺文脱去其板乎?当时秉笔者惟教谕李君开列,同修则有邑进士熊兴麟、萧熙桢,举人卢化、熊昭应、吴利见、卢清、吴廷芝、詹捷、廖冀亨、赖际可、林馪春、黄策麟,贡生陈云行、阙魁、吴灵芝、吴维甸、阙月卿、孔元发,生员卢鸿声、廖枫、朱笏、阙士鹤、萧廷璠、卢彦彧、黄鼎基、吴嵩、熊孙鹤、江绚来、张月蟾、卢登莱、熊光佑、邱天桂、戴其亮、郑宜、张月鹿、卢祖熺、邱天培若而人。
自康熙丁丑,迄乾隆十八年癸酉,又五十七年。知县伍公炜,念时事之日积,典章之久湮,慨然为重修之举。延江西安福举人邹贻善于内署,裁定人物之弃取。当时总纂者,为翰林院庶吉士王见川。同修者为岁贡生卢致,生员胡占梅、郑模、卢欣松、吴峄上诸人。自癸酉孟冬开局,越二年乙亥夏,纂稿告成。为书凡八纲,分三十八目。纪事核实,叙次详明。其山川志,则寻源竟委,支分派别,有条不紊,远轶前志。其他各志亦仿班史,同条共贯,叙议错行,信非名手不办也。
自乾隆乙亥至道光庚寅,又历七十六年,署知县方公履篯,创议重修。延在籍翰林院编修巫宜福为总纂。本学教谕冯栻,举人廖審畿、马攸德、巫廷弼、沈亨、赖廷燮为分纂。自己丑冬月开始修纂,越明年秋而毕。全书分图、表、志、传四纲,三十二目。删削旧志星野、大吏、刑法之冗长,以归简要。附载有明一代之赋役,以验时政。并取旧志人物,新旧编中分类编载良吏、名贤、宦迹、文学、忠义、孝友、惇行、隐逸、艺术、列女诸传,深合史例,具征远识。惟艺文下编撮集太泛;列女节妇,收登近滥,当时未免有訾议焉。
自道光庚寅以后,至民国三十年辛巳,又历百一十二年矣。此百余年间,变乱频仍,国体改革,邑中文物荡然无存。即乾隆、道光两志,间有存者亦残阙不完,若再越数年或数十年,仅此残编恐不可复得矣。民国六年,省议会议决:先修各县志,限三年告成;然后修本省通志,并规定修志通例,颁行各县。由是邑人士始有修志之议。十二年秋成立会所,总协纂人选亦经推定。嗣因地方军事倥偬,经费无着而停止。越十余年,匪乱觕平,抗战又起,志事更无人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