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县志 - 第 5 页/共 36 页

火神庙 在汤泉东北   观音堂 在东关外。尼僧   二圣庙 在东关。   三官大帝庙 在县西南一里。   地当县龙左转。东北望马、罗诸山,竞奇献秀,如帐如屏,几于山阴道上。每逢三元诞日,道士焚章设醮,邑人追荐先亡,络绎竟日。七月十五日则放河灯。   普照寺 在城西南隅。金始置县治敕建,元至正三年敕建,明洪武十三年敕建,万历三十五年僧成性重修,国朝顺治十四年庠生阎珍、僧宗秀重修。   四月八日,男妇焚香楮礼佛,谓之浴释迦。旧志普照晨钟,为八景之一,声闻四十里。父老云自海潮得之,盖神物也。今钟亡久矣。   迎仙观 在城西,地名西观,以观名也。   左观音堂,右关帝庙。相传武庙时流寇犯城,辄反走。城上人怪之,询谍者,始知贼每薄城,常见面赤者往来雉堞间,以故不敢近。后申公出战累捷,神之力居多。邑人事之尤谨,岁率数人或数十人各约为会,月储钱以赛神诞。五月十三日,届期刑豕一、羊一、面,供香楮祀神竟日,暮则颁胙饮福,巷有醉人云。又观音昔有乔松抱槐,亦奇观也,今尚存。   遥参亭 在县西北隅。   真武庙 在北关外。   清凉寺 在城北。尼僧。   太平寺 在城东十里。   阳华寺 在城东三十里,元至正四年建。   兴国寺 在城东南五十里。   仙姑殿 在城东十五里。   为王仙姑建,详见仙释,地有仙人迹,亦奇观。   齐山院 在城南三十里。   赵家庵 在城西南三里。庠生谢钟英重修。   圣水庵 在城西二十里。   庵中双泉出石罅,原名涌泉寺,后改今名。其庵依山麓叠石为之,四望多奇观,时——登临,尘襟顿涤。邑士子常肄业其中。   灵山寺 在城西五十里,有南北两寺。   确山庙 在城西五十里。   雾云寺 在城西北十五里。   朱仙观 在城西北二十里。   张画庵 在城北十五里。尼僧。   大里院 在城北二十里。   炼阳观 在城北三十里。   世传马丹阳炼丹于此,后人即其处建观。   黄山庵 在城北三十里。   长山庵 在城北十五里。   竹林寺 在城北三十里。   环寺皆山也。山多洞穴,玲珑嵌空,或如数间屋,或如曲迳幽房。好事者乘烛探奇,终不能尽。   莱山庙 在城东北十五里。   石佛泊 在城东北七里。   父老相传云,先是其地下有声,后石佛见,因建为寺。余尝读《左氏传》: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凭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按此,则‘石佛见’是石也。其地下有声,是石言也。子野所谓‘或凭焉’者,非邪?不则当日莅兹土者或政令有以致之也。建为寺以厌之,弭灾尔!如谓释迦威神,因是以著灵异,诞矣。   下祥光观 在城东北二十里。   仙灵遗址也,邑士子多肄业其中。   上祥光观 在城东北二十五里。   仙灵遗址也,祥光烟月为八景之一,详见疆域。   万里沙 附按《史记》,武帝元封二年,幸缑氏城,遂至东莱。时岁旱,天子既出无名,乃祷万里沙。应劭注曰:‘万里沙神词也,在东莱曲成’,夫以武帝雄主,巡游遍五岳。其幸天下也,非甘泉不词,非天柱不登,非泰山、少室不封。而万里沙至为天子所亲祷,其光景赫奕,灵异表者,在当日为何如耶?惜今不可考矣!   参山八神 《汉纪》:孝宣皇帝神爵元年春正月,上始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上颇修武帝故事,谨斋祀之礼。以方土言,增置神祠注时。以方土言,为随俟、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又祠大室山于即黑,户山于下蜜,祠天封苑火井于鸿门。又立岁星、辰星、太白、荧惑、南斗祠于长安城旁,又祠参山八神于曲成,蓬山石社石鼓于临朐,之罘山于腄,成山于不夜,莱山于黄。成山祠日,莱山祠月。又祠四时于琅邪,蚩尤于寿良。京师二县,鄠则有劳谷、五怵山、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祠。云阳有径路神祠。又立五龙仙人祠及黄帝、天神、帝原水,凡四祠于肤施。《史记·封禅书》八神将自古而有之。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渤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按此则八神固八神将也,而蓬莱、方丈、瀛洲,为上三神山,所谓参山,意者其即此与,独是之罘诸祠,各县既有分祠,而曲成复有合祭,虽巫祝所损益,今不可考,然其牢具圭币,在当日必有说。   论曰:伽蓝之记,法苑之编,《郡志》有焉。故古迹后列以寺观。然则邑寺观果悉录乎?曰:愚夫愚妇饰土木尸而祝之,所在然矣。悉录之南山竹且罄,况韩昌黎攘斥二氏,至欲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狄梁公巡抚江南,焚吴楚淫祠一千七百余所,余又何敢悉录邪!择其尤章章耳目者登记焉,间附以轶事为輶轩使者告。至若仿古者乃命重黎绝地天通遗意,以正名制典,则责在抚有民社者,非杀青所得预矣。   ●招远县志卷之四   邑后学张凤羽仲威氏编辑   ○风 俗   季札闻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左传》)。   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尚有功,故至今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其失:夸奢朋党,言与行谬,虚诈不情。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汉志》)。   大抵齐之数郡,风俗与古不殊。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其归于俭约,则颇变旧风,东莱人尤朴鲁,故特少文义(《隋书》)。   青州古齐,号称强国。凭员山海,擅利盐铁,太公用之而富强,管仲资之以兴霸。人情变诈,好行机术,岂因轻重而为弊乎!固知导人之方,先务推诚。逮乎汉氏,封立近戚,武帝临极,儒雅盛兴。今古风俗颇革,亦有文学(《通典》)。   英雄豪杰之士甲于京东,文物彬彬,而毫悍之习自若(《舆地士己》)。   登、莱负海之地,民性愎戾而好讼斗。大抵东人皆朴鲁淳直,甚者失之滞固,然专经之士为多(《宋史》)。   民多朴野,性皆犷直,犹有古风。凡所施为,质多文少(《元志》)。冠礼。绅士家行之。遵文公家礼节略繁,文不失古初遗意。   婚礼 《婚义》曰;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招邑之俗,颇为近古。初用女媒往来通言,俟女氏许之,然后请亲友有秩位者四人或二人,为两姓冰人,谓之大媒人,诣女家议亲。主人具席款之,谓之吃喜面。既成言,始择吉行纳采礼,不计轻重,用币帛、盘果、羊、酒,鼓吹前导,女媒披红押送。女家会亲族,具席俟。男家亦会亲族,率婿诣女家,婿之父谢亲礼四拜,女之父答拜,奠爵即席如常仪,谓之会亲酒。是后,遇端阳,馈币帛或女服、彩线、角黍酒礼,谓之送端午。女家以角黍、酒礼之半答。七夕,馈瓜果、麦面、油面、油蜜、酒礼为女氏乞巧费,女家以巧饼答,谓之送巧。将娶,先具席请女氏主人,以冰人陪,议婚期。又数日,男家主妇会女亲族诣女家行加笄礼,盘果羊红之外,加钗钏金帛、表里布绸等物,为女氏嫁装。女家主妇会女亲族俟,相见交拜即席如前仪。以女见,姑为亲理妆,为之“上头”。娶之前一日,女家使人张陈其婿之室,有衣物、首饰、床帐、器用、仆御等项,谓之陪送,任其丰约。是日,男家具酒礼,用米实小瓶系以采线将礼,谓之送换口瓶。女家受瓶,郑重藏之。娶日昧爽,婿乘马亲迎,以灯烛鼓乐导之,请亲知男、妇伴迎,谓之将路客,至女家候开门。女主纳婿,遍礼亲族尊长毕,乃饮晏。晏少刻,女主亦请亲知男、妇伴送,谓之送路客,两妇扶女氏乘舆以归,婿乘马先妇舆至其家,俟于大门外,导妇以入,陈香烛于庭,男、妇同礼拜毕,乃就房行合亶礼。男、妇分左右坐床上,谓之坐帐。少刻,女家遣使送面,谓之下马面。饭毕,婿乃出礼宾而罢。次日,女家日送饮馔,亲知各以酒礼馈,谓之管饭。至三日侵晨,婿乃同妇行谢亲礼,谓之回门。女家会女眷亲族送女归,男家亦会女眷、亲族具席会饮,谓之三日喜酒。是日,男、妇同拜翁姑及亲族,照尊卑为序。女主各进鞋枕,男亲族各有花簪采币之赐。此后九日归省,谓之住对九。一月回母家,谓之住对月。妇家礼婿俱有常仪。   丧礼 初终,告讣,主人披发跣足,着白布袍,哭甚哀。大殓,则设奠成服,挂门纸,受亲识吊,斩衰,稽颡哀恸,谢。自初终至三日暮,必行哭诣土地祠,亲识素冠陪,谓之报庙。至三日五鼓时,男、妇孝眷俱诣土地祠哭奠,谓之送冥资。又计死者之日,每七日五鼓,焚楮锭,旦夕哭临,谓之烧七日纸,七七乃罢,亲识或牲醴奠。大祭则羊豕攒盘、主人出次,谢于别室,奉茶送腰帛,俱有常仪。是后,百日、周年俱五鼓焚楮锭,旦夕哭临,亲识奠祭,如七日礼,多作佛事以忏亡。将葬,治丧具,称家有无,先五日或七日开丧,亲识奠祭如前礼,皆有赙仪。葬之日,至亲设路祭,友人皆缟素送墓所。点主谢后土,皆文武任官或乡先生为之。葬毕而返,奉神主于灵座,哭奠如文公家礼,皆有亲识陪迎。次三日,主人同有服亲属诣墓所奠拜,哭尽哀,周围捧土益之,谓之园坟。随往拜吊送者之门,谓之谢孝服阕。主人先一日号哭尽哀,至日祭告从吉。其亲友往拜与答亲友拜,俱有常仪。   士相见礼 凡遇有庆贺,先遣从者投刺,主人候于中门外,宾主揖让而进,致恭如常仪。及升堂,再让不过恭。宾居左,主居右,宾以往意致词向主人一长揖,主人答谢亦一长揖。若谒官长则揖毕禀拜,主人辞,各一长揖,随奉礼币贴。远客则下程贴暨请启,亦各一长揖,看坐致恭,奉茶三换。送时,中堂各一长揖,凡及门,揖让如初,至大门外,仍各一长揖,大宾则看乘侯转,三让而别。   燕会礼 前三日具柬,至日侵晨下速贴,或全或单,午后遣从者请赴席。宾至则奏鼓吹,主人出候于大门外,致恭揖让而进。登堂一长揖,再揖为谢。看坐奉茶,有众宾则以齿序,大宾则行奠礼,奠毕,主人向宾三揖,行酒安坐。宾酬主人亦如之。每进肴上汤饭,以鼓吹为节,主人出位奉,宾辞,宾答奉,主人亦辞。大饭毕,主人撤馔犒从宾,则颁赏。乃各出位更衣,留小坐,宾主致恭如前仪。礼终则宾退,主人固留,宾固辞,各一长揖,阶下奏鼓吹,主人出送于大门外,看乘候转,三让而别。次日宾具柬谢,谓之谢酒。   立春 《孝经·纬》曰:大寒后十五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先春一日,以演武亭为春场,故事知县迎春,旗帜鼓吹前导,次农人牵耕牛荷田家器,各行结彩楼,楼额以牌曰某行、市、井,小儿衣、女子衣,人执悬彩小布繖,谓之毛女,次乐人、女伎,次耆老,又次执事、人役,骑者赞礼。正次贡左贰学师,肩舆者县令也,皆簪春花,官则朱衣,吏胥群从,以迎春于东郊。亭设榼樽,官生侍尹,坐各行次第,唱名过亭下,杂以鸣金伐鼓,声填填然,邑之人,少长咸集,于是日观春,若天气暄妍,则相庆为丰年兆。复自场入于县,如前仪,尹因同各官生,戴花饮酒,谓之吃春晏,其卜春之寒燠,则以芒神罨耳之提且戴,又以其鞋之悬著卜雨水,越次日昧爽,自尹以下,至厮役,各采仗,鞭牛者三,既则徒隶碎之,即月令所谓磔土牛以送寒气也,随以鼓吹导小春牛及芒神,分送各缙绅,谓之送春牛。   元旦 夜分辄起,少长盥沐毕,设燎陈盘案,祭赛天地,礼百神,祀先祖,蜡炬香楮、烟光相杂,火炮声轰轰聒耳,达旦不少止。祀讫,以水饺为迓岁饭,年幼者,各拜尊长为寿。诘旦,交贺为礼,相遇必长揖,绅衿则具姓名,诣门通谒,如是者三日,复以水面献诸神位,放火炮,焚挂门五色纸,撤各案礼神具,过此则亲知辈,杯酌交会,谓之年茶,虽市井田家,所不废也。   人七日 董勋问礼俗曰: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俗谓之小人七日。是日也,夜不篝灯。   上元 余按刘同文景物略,张灯之始也,汉祀太乙,自昏至明,《僧史》谓西域腊月晦日,名大神变,烧灯表佛,汉明因之。然腊月也,梁简文有《列灯赋》,陈后主有《山灯》诗,亦复未知岁灯何时,月灯何夕也,张灯之始,上元,初唐也,睿宗景云二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陀请燃千灯,帝御安福门纵观上元三夜,灯之始盛唐也。元宗正月十五前后二夜,金吾施禁,升市燃灯,永为式。上元五夜灯之始北宋也,乾德五年太祖诏曰:‘朝廷无事,年谷屡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两夜。’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理宗淳佑三年请予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而上元十夜灯,则始明太祖。初建南都,盛为采楼,招来天下富商,放灯十日,是上元灯节,历代有加,竞以繁华为观美,而耗蠹物力,浸成汰俗,不无太甚。招邑僻处负海,放灯三日,街市相对,挂采绳缀繁灯其下,谓之过街灯。庭中设宴,放筒花、饼花,大小不一,杂以火炮、起火,谓之放散花。市肆巷口,则居民敛钱架烟火放之,谓之放大架花。又有好事者,陈百戏,鸣锣鼓为节,嬉游竞夜。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是日也,具祭物祀先祖。十六日残灯,皆游玩不禁夜,妇女相伴为秋千戏,又群游郭外及庙宇,谓之走百病,亦曰走桥。尝以三夜风色候早晚田丰歉,又作面灯十二,各照月序蒸之,以卜水旱、颇验。   十七日 俗谓之大人七日,夜亦不篝灯。   二月二日 俗谓之小龙抬头,以蛰虫始振也。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蜜拌豆炒食之,又曰炒虫儿。   寒食 《荆楚岁时记》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又陆刿《邺中记》云: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邻邑栖霞火禁甚严,招邑不甚禁。士民以是日扫墓,担提尊榼、挂楮锭,野祭祖宗墓,除草添土,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归则合族长幼陈祭余享焉,谓之房食。   清明 男女簪柳枝,士人携榼尊,招饮野外寻乐,为之踏青,女子即上元节秋千,习轻趫为戏,有立秋千、转秋千二者。   三月三日 《荆楚岁时记》曰:‘三月三日,土人并出水渚,为流杯曲水之饮,招邑但瞽者赴三皇庙为会,乐饮竟日。详见寺观。   四月八日 浴佛日。士女多游普照寺瞻佛,详见寺观。   十八日 阖邑士女赴滚泉山庙,庆碧霞元君生辰,详见寺观。   五月五日 按端午为天中节,遗风颇多: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见《风土记》;以五彩丝系臂者,避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见《风俗通》;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见《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见《崔实四民月令》;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见《荆楚岁时记》又南方以屈原是日死,斗龙舟或飞凫,谓之竞渡,北方作五色新盘相问遗等风。招邑则昧爽采艾,蓄以备用,家饷角黍汛雄黄菖蒲酒饮之。儿女辈以雄黄末涂耳鼻,彩索缠臂,簪艾叶,榴花,佩朱符以避邪及虫毒,士民群向山野抚景为乐,或竟日始归云。   六月六日 晒书筒及衣裳,按崔实《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衣书。而今以六月六日,古今不同也。   立秋 戴楸叶。   七月七日 《续齐谐记》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又《西京杂记》曰:‘汉采女尝以七月七日穿铖鍼于开襟楼,今则妇女悬牛女图,设盘案,列豆麦诸芽,谓之巧芽。瓶注时花,陈瓜果,罗拜。夜则注水浮针测其景,以占巧拙,谓之乞巧。或七夕前后雨,则谓之织女泪,又云:织女渡河,使鹊为桥,故是日人间无鹊至。八日则鹊毛皆秃,俗言是土袋亦所也。   中元 祭祖先、荐时食,谓之鬼节。按《盂兰盆经》,是日连饭母日也,故邑以是日放河灯,或作佛事,忏先亡。   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庭院设果瓜,赏月聚饮,士人间赋诗为乐,其馈遗则以月饼及酒礼。   九月九日 按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始于费长房,桓景而龙山落帽,白衣送酒,骚人额士,往往以是日为令节,今登高者闻有之,多具榼尊招同人,篱边赏菊,欢饮竟日,若佩茱萸囊、则招邑不尔也。   十月朔 拜扫先墓,如清明节。自朔日始,无专日,田家祀先穑以报成。是日散农作。   冬至 士女各宴饮为乐,不称贺,至夜报天地,祭先祖,如常仪。   腊月八日 作腊八粥,豆果杂米为之,以供朝食。   二十三日 暮祀灶神,先市灶马二,一贴壁为神位,一火焚之,供品用糖制饼、黍糕、枣栗,焚香楮、放火炮,为之辞灶,土人卜灶者,以是夜听人语为休咎。   除日 《初学记》谓之岁除。晨起洒扫庭除,造桃板著门左右枨,谓之桃符。换新春联及郁垒、钟馗像,又制金银纸如钱状,贴门上楣,谓之过门钱,其五色纸为之者亦如钱。折松枝悬檐下,布谷秸于庭中及墙下,谓之种谷。设天地、户灶、祖宗诸神位,焫萧妥神讫,乃于灶前具香灯焚楮锭,放火炮,谓之接灶,以街鼓动为节,于是家长集群子弟为守岁宴,稚子则饼饵啖之,人予以守岁钱,自幼而长,婢仆皆然云。   士学 绅士子弟及农民之秀者,七岁入小学,蒙师教之,长则延馆宾受业,礼仪丰约。视其家,亦有从学于教授生徒者,元旦,端午、中秋、冬至、馈节仪,期于成礼。昔尚古文,词兼经者颇多,近稍浸浸乎以八股为捷径矣。   稼穑 耕耘收获,北地皆同,但节气较西府稍晚。田多沙石,除完官税外,大率不足糊口。士人则分耕或佃租,所得益微矣。   织衽 农作外,间治茧丝织本邑绢,又有山茧绸,然亦不多,惟纺织木棉以自衣被,自绅士家及农人,无问男妇皆为之。   工作 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又有土工、瓦工、石工,与他邑略同。   商贾 昔富厚者家多牧羊,至千百为群,或贩榆树皮于京师。又有收买防风、黄岑等药材者。今则物产萧条,一切生理大抵仅存什一而已。亦有赴集鬻杂货者,然非士著,亦无大商。   渔猎 四民之外,渔者为多,以船及筏载网,网至数百丈,渔滩至四五里,每下网计约费数十金,举重网者,获利无算。若鱼不赴滩则伤本。清明试水,小满止。秋成后,则用拔网,谓之打小海,亦有微利。又农隙,乡民暇,或张罗猎狐、貉、貛、狼之类,取其皮制裘帽,亦不多有。   采樵 邑多山阜,秋雨足则草丰,冬春间农人鬻之为生计。又东北山多植松,谓之松岚,取材析薪,较之蓬、黄价颇贱。   生理 民之贫者,无以自给,多旋市菽麦,熟而售之,资以糊口,以至酤者、餔者、侩者、脚者皆然。医、巫、星卜则与各邑略同。   论曰:《记·王制》有言: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十五国之风,其不同也,由来渐矣。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来聘,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当是时,莱灭已二十余年,兹地固青、齐东鄙也,然观其四民有常业,六礼有常仪,岁时伏腊有常节,宁朴毋华,宁俭毋侈,犹有古先生遗风焉,史乃称其足智好议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班孟坚又谓:‘夸奢朋党,言与行谬,虚诈不情。’此在临淄、海岱之间,诚有然者,以是为东莱实录,非其质矣!   ●招远县志卷之五   邑后学张风羽仲威氏编辑   ○物 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