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 第 114 页/共 700 页
五台县
西巡桥在台山峪寺前旧名巡检司桥康熈二十二年因
圣祖仁皇帝驾幸台山易今名
通济桥在孤屿沟
白梁桥在滹沱河上民徐鸿鸣歳冬架木为之以利行人
繁峙县
普济桥在平刑闗石涧明万厯三十七年七月善人白珠募建南通京都大道山水冲激
国朝雍正十年七月重修
崞县
迎恩桥在南闗外金太和三年游居士建又名南石桥成化六年知县吴祥修
永安桥在南闗外成化间知县吴祥建
来宣桥在北闗外旧名北石桥金太和三年游居士建明洪武六年重修改今名
寜静桥在西一百里嘉靖间知县刘诚建
保徳州【直】
保徳东自天桥西至冯家川黄河经流百余里两岸皆夹大山间有河滩夏秋多湮没
旧志西沟在西城下源出峰子岭由下园头入黄河旧沟畔灌漑畦园今冲没
石梯滩水东北二十里明季灌溉稻田今冲没郭家滩东十里计沟中水可漑田百畆有竒明万厯间河水冲决遂失利后知县胡柟查滩未尽没乃修堰引灌焉保徳濒河且众泉争流乃亢而不下者势与水违与波俱逝者荡为巨浸堤堰莫施桔橰徒巧保徳诸滩旧皆引河水或汲井泉浇漑菜菓茂盛自明季河变以后遂成巨漫焉
州西北至积石二千五百里南距龙门五百里则禹之经此固无疑也且天桥峡口三石头白马崖两山逼狭水势阻碍纳大河于数丈之石峡不见其溢真防凿神功州北二十五里旧有禹庙今河岸有禹余粮石张茂先博物志云禹治水弃余粮于江化为石观此益信
明万厯戊戌六月二十四日暴雨三日夜城圯百余丈二十七日东西滩畦尽没二十八日河水弥岸晡骤溢南抵龟栈北抵府谷崖路高涌数十丈上至铁匠舗下至冯家川延袤百里失村疃三十有四官民船二十有一
河曲县
河曲县四面山坡民借以耕种虽有黄河经流濒河皆山无民田
旧志镇河口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居民引以漑田沟在东一里井峪沟在南一里龙门沟在西一里均资灌漑
津梁
保徳州
东沟渡在州城下官渡通陜府谷要津
故城渡花园子渡紫家窊渡韩家川渡桑园渡神山渡胥在西 冯家川渡在西南 水寨渡在东北 天桥子渡在东【民渡详闗隘】
天桥在东北二十里下深涧上接石峡桥跨两山之崖金贞元三年僧法利募建
化龙桥在城内儒学门东阻城中水使北流
石梯桥通河曲道屡被水冲
保徳桥在南门外明治十四年知州杨光泽修久废国朝康熈二十七年筑土桥
惠民井桥在城西南井沟明正徳八年建
国朝康熈十六年乡宦白睂三十三年知州唐文徳重建
河曲县
唐家防渡在西北六十里专以济渡官军北通宣府大同西通陜西榆林寜夏船二
隂湾渡在西北四十里
杨免渡在西北三十里冬月黄河不冻
芽子波渡在西五里通陜西清水黄甫川等处
倒回谷口桥在西南三十里倒回谷沟上金贞元三年僧法利募建
九梁桥在北一百里宋庆厯年间建
星坐土桥在东北十里通偏闗路
涧虹桥在南门外跨大涧河上顺治五年巡抚祝世昌知县马云举创建苖给諌有记
解州【直】
解州虽有沟渠堰坝皆拥防盐池民田不能灌漑旧志通济渠州城南古引喷雪岩水入城明治九年知州李溥重濬万厯十六年蒲人修堰壅水道水不入城二十五年知州贾化醇申盐院复其旧民甚便之
大水涧防小水涧入女盐池水势甚巨筑五龙堰防之其自城南者入通济渠穿城过均惠亭漑城中圃静林涧源出中条山顶尔雅所谓沃泉悬出者是也北流经寺东寺僧曁左右居民傍山半引水漑田引水之法以时刻记名一分水自司空表圣定王官引水法后世因之北流经红脸沟入临晋境
黄花谷谷有水可漑田
城内滩在城西北隅滙州中潦水为池久寖生泉亦生鲫鱼丰而短味胜别产康熈壬午癸未间州人学种莲莲輙茂
安邑县
旧志青石泉东南三十里出中条山漑田数顷苦池滩东一十三里夏县东山巫咸谷诸水流入可引以漑田
东郭滩东南十里余隣盐池地数十顷中有大堰起杨家庄至东郭滩堰东乃腴地也堰西民田水泽相半
黑龙堰自东郭北抵任村防条山磨儿盘窰子沟界滩诸水冲决盐池
璧水堰自圣惠镇抵界村防黒龙堰溃决
东禁堰在圣惠镇南邻璧水堰防东滩诸水
雷鸣堰在东郭村南
常家月堰虾蟆堰胥在西姚村
小李村堰大李村堰胥防中条山诸水
西姚村东南堰防中条山诸水
新堰沈家堰申家堰白家堰匙尾堰胥在汤里村备水月堰河北小月堰胥在苦池村
小堰在界村西北
七里堰在张村胥防东滩诸水
永丰渠宋仁宗天圣四年闰五月陜西转运使王博文等言凖敕相度开治解州安邑至白家塲永丰渠行舟运盐经久不至劳民按此渠自后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故号永丰渠周齐之间渠遂废絶隋大业中都水监姚暹决堰濬渠自陜郊西入解县民赖其利及唐末至五代乱离迄今湮没水甚浅涸舟檝不行诏三司相度以闻
安邑姚暹渠所以防防盐池严禁盗决私开民田无繇资其利涑水河春夏干涸即夏秋涨发岸高河深真泻而西亦难资灌漑民间皆未设坝
姚暹堤在东北自杨家庄西至五姓湖障夏县西流诸水以防池害
涑水堤在北相镇之北
何东序西小池垣记万厯戊戌颐所汪公周池为垣殳高予厚增陴其上金井贾瓦合为一区丈周一千四百永小自为一区丈周四百池各门一防事五苏老三池今涸不载
吴楷盐池石工记万厯二十有四年臣楷度势审形池之南面短堰为急当起石台二座三分黒峪沟之水以泻于贺家湾龙王二堰又须防堰长堤一条以折其悍而杜其溢北面诸堤如蚁穴焉其要害者当镕灰延石削土鸠甎西卓刀等堰易补苴而九里堰在东靣者石脚倾圯殆半乃按籍而课工程甎石工计长三百四十二丈五尺土工计长二千一丈三尺李濓李越传辛酉敕理河东鹾政时鹾池苦潦歳缩涸者公悉令筑防延袤数里而国课用饶
夏县
夏县旧无渠道
旧志横洛渠县东北周村方山诸谷遇雨涨淹没民田歳烦修理流至县西北尉郭防县北赵村北津诸河至禹王城西南防于白沙河
白沙河河流高出地上去邑城仅半里许上流濶十数丈下流濶仅数尺渐次狭隘势不能容故河壅堤溃无歳不然决而南则溃李绰堰而害及盐池决而北则害被城闗而余波延及村落为祸甚剧治之者以防濬下流为急而增高堤岸次之
白沙河一名巫咸河发源中条山出巫咸谷经邑南闗外西流三十余里南转防入姚暹渠明万厯十四年七月一日水溃决北堤漂南闗民居数百家男妇三百余口知县栁佐高奎相继脩濬天啓间夏水暴涨知县程登龙复挑濬崇祯六年南堤冲决石压民田
李绰堰旧名永丰渠在县南发源平陆县至夏县王谷口而出北流合夏县史家谷雕崖沟等入涧水至卓义桥防为一西转三里名姚暹渠下流南转防巫咸河至蒲州孟盟桥防涑水防入黄河【今多涸】隋大业间都水监姚暹重开故名暴雨水涨蒲堤溃渠决水入盐池则盐花不生隆庆五年巡盐御史郜永春檄蒲解属十县夫修筑高厚时有损坏歳加修补莲花堰二胥在墙下村南防涌金泉水流入盐池匙尾堰中
司马渠引涑水以漑民田相传司马温公开濬故名涌金泉在西南十里墙下村入安邑黒龙潭世传水潜行地中入盐池则生盐花故名
莲花池二一在城中西北隅环一顷八十畆一在城东北隅视西池差小有水时居人多植莲其中但近池地易被浸毁或穿城西北隅安铁牕以杀水势高徳铁堰在北五十里闻喜接壤处中条山谷水出北注闻喜美阳川大泽中北溢为小泽复南溢入夏县青龙河近山古有石堰覆土障水因其坚固名曰铁堰督工官名高徳因呼高徳铁堰
平陆县
平陆皆崇山峻岭近河民田亦无渠道
旧志盘南涧东十里源出中条繇石槽沟南下至盘南有灌漑之利
三涧北三里发源中条山二沟合流至此崖断支分东南入于河临溪圃人引水灌漑
沙涧东二十里源出中条山东南谷至沙涧入河颇为民利而涧口多沙石云
响泉北四十里中条山东泉甘澄居民日汲饮焉魏公渠北二里万厯三十三年知县魏学徴引水入城自县署绕学宫之左注泮池内溢于南郊民资灌漑
兴文渠曹于汴平陆县创凿兴文渠碑参知政事詹公命邑令魏君引涧析渠环绕城邑魏君遂广谋详度庀材鸠工凿渠导涧高者穿洞卑者筑堤繇城北流入县治徧及公署泮宫通衢委巷防通足以破窒联络蔚乎有章旋出城外灌田三百畆许复于邑之艮方甃甎石为崇台始于万厯甲辰七月之望越月工峻而以兴文命渠
唐太原仓水陆运所凑转属诸河开元申陜州刺史姜师度使依高为廥而注米于舟以故人不劳岐下歳输南山木栰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佥书鳯翔判官苏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县志大河旋绕邑境沿河滩地茍无衍溢最宜麦豆一或泛涨则尽淤矣比来狐家窝至盘南舗水势北腾濵河地裂几十里许然断岸巉崖土多沙石岂当时原自盘陵之下循东西湾为故道耶
芮城县
芮城濒河民田河卑地高约数十丈旧无渠道且水势浩激难以开凿
旧志大安池北五里居民引以漑田
鹿跑泉东北八里中庄村一名静深泉清彻见底大旱不减霖雨不溢
葡萄涧县西二十里郑村有泉五眼俗谓五股泉南入黄河
地皇泉西北十三里山麓地皇氏庙前流经魏文侯故城合通泽泉可漑田
通泽泉北八里旧决渠引水入城灌衞生池泮池后塞
津梁
解州
金井桥在西北十六里土人名侯村桥
鳯尾桥在西十五里贾村后鳯尾堰后废
郇瑕桥在北十五里近郇瑕旧城土人名罗义桥迤东有鸾桥麻村桥【以上五桥胥跨姚暹渠】
涑水桥在西北三十里三娄村接虞乡坈头镇
龙居桥在东北十五里
通利桥在西门外二里跨大水涧土人名石桥
南门桥在南门外康熙初建
安邑县
大石桥在东十三里苦池滩南